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资源密度的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潜力测算与市场评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运用《中国农业年鉴》和《中国农业统计资料》的数据测算2012年全国各地区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潜力,并基于秸秆资源密度,分析各地区之间秸秆资源化利用潜力的差异,进一步探讨了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市场发展潜力。研究表明,2012年我国作物秸秆资源总量为8.486×108 t,可收集利用的秸秆资源量达6.406×108 t,除用于还田、生活燃料、饲料等传统途径之外,可资源化利用潜力为1.515×108 t。我国各地区作物秸秆可资源化利用潜力差异较大,其中:长江中下游、东北、华北地区可作为生物质能源的作物秸秆资源量分别为4.451×107、3.626×107和3.511×107 t,具有较大的秸秆可资源化潜力;华南、黄土高原和青藏地区作物秸秆可资源化潜力较低。东北、长江中下游、华北地区秸秆可资源化潜力的资源密度相对集中,适宜建立较大规模的秸秆直燃发电站、秸秆气化等能源企业,可加强当地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以形成较为成熟的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市场,从而不断提高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广东省水稻秸秆露天焚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为水稻秸秆的资源化利用以及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基于广东省历年的稻谷产量、草谷比、水稻秸秆焚烧比例和焚烧效率指标,利用排放因子法估算了1990—2016年间广东省水稻秸秆产量及露天焚烧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利用ArcGIS10.2软件分析了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1990—2016年间,广东省水稻秸秆资源量呈"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整体上由1990年的1 687万t下降到2016年的1 087万t,年平均减少率为1.7%。研究期间,PM、BC、OC、SO_2、NO_x、CH_4、CO和CO_2的排放量分别减少了8 800、200、5 200、1 100、800、2 900、106 500和2 585 800 t,减少率分别为48.09%、50.00%、48.60%、50.00%、50.00%、48.33%、48.45%和48.45%。广东省各地区水稻秸秆露天焚烧污染物排放量的空间分布表现出不均衡性,1990年,茂名、阳江、肇庆、广州、惠州、河源、汕尾、揭阳及潮州市的排放量较大,PM的排放总量均在1 000 t以上;2000年,大部分地市的PM排放量均在1 000 t以上;2010—2016年间,除揭阳市外,PM的排放量均低于1 000 t。【结论】1990—2000年,除粤北的部分县(市、区)外,广东省大部分地区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均较高;2010年前,大气污染物排放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湛江、茂名、阳江、肇庆、梅州、惠州、揭阳以及潮州市;2016年,排放强度高的地区仅集中在粤西和粤东地区的小部分县(市、区)。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秸秆露天焚烧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估算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解河南省秸秆露天焚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根据2014年河南省的主要农作物产量、草谷比、焚烧比例和排放因子,采用排放因子法估算河南省秸秆焚烧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建立河南省秸秆露天焚烧的污染物排放清单,并分析了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2014年河南省秸秆露天焚烧共排放:CO_21 210.45万t、CO 51.74万t、CH_43.27万t、NMVOCs 7.19万t、NH_30.59万t、BC 0.42万t、OC 2.47万t、SO_20.55万t、NO_X3.13万t、PM_(2.5)7.48万t。小麦和玉米是河南省露天焚烧排放大气污染物主要贡献源,其贡献率分别为38%~67%和17%~36%。大气污染物排放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驻马店、周口、南阳和商丘四个地市。大气污染物排放的高峰期集中在6月和10月,这两个月的各类污染物排放量对全年总排放量的分担率分别为37.1%~65.7%和11.3%~37%。  相似文献   

4.
农村供暖是北方地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本研究以《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划定的“26+2”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群农村地区为研究区,对利用农业废弃物进行生物质能清洁供暖的模式进行评估分析。基于“生物质能潜力核算-替代传统燃料资源量折算-污染物及碳减排效应估算”的研究框架,分别量化研究区内农作物秸秆和畜禽排泄物的生物质能潜力及减排效应。基于2019年统计面板数据,研究区农业废弃物的生物质能潜力较大,若合理充分开发利用,可替代约666万t标准煤或55亿m3天然气,实现减少污染物(SO2、NOx)排放量约21万t、降低CO2排放量约1 701万t的减排效应。本研究给出了研究区内28个地级市(直辖市)各类农作物秸秆及畜禽粪污生物质能利用潜力的空间分布及各省的清洁供暖减排效果,结果表明小麦和玉米资源化利用潜力最高;养殖业的生物质能利用潜力高于种植业,且以家禽养殖业为最高。该研究结果可为推动农村地区绿色低碳转型、探索从“农业废弃物”转为“农村供暖源”的发展路径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适宜我国江苏省生物天然气生产的各类农作物秸秆的资源量为基础,以江苏省生物天然气的生产潜力为核心讨论其温室气体减排潜力.通过筛选的草谷比系数对江苏省秸秆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估算,并对江苏省秸秆资源量的区域分布规律进行探讨.研究结果显示,2012年江苏省理论秸秆资源量约4 840万t,其中水稻秸秆占秸秆资源总量的49%,小麦秸秆约占26%;可获得量约为3 934万t;秸秆的能源资源量为2 359万t.秸秆的生物天然气潜力为638 641万m3,其温室气体减排潜力为1 114.43万t.江苏省秸秆资源分布苏北地区最高,苏中地区其次,苏南地区最低.该研究结果可为江苏省秸秆资源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鉴于目前缺乏政府对正在进行秸秆焚烧地区的实地调查数据,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估算中国农村秸秆露天焚烧污染物排放量,为解析污染源并进行多中心治理提供数据参考。本文根据1996—2015年中国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产量,利用草谷比、秸秆焚烧比例、污染物排放因子等综合估算秸秆露天焚烧的污染排放量。结果表明:1996—2003年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产量呈下降趋势,2003年开始回升,呈上升态势;大豆产量则呈时高时低态势,2004年产量最高,2005年后总体呈下降态势;污染排放量与秸秆焚烧量变化趋势一致,秸秆焚烧的污染物排放会引起大气污染,造成土壤生态破坏。鉴于此,本文探寻中国农村秸秆焚烧多中心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1995—2014年中国农作物秸秆沼气化碳足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农作物秸秆沼气化利用潜力估算模型和秸秆沼气燃烧的碳足迹模型,对1995—2014年中国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秸秆沼气化潜力及其温室气体减排潜力进行计算,并分析了标准煤燃烧、秸秆直接燃烧及秸秆沼气燃烧的碳足迹,揭示了秸秆沼气化的减排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1995—2014年秸秆资源量(含田间秸秆和加工副产物)年均值为7.55亿t。2)秸秆沼气化潜力巨大,若将其中37.5%的农作物秸秆沼气化,平均每年可产1 188.9亿m~3沼气,可替代约0.85亿t的标准煤。3)与秸秆直接燃烧碳足迹相比,秸秆沼气燃烧碳减排效果明显,1995—2014年秸秆沼气燃烧的碳足迹年均减少2.08亿t(CO_(2eq)),较秸秆直接燃烧减排46.8%。秸秆沼气化利用能够明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发展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8.
回顾了垃圾焚烧二恶英排放对周边环境介质暴露的数值模拟研究进展情况.在评估垃圾焚烧厂排放的二恶英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暴露风险时,选用大气扩散模式不仅可以从空间上定量地反映源排放对周边环境影响的范围和强度,还可以识别出环境中较大落地浓度所在位置和距离;在掌握模拟区域的PCDD/Fs和PCBs等特征污染物排放清单以及常规污染物清单的基础上,采用CMAQ模型对于研究某一区域内大气复合污染方面具有优势;在忽略二恶英与气溶胶颗粒间的吸附和富集作用、与其他大气成分间的化学反应的情况下,采用ISC3的ISCST3模型开展毒性污染物风险评估的研究较为成熟.多介质源归趋模型主要用于评估一个区域内污染物在多相介质间的交换过程,并确定污染物的最终去向,但它不易于从空间上反映污染物的分布及影响范围和强度等;而源解析模型则主要基于受体角度估计各种排放源对受体的贡献率.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联合使用多种模型对二恶英环境暴露水平进行模拟,并紧密结合环境监测手段,建立起监测数据对模拟结果有效性检验的方法,是今后该研究应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秸秆露天焚烧排放的TSP等污染物清单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8  
根据2000—2003年各省市农作物的产量,估算了农业秸秆的总量;结合从有关文献查阅的排放因子,计算了各年份我国大陆秸秆露天焚烧所排放的TSP、PM10、SO2、NOX、NH3、CH4、EC、OC、VOC、CO、CO2的总量及各省市的排放清单,并进一步细化到县、区级行政区。研究表明,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习惯的不同,秸秆露天焚烧排放的污染物在地区间的分布极不均衡,排放量较大的包括华东、东北地区的各省市;单位排放污染物量较高的地区由东北至华东呈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10.
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秸秆资源量多,且以机械化全量还田为主,连续多年秸秆全量还田不仅超出了土壤承载力,也增加了下茬作物生产中发生病虫害的风险,不利于秸秆资源化利用价值的提升.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秸秆资源化利用率高、利用形式多样、产业链条成熟、可持续性强,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借鉴海安模式,秸秆资源化利用模式推广须选择秸秆资源集中且丰富的区域,构建链条完整、机制完善的秸秆收储体系,并发挥好秸秆资源户利用企业的引领作用.建议政府完善地方政策保障,进一步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完善秸秆全产业链扶持政策体系,引导社会资本形成专业化商业模式;合理布局、建设秸秆收储点和收储中心,构建秸秆收储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秸秆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创新等.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水葫芦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为研究对象,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对利用人工种植水葫芦为氮磷富集载体,能源化、肥料化利用水葫芦,达到消减太湖氮磷污染物的示范工程进行实证研究,测算太湖氮磷去除成本和资源化利用收益,同时运用比较分析法对其他太湖治理工程成本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从太湖氮磷的去除成本考虑,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水葫芦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项目优于无锡市太湖蓝藻水分离站杨湾站工程项目和贡湖湾湿地退渔还湖示范项目。综合考虑氮磷总去除成本,得出太湖氮磷污染物生态补偿标准为每1 t4.2×104元;补偿的主体是太湖流域各省市县和太湖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及相关职能部门,补偿的客体是按照自愿原则承担水体污染物去除工作的单位或组织;补偿资金可来源于财政补贴、水污染治理专项资金、生态补偿专项资金。  相似文献   

12.
稻田温室气体减排成本收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推荐方法计算稻田不同技术组合温室气体排放量和单项技术减排潜力,运用边际减排成本曲线确定区域内由基准模式向最(次)优减排模式转化的相应成本,对稻田温室气体减排不同技术组合的成本 收益进行评估,确定成本有效性减排技术组合和区域内不同减排技术组合转化的边际减排成本。研究表明:(1)稻田土壤是最大排放源,其次是氮肥直接和间接排放。优化灌溉技术、氮素来源、轮作方式以及开展秸秆还田可降低水稻种植周期温室气体排放1.52%~40.17%,最大减排潜力来自于灌溉技术与模式选择差异;(2)以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为例,以“淹水灌溉+化肥+秸秆燃烧”作为基准技术组合,由基准技术组合模式转向4种“低排放”技术组合模式的影子价格为1.63~9.79元·kg-1 CO2当量,“淹水灌溉+化肥+秸秆移走(作建筑材料)”技术组合模式最具成本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农作物秸秆与畜禽粪污等农业生物质的资源化利用,事关当前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生产污染减排。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农业秸秆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现状,国外以沼气工程为主线,利用厌氧发酵技术实现沼气发电和资源循环利用“双赢”,我国农业生物质厌氧发酵以单一原料为主,存在沼气产气性能不佳、沼渣沼液消纳环境风险高及深度资源化利用不足等工程化应用问题,而秸秆-畜禽粪污混合厌氧发酵技术优势明显。我们提出需要优化混合厌氧发酵工艺参数,关注发酵原料及配比、温度、pH、接种物及预处理对厌氧发酵的影响,关注重金属、抗生素对发酵的抑制作用及其全流程消减。建议从绿色环保的秸秆预处理方法开发、发酵参数优化、重金属和抗生素对发酵的抑制作用全流程消减、秸秆-粪污-沼气工程化应用方案及装置开发以及沼渣沼液资源化利用等方面,推进基于资源化利用的农业生物质厌氧发酵技术研究和工程化应用,重新建构种植养殖业生物质链条,破解秸秆、粪污过剩难题,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华南农产品主产区秸秆露天燃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实测该地区水稻、小麦、豆类、油菜、玉米、棉花和花生秸秆CO、CO2、NOx、CxHy和PM2.5的排放因子,并基于统计年鉴计算出的研究区域农作物秸秆产量和露天燃烧量,对华南主产区4省2005—2014年间秸秆露天燃烧各类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进行估算,并分析其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农作物秸秆燃烧时CO、CO2、NOx、CxHy和PM2.5的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165.32、1 231.76、1.94、38.47 g·kg-1和7.54 g·kg-1。2005—2014年,华南农产品主产区农作物秸秆产量范围59.361(福建)~185.890 Mt(云南);秸秆燃烧量范围13.629(福建)~41.902 Mt(广东);CO、CO2、NOx、CxHy和PM2.5的排放总量分别为18 926.32、149 866.73、153.13、6 467.09 kt和870.33 kt。水稻是研究区域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对各类污染物贡献率为61.16%~84.83%。研究区域污染物时空分布结果显示,广东全省、广西中部和云南东部是大气污染物单位网格排放高值区,福建全省污染物排放较低且分散。研究区域各省不同污染物排放在时间上的变化存在差异。福建污染物排放呈下降趋势,广东、广西、云南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区域种养业减排增效潜力,采用最新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对区域种养业生产系统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固碳的途径和计算方法进行梳理,以黑龙江农垦种养业生产系统为研究对象,计算分析与评价该系统2009—2018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土壤固碳量。结果表明:1)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黑龙江农垦种养业生产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呈现“增长—下降后平稳”的趋势,2018年为2.48×1010 kg,秸秆焚烧碳排放、主要物资碳排放、稻田CH4排放为主要来源,约占排放总量的84.87%。2)在土壤固碳方面,玉米和大豆的秸秆、根系输入引起的土壤有机碳的累积变化量分别为2.15×109和1.53×108 kg,而奶牛、肉牛、蛋鸡、肉鸡和生猪有机肥输入引起的土壤有机碳的累计变化量分别为-1.43×108、-5.46×107、-2.67×106、2.26×106和-9.68×107 kg。3)近年来黑龙江农垦种养业生产系统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有所增长、经济效益有所下降。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如下建议:1)加大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资源综合利用,建立第三方集中处理中心,减少秸秆焚烧和畜禽粪便未利用;2)确定适宜的有机物料输入种类与量,促进土壤碳固定;3)开展农机具使用效率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为合理利用畜禽粪污资源,保护黑龙江省黑土地资源,优化农畜业生产布局,实现农牧业绿色发展,本研究基于 2011—2020年统计数据及文献资料,测算了黑龙江省畜禽粪污排放情况,并据此分析黑龙江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潜力及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结果表明:从时间动态来看,2011—2020 年,黑龙江省畜禽粪尿、粪尿养分、COD 排放量均有小幅下降,降幅分别为3.68%、3.24% 和 5.82%;畜禽粪污的化肥替代潜力虽整体略有下降,但 10 年来均保持在 35% 以上,2020 年化肥替代潜力已达到41.89%,具有较高的有机肥替代化肥潜力;黑龙江省畜禽粪污的能源潜力略有增长,但对煤炭的替代潜力呈下降趋势且替代作用并不显著,2020年畜禽粪污的沼气潜力为46.74 亿m3,折合为标准煤仅占标准煤消费量的2.90%,能源潜力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黑龙江省畜禽粪尿、粪尿氮、粪尿磷的耕地负荷均未超载,无养殖环境风险,畜禽养殖环境容量的空间剩余呈上升趋势,剩余约2/3,以氮为基准计算,余量为13 006.13 万头猪当量,以磷为基准计算,余量为8 463.19 万头猪当量,具有较大养殖潜力。从空间分布来看,黑龙江省各地区畜禽粪污排放及资源化利用潜力存在明显差异,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绥化市、大庆市以及佳木斯市等畜禽养殖集聚区的畜禽粪尿资源丰富,畜禽粪污的替代化肥潜力、能源潜力及畜禽养殖发展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我国现代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发展以及农产品数量的不断增加,农业废弃物排放量也日益呈现出增长态势,并存在量大且总量不清、利用粗放低效、闲置状况严重、利用技术与产业化水平滞后以及促进农业废弃物利用的相关政策法规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基于以上背景,采用前人研究方法,测算农作物秸秆及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存量,并分析区域农业废弃物资源分布差异,探究区域农业废弃物资源潜力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我国农业废弃物存量大且分布不均衡,传统农业省份是农业废弃物最为集中的区域;另一方面,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潜力巨大,区域差异明显,由东至西依次递减,中东部地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潜力巨大,西部地区利用潜力较小。据此,提出了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定量评价秸秆热解多联产工程的环境影响,借鉴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将秸秆热解多联产系统工程建设单元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及其环境排放纳入系统边界,对年秸秆处理能力1.0×10~4 t的秸秆热解多联产系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不考虑产出品的替代减排,该系统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综合指数为175.53。其中,工程建设单元、运行单元和产物利用单元的环境影响潜值分别占18.10%、78.75%和3.15%。钢材和PVC管等物料的环境排放合计占建设单元环境排放综合潜值的93.49%,电力消耗排放占运行单元环境排放综合潜值的93.86%。从资源替代角度看,秸秆燃气替代煤炭、秸秆炭和木醋液分别减施化肥和农药情景下,该项目功能单位的环境影响综合指数为-496.86。秸秆热解多联产系统通过资源替代可有效减少环境排放,具有良好的环境减排效应。在未来秸秆热解多联产系统建设过程中,应选择低碳环保的建筑材料,降低运行电耗。  相似文献   

19.
《当代农业》2011,(22):6-6
农业部近日召开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作会议,会议强调,各地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废弃物能源转化、减少污染物排放为重点,切实抓好农业农村节能减排重点工作。具体的要重点抓好化肥科学利用,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化肥利用效率:抓好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加快发展大中型沼气池建设,减少养殖排放污染:抓好废弃地膜回收,完善资源化利用机制,保护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抓好秸秆综合利用等四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20.
正当前的环保风暴,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其严厉程度、波及范围之广,让人始料未及。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十三五"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项目清单,2017~2019年将制定的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和工程技术规范中多个涉及农资行业,如农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农药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化学肥料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无机磷化学工业污染物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