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甘蔗机械收获对蔗蔸质量和宿根蔗生长影响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坡地大田生产条件下,以传统的人工收获方法为对照,研究了机械收获对蔗篼质量和翌年宿根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机械收获处理的留茬高度、蔗蔸破头率明显高于人工收获处理,但不倒伏、脱叶性好的甘蔗品种的留茬高度增幅较小,纤维含量较高的品种有利于降低蔗篼破头率;(2)机械收获处理对翌年宿根蔗发株力的影响因品种不同而有较大差异,表现为对宿根性强的品种影响较小,而对宿根性差的品种影响甚大;(3)与人工砍收处理相比,机械收获处理的株高、单茎重均略优而有效茎数则较少,蔗茎产量差异不显著,但甘蔗蔗糖分提高了0.53个百分点;(4)机械收获配套碎叶还田技术,能减小机械收获对宿根蔗发株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单茎重和增加有效茎数.  相似文献   

2.
采用机械收割与人工砍收处理对比,研究机械收获对蔗蔸质量及来年宿根蔗生长的影响,为甘蔗收获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机械收获留茬蔗蔸质量优于人工砍收,具体表现为机械收获为入土或平地低砍,留茬蔗蔸高度、蔗蔸破头率明显低于人工砍收;机械收获的留茬蔗出苗率比人工砍收低,但不影响留茬蔗的发株率;甘蔗株高、单位面积有效茎数及蔗茎产量与人工砍收持平,蔗株茎径稍优于人工砍收,蔗糖分提高0.03%~0.49%(绝对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和选育适应机械化生产管理的甘蔗品种(Saccharum officinarun L.),并研究适应机械化作业的农艺技术,为促进甘蔗收获机械化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在大田生产条件下,对12个甘蔗品种进行机械收获,研究不同甘蔗品种机械收获原料蔗质量及宿根发株表现.[结果]桂糖03-2287、ROC22、桂糖04-120、C1-2003、桂辐98-296、粤糖93-159机收原料蔗含杂率5.75%~7.65%,桂糖32号、桂糖31号、桂糖30号、桂糖21号、ROC16、桂糖29号机收原料蔗含杂率8.34%~11.18%.桂糖29号、桂糖03-2287、桂糖30号、桂糖04-120、桂糖21号、C1-2003、桂辐98-296、ROC16机收宿根发株能力较强,发株率达103.84%以上;与人工收获相比,C1-2003、桂糖21号、桂糖04-120机收宿根发株能力增强,桂糖03-2287、桂糖30号、ROC22机收宿根发株能力变化不大,粤糖93-159、ROC16、桂辐98-296、桂糖29号机收宿根发株能力减弱.[结论]选育和种植宿根发株能力强、抗(耐)损伤力强的甘蔗品种,可以提高宿根发株率、增加蔗苗数,对获取机收宿根蔗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采用机械收割与人工砍收处理进行对比,研究机械化收获对来年宿根蔗生长的影响,为甘蔗收获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机械收割处理的甘蔗株高、茎径、蔗糖分与人工砍收差异不显著;对宿根蔗发株能力有较明显影响,其影响因品种不同而异,其中对ROC22的影响较明显,低于人工砍收,其有效茎数、蔗茎产量也低于人工砍收,而GT32的发株率比人工砍收提高1.29%,有效茎数、蔗茎产量与人工砍收基本持平.  相似文献   

5.
不同收获方式对蔗田土壤容重及甘蔗宿根出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机械收获对宿根甘蔗出苗及根系生长的影响,为筛选适宜机械收获的甘蔗品种及改进相应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设A1(人工收获)、A2(机械收获)为主处理,以B1(ROC22)、B2(桂糖29号)、B3(桂糖33号)3个副处理进行田间试验,通过测定土壤容重、宿根出苗发株和宿根根系生长情况等参数研究机械收获对宿根甘蔗生长的影响.[结果]与人工收获相比,机械收获处理显著增加蔗地土壤容重.与人工收获方式相比,机械收获下,B1和B2的单位面积根数和单位面积根鲜重极显著降低,出苗数显著增加;同品种甘蔗宿根单位面积生物量差异均不显著;B2和B3的根冠比均显著降低,其中B2达极显著水平;B1新根单重极显著降低,其他两个品种新根单重差异均不显著;3个品种单株苗重均显著降低;B2和B3的单株活根数均显著降低.与新植有效茎相比,人工收获处理3个参试品种宿根有效茎数均有所增加,增幅均在10.00%以内,其中B3增幅最高,为9.47%;机械收获处理B1和B2宿根有效茎数增幅分别为12.55%和18.08%,B3宿根有效茎数降低13.26%.[结论]甘蔗机械收获后,行沟间土壤容重明显增加,对甘蔗根系的生长产生限制作用,不同品种耐机械碾压能力不同,桂糖29号综合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6.
土壤压实对宿根甘蔗出苗及根系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机械操作引起的土壤压实对宿根甘蔗出苗及根系形成的影响,为优化甘蔗机械化栽培方法和评价适宜机械化栽培的甘蔗品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试验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其中一个因子为碾压(机械碾压处理;对照),另外一个因子为甘蔗品种(ROC22、GT42、GT43、GT30、GT03-2287和GT98-296)。收获后调查农艺性状及根系的功能属性参数。【结果】机械碾压后,10~20 cm土层容重增幅最大,土壤紧实度随土层加深而增加,在40 cm时处理和对照的土层压强趋于一致;GT42、GT43和GT98-296等品种的出苗数和株高均高于其它品种;根系干重、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和根系平均直径均不同程度下降,根系干重变化幅度与其数值大小呈负相关;所有参试品种一级根系比例增加,二级、三级和四级根系的比例均不同程度下降。【结论】机械碾压增加蔗地土壤紧实度,限制了宿根甘蔗的根系生长,进而影响植株的生长。不同品种适应紧实胁迫的能力存在差异,在使用大型收获机械进行甘蔗生产时应选用宿根出苗能力强且根系发达的品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机械收割对宿根蔗生长的影响,为推广应用甘蔗机械收割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甘蔗品种福农15号、柳城03/182、赣蔗18号和粤糖00/236为供试材料,收获机械为HS180型整秆式甘蔗联合收割机.新植蔗于2009年12月29日分别采用机械和人工两种方式收获,其中粤糖00/236收获时蔗叶还田.宿根蔗于翌年2月破垄施肥和除草.201(年7~10月每个月的5日测定一次宿根蔗+1叶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叶绿素总含量.于2010年12月21日全部人工砍收并测定农艺性状、产量和糖分.[结果]机收处理的宿根蔗+1叶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总含量以及茎长、茎径、单茎重、有效茎数、产量、蔗糖分和产糖量与人工处理的相比略有增减,但差异不显著.机械收割处理蔗叶粉碎还田的粤糖00/236的各项测定[结果]基本上均比人工处理的略好.[结论]机械收割对宿根蔗生长影响不明显,且机械收割蔗叶粉碎还田比传统方式还田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机械收割对宿根蔗生长的影响,为推广应用甘蔗机械收割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甘蔗品种福农15号、柳城03/182、赣蔗18号和粤糖00/236为供试材料,收获机械为HS180型整秆式甘蔗联合收割机.新植蔗于2009年12月29日分别采用机械和人工两种方式收获,其中粤糖00/236收获时蔗叶还田.宿根蔗于翌年2月破垄施肥和除草.201(年7~10月每个月的5日测定一次宿根蔗+1叶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叶绿素总含量.于2010年12月21日全部人工砍收并测定农艺性状、产量和糖分.[结果]机收处理的宿根蔗+1叶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总含量以及茎长、茎径、单茎重、有效茎数、产量、蔗糖分和产糖量与人工处理的相比略有增减,但差异不显著.机械收割处理蔗叶粉碎还田的粤糖00/236的各项测定[结果]基本上均比人工处理的略好.[结论]机械收割对宿根蔗生长影响不明显,且机械收割蔗叶粉碎还田比传统方式还田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机械收获后甘蔗地下芽库的变化,进而在群体变化层面上评价不同甘蔗品种对机械收获的适应性。采用人工与机械两种收获方式对新台糖22号、粤糖93-159、云蔗05-51、桂糖32号和福农39号等5个甘蔗品种进行收获,并调查两种收获方式下不同甘蔗品种地下芽的数量及萌发情况。结果表明,各参试品种平均地下芽数量差异不显著,地下芽总量由前1年蔗桩数决定。粤糖93-159与福农39号机械收获萌发率显著低于人工收获。新台糖22号、云蔗05-51、桂糖32号对机械收获的适应性较好,适合进行机械收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机械收获对桂糖47号宿根能力的影响,为桂糖47号的机械化生产提供依据。[方法]在对桂糖47号新植蔗进行机械化种植和管理的基础上,分别进行机械收获和人工砍收对比试验,连续2年调查宿根蔗的发株率、产蔗量、蔗糖分及相关农艺性状并进行分析。[结果]桂糖47号在机械收获后的第1和2年宿根的发株率、株高、茎径、有效茎、产蔗量、蔗糖分与人工收获的差异均不显著。其中机械收获后的第2年宿根产蔗量达到101.70 t/hm~2,含糖量达到15.32 t/hm~2,与人工砍收的相当。[结论]桂糖47号宿根能力强,抗倒能力强,耐机收碾压能力强,适合全程机械化生产,在劳动力缺乏的蔗区应加速推广应用,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相似文献   

11.
利用DTOPSIS对参加国家甘蔗品种七轮区试的11个品种,在云南瑞丽点2年新植1年宿根的品比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C12003、闽糖96-1027的综合表现优于双对照ROC22( CK1)和ROC16(CK2);粤甘26号、桂糖97-40、云蔗03-194和云蔗03-332的综合表现优于ROC16( CK2),评价结果与糖产量排序高度一致,与甘蔗品种在云南瑞丽蔗区的实际表现吻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文研究了甘蔗宿根蔗蔸形态特征与甘蔗宿根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大田生产模式种植,以来自同一亲本组合(粤糖97-20×ROC25)杂交后代分离产生的强宿根甘蔗品(种)系(云蔗06-407、云蔗06-415)和弱宿根甘蔗品(种)系(云蔗06-408、云蔗06-416)为材料,强宿根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为对照。【结果】强宿根甘蔗较弱宿根甘蔗的宿根蔗蔸死亡率低,地下蔗茎的平均节间距小,新植蔗、宿根蔗的有效分蘖数多,其中宿根蔗的第二和三分蘖形成的有效分蘖数优势显著,且宿根蔗地下总芽数多,主茎下位芽形成的有效分蘖数和主茎总有效分蘖数明显增多。【结论】综合分析宿根性强弱不同的甘蔗表明,宿根蔗蔸形态特征与甘蔗宿根性存在关系密切,通过宿根蔗蔸形态特征研究,可深入了解甘蔗宿根性。  相似文献   

13.
机械收割对不同种植行距宿根蔗苗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筛选出适宜甘蔗机械收割的最佳行距,减少机械对甘蔗蔗蔸损伤及蔗田土壤环境的破坏,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方法]设置不同种植行距(1.0、1.1、1.2和1.3 m)处理,每种处理分别采用机械收割和人工砍收两种收割方式,然后对不同处理机械收割后宿根蔗苗期地下芽生长情况、蔗蔸开裂程度、蔗株农艺性状和生理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机械收割对宿根蔗地下芽、蔗蔸开裂有一定影响,不同处理高位芽的死芽率比人工砍收高,但不影响宿根蔗发株,且死苗率低于人工砍收.+1叶叶片的叶绿素含量表现出机械收割比人工砍收高的趋势,但根系活力普遍比人工砍收低.在1.2 m种植行距下,机械收割对蔗蔸开裂程度的影响最小,高位芽和低位芽死芽率低,宿根蔗苗期发株数最多,叶绿素含量与根系活力最高.[结论]机械收割增加了蔗蔸的开裂程度和上位芽的损伤程度,但对蔗蔸开裂程度的影响随行距加大逐渐变弱,对宿根蔗幼苗的生长影响不明显,也不影响宿根蔗发株;种植行距影响宿根蔗幼苗生长,生产上可采用1.2 m的种植行距作为适宜甘蔗机械收割的最佳行距.  相似文献   

14.
推广机械化收获是我国甘蔗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针对机械化收获后宿根蔗发株出苗差、缺苗断垄严重、宿根衰退减产等问题,从机收后蔗蔸破损程度、根系水分养分吸收状况以及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等方面对宿根蔗衰退机理进行了探讨。就目前我国甘蔗机械化收获的发展现状,对品种选育、农艺栽培、土壤改良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5.
2011~2012年广西甘蔗品种区试百色试点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供试甘蔗品种的特征特性进行全面比较,为本蔗区甘蔗新品种推广和广西甘蔗品种审定提供依据.[方法]以11个甘蔗新品种为材料,进行田间两年新植和一年宿根的区域品比试验,比较各品种的丰产性、宿根性和抗性等.[结果]供试甘蔗品种两年新植的平均出苗率61.41%~79.13%,一年宿根发株率102.32%~155.15%;分蘖率34.63%~90.63%,平均单茎重1.508~1.908 kg,田间有效茎数64239~74222条/ha;平均蔗茎产量86.005~122.769t/ha,平均蔗糖分14.11%~15.04%;平均含糖量12.163~17.448t/ha,其中GT03-2287、GT04-1001、GT05-3084和LC04-359等4个品种的含糖量比ROC22(CK)增产,增幅0.72%~10.30%;螟虫为害枯心率为1.94%~4.43%,黑穗病感病率为0.16%~4.48%.大部分供试甘蔗品种表现为较快的生长速度、株型直立、较强的抗旱性、较容易脱叶、无空心和绵心、少气根,但抗寒性、抗倒性一般,总体表现较好的甘蔗品种有GT03-2287、GT04-1001、GT05-3084、LC04-359.[结论]GT04-1001、GT03-2287和GT05-3084等3个品种的蔗茎产量、蔗糖分和含糖量等性状优于或相当于对照ROC22,宿根性、脱叶性及抗性等综合性状好,建议推荐审定并在本蔗区进一步扩大试验和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引进和筛选高产、高糖、抗逆性强的甘蔗优良新品种,为广西甘蔗产业基地建设提供后备品种,促进广西糖业的可持续发展。【方法】2016年3月至2018年1月在广西农垦国有新兴农场甘蔗基地进行大田1年新植1年宿根的品比试验,以10个甘蔗品种(系)为材料,比较各品种(系)的农艺性状等。【结果】凉蔗系列(包括桂热系列)的新植及宿根蔗均在产量和产糖量方面表现出优势,其中:新植蔗LZ02-186、LZ07-53、GR2和LZ03-81的产糖量均高于CK(ROC22),GR2宿根蔗在产量和产糖量方面也表现出了较大优势,产糖量达16.32 t·hm~(-2),超过CK 57.68%,LZ02-186和LZ03-81宿根蔗产糖量也较CK高。【结论】GR2的宿根性及抗性等综合性状好,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可作为下一步重点示范的新品系;LZ02-186、LZ03-81虽然糖分略低,但其在有效茎数、蔗茎产量方面都存在较大优势,抗性也较好,建议作为优良的种质资源备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浸种处理试验,筛选促进甘蔗分蘖提早发生、分蘖成茎率高的烯效唑适宜浓度,提高甘蔗单位面积有效茎数及产量。【方法】试验采用桂糖42号的常规蔗种,设0(CK)、20、40、60 mg/L 烯效唑4个浓度处理,浸种处理2 h。【结果】20、40、60 mg/L烯效唑浸种处理的新植蔗SPAD值分别比CK增加20.5%、21.1%、27.2%,差异极显著,分蘖率分别比CK增加48.96%、119.74%和169.90%,差异极显著;4个处理中,以20 mg/L烯效唑浸种处理的有效茎数和产量最高,其中新植蔗有效茎和产量分别为59 640条/hm~2和102.22 t/hm~2,分别比对照提高8.32%和8.48%,宿根蔗的有效茎和产量分别为72 894条/hm~2和105.56 t/hm~2,分别比对照提高12.45%和16.05 %。新植和宿根蔗的蔗糖分并不随着烯效唑浓度的增加而变化。【结论】用20 mg/L烯效唑浸种,可有效提高新植蔗苗期+1叶的SPAD值,可提高新植蔗的分蘖率、单位面积有效茎数和产量,提高宿根蔗的发株率和产量,说明烯效唑浸种浓度不宜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分析甘蔗新品种桂糖44号在广西喀斯特蔗区多年、多点的新植蔗和宿根蔗产量及农艺性状表现,为其在喀斯特地区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ROC22为对照品种,2015—2017年在广西河池环江、宜州和都安3个试验点进行桂糖44号试点种植,对其一年新植蔗和两年宿根蔗的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等进行跟踪调查及分析。【结果】桂糖44号新植蔗和宿根蔗的萌芽率、发株率、分蘖率及产量均高于ROC22,产量在第一年宿根达最高值(130.16 t/ha)。从11月—次年1月,桂糖44号各时期蔗糖分平均值均高于ROC22,且第二年宿根蔗中,各时期的蔗糖分均维持在15.50%以上,蔗糖分平均值达最高值(15.64%)。根据各产量因素分析及最终产量结果可知,在3个试验点中以环江试验点整体表现最好,其产量达115.28 t/ha,含糖量达16.74 t/ha。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株高与单茎重、有效茎数与含糖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有效茎数和含糖量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甘蔗新品种桂糖44号在广西喀斯特地区综合表现良好,发株率和分蘖率较高,有效茎数多,宿根性强,产量和蔗糖分均高于ROC22,达到高产高糖的标准,具有较大推广潜力,适宜在喀斯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9.
海南蔗区不同甘蔗种质对螟虫抗性差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螟虫自然侵染的方法,连续2年对26份甘蔗种质进行了螟虫危害情况调查。结果分析表明,不同甘蔗种质对螟虫抗性程度呈现差异,云蔗03-258、粤甘26属抗螟虫种质,柳城03-1137、德蔗03-83、粤甘35属易感螟虫种质,新植和宿根期抗或感虫性较为稳定。相同甘蔗种质对螟虫抗虫性随植期不同而变化,新植期粤甘40、福农0335、粤甘24属抗螟虫种质;闽糖01-77、福农36、福农37、赣南02-70、云蔗06-80属易感螟虫种质;宿根期云蔗05-51、粤甘34、云蔗06-407属抗螟虫种质;云瑞06-189、福农0335属易感螟虫种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蔗茎红粉蚧在广西蔗区不同生境蔗田的种群动态,了解其在蔗田的发生规律,为生产上监测和控制该粉蚧提供参考。【方法】在广西上思县蔗区于2012年7-12月调查新台糖22号宿根1年蔗蔗茎红粉蚧的虫口密度和为害株率,2013年7~12月调查新台糖22号宿根1年蔗和粤糖60号新植蔗蔗茎红粉蚧的虫口密度;在扶绥县蔗区于2013年7~12月调查新台糖22号新植蔗与宿根1年蔗蔗茎红粉蚧的虫口密度。虫口密度调查为在蔗田设8个取样点,每点相隔3行,每取样点选取相近3株甘蔗,调查和记录蔗茎红粉蚧若虫和成虫的发生数量;为害株率为顺序调查同行100株甘蔗中发生蔗茎红粉蚧的株数,重复4次。每半个月调查一次,直至甘蔗收获。【结果】上思县蔗区调查结果,2012年蔗茎红粉蚧于7~8月发生数量较多,最高为100.50头/株,在9月下旬后发生数量明显减少;为害株率为24.75%78.50%,8-11月高达60%以上;2013年蔗茎红粉蚧在7~8月发生较多,新植蔗和宿根蔗的最大虫口密度分别为44.51和27.96头/株。扶绥县蔗区2013年调查结果,蔗茎红粉蚧发生数量也以7~8月较多,该粉蚧在宿根蔗上的最大虫口密度显著高于新植蔗,分别为125.87和25.08头/株。【结论】每年7~8月是广西蔗区蔗茎红粉蚧自然种群增长最快的时期,生产上应密切关注这一时期的蔗茎红粉蚧种群动态,并根据其危害情况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