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置常规施氮(180 kg/hm~2)和减量施氮(135 kg/hm~2)2个水平以及不同的基、蘖、穗肥比例,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氮素调控方式对籼稻品种黄华占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旨在为黄华占的氮肥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常规施氮相比,减量施氮水平下,基、蘖、穗肥比例为4∶1∶3的产量最高,达7 541.11 kg/hm~2,较其他处理增产7.98%~15.88%,后期干物质积累量较大,群体质量较好,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高是产量较高的主要原因;常规施氮水平下,分蘖数较高,但后期干物质的积累量较小,产量较低。在氮肥总量适当减少、确保获得适宜有效穗数的前提下,基、蘖、穗肥比例为4∶1∶3时,有利于改善黄华占生长中后期干物质积累和群体质量,提高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为获得高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
《吉林农业科学》2014,(5):48-52
以辽北地区水稻品种铁粳9号为试材,分析了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率对氮素调控的响应。结果表明:同一基蘖穗肥比例下,随施氮量增加,有效穗数增加,千粒重降低,总吸氮量提高,氮素生理利用率和氮素收获指数降低,氮素回收率以中氮水平居高;同一施氮量下,前氮后移有利于提高有效穗数、千粒重和产量,总吸氮量、氮素回收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增加,氮素生理利用率降低;施氮量210 kg/hm2、基肥∶蘖肥∶穗肥为4∶3∶3是最佳氮素调控模式,其产量达到最高为9494.8 kg/hm2,较其他施氮处理提高0.6%~10.6%;适宜施氮量和前氮后移,能够协调产量构成因素,增加产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降本增效。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聚天门冬氨酸(PASP)尿素对水稻产量及田面水氮素变化的综合影响,以聚天门冬氨酸钙盐(PASP-Ca)与尿素复配为供试材料,通过水稻大田试验研究基于减量施氮下PASP-Ca尿素对水稻生长、氮吸收利用及田面水氮素浓度变化的影响,并利用灰色关联度法评价PASP-Ca尿素的控污效果。结果表明,与常规施氮量处理相比,减量施氮处理降低了水稻田面水氮素浓度,尤其在施基肥、蘖肥后第1 d,田面水总氮(TN)浓度降低了12.70%、17.23%。减量施氮后,水稻产量增加了0.78%、氮累积吸收量增加了0.39%,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了9.35个百分点,差异不显著。减量施氮处理满足了水稻生长的养分需求,节约了氮肥,保证了水稻稳产。与常规尿素处理相比,减量施氮下各PASP-Ca尿素处理降低了田面水氮素浓度,尤其施基肥1~7 d内,基、蘖肥和穗肥施氮比例50%、30%和20%处理的田面水铵态氮(NH4+-N)浓度降低了24.94%~68.66%,其中第5、7 d显著降低。施蘖肥1~7 d内,基、蘖肥施氮比例80%、20%处理的田面水NH4+-N浓度降低了2.72%~51.30%。施用PASP-Ca尿素有利于水稻生长、养分吸收及产量提高,使水稻产量增加了0.87%~7.27%,氮累积吸收量增加了7.05%~35.20%,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了6.11~30.26个百分点,其中基、蘖肥施氮比例80%、20%处理的籽粒氮吸收量显著增加了30.08%,秸秆氮吸收量显著增加了46.27%,氮肥表观利用率显著提高了30.26个百分点。综合评价水稻产量、氮吸收量、氮肥利用率以及田面水氮素浓度,减量施氮处理效果优于常规施氮量,减量施用PASP-Ca尿素处理效果优于常规尿素,且最佳基、蘖肥施氮比例为80%、20%。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文研究了获得麦秸全量还田下优化的水稻氮肥管理措施,以期为秸秆还田利用和减量高效施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土培试验,施氮量设置常量施氮(A_1,270 kg/hm~2)和减量施氮(A_2,240 kg/hm~2),氮运筹设置高比例基氮肥(B_1,基肥∶分蘖肥∶穗肥=5∶2∶3)和高比例分蘖氮肥(B_2,基肥∶分蘖肥∶穗肥=2∶5∶3),以不施氮(CK,0 kg/hm~2)为对照,对不同氮水平及氮运筹处理水稻关键生育期植株高度、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特性进行了系统地比较研究。【结果】麦秸全量还田条件下,减量施氮处理水稻后期株高显著低于常量施氮处理,2种施氮量下提高分蘖氮肥比例(2∶5∶3)株高均有所升高。孕穗期至成熟期,减量施氮处理水稻地上部干物质量低于常量施氮处理。从抽穗期至成熟期,减量施氮处理水稻叶片生物量及其占总生物量的比例低于常量施氮处理,2种施氮量下高比例分蘖氮肥处理叶片所占比例均较高;减量施氮处理茎秆生物量较常量施氮有所下降,2种施氮量下提高分蘖氮肥比例茎秆生物量所占比例均降低;减量施氮处理叶鞘生物量及分配比例较常量施氮下降,其中抽穗期叶鞘生物量差异达显著水平;穗部生物量及其所占比例则为减量施氮处理高于常量施氮处理,减量施氮下提高分蘖氮肥比例穗部生物量降低。【结论】综上可知,麦秸全量还田条件下,常量施氮时水稻中后期可获得较高的株高和地上部干物质量,总体上增加叶片、茎秆和叶鞘的生物量及分配比例。常量施氮下提高分蘖氮肥比例利于水稻营养器官的物质生产和累积,而减量施氮则有利于水稻穗部的物质积累和分配。  相似文献   

5.
以超级稻盐丰47为材料,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探讨氮素基蘖穗肥不同施入比例对滨海稻区水稻产量及氮钾吸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蘖肥、穗肥比例为2∶5∶3的处理,单产9.78 t/hm2,比基肥、蘖肥、穗肥比例为2∶4∶4、2∶6∶2、2∶8∶0的处理分别增产0.6%、3.4%和5.6%;其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及颖花数、干物质产量及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占籽粒产量百分比、氮钾吸收量均较高。因此,适当增加氮素穗肥施入比例,有利于水稻产量与氮钾吸收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6.
为了筛选适宜钵苗机插水稻的氮肥施用方式,以滨海稻区超级稻盐丰47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钵苗机插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氮素按基肥:1次蘖肥∶2次蘖肥∶1次穗肥∶2次穗肥=40∶12∶18∶16∶14比例施用时,其收获穗数、颖花量和穗实粒数均较大,产量最高,达到10.79t·hm~(-2),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该处理的氮肥利用率达到41.90%,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钵苗机插水稻移栽~分蘖期、分蘖~拔节期、拔节~齐穗期、齐穗~成熟期这4个阶段吸氮比例之间的比例约为16∶53∶20∶11,拔节前氮素吸收量占总吸氮量的69%,进入生殖生长后氮素吸收量占总吸氮量的31%,这一比例和产量、氮肥利用率较大的处理茎蘖肥和穗肥比例相吻合。因此,在仅施用速效肥料的前提下,氮肥总施用量为(N:240kg·hm~(-2)),且氮素以基肥:1次蘖肥∶2次蘖肥∶1次穗肥∶2次穗肥=40∶12∶18∶16∶14时,适宜滨海稻区钵苗机插水稻的生长发育及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可以进一步示范推广。此外,可以将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作为衡量氮肥利用率高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以超级粳稻沈农265为试材,设置不同施氮量和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以研究该品种的产量及氮肥利用特性变化。结果表明:基蘖肥(BTF)与穗粒肥(EGF)比为8∶2或7∶3时,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为6∶4时,中氮水平更有利于产量提高;同一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下,随施氮量的增加,总吸氮量增加,氮素生理利用率和收获指数降低。在中低氮处理下,穗粒肥比例越高越有利于产量、总吸氮量和氮素回收率增加,而高氮处理下基蘖肥∶穗粒肥为7∶3时更为有利;同一施氮量下,穗粒肥比例越高氮素生理利用率和收获指数越低。高施氮量(255 kg/hm2)、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为7∶3处理增加了生育后期叶、茎、穗干物质积累量,由于较高的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使产量达最高,为9 581.5 kg/hm2,较其他处理增加2.4%~20.1%,并提高氮素利用率,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8.
以北方粳稻铁粳11号为试材,分析了不同氮肥施用模式下其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基肥∶蘖肥∶穗肥为6∶3∶1时,施氮量越高越有利于提高叶绿素含量、光合能力、有效穗数、千粒重和产量;基肥∶蘖肥∶穗肥为4∶3∶3时,中氮水平下更具有优势;前氮后移适用于低、中氮水平,能够增强光合能力,优化产量构成因素,提高产量;同一基蘖穗肥比例下,增加施氮量有利于提高总吸氮量和蛋白质含量,而氮素生理利用率、精米率和食味值呈下降趋势,氮素回收率和收获指数变化存在差异;同一施氮水平下,前氮后移使总吸氮量、蛋白质含量增加,氮素生理利用率、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以及食味值下降,低、中氮水平使氮素回收率和收获指数增加,高氮水平则降低;施氮量210 kg/hm2,基肥∶蘖肥∶穗肥为4∶3∶3时,产量较其他处理增加2.8%~11.3%,是本试验中氮肥施用的最优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氮素用量、运筹对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水稻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方法]以中熟中粳品种连粳7号为供试材料,研究氮素用量、运筹对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水稻产量结构、茎蘖动态、叶绿素含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等的影响。[结果]施氮量为300 kg/hm2时,产量最高(11 023.80 kg/hm~2),并能获得较高的出糙率、谷草比和氮肥吸收利用率,过低施氮量处理不能获得高产,过高施氮量处理的氮素吸收利用率显著下降。[结论]钵形毯状秧苗机插连粳7号,在基蘖肥∶穗肥=6.5∶3.5、施氮量为300 kg/hm2时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率最佳。  相似文献   

10.
氮肥运筹对苏达盐碱地水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文研究了不同氮肥处理对苏达盐碱地水稻的碾磨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以及食味品质的影响。【方法】以垦粳7号和垦粳8号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氮肥基肥∶蘖肥∶调节肥∶穗肥比例分别为0(N0)、6∶4∶0∶0(N1)、5∶3∶0∶2(N2)、4∶3∶1∶2(N3)、4∶3∶1∶2(0.9N3,施氮总量减少10%)5个处理。【结果】全生育期施氮量150 kg/hm~2时提高调节肥与穗肥占总施氮量的比例,2品种的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下降,稻米垩白度与垩白率显著降低,直链淀粉含量下降,稻米的蛋白质和食味品质得到提高。在相同氮肥分配比例(4∶3∶1∶2)下,氮肥总量减少10%时提高了垦粳7号的营养品质,垦粳8号的碾磨、外观、营养与食味品质得到提高。从兼顾稻米综合品质的角度考虑,生育期总施氮量为150 kg/hm~2,基肥∶蘖肥∶调节肥∶穗肥为4∶3∶1∶2条件利于垦粳7号品质的提升。生育期总施氮量为135 kg/hm~2,基肥∶蘖肥∶调节肥∶穗肥为4∶3∶1∶2条件下垦粳8号稻米的各品质处于较优水平。垦粳7号的营养及外观品质优于垦粳8号,但垦粳8号食味品质和碾磨品质较好。【结论】综上可知,根据品种特性适当减氮以及提高调节肥与穗肥占总施氮量的比例利于稻米品质的改善。该研究结果可为盐碱地区的水稻氮肥合理运筹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氮素基蘖肥与穗肥不同比例对机穴播杂交粳稻‘花优14’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氮300 kg/hm~2条件下,基蘖肥与穗肥氮素比例为6∶4处理的水稻产量最高,达到(12 145. 92±277. 35) kg/hm~2,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基蘖肥与穗肥氮素比例为7∶3处理的水稻产量分别显著和极显著高于比例为8∶2和9∶1的处理。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为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增加穗肥氮占比能有效提高穗粒数和每穗结实率,降低有效穗数,但对千粒重影响较小。由穗肥氮占比与产量拟合方程(Y=-9 142. 21x2+12 178. 18x+7 779. 51,R2=0. 9066**)解析可知,穗肥氮占比超过基蘖肥的0. 67倍时,水稻产量下降。研究表明:杂交粳稻‘花优14’机穴播在纯氮300 kg/hm~2条件下,在穗肥为基蘖肥的0. 43—0. 67倍、确保有效穗数(332. 25×104/hm~2)基础上,可通过增加穗粒数、提高结实率和稳定粒重达到高产目标。  相似文献   

12.
以中熟粳稻广陵香粳和杂交中籼稻汕优63为材料,研究水稻在穗肥相同情况下,基蘖肥不同施氮量对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基蘖肥施氮量增加,植株总吸氮量和各生育期吸氮量增加,成熟期植株吸氮量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籽粒吸氮量与产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100 kg稻谷的吸氮量随基蘖肥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有一个适宜值.本试验条件下,在确定高产的氮肥施用量后,基蘖肥与穗肥比例汕优63为5.5∶4.5,广陵香粳为6∶4,100 kg稻谷吸氮量分别为2kg和2.2 kg.当季氮素利用率分别为42%和39%.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通过调整水稻基肥蘖肥穗肥施用氮肥比例的方法,来减轻水稻生育前期大量氮素流失的面源污染风险。2015年在苏州市相城区御亭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展田间小区试验,以常规粳稻品种武运粳29号为供试材料,采用基肥机械深施,在施氮量300 kg/hm~2水平下,设计5个氮肥运筹处理,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比例分别为5∶2∶3(N1,氮肥前置);4∶2∶4(N2,常规氮肥运筹);3∶2∶5(N3,前氮后移);2∶2∶6(N4,前氮后移),以及不施氮肥处理(N0,空白对照),研究前氮后移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除N0处理外,不同处理间水稻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差异不显著。与N2处理相比较,N4处理水稻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均有所下降,但处理间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与常规氮肥运筹相比,将20%作为水稻基肥的氮肥后移至穗肥施用,对水稻产量、氮素累积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广西超级稻品种桂两优2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其干物质生产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方法】进行田间试验,设置3个施氮水平,分别为0(N0)、210(N1)和255(N3)kg/ha,两种施氮比例分别为基肥∶蘖肥∶穗肥=5∶3∶2(F1)和4:3:3(F2),共计5个处理(N0、F1N1、F1N2、F2N1和F2N2),测定不同处理下桂优2号干物质积累及氮肥利用率。【结果】施氮显著增加了桂两优2号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且F2N1和F2N1处理在穗后干物质增加量及其对产量贡献率上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桂两优2号各生育期吸氮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施肥方式F2更有利于桂两优2号对氮素的吸收;相同施肥条件下,F2处理的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NPFP)、氮肥农学利用率(NAE)和氮肥吸收利用率(NRE)均较F1处理有所增加,F2N2处理产量最高,但与F2N1处理差异不显著,而F2N1处理的NPFP、NAE和NRE均达到最高水平。【结论】施氮量210kg/ha(N1)、施氮比例为基肥∶蘖肥∶穗肥=4∶3∶3(F2)处理,可在晚稻实现桂两优2号高产高效,其产量达8170.2kg/ha,NPFP、NAE和NRE分别为38.9kg/kg、12.6kg/kg和41.5%。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广西超级稻品种桂两优2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其干物质生产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方法】进行田间试验,设置3个施氮水平,分别为0(N0)、210 (N1)和255(N3) kg/ha,两种施氮比例分别为基肥∶蘖肥∶穗肥=5∶3∶2 (F1)和4:3:3 (F2),共计5个处理(N0、F1N1、F1N2、F2N1和F2N2),测定不同处理下桂优2号干物质积累及氮肥利用率。【结果】施氮显著增加了桂两优2号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且F2N1和F2N1处理在穗后干物质增加量及其对产量贡献率上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桂两优2号各生育期吸氮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施肥方式F2更有利于桂两优2号对氮素的吸收;相同施肥条件下,F2处理的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NPFP)、氮肥农学利用率(NAE)和氮肥吸收利用率(NRE)均较F1处理有所增加,F2N2处理产量最高,但与F2N1处理差异不显著,而F2N1处理的NPFP、NAE和NRE均达到最高水平。【结论】施氮量210 kg/ha(N1)、施氮比例为基肥∶蘖肥∶穗肥=4∶3∶3(F2)处理,可在晚稻实现桂两优2号高产高效,其产量达8170.2 kg/ha,NPFP、NAE和NRE分别为38.9 kg/kg、12.6 kg/kg和41.5%。  相似文献   

16.
以水稻品种国稻6号为材料,进行了氮素运筹对免耕移植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免耕条件下,水稻产量与氮水平、氮基蘖肥比重呈单峰曲线关系,通过回归模拟计算出氮用量和基蘖肥氮素比例分别为164.4 kg/hm2和72.2%时水稻产量达最高;基蘖氮肥比例的增加可提高氮肥利用率,本试验条件下,氮肥用量169.8 kg/hm2,基蘖氮肥比例为75.0%时氮肥利用率最高。  相似文献   

17.
在蛙稻生态种养条件下,研究了基蘖肥与穗肥氮比例对水稻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总施氮量为300 kg/hm~2时,提高基蘖肥与穗肥氮比例对水稻株高、分蘖、有效穗数有促进作用,对总粒数、实粒数及千粒重有负向作用;基蘖肥与穗肥氮比例7:3时,水稻分蘖成穗率最高,达68.9%,6:4时最低,为63.4%。基蘖肥与穗肥氮比例7:3时,产量最高,为11 464.1 kg/hm~2,与其他处理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他3个处理间的产量无显著差异。综合试验结果,水稻基蘖肥与穗肥氮适宜比例为7:3。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冬小麦生产过程中氮肥的合理施用时期、基追比例及施用量,增加冬小麦氮素积累量和提高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实现氮肥资源高效利用,通过田间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追肥时期(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基追比(6∶4和5∶5)和施氮水平(0、75、150、225、300 kg/hm~2)下冬小麦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追肥时期、基追比例和施氮量均影响冬小麦氮素积累量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并且存在互作效应;追肥时期、基追比例和施氮量对各器官氮素积累量的影响基本表现为:拔节期开花期灌浆期、基追比6∶4基追比5∶5以及施氮量为225 kg/hm~2时最大;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农学利用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递减。冬小麦适宜的追肥时期为拔节期、基追比为6∶4、施氮量225 kg/hm~2,该氮肥运筹方式下,其籽粒氮素积累量最高,为250.30 kg/hm~2。研究结果可为冬小麦合理施氮和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不同氮素调控对杂交稻京福8优77生长发育及其产量的影响,旨在为京福8优77的氮肥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设置常规施氮(200 kg·hm-2)和减量施氮(150 kg· hm-2)2个水平,以及不同的基肥、蘖肥、穗肥比例,采用田间试验方法比较研究不同氮素调控方式对杂交稻京福8优77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与...  相似文献   

20.
以渝香糯1号为材料,设0、120、180 kg/hm~2 3个施氮水平(分别记为N_0、N_(120)、N_(180)),2种氮肥运筹模式(基肥与蘖肥的质量比为70%∶30%(A)和基肥、蘖肥与穗肥的质量比为50%∶20%∶30%(B)),于2014年在四川德阳进行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模式对糯稻养分吸收积累及氮肥利用率影响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处理对糯稻氮、磷、钾的吸收量影响显著;采用B种模式,糯稻的氮、磷、钾吸收量均较A种模式的小;与A种模式相比,采用B种模式每生产1 000 kg稻谷,氮、磷、钾需要量分别降低14.1%、10.2%、7.8%;随着施氮量增加,产量呈增加趋势,但氮肥利用率呈下降趋势,不同氮肥运筹模式间糯稻氮肥利用率差异不显著。综合试验结果,糯稻的适宜施氮量为120 kg/hm~2,氮肥运筹模式以基肥、蘖肥与穗肥的质量比50%∶20%∶30%为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