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G9R-3是从抗病香蕉品种"桂蕉9号"健康植株根部中分离得到的一株具有较强抑制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race 4,Foc4)活性的内生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开展其脂肽类化合物抑制香蕉枯萎病菌活性机理及防效评价研究,为利用该菌株大田防控香蕉枯萎病提供参考。[方法]结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分析脂肽类化合物类型,采用Landy培养基发酵并使用大孔树脂抽提法提取菌株脂肽类物质,结合室内平板、台盼蓝染色、盆栽灌根接种进行活性检测与防效评价。[结果]该菌株产生的脂肽类化合物种类包括表面活性素Surfactin、泛革素Fengycin和伊枯草菌素iturins 3个种类。活性检测表明,当粗提物浓度为300μg/mL时对香蕉枯萎病菌Foc4菌丝生长抑制率达58.91%,孢子萌发抑制率达69.80%。室内盆栽防效评价试验表明,浓度为1 mg·mL~(-1) G9R-3脂肽类粗提物香蕉枯萎病防效可达76.53%。[结论]G9R-3产生的脂肽类化合物具有防控香蕉枯萎病的潜力,其生防基质为破坏Foc4细胞膜并引起菌丝肿大和畸形,并抑制其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发掘防治香蕉枯萎病的高效生防菌资源,为有效控制香蕉枯萎病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利用选择性培养基从福建省香蕉产区野生香蕉根际土壤中分离菌株,以香蕉枯萎病菌为靶标,采用平板对峙法、代谢物抑菌试验、抑菌谱和耐毒素能力测定筛选具有拮抗活性的生防细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16S rDNA和gyrA基因序列分析及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生防菌株的鉴定,并采用灌根法测定生防菌株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利用选择性培养基从野生香蕉根际土壤中分离到195株细菌,以香蕉枯萎病菌为靶标,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对香蕉枯萎病菌具有拮抗活性的细菌17株,其中菌株NJ-1和NJ-4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抑菌带宽度分别达12.67和11.67 mm;不同拮抗细菌菌株间的代谢物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抑制率存在差异,其中菌株NJ-1和NJ-4的抑菌效果较好,抑制率分别达89.06%和88.47%。菌株NJ-1和NJ-4对12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抑菌谱广,且对5%的香蕉枯萎病菌粗毒素具有一定的耐受性。经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分子鉴定,菌株NJ-1和NJ-4分别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NJ-1和NJ-4对香蕉枯萎病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其防治效果分别为71.69%和70.75%,且与对照药剂450 g/L咪鲜胺水乳剂1 000倍液处理相比,菌株NJ-1和NJ-4对促进香蕉苗株高、根长生长有显著优势。【结论】菌株NJ-1和NJ-4对香蕉枯萎病具有高效的生防潜力,而且对香蕉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香蕉枯萎病已成为香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限制因素之一,通过室内建立不同香蕉品种对枯萎病快速鉴定方法,为大田香蕉抗病品种鉴定和品种改良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对巴西蕉(B)、桂蕉1号(GV)和笔者自主选育的品系云蕉1号(Y)进行枯萎病病菌4号生理小种热带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Tropic Race 4,Foc TR4)野生型菌株(15-1)温室接种,通过叶片表型和球茎解剖2种病情指数调查并结合实时定量PCR分析,鉴定供试材料的抗感差异并筛选出对枯萎病抗性较好的香蕉材料。【结果】经过3次独立温室接种试验,结果显示云蕉1号病情指数最低,其他品种在接种后枯萎病抗性强弱的表现为YGVB。检测接种后土壤中病原菌含量发现,3个品种之间未达到显著性差异,表明接种条件相对一致。不同香蕉品种在接种25 d后,云蕉1号的球茎病原菌含量较低,与巴西蕉相比达到了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与桂蕉1号差异不显著,说明云蕉1号抗病性较好。【结论】本研究通过香蕉枯萎病的室内速鉴定方法表明,云蕉1号对枯萎有较好的耐病性,适合进一步大田筛选。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并鉴定对苦瓜枯萎病具有生防应用潜力的拮抗菌株。【方法】从河南省南阳桐柏山景区采集土壤样品,先通过梯度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纯化获得细菌纯培养,再通过平板对峙培养法筛选获得1株对植物病原菌具有稳定抑菌活性的拮抗菌株TB17。【结果】试验分别测定其形态学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并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将菌株TB17鉴定为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平板对峙试验结果表明,菌株TB17对苦瓜枯萎病菌生长抑菌率为49.03%,其稀释5倍和10倍的无菌发酵滤液对苦瓜枯萎病菌生长抑制率为63.96%和54.95%。拮抗谱测定结果表明,菌株TB17对苦瓜枯萎病菌、玉米大斑病菌、苹果轮纹病菌、小麦全蚀病菌等7株靶标菌都具有一定的拮抗活性。【结论】菌株TB17可以促进苦瓜生长,并对苦瓜枯萎病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其防效达76.92%。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抗枯萎病香蕉品种桂蕉9号、宝岛蕉和南天黄在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侵染前后其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及抗氧化能力的变化趋势,为揭示香蕉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荧光标记的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4号生理小种菌株(Foc37-GFP)对不同抗性香蕉品种(桂蕉6号、桂蕉9号、宝岛蕉和南天黄)进行接种处理(孢子悬液浓度1.0×106 CFU/mL),分别于侵染第0~6 d取样检测不同香蕉品种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率和总抗氧化能力等生理指标。【结果】经Foc37-GFP侵染后,桂蕉6号根系SOD、POD、CAT和PAL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至侵染第6 d,POD、CAT和PAL活性均极显著低于抗枯萎病香蕉品种(P<0.01,下同),SOD活性则极显著高于抗枯萎病香蕉品种;根系O2-·清除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至侵染第6 d达最高值;总抗氧化能力前期变化不显著(P>0.05),至侵染第6 d则极显著低于3个抗枯萎病香蕉品种。经Foc37-GFP侵染后,宝岛蕉根系SOD和CAT活性及抗氧化能力呈先下降后上升再急速下降的变化趋势,POD活性先上升后下降,PAL活性和O2-·清除率则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南天黄根系SOD活性变化趋势与宝岛蕉的一致,POD、CAT和PAL活性整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O2-·清除率呈上升趋势但变化幅度较小,总抗氧化能力先下降后保持在一定水平上;桂蕉9号根系SOD、POD和PAL活性及O2-·清除率均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CAT活性先急速下降后急速上升,至第6 d达最高值并接近宝岛蕉的活性水平,但极显著高于南天黄和桂蕉6号,总抗氧化能力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与SOD、POD和PAL活性及O2-·清除率的变化规律相反,且与宝岛蕉的相反。【结论】感枯萎病香蕉品种桂蕉6号根系抗氧化酶主要通过协同方式发挥抗氧化作用,抗枯萎病香蕉品种宝岛蕉、南天黄和桂蕉9号抗氧化酶主要通过互补方式发挥抗氧化作用;在枯萎病菌侵染期间,不同抗性香蕉品种根系中不同抗氧化酶发挥的主导作用各不相同,从而保持抗氧化酶系统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6.
大蒜鳞茎中抗番茄灰霉病内生菌的筛选及其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拮抗番茄灰霉病的内生菌菌株,研究其生防效果,为开发有应用潜力的微生物农药奠定基础。【方法】用平板对峙法从大蒜鳞茎内筛选具有拮抗作用的内生菌,测定拮抗菌株对番茄离体叶片、果实、胚根和盆栽植株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7种常见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从分离纯化的63株候选菌株中获得了22株具有一定抑菌活性的内生菌,其中有4株内生菌(D6,D10,D21,Y3)对番茄灰霉病有显著的抑制效果,抑菌率最高可达77.5%。4株拮抗菌均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对番茄离体叶片、果实和胚根上番茄灰霉病菌的生长抑制率最高分别达92%,71.13%和70.3%;对盆栽植株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率最高可达96.2%;这4株菌对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玉米弯孢病菌(Curvularia lunata)、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longipes)、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苹果炭疽病菌(Glomerella cingulata)、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 Cav.)和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n f.sp.vasinfectum)均有一定的抑菌活性,抑制率最高达83.1%。【结论】大蒜鳞茎中的内生菌对番茄灰霉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为内生菌在番茄灰霉病防治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阴香内生细菌YXG2-3的抑菌活性与菌株分类地位,并确定其适宜的培养条件。【方法】采用平板对峙法、菌丝干重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YXG2-3对多种热带植物病原真菌(橡胶基腐病菌(Fusarium venfricosum)、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f.sp.)、香蕉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musae)、芒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rdes)、橡胶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芒果蒂腐病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橡胶黑团孢病菌(Periconia heveae)、橡胶落叶棒孢霉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椰子灰斑病菌(Pestalotia palmarum))的抑菌活性;通过观察形态特征,测定其生理生化特性,采用16SrDNA序列对菌株进行分类地位鉴定;通过优化菌株生长碳源、氮源、pH和培养温度,确定菌株适宜生长条件;采用浸果法测定YXG2-3发酵液滤液对香蕉炭疽病害的防效。【结果】YXG2-3对10种供试靶标菌的皿内抑菌活性均大于50%,能够有效控制供试靶标菌菌丝干质量的增加;经鉴定,该菌株为荧光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适宜生长的碳、氮源分别为麦芽糖和酵母膏,pH为7.0,温度为33℃。香蕉果实经YXG2-3发酵液滤液处理后,香蕉炭疽病得到有效控制,防效66.22%,与对照药剂咪鲜胺(250μg/mL)相当。【结论】YXG2-3抑菌谱广,具有良好的应用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8.
香蕉枯萎病拮抗菌的筛选及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香蕉园土壤中分离和筛选得到33株对香蕉枯萎病菌(Fusari um ox ysporumf.sp.cubense)有抑制作用的拮抗菌,对其进行了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试验,结果表明:拮抗菌株G1、G3、F1、F3I、1发酵液对香蕉枯萎病菌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平板上产生的抑菌圈直径为10.33~48.33mm,抑菌效果持续稳定;对孢子的萌发抑制率为92.50%~98.22%,拮抗菌的抑制作用表现为抑制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致使孢子芽管扭曲。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能有效抑制豇豆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tracheiphilum)的生防真菌,采用平板稀释法和平板对峙法从武汉设施蔬菜根际土壤中分离、纯化、筛选出一株优势拮抗真菌MA4,根据形态学和菌株18S rDNA序列对MA4菌株进行鉴定,采用平板对峙法对其抑菌活性和稳定性进行测定,并进行盆栽防效试验。结果表明,MA4对豇豆枯萎病菌的抑制率为75.69%;根据其形态学鉴定和18S rDNA序列分析,确定MA4菌株为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将该序列在GenBank中进行注册登录,登录号为MH539514。MA4菌株对番茄灰霉病菌、辣椒根腐病菌、西瓜枯萎病菌、黄瓜枯萎病菌、茄子褐纹病菌、番茄早疫病菌、茄子烂秆病菌和番茄果腐病菌等8种病原菌均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62.12%~86.93%;MA4菌株经10代继代培养后,对豇豆枯萎病菌的抑制率仍为80.86%。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接种14 d后施加MA4发酵液的处理病情指数为11.85%,防效达85.75%,且对豇豆植株具有一定促生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桂蕉6号在广西对不同来源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Foc4)的抗性,并筛选出强致病力菌株,为香蕉新品种抗性鉴定提供备选鉴别菌株。【方法】采用盆栽伤根淋灌法分别将不同来源的Foc4菌株(J-2、SD-2、T-2、W-2、F-2)同期接种于苗期香蕉品种桂蕉6号,并于接种后10、15、20、25和30 d观察植株叶部发病症状,30 d时解剖蕉苗球茎,观察球茎的变化。综合受侵染后桂蕉6号内外部症状,评价不同菌株的致病力。【结果】SD-2、J-2、T-2和W-2菌株对桂蕉6号均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其中SD-2和J-2致病力最强,接种10 d后植株叶片边缘开始变黄,15 d植株叶片黄化明显,30 d后植株矮化、弱小,甚至枯死;接种T-2、W-2后20 d,香蕉植株也出现黄化,但植株仍能正常生长;F-2致病力相对较弱,但仍属中等致病力菌株。【结论】桂蕉6号为感病品种,在种植中应加强对枯萎病的防控。在香蕉枯萎病抗病品种选育时,可选用致病力较强的J-2和SD-2作为备选鉴别菌株。  相似文献   

11.
以GFP标记的香蕉枯萎病菌Foc TR4作为病原菌,比较了水培条件下Foc TR4对"天宝蕉"和三明野生蕉的早期侵染情况.研究表明,Foc TR4在"天宝蕉"韧皮部的定殖明显早于三明野生蕉.枯萎病菌感染香蕉后会诱发香蕉细胞内活性氧爆发和激活寄主抗氧化系统.通过研究水培和土培条件下两种香蕉种质接种枯萎病菌后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变化情况,发现三明野生蕉根系SOD活性高于"天宝蕉",三明野生蕉感染枯萎病后根系SOD活性增强,而"天宝蕉"根系SOD活性下降,说明三明野生蕉的耐枯萎病能力可能与其根系较高和早期上调的SOD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获得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为香蕉枯萎病生物防治提供菌株资源。【方法】以香蕉根际土壤为材料,利用铬天青(Chromeazurol S,CAS)双层平板法和平板对峙法筛选可分泌铁载体且对香蕉枯萎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通过平板对峙法测定拮抗菌株对6种常见植物病原菌的拮抗活性;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明确拮抗菌株的分类地位;通过盆栽试验验证拮抗菌株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对香蕉植株的促生作用。【结果】经CAS培养基初筛,从土壤中分离获得60株可分泌铁载体的菌株,平板对峙法复筛得到5株拮抗作用较强的菌株,其中菌株Gxun-2的抑菌效果最强,平均抑菌率达74.45%,且对供试的其他6种植物病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具有广谱抗菌性。结合菌落形态、生理生化及16S rDNA进化树分析结果,菌株Gxun-2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盆栽试验显示,菌株Gxun-2对香蕉枯萎病具有较好的防病作用,防治效果达84.21%,且对香蕉植株具有一定的促生效果,香蕉苗鲜重较对照增加32.96%。【结论】菌株Gxun-2对香蕉枯萎病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且对香蕉植株具有一定的促生效果,可作为研制香蕉枯萎病生防菌剂的候选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种菊科植物全株水提液和2株拮抗菌对香蕉枯萎病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为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法测定了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油麦菜(Lactuca sativa var.longifoliaf Lam.)根茎叶水提液及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TY)和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DF)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效及土壤中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race4,Foc4)、普通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变化。【结果】向日葵、油麦菜、TY和DF处理均能降低香蕉枯萎病病情指数、减轻植株的受害程度,有一定的防病效果,其中向日葵、油麦菜处理防病效果较好(分别为39.02%和34.18%)。与对照(CK)相比,4种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中细菌数量,减少放线菌、Foc4和普通真菌数量,且均达显著性水平。相关性分析发现,防病效果与土壤中Foc4及普通真菌呈显著正相关,与细菌及放线菌则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向日葵、油麦菜全株水提液及拮抗菌TY和DF均有利于改善土壤微生物结构,减轻和延缓香蕉枯萎病的发生为害,其中向日葵、油麦菜全株水提液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控作用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相对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深色有隔内生真菌Ochroconis guangxiensis X22中提取和筛选对香蕉具有促生和抗枯萎病作用的诱导子,为香蕉枯萎病的诱抗剂开发打下理论基础。【方法】通过组培苗接种,评价菌株X22对香蕉枯萎病的室内防治效果;采用匀浆、热解和浸提等方法从菌株X22菌丝体中提取多糖、寡聚糖和激活蛋白3种物质,通过水培试验评价3种提取物对香蕉苗生长和生长激素含量的影响,测定3种提取物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香蕉苗抗病防御酶活的影响。【结果】在无菌条件下菌株X22处理香蕉组培苗后再接种病原菌Foc4,枯萎病发生较轻,叶片颜色正常且植株相对健康粗壮,其防治效果为58.9%;多糖、寡聚糖和激活蛋白3种提取物处理香蕉苗后,多糖处理的香蕉苗株高、根长及鲜重与对照相比分别显著增加16.9%、57.8%和3.9%(P<0.05,下同),香蕉叶片IAA和GA3含量显著提高39.6%、11.8%;寡聚糖处理的香蕉苗对枯萎病防治效果最明显,对地上部分和地下球茎的防效分别为46.24%和54.73%;多糖处理香蕉苗后20 d再接种Foc4,香蕉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PO)含量在9 d内显著高于对照。【结论】菌株X22及其多糖和寡聚糖提取物对香蕉苗具有促生与抗病作用,可作为研制香蕉抗病诱抗剂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5.
香蕉枯萎病菌2个生理小种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Foc 4)接种巴西香蕉,香蕉枯萎病菌1号生理小种(Foc 1)接种粉蕉,均能检测到PG、PMG、PGTE、PMTE和Cx 5种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其中PG活性均最高。在7种不同碳源培养条件下,Foc 4的菌丝干质量都比Foc 1的大,说明Foc 4的生长更快,能更适应多种营养条件。在PG诱导方面,有柑桔果胶或PGA存在时,2个生理小种的PG活性明显加强。在葡萄糖或CMC作为唯一碳源时,2个生理小种的PG活性很低。以香蕉维管束组织培养2个生理小种后发现,Foc 4的PG活性比Foc 1高。以粉蕉维管束组织培养2个生理小种后发现,Foc 1的PG活性比Foc 4高。以柑桔果胶作为碳源,并改变不同的氮源,在7种氮源培养条件下,Foc 1和Foc 4均能产生PG活性,但所产生的PG活性比不加氮源所产生的PG活性低。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防治香蕉枯萎病的土壤消毒剂,采用含药培养基法测定了棉隆、1,3-二氯丙烯、异硫氰酸烯丙酯、环氧丙烷、戊二醛、三氯异氰尿酸和氯溴异氰尿酸7种土壤消毒剂对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ce race 4,简称Foc4)的室内毒力,且研究了抑菌作用最强的2种土壤消毒剂对香蕉枯萎病菌在土壤中消长动态的影响和香蕉苗的盆栽防病效果。结果表明,7种土壤消毒剂对Foc 4菌丝的生长均有一定程度抑制作用,且抑菌率随各土壤消毒剂浓度降低而减小。其中,在200μg/mL时,戊二醛和棉隆对Foc4菌和100%,EC50分别为52.50μg/mL和66.15μg/mL。在香蕉枯萎病菌土壤消长动态中,戊二醛的抑菌作用比棉隆更显著,土壤含菌量消减更快;当土壤含菌量达到稳定后,戊二醛处理的土壤含菌量为0.020×106CFU/g土,而棉隆处理的土壤含菌量为0.024×106CFU/g土。在盆栽防效方面,每株香蕉苗灌注40 mL浓度为2 000μg/mL的戊二醛时,防效最佳,达89.91%;而每株香蕉苗灌注20 mL浓度为500μg/mL的棉隆时,防效为79.41%。首次筛选出戊二醛作为防治香蕉枯萎病菌的土壤消毒剂。  相似文献   

17.
桂蕉6号是广西的主栽香蕉品种,占全区香蕉种植面积的90%以上。为了明确广西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4号生理小种对桂蕉6号的致病力,通过采集分离,获得41个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菌株,用伤根淋灌法接种香蕉组培苗。根据病菌对桂蕉6号的致病力强弱,上述菌株可以分为3类,其中强致病力菌株22个,中致病力菌株7个,弱致病力菌株12个,分别占供试菌株的53.66%、17.07%、29.27%。由此可见,广西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分化现象,强致病力菌株为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18.
从香蕉健株根际土壤中分离到130个菌株,采用平板对峙生长法,筛选出对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有拮抗作用的菌株35个。经室内复筛试验有16个菌株对枯萎病菌抑菌带的宽度达6~11 mm,拮抗系数大于2.0,其中有7个菌株拮抗作用稳定。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拮抗菌FB5、T2WF、W10、WDWS和FB2培养液在接种病菌液后50 d的防治效果可达81%以上;拮抗菌FB5、T2WF、T2WC和W10培养液对香蕉苗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在广西个别香蕉产区发现的香蕉枯萎病病原种类,为防控该病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广西不同香蕉产区采集香蕉枯萎病病株样本,分离纯化获得6株菌株,以香蕉枯萎病1号和4号生理小种为阳性对照,采用特异PCR的方法,对分离到的6株菌株进行分子检测,并用盆栽香蕉和西贡蕉小苗接种进行菌株致病性鉴定.[结果]经ST1/ST2特异引物扩增,1号菌株与香蕉枯萎病菌1号生理小种扩增到约200 bp片段;2~6号菌株和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扩增到约250 bp片段.与标样对比结果表明,1号菌株为香蕉枯萎病1号生理小种,2~6号菌株为香蕉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盆栽接种致病性鉴定结果与分子检测结果相同.[结论]广西个别蕉区已遭受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侵染,各级部门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香蕉枯萎病拮抗细菌对4种土传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从果园土壤中分离的4株香蕉枯萎病拮抗细菌对粉蕉根腐病菌(Pythiumsp.)、辣椒白绢病菌(Sclerotium rolfsii)、节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f.sp.binincasae)的抑菌效果以及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种拮抗细菌bio-B3、bio-d4和bio-P对4种病菌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产生明显的抑菌带,拮抗细菌bio-d5对辣椒白绢病菌不产生抑菌带,但对其他3种病菌均产生明显的抑菌带;4种拮抗菌株对节瓜枯萎病菌和香蕉枯萎病菌孢子萌发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发酵原液对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较高,抑制率为76.4%~100%,随着稀释倍数的增加,其抑制效果逐渐降低;拮抗细菌bio-B3、bio-d4b、io-d5发酵液1002、00和300倍稀释液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为53.3%~80.2%,它们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显著大于bio-P和恶霉灵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