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1 毫秒
1.
玉米外来种质的价值及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进和利用外来种质资源是丰富作物遗传多样性、促进品种更新换代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玉米外来种质的特点,阐述了其利用途径及前景。  相似文献   

2.
热带、亚热带外来玉米种质的利用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我国近几年平均每年种植玉米2450万公顷,平均产量为每公顷4.96吨,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但70年代以来我国玉米增产率呈下降趋势,玉米生产一直处于徘徊状态,其主要原因是国内种质资源匮乏,缺乏新的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分析热带、亚热带外来玉米种质在我国玉米 种中的作用后,指出利用玉米起源中心的热带、亚热带种质可以拓宽温带种质的玉米遗传基础,构建新的杂种优势模式,产生出超强优势的杂交玉米  相似文献   

3.
美国种质的引进及利用方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种质创新是玉米育种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利用外来种质资源拓宽改良本地玉米种质是长期以来的有效策略。美国玉米种质历来是我们研究利用的重点,其过程久远,各个阶段引进种质形式不同,利用方式不同,但均对当时我国玉米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简要评述了每个阶段引进美国种质的遗传特性、杂优模式及利用方式,并对当前存在问题和利用前瞻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遗传单一性、品种单一性与中国玉米生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物遗传物质复杂性的降低减弱了品种抗逆的能力,降低了作物产量.亲本系数是常用描述遗传多样性的指标,但用亲本系数衡量遗传多样性与作物生产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得到不同的结论.本文分别计算了全国20个省1982~1997年玉米生产的3个遗传多样性指标:遗传单一性、加权亲本系数和品种单一性的变化,并采用生产函数模型研究了遗传多样性对我国玉米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遗传单一性与我国玉米单产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品种单一性不一定会导致遗传单一性的增加.鉴于此,政府应增加拓宽种质资源的研究投资,以增加玉米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国外稻种资源对我国水稻生产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分析中国25个水稻主产省区21年(1982-2002年)主要品种的亲缘关系和遗传构成,研究国外稻种资源,特别是国际水稻所与日本稻种资源对中国水稻遗传贡献的时空变化及对中国水稻生产的经济影响.结果表明,国外稻种资源对中国水稻单产起到促进作用.国际水稻所遗传贡献率每增加1%,中国水稻单产将提高21%;日本稻种资源遗传贡献每增加1%,水稻单产将提高20%;其他国家的遗传贡献每增加1%,中国水稻单产将提高16%.政府应支持和鼓励研究人员大量引进国外稻种资源,加强对该种质的研究、开发与利用,更好地为中国水稻生产发展提供资源储备.  相似文献   

6.
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光周期敏感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我国玉米生产由于大面积利用来自四平头、旅大红骨、瑞得和兰卡斯特四大系统的种质材料,导致玉米遗传种质基础的相对狭窄与脆弱。外来种质特别是来自玉米多样性中心的热带、亚热带种质,具有我国乃至美国玉米带种质不同的遗传变异:如抗病性强、广适性和特殊适应  相似文献   

7.
正玉米起源于中南美洲墨西哥、秘鲁一带,在长期的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变异类型和各具特色的种质资源。系统引进和利用外来种质,对拓宽玉米种质基础和推动玉米产量的稳步提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玉米品种金皇后是从美国最早引进的优良马齿型玉米品种之一,20世纪 50—90年代作为选系基础材料培育杂交种均起到重大作用。20世纪70年代Mo17自交系的引进,在我国玉米杂交种组配中更是功不可没。直接利用组配出中单2号(Mo17×自330)、  相似文献   

8.
国际     
<正>欧盟2015年玉米平均单产为每公顷6.40吨8月底,欧盟作物监测服务机构MARS称,连续第二个月调降欧盟今年玉米单产预估,因干燥炎热天气继续打压主要生产国的作物。MARS预计欧盟2015年玉米平均单产为每公顷6.40吨,低于上月预计的每公顷6.71吨。此次预估数据较去年单产减少20.5%,较五年均值下降8.8%。该机构将欧盟小麦单产预估从上月预计的每公顷5.80吨微幅调升至每公顷5.81吨,不过仍较2014年水平下降5.4%,但较五年均值高出2.5%。MARS下调欧盟28国今年甜菜单产预估至每公顷71.35  相似文献   

9.
外来种质资源在毕节地区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毕节地区引进外来玉米种质资源的种类、特点、利用方式以及育成品种的推广利用情况,阐明加强外来种质的引进利用对毕节地区杂交玉米的选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今后利用外来种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玉米是中国40年来生产发展最快的作物,20世纪60年代我国玉米面积1540公顷,单产1507千克/公顷,总产2320万吨,至本世纪初,玉米种植面积、单产、总产持续增长,种植面积约2300万公顷,单产5000千克/公顷,总产11000万吨,尤其是单产增加了3倍多,总产增长近5倍。  相似文献   

11.
Wide adoption of a few kinds of homogeneous germplasm would reduce crop genetic diversity, increase crop vulnerability to stresses, and reduce the stability of crop production. The introdu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foreign germplasm is a sustainable solution for broadening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promoting periodical replacement of varieties. The genetic contribution and economic impact of foreign germplasm, particularly those of US and CGIAR (Consultative Group on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referred to as the CG system) materials, on China's maize production are evaluated on the basis of an analysis of variety pedigree information from 20 major maize-producing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1982 to 1997.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US and CG germplasm to Chinese maize production continues to increase, particularly CG germplasm, which has shown a rapid increasing trend since the 1990s. If the genetic contribution of US germplasm is increased by 1%, maize yield will gain by 0.2% (0.01 t ha^-1). If contribution of CG germplasm, which has greater production potential, is increased by 1%, maize yield will gain by 0.025 t ha^-1. A policy should be implicated by the government in this direction to encourage breeders to focus more on the use and improvement of CG germplasm. The US germplasm has been utilized extensively in China so that it can offer germplasm resources for maize breeding efforts.  相似文献   

12.
连栽杉木林生长状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本文通过对三明地区连栽杉木林的生长状况,地上部生物量及生产力的研究表明,林分的高和胸径生长过程以及林分的地上部生物量和生产力均随杉木连栽代数的增加而下降。连栽多代的林分其高和胸径的连年生长量迅速下降;林分的生物量和生产力一组样地:一代为72.12t/hm~2、7.82t/(hm~2·a),二代61.01t/hm~2、6.51t/(hm~2·a);二组一代为129.51t/hm~2、8.17t/(hm~2·a),三代70.64t/hm~2、4.46t/(hm~2·a)。二代生产力比一代下降16.8%,三代比一代下降45.4%。  相似文献   

13.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水稻土CO2释放与固定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浙江省黄岩水稻土上开展的26年长期施肥定位试验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可以促使土壤有机质持续增长,增长幅度随有机肥用量增加而增加。通过数学模拟,估算出每年施用猪厩肥16.5~49.5 t·ha-1相应释放CO2 10.04~21.61 t·ha-1·a-1。每年施入鲜猪厩肥16.5~49.5 t·ha-1则相应固定CO2 1.885~3.463 t·ha-1·a-1。为此,通过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削弱土壤碳释放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影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四川攀西山区玉米地方种质的改良创新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玉米种质遗传基础相对狭窄,可供利用的种质资源比较贫乏,这必然导致发生遗传脆弱性的威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少数自交系和杂交种控制全国大面积玉米生产的危险局面一直没有大的改变。切实保护现有地方玉米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努力推进地方种质改造创新是当前育种工作的一个重点。对四川攀西山区玉米地方种质资源概况、种质资源改良创新和地方种质资源利用途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玉米种质基础及杂优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东省1983~2006年主要种植玉米品种种质基础及杂优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玉米中应用的种质主要有Reid、塘四平头、旅大红骨、温热、M017、自330和其它群共7个杂种优势群,Reid×塘四平头杂优模式占主导地位。山东省玉米仍存在遗传基础狭窄问题。因此,需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合作,不断引进外来种质,拓宽种质资源,同时不断更新观念,明确今后的育种目标,采用先进的育种技术与传统育种方法相结合,创造新的种质,不断提高玉米育种水平,以适应玉米生产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探究玉米种质资源改良创新的目标和方法,通过对我国玉米种质资源利用的回顾与分析,揭示了不同玉米种植区域种质资源的利用状况以及现阶段国外种质资源在我国的利用情况。国外玉米品种大范围进入中国玉米种子市场,给我国原有的玉米品种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已经改变了我国玉米生产的栽培模式和栽培方式。因此,对外来种质资源的利用及改良创新现有的玉米种质资源已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依据长武站长期田间试验(1984~2001年)的结果,分析了不同施肥措施条件下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土壤水分的变化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照、有机肥(M)、氮肥(N)、氮磷肥(NP)、氮肥+有机肥(NM)和氮磷肥+有机肥(NPM)处理冬小麦的17年平均产量依次为1.5、2.6、2.0、3.3、3.4和4.0 t·ha-1;冬小麦地上部17年累计吸收的氮量依次为509.0、854.6、781.9、1 199.8、1 067.5和1 430.9 kg·ha-1;2001年0~300 cm土层NO3--N储量依次为52.2、113.1、1 064.8、254.5、535.4和512.1 kg·ha-1,N处理的NO3--N分布于0~300 cm土层,NP、NM、NPM处理的NO3--N主要分布于0~180 cm土层。收获期0~300 cm土层多年平均水分含量为CK>N>M>NP>NPM。播种期NP、NPM处理200~300 cm土层水分出现亏缺。施肥是黄土旱塬区土壤生产力提高、土壤深层水分亏缺和土壤NO3--N累积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