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筛选出具有无毒、抗菌效果好的中兽药,试验通过微量抑菌法观察毛白杨雄花序水煎液对鸡大肠杆菌O78、鸡白痢沙门氏菌C79-1和兔大肠杆菌O123的体外抑制情况。结果表明:毛白杨雄花序水煎液对鸡大肠杆菌O78、鸡白痢沙门氏菌C79-1和兔大肠杆菌O123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125 0 g/mL、0.062 5 g/mL和0.062 5 g/mL。说明毛白杨雄花序水煎液对鸡大肠杆菌O78、鸡白痢沙门氏菌C79-1和兔大肠杆菌O123均具有体外抑制作用,可应用于临床治疗畜禽大肠杆菌病。  相似文献   

2.
为验证A、B、C、D四个不同配比的10%长效恩诺沙星注射液对鸡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疗效,选用人工诱发大肠杆菌病的鸡为试验对象,设计14日龄三黄鸡雏鸡动物实验,经颈部皮下注射不同配比的10%长效恩诺沙星注射液,10%长效恩诺沙星注射液A、B、C、D四个配比符合注射液要求,通过实验室和临床疗效两方面数据综合筛选出疗效最佳的10%长效恩诺沙星注射液。结果同时显示,实验室10%长效恩诺沙星注射液配比C药动学参数[消除半衰期(9.821±2.256)h、最大浓度(3.032±0.152)μg/mL、药时曲线下面积(19.865±1.876)(mg·h)/L]比其他3组10%长效恩诺沙星注射液配比A、B、D的药动学参数明显高,通过指标对比,说明配比C优越;临床10%长效恩诺沙星注射液C组的治愈率、存活率(90.0、96.8%),均极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证明了配比C对致病菌有明显的治疗作用,适合临床需求。  相似文献   

3.
通过实验室规范在药物治疗试验,检查恩诺沙星药物对沙门氏菌病的治疗效果并和同类药物进行比较试验。1材料与方法1.1药物:新杨兽药厂提供的恩诺沙星药物(白色粉剂)。攻毒菌株:中国标准菌株,中国兽医生物药品监察所C79-13型沙门氏菌株。试验雏鸡:上海市畜牧兽医研究所提供健康雏鸡600羽。1.2试验鸡和人工感染:50羽1日龄小鸡作为健康鸡对照组。550羽1月龄小鸡用C79-13菌株原液每羽鸡口眼3ml.进行攻毒,攻毒鸡观察5天后取拉稀鸡250羽,每组50羽分为5组。1.3试验鸡分组:第一组:恩诺沙星加入饮水中,每24小时为20毫克/千克体重…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表达牛乳铁蛋白肽的重组乳酸乳球菌pAMJ399-LFBA/MG1363对雏鸡抗鸡白痢沙门氏菌感染效果的影响,本实验将该重组乳酸乳球菌饲喂1日龄雏鸡,连续饲喂14 d,并设立空白对照组,第7 d时经灌服鸡白痢沙门氏菌同时感染实验组和对照组,连续观察7 d;分别于攻菌前以及攻菌后的不同天数采集血清及盲肠黏液,检测结果显示攻菌后饲喂重组乳酸乳球菌组雏鸡血清中IgG以及黏液中SIgA的含量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对各组雏鸡的心脏、肝脏、脾脏及十二指肠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饲喂重组乳酸乳球菌组各器官的病变情况相对较轻,而且雏鸡盲肠扁桃体中非特异免疫信号通路中相关分子TLR4、My D88、NF-κB、TNF-α、IL-8、IL-6等的m RNA表达相对较高。以上结果表明,表达牛乳铁蛋白肽的重组乳酸乳球菌在抗鸡白痢沙门氏菌感染的过程中可以起到保护雏鸡免受感染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旨在评价重组猪β-防御素1(porcineβ-defensin 1,pBD1)对大肠杆菌(E.coli)的体外抑制活性及其对大肠杆菌病鸡的治疗效果。应用琼脂板打孔扩散法和微量抑菌试验,分别测定重组pBD1对3株E.coli(O141、SJZ1和SJZ2株)的体外抑制效果,继而将40只11d的雏鸡随机分为5组(n=8),即A(防御素)组、B(抗生素)组、C(防御素与抗生素联合治疗)组、D(感染非治疗)组和E(空白对照)组。A、B、C和D组:同时经颈部皮下和口服途径分别给每只鸡接种1mL E.coli O141株(1.25×109 cfu·mL~(-1));E组:以同样途径分别给每只鸡接种1mL肉汤。当感染鸡表现临床症状时,A、B、C和D组分别口服pBD1[50μg·(只·次)~(-1)]、头孢曲松钠(50mg·kg~(-1),按体重给药,下同)、pBD1和头孢曲松钠[分别为50μg·(只·次)-1和50mg·kg~(-1)]及等体积的无菌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治疗7d。结果表明,重组pBD1在体外对3株E.coli均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抑菌效果随浓度增加而增强。与非治疗组相比,三个治疗组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明显减轻,发病率、死亡率降低,感染后期防御素治疗组、防御素与抗生素联合治疗组的体重极显著高于感染非治疗组(P0.01)。以上结果显示,重组pBD1对E.coli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病鸡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重组pBD1的治疗效果优于头孢曲松钠,有助于病鸡恢复;当pBD1与头孢曲松钠联合使用时,疗效更佳。该研究结果可以为大肠杆菌病的有效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为新型抗菌制剂pBD1的研究与开发奠定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通过预先颈部皮下注射头孢噻呋钠,评价其对1日龄雏鸡试验性诱导大肠杆菌病的预防效果。以微量法测得头孢噻呋钠和恩诺沙星对鸡大肠杆菌的MIC分别为0.1mg/L和1.6mg/L。试验结果表明,0.2、0.1、0.05mg/只的头孢噻呋钠各用药组对人工诱导鸡大肠杆菌病的保护率分别为100%、90%和80%,与0.125mg/只的恩诺沙星对照组(63.33%)及感染对照组(46.67%)相比,头孢噻呋钠各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1日龄雏鸡人工诱发大肠杆菌病的死亡率(P<0.01),具有很好的预防效果;试验结束后细菌学检测结果表明,头孢噻呋钠各剂量组和药物对照组鸡的大肠杆菌检出率分别为13.33%、23.33%、30.0%、46.67%,与感染对照组(90%)相比均显著减少(P<0.01)。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沙拉沙星的体外抗菌作用及诱导耐药性。结果表明:沙拉沙星抗菌谱广,尤其是对革兰氏阴性菌抗菌活性强,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大都小于或等于1.25μg/ml,明显优于环丙沙星、头孢氨苄和新霉素,对猪链球菌的抗菌作用较弱,其MIC为1.6μg/ml;沙拉沙星对鸡大肠杆菌O78、猪大肠杆菌O138、鸡白痢沙门氏菌C79-13、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48-1均可产生明显的抗菌后效应。细菌对沙拉沙星单步自发耐药频率低,虽然通过诱导试验可培育出耐药菌株,但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作用明显优于几种对照药物。  相似文献   

8.
采用试管两倍稀释法,测得烟酸恩诺沙星、盐酸恩诺沙星对鸡大肠杆菌(O_1、O_2、O_(78))、副鸡嗜血杆菌的MIC均为0.125、0.125、0.06、0.25μg/mL、对沙门氏菌敏感性略差,MIC均为16μg/ml。对人工混合感染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副鸡嗜血杆菌的治疗效果显示:按50mg/L(以恩诺沙星计)饮水,一日2次,连用5d,两种药物的有效率、保护率均达100%,治愈率分别达89.3%、85.7%(P>0.05),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以试管肉汤两倍稀释法测得氟甲喹、恩诺沙星、强力霉素对鸡大肠杆菌的MIC分别为0.5、0.025及32mg/l,按2.5、5和10mg/kg的氟甲喹及5mg/kg的恩诺沙星分别给实验性鸡大肠杆菌病患鸡给药,每12小时给药1次,共3天。氟甲喹低、中、高剂量组及恩诺沙星组对鸡大肠杆菌病的治愈率分别为76.7%、83.3%、86.7%及93.3%,而感染对照鸡的死亡率为43.3%。氟甲喹中、高剂量组及恩诺沙星组的增重效果极显著高于感染对照鸡(P<0.01)。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制备恩诺沙星纳米乳并确定其抑菌效果,试验采用低能乳化法中的相转变法制备恩诺沙星纳米乳,对制备的恩诺沙星纳米乳进行了乳液类型的判定、形态观察、粒径分布测定,研究存放时间、存放温度对制备的恩诺沙星纳米乳外观状态及粒径的影响,以及测定恩诺沙星纳米乳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以肉豆蔻酸异丙酯(IPM)为油相、聚氧乙烯蓖麻油-40 (EL-40)为表面活性剂、乙酸为助表面活性剂,纯化水为水相制备的水包油(O/W)型恩诺沙星纳米乳外观澄清、透明,电镜下观察恩诺沙星纳米乳粒子呈圆球形,分布均匀,不粘连;粒径范围为10~100 nm,粒径大小在纳米乳标准范围内,乳液多分散系数(PDI)为0.192;8 000 r/min离心15 min不分层,乳液性质稳定;10%恩诺沙星纳米乳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3.72,2.71,3.82 cm, 10%恩诺沙星可溶性粉为2.73,1.30,2.84 cm, 10%恩诺沙星溶液为3.55,2.56,3.64 cm; 10%恩诺沙星纳米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抑菌效果较好,最小抑菌浓度(MIC)均为0.062 5μg/mL,对大肠...  相似文献   

11.
盐酸沙拉沙星的体外抗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盐酸沙拉沙星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的特点。试验用盐酸沙拉沙星对 4种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该药对大肠杆菌O78、金黄色葡萄球菌、鸡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2 均很敏感。其最小抑菌浓度 (MIC)分别为 0 0 62 5 ,0 5 ,0 1 2 5 ,0 1 2 5 μg/mL ,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 0 0 62 5 ,0 5 ,0 1 2 5 ,0 1 2 5 μg/mL。较同类药物盐酸恩诺沙星、甲磺酸培氟沙星的抗菌作用强。结果同时显示 ,该药抗菌活性不受或少受细菌接种量及加入不同小牛血清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采用硫酸阿米卡星可溶性粉40、50和70mg/L三个治疗浓度,对人工诱发的鸡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病进行治疗试验。通过15d试验,其0.05mL、0.1mL两个攻毒组,用40mg/L治疗鸡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病,平均死亡率为6.6%和3.3%;50mg/L和70mg/L治疗的死亡率均为0;对照组的平均死亡率分别为43.3%和60%。由此可见,治疗组鸡的死亡率之间虽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则差异极显著(P〈0.01)。鸡的增重结果也呈上述规律。说明硫酸阿米卡星可溶性粉对鸡大肠杆菌O2 株感染和鸡沙门氏菌C79—1感染,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凝结芽孢杆菌对蛋鸡源肠炎沙门氏菌致病性的影响,本试验选取80只7日龄雏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A组(对照组)和C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B组和D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108 cfu/kg凝结芽孢杆菌。连续饲喂7 d后,第8天进行肠炎沙门氏菌攻毒,分别给C组和D组雏鸡灌服0.5mL6.25×107cfu/只的肠炎沙门氏菌,而A组和B组灌服0.5mL无菌PBS,感染后观察一周。试验开始后记录雏鸡不同时间点的体重变化,同时在各时间点采集盲肠内容物,进行菌落计数。结果显示,攻毒后C组和D组雏鸡的体重均出现下降情况,但D组雏鸡体重下降幅度较小,但同一时间点,四组雏鸡之间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在不同时间点,A组和B组雏鸡盲肠内容物中均未分离到肠炎沙门氏菌,而C组和D组雏鸡在感染后第1天开始即可分离出肠炎沙门氏菌,随着感染天数增加菌落数呈减少趋势,且D组的载菌量均显著低于C组的载菌量(P<0.05)。综上所述,凝结芽孢杆菌能够缓解肠炎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雏鸡体重下降,并有效减少盲肠中肠炎沙门氏菌的载菌量。  相似文献   

14.
将200羽雏鸡,随机分入4个试验组(红白各半):复方中药制剂组(Ⅰ组)、复方益生菌制剂组(Ⅱ组)、复方中药-益生菌制剂组(Ⅲ组)、对照组(Ⅳ组),进行为期42 d的试验,比较各处理方法对雏鸡肠道大肠杆菌及沙门氏菌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初期复方益生菌制剂单独应用对鸡肠道大肠杆菌及沙门氏菌抑制作用优于复方中药制剂组及复方中药-益生菌制剂组;试验后期复方中药与从健康白牦牛肠道内分离纯化得到的枯草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复方益生菌制剂联合应用对鸡肠道大肠杆菌及沙门氏菌有极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选择20日龄的SPF鸡120只,随机均分为A组、B组与C组。A组采用乳酸诺氟沙星高剂量治疗方案[1.2 g/(kg·bw)],B组采用低剂量治疗方案[0.4 g/(kg·bw)],C组采用诺氟沙星治疗方案[500 mg/(kg·bw)],对比3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A组的治疗结果显著高于B组与C组(P0.05)。说明乳酸诺氟沙星治疗鸡大肠杆菌病效果显著,采用1.2 g/(kg·bw)的用药方案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药物药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猪小肠抗菌肽的抗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采用琼脂糖弥散试验和活菌计数试验检测猪小肠抗菌肽对儿株细菌(鸡大肠杆菌(O1)C83845株、鸡白痢沙门氏菌C79-13株、大肠杆菌(O2)、大肠杆菌(O78)、猪致病性大肠杆菌自然分离株、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自然分离株、白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株、猪致病性沙门氏菌自然分离株、绿脓杆菌ATCC27853株、鱼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作用。结果表明,猪小肠抗菌肽对以上各株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杀菌率由59.5%~98.5%不等。扫描电镜下观察猪小肠抗菌肽分别与鸡大肠杆菌(O1)C83845株、鸡白痢沙门氏菌C79-13株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株在37.0℃条件下共培养15min后细菌形态学的改变,结果发现,有的细菌表面出现囊泡样或不规则突起样结构;有的细菌严重变形、扭曲,一端呈火柴头状;有的细菌表面变得粗糙、皱缩、胞膜破裂、内容物外流而死亡。  相似文献   

17.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对流免疫电泳自125份有腹泻症状的死亡雏鸡小肠内容物样品中检测出轮状病毒(RV)抗原及RVRNA,检出率分:别为34.4%(43/125)和2.4%(3/125).用 PAGE 从雏鸡小肠内容物样品中检出一株 D 组禽副 RV 和3株 C 组禽副 RV,从而在国内检测出 C 组禽副 RV,此外,对鸡 RV RNA 电泳型进行了分析,并证明了鸡普通 RV 抗原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选用目前我国已批准在兽医临床应用的恩诺沙星、盐酸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和甲磺酸培氟沙星等4种喹诺酮类药物,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进行测定,比较了培养基酸碱度(pH)、镁离子(Mg2+)、猪血清及细菌接种量对四种药物体外抑制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为该类药物在防治大肠杆菌病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设计研发新型天蚕素类抗菌肽(Cecropin-like antibacterial peptide,CLP),本研究参照抗菌肽Cecropin P1的作用机理和氨基酸组成,通过人工方法设计合成CLP,并分别测定其体外和体内抗菌活性。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显示,新型CLP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VCC474)、鸡白痢沙门氏菌(ATCC10398)、鸡致病性大肠杆菌O1均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对这4种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6.25μg/mL、1.56μg/mL、3.12μg/mL和6.25μg/mL。酸稳定性试验显示,新型CLP在pH值为6~8时活性最高,热稳定性试验显示新型CLP于100℃加热2 h后仍具有抑菌活性。在对鸡白痢沙门氏菌感染雏鸡的体内疗效试验中,新型CLP显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为临床上设计有效的天蚕素类抗菌肽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20.
24只苏禽黄羽肉鸡随机分成2组,分别按10 mg/kg体重剂量静注和内服乳酸恩诺沙星。测定乳酸恩诺沙星在鸡体内的药动学参数和生物利用度。恩诺沙星血药浓度数据用3p87计算机软件处理。静注乳酸恩诺沙星后的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符合二室开放模型,主要动力学参数:t1/2α(0.45±0.16)h,t1/2β(7.02±1.42)h,CL(s)(0.38±0.10)L/kg/h,AUC(23.69±5.56)(mg/L)×h。内服乳酸恩诺沙星的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符合有吸收因素二室模型,主要动力学参数:t1/2ka(0.60±0.01)h,t1/2ke(8.25±1.73)h,tpeak(2.44±0.17)h,Cmax(1.44±0.30)mg/L,AUC(20.74±3.80)(mg/L)×h,F 87.54%。结果表明,乳酸恩诺沙星可溶性粉在鸡体内具有吸收快、分布广、消除较慢以及内服生物利用度高的药动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