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5种药剂防治柑橘蚜虫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害柑橘的蚜虫主要有橘蚜、橘二叉蚜、桃蚜等,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在嫩叶背面和嫩梢上吮吸汁液,蚜虫也为害嫩芽和花蕾等。被害的新梢,嫩叶卷曲、皱缩,节间缩短,不能正常生长,严重时引起落果及大量新梢无法抽出,影响产量。通过5种药剂对柑橘蚜虫进行药剂试验,筛选出防治柑橘蚜虫较好的药剂,为柑橘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2.
根据油菜病毒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对北方冬油菜病毒病的防治,提出“调整播期、重视苗期治蚜、隔离毒源、种植抗病品种,加强抗病栽培”的综合防治措施。 油菜病毒病是蚜虫传播引起,其防治应着重于早期防治蚜害。1980年以来,我们在研究此病流行规律的同时,进行了生产防治  相似文献   

3.
在北京地区,斜斑鼓额食蚜蝇以交配过的雌成虫在深石缝中越冬。越冬成虫在25±1℃,70~80%RH,16小时光照,供给有蚜苗的条件下当天即可产卵。以花粉健美酥为补充营养时,2月底采集的成虫平均产卵量为235.0±59.3粒/雌,卵的孵化率为64.7%。在花卉温室中,成虫选择蚜虫较多的植株或部位产卵。在非洲菊上尤喜在花上产卵。在14米~2的温室中,分两次释放13头越冬成虫,能有效防治非洲菊上蚜虫,25天中使花上蚜虫下降88.4%,叶上蚜虫下降92.6%。没有食蚜蝇的番茄苗上,12天内蚜虫上升133.3%,需施药防治。  相似文献   

4.
一、麦蚜1.适期冬灌和镇压以淹死小麦根际和土缝中越冬成虫、若虫,或碾死麦蚜,减少春季蚜的发生量。2.药剂防治50%抗蚜威(辟蚜雾)可湿性粉剂对蚜虫有特效,对有机磷产生抗药一的蚜虫也具良好的效果,对蚜虫具有触杀和熏蒸作用,并能渗入叶片组织中,对叶片背面...  相似文献   

5.
异色瓢虫对小米蚜密度的功能反应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是乐山地区小麦蚜虫的主要天敌之一。对于异包瓢虫食蚜力的测定,过去已有不少报导,但几乎都未考虑蚜虫不同密度对瓢虫食蚜力的影响。为此,笔者于1984年进行了异色瓢虫雌成虫对小米蚜Rhopalosiphum prunifoliae密度的功能反应试验。试图为进行小麦蚜虫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大豆蚜虫是吉林省大豆上的重要害虫。一般发生年份,发生面积占大豆面积45.6%,有蚜株率75.9%,大发生年份发生面积占大豆面积64%,有蚜株率在88%以上,对大豆为害较大。为搞好大豆蚜虫的预测和防治,我们借助于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大豆蚜虫发生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预测和防治指标,供参考。材料与方法材料取自吉林省不同地区的36~81个大豆蚜虫测报点的调查资料。各测报点从1975~  相似文献   

7.
《植物保护》1966,4(2):73-73
蚕豆蚜虫(苜蓿蚜和桃赤蚜)是如东县蚕豆生产上的主要害虫。1962年大发生,减产四成左右。过去虽然已经肯定了喷射六六六、棉油皂等农药防治蚕豆蚜虫的效果,但是在大面积防治运动中,药械跟不上防治需要,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进行  相似文献   

8.
异色瓢虫在河北南部区域有多个变种,其成虫及高龄幼虫是多种蚜虫的重要天敌之一。2022—2023年普查发现8个变种。通过比较异色瓢虫成虫对当地8种主要蚜虫的取食喜好性,发现其对禾谷缢管蚜、大豆蚜、萝卜蚜、槐蚜表现出明显偏好,平均日捕食量比柳蚜、桃蚜高45.93%~61.54%。根据异色瓢虫捕食特点及当地主要蚜虫种类,选取3、4龄幼虫捕食大豆蚜、萝卜蚜、禾谷缢管蚜,并用Holling II型圆盘方程建立了功能反应模型,结果表明3龄幼虫对上述3种蚜虫理论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86.5、89.9、123.8头,4龄幼虫捕食量分别为197.4、214.9、209.3头。研究结果可为生产上生物防控蚜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大草蛉对3种蚜虫的捕食能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明确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 (Rambur)]对田间3种常见蚜虫,桃粉大尾蚜[Hyalopterus amygdali (Blanchard)]、绣线菊蚜(Aphis citricola van der Goot)和牛蒡长管蚜[Uroleucon gobonis (Matsumura)]的捕食能力,在室内研究了大草蛉各龄幼虫、成虫对3种蚜虫的捕食量及大草蛉3龄幼虫对3种蚜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大草蛉3龄幼虫对3种蚜虫的日均捕食量最高,单头大草蛉日均捕食牛蒡长管蚜、桃粉大尾蚜和绣线菊蚜的数量分别为24.9、37.3和103.1头;大草蛉成虫期对3种蚜虫的捕食总量显著高于整个幼虫阶段,在成虫期内,单头大草蛉对牛蒡长管蚜、桃粉大尾蚜和绣线菊蚜的平均捕食量分别为208.5、632.3和766.0头;大草蛉3龄幼虫对牛蒡长管蚜、桃粉大尾蚜和绣线菊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  相似文献   

10.
麦蚜是我县沿江圩田三麦上重要害虫,尤以晚小麦受害更重。对其发生危害及防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一、麦蚜种类和发生特点 沿江圩田三麦上蚜虫有二种:禾谷缢管蚜(又名黍蚜)R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及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Fabricius]。 定点田系统观察结果:前期以麦长管蚜较多,后期禾谷缢管蚜所占比例逐渐上升,最高可占到99%以上(见表1)。 大田调查,禾谷缢管蚜比例占59.2—96.4%。禾谷缢管蚜所以能占绝对优势,主要因为这种蚜虫生长势强,繁殖速度快,5月下旬单个蚜虫繁殖平均达45只,而麦长管蚜虫只有4.2只。  相似文献   

11.
卫青萝卜病毒病生态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生物学、血清学测定,引起天津市卫青萝卜病毒病的毒源主要为TuMV,占67%,菜缢管蚜偏嗜十字花科蔬菜,是传播TuMV的主要介体,其寿命,繁殖力和迁飞受环境因素影响。病毒病的生态防治技术重点是控制蚜虫为害,方法为:地周种植韭菜,玉米隔离带;设银灰塑料条屏障,避开蚜虫迁飞高峰,适期(8月12日)播种,蚜虫传播期喷洒50%病毒1号油乳剂250倍。  相似文献   

12.
大豆玉米间作和同穴混播对大豆病虫发生的综合效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93~1995年进行了大豆玉米间作和同穴混播对大豆病虫发生的综合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间作和同穴混播豆田的病虫发生危害轻于纯作豆田,与纯作比较,间作田和同穴混播田主要害虫降低率分别在11.4%~81.4%和20.9%~76.0%之间;其病害降低率分别为70.0%~100%和56.7%~100%。间作只有豆天蛾和蛴螬可达防治指标,同穴混播田仅豆天蛾达防治指标。由于间作和同穴混播田提高了生物多样性,增强了自然生态控害功能。捕食性天敌,瓢虫分别较纯作增加84.0%和86.5%,草蛉增加58.9%和80.6%,蜘蛛增加41.3%和52.3%;寄生性天敌显著增加,蚜茧蜂对蚜虫寄生率增加23.9%和29.9%,赤眼蜂对豆天蛾卵寄生率增加13.0%和20.0%,银纹夜蛾幼虫被寄生率增加18.7%和25.3%。这2种种植方式产生的经济效益较纯作田增加32.9%和33.7%。  相似文献   

13.
2010-2011年对不同播种期条件下麦蚜发生量及七星瓢虫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期播种田七星瓢虫迁入早,经控制蚜虫基数小,蚜量增长缓慢;晚播田七星瓢虫迁入晚,蚜虫基数大,蚜量增长迅速。2011年七星瓢虫在当地麦田大规模发生,麦蚜在扬花期已被七星瓢虫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4.
笔者于2019年研究了河北省中部地区春播大豆田点蜂缘蝽发生动态,据此制作了点蜂缘蝽在大豆田内的累积虫日指数图,并分析大豆不同生育时期点蜂缘蝽累积虫日与大豆产量的线性关系。结果表明,河北省点蜂缘蝽第1代成虫于7月中下旬开始转移到春播大豆田为害,待第2代成虫羽化后便逐渐迁出大豆田。分析点蜂缘蝽累积虫日与大豆产量关系,发现大豆嫩果期点蜂缘蝽累积虫日指数与大豆产量显著相关(P=0.026 6,R2=0.746 0),点蜂缘蝽高峰期累积虫日与大豆产量相关性次之,其R2为0.726 9,而大豆全生育期累积虫日与大豆产量R2为0.663 4。三种利用累积虫日法研究点蜂缘蝽对大豆产量影响线性相关性均高于采用点蜂缘蝽高峰期虫量的分析结果(R2为0.597 7),其中大豆嫩果期点蜂缘蝽累积虫日指数最能准确反映出其对大豆产量的影响。本研究将为大豆田点蜂缘蝽防治指标的确定,及其合理化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南京地区夏大豆田的定殖蚜虫主要是大豆蚜(Aphis glycines)。1987和1988两年黄皿共诱到29种蚜虫,其中以大豆蚜数量最多,是传播SMV的主要介体,其他介体蚜虫有:绣线菊蚜(A.citricola),豆蚜(A.craccivora)、棉蚜(A.gossypii)、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桃蚜(Myzus persicae)、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和二叶草彩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1987年蚜虫迁飞峰出现在大豆花期以前,2周后田间出现发病高峰,SMV发病增长率与蚜虫迁飞量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1);1988年蚜虫迁飞峰发生在大豆花期以后,其迁飞量与SMV的流行无显著线性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6.
吴红波  ;金道超 《植物保护》2007,33(6):121-123
研究了贵州省烟田蚜虫的种类,结果表明:迁入到烟田的蚜虫隶属9种,其中桃蚜(Myzus persicae)、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豆蚜(Aphis craccivora)、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麦长管蚜(Macrosiphum miscanthi)占诱集蚜量的90%以上,尤以桃蚜数量最大,是烟田传播病毒病的主要蚜种,能传播多种烟草病毒病。试验结果还表明,单作烟田和毗邻油菜的烟田病毒病发病较高,麦套烟的发病较轻;甘蓝蚜、豆蚜和萝卜蚜基本上不能在烟叶上定殖。  相似文献   

17.
田间飞翔蚜虫传染大豆花叶病毒(SMV)的模型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一个飞翔蚜虫非持久性传染植物病毒的侵染概率模型。设置绿色诱盘捕捉着落大豆株冠的蚜虫估计飞翔翅蚜日平均着落株冠次数。采用诱饵植株测定田间一定传染性病株率和飞翔蚜量条件SMV的日侵染率,对迁飞着落蚜虫群体传染SMV的效率进行估计,实现模型对SMV日侵染率的预测。结合显症率预测,对两年三个区的SMV病株率发展动态用模型拟合回测,平均准确度为90.18%,对两年非建模的两区病株率发展动态拟合预测,平均准确度为88.41%。  相似文献   

18.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soybean genotypic diversity for the population densities of major insect pests and their natural enemies, the field treatments were compared in monocultures and mixed cropping systems that included five soybean cultivar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monocultures tended to have similar density of aphids, Aphid glycines Matsumura, but a higher density of leafhoppers, Empoasca flavescens (Fab.), than mixed cropping systems. The mixed cropping array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some generalist natural enemies, including ladybeetles, lacewings and hoverflies, to varying degree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mixed cropping systems may be more effective to control insect pests than monocultures in soybean fields, and these findings offer a practical implication in modern soybean agricultur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9.
棉田棉蚜种群动态及瓢虫对棉蚜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新疆尉犁县4种棉花品种的棉田调查,利用棉蚜数量和时间进行回归分析,探讨其种群动态,应用棉蚜数量和瓢虫数量进行相关分析,研究棉田棉蚜种群与瓢虫种群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品种的棉田中,棉蚜种群数量基本呈指数规律上升与下降。在尉犁县孔雀农场的中棉35和军棉1棉田中,从2001年5月31日至6月28日棉蚜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从6月28日至7月26日棉蚜种群数量呈指数下降。在尉犁县达西村的抗虫棉9和新陆中11棉田中,棉蚜种群数量开始发生和发生高峰期均比中棉35和军棉1推迟1周左右,其中抗虫棉9棉田的棉蚜发生高峰期数量最多,而新陆中11棉田的棉蚜发生期数量最少。在不同品种的棉田中,瓢虫是棉田棉蚜的主要天敌,对棉蚜起控制作用,它与棉蚜种群数量呈显著的跟随关系,发生期比棉蚜滞后1周左右。  相似文献   

20.
窄行平作密植大豆田杂草群落组成与发生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W曲线五点取样法,调查窄行平作密植大豆田的杂草群落组成和发生特点。调查结果表明,窄行平作密植大豆田杂草群落组成复杂,为多种优势杂草群落,不同地区杂草群落组成不同;种群密度大,发生密度200株/m左右。发生特点表现为:杂草群落按逻辑斯蒂(Logistic)曲线模式增长;发生较集中,发生高峰期仅10 d左右;杂草发生高峰期比大豆出苗高峰期早4~5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