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省鲜蒜仓贮害虫危害调查任玉方,范卫国(青岛动植物检疫局266011)山东大蒜素以头大,色泽品质具佳而享誊国内外。尤以临沂大蒜更为著称。近年来,一些国家对大蒜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本着严格把关,优质服务,促进鲜蒜出口的宗旨,笔者在1987~1990年间...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四川出口杂交稻种生产基地进行调查研究,结合四川杂交稻种主要贸易对象国检疫准入要求,对四川出口杂交稻种有害生物进行风险分析,探讨四川出口杂交稻种非疫产地生产体系建设。确定重点关注的特定有害生物10种,包括细菌3种,真菌5种,线虫病害和害虫各1种。针对重点关注的有害生物,抓住制种基地产地检疫管理关键控制点,通过设立非疫产地,保障出口稻种的检验检疫质量。  相似文献   

3.
《植物医生》2006,19(6):43-43
近日,经四川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合格,都江堰伊顿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出口的7.425t、货值1.485万美元的“红阳”猕猴桃顺利在荷兰通关。这是四川猕猴桃首次成功进入欧盟市场,为四川扩大猕猴桃国际市场打开了局面。  相似文献   

4.
《上海茶叶》2005,(1):16-16
全国茉莉花种植面积约15万亩,年产鲜花9万吨。其中广西横县花茶加工量占67%,福建占17%,四川、云南占16%。全国花茶产量稳定在11万至12万吨之间。  相似文献   

5.
《上海茶叶》2006,(2):30-30
拥有众多名茶品牌并作为四川传统优势农产品之一的川茶,今年在出口方面交出的却是一份难以让人满意的答卷。2004年,川茶自营出口436.65吨,出口额229万美元。出口额下滑分析其原因,食品安全方面的不足,使川茶外销受到打击。  相似文献   

6.
2002年以来,我国农产品对日、港、韩出口增长乏力,其中对日出口仅增长0.9%。而欧盟对来自我国的农产品更是多次采取非关税措施以限制进口,1~5月份,我国对欧盟的农产品出口同比减少了23.3%。“绿色壁垒”已成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出口面临的最大障碍。山东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第一大省,但2002年以来该省出口的农产品却屡被退货。1月末,欧盟国家以食品安全为由对我国的动物源性食品出口进行封关,仅此一项就使8万多山东农户和加工出口企业大幅减收,直接影响全省出口创汇3亿美元。欧盟此举还引起了挪威、…  相似文献   

7.
 桐油为我国传统出口物资,二次大战前我国桐油占领国际市场,近年来出口锐减,除国外竞争原因外,病害问题成为生产中突出因素。四川桐油主产区涪陵专区油桐黑果病近年日趋严重,许多乡区造成绝产,对农民经济收入引起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8.
《上海茶叶》2006,(1):42-42
2005年12月9日-16日,在成都市琴台路举办四川第三届茶文化活动周。内容有品、评、看、艺、玩,其中有十佳茶艺师大赛、巴蜀名茶展销、四川名茶馆评选、首届四川茶文化主题旅游开发研讨会和川茶国际化高峰文坛。出席茶文化活动的,有来自名地的茶艺题和茶文化研究专家等。  相似文献   

9.
 四川"榨菜"以其鲜、香、嫩、脆特色享誉全国,但原料茎瘤芥花叶病为害严重,流行年减产四成以上。王廷泉(1962年)对其病原、流行规律及防治曾作研究,但大面积的病原种类和分布尚无报导。  相似文献   

10.
浅析金融危机对农药产业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衰退、货币贬值、消费低迷、失业增加。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发达国家经济将出现负增长。新兴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将降为1%~3%。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特别是出口主导型产业的影响也逐渐显现,今年一、二月出口同比分别下降了17.5%和20%。我国农药行业正值变革、发展时期,在金融危机影响日益扩大、全球经济萧条的大形势下,农药产业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1.
 四川芥菜(Brassica juncea Cosson)品种资源丰富,茎用芥菜加工成品“涪陵榨菜”以鲜、香、嫩、脆享誉国内外。病毒病是菜乡的主要病害,大流行年减产四、五成。  相似文献   

12.
蚕豆象的田间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豆象(BruchusrufimanusBoheman)是影响蚕豆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害虫。对该虫的防治,传统上主要采用磷化铝熏蒸。近年来,因出口创汇的需要,蚕豆已从原来收摘干豆做粮食为主转变为以收摘鲜荚做蔬菜保鲜出口为主。但因蚕豆象幼虫蛀入孔形成的小黑点,影响了豆粒的外观品质,造成产品出口合格率低。据有关资料统计,由于蚕豆象的为害,一般大田收购的鲜荚蚕豆,符合出口标准要求的豆粒仅3~4成,从而提高了加工厂家的成本,也降低了农民的种植效益。为此,我们对蚕豆象的田间发生和防治技术进行了观察研究。1蚕豆象田间发生特点1.1生活习性经田间及室内…  相似文献   

13.
自1998年以来,美、加及欧盟各国对中国出口货物的木质包装提出了新的检疫要求。根据国家局的统一部署,四川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认真贯彻四部委文件要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四川输美、加等国货物木质包装检疫监管模式进行了探索,提出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从源头抓起、分类  相似文献   

14.
加拿大一枝黄花浸出液对杂草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鲜根茎和鲜叶片分别用2种方法获取浸出液,并制成不同浓度,分别对日本看麦娘、小藜、旱稗、马唐、狗草尾、鳢肠和凹头苋等7种杂草种子进行发芽率测定。结果表明,浸出液对7种杂草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鲜根茎和鲜叶片的组织粉碎抽滤液的影响要大于鲜根茎和鲜叶片的水浸液。鲜叶片组织粉碎抽滤液的不同浓度对杂草种子发芽的影响不同,浓度越高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5.
目前代森锌在百合上尚未登记,缺少安全间隔期等相关信息,可能会导致生产中超范围盲目用药。为明确代森锌在百合上的残留风险,通过田间消解和最终残留试验,研究了代森锌在食用百合上的残留特征并对其膳食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代森锌在百合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其消解半衰期在江苏试验点为5.9 d,湖南试验点为3.8 d。采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按最高推荐剂量 (有效成分3000 g/hm2) 及其1.5 倍剂量 (有效成分4500 g/hm2),在江苏、湖南、湖北和四川4地的百合上施用,距末次施药后7、14和21 d,4地的最高残留值 (以CS2计)鲜百合中为0.260 mg/kg,干百合中为1.290 mg/kg,均低于我国制定的鲜百合 ( 0.5 mg/kg )和干百合 ( 2 mg/kg )中代森锌的最大残留限量 (MRL)值。代森锌极易降解为乙撑硫脲 (ETU),而ETU在鲜百合样品中有检出,因此对百合中代森锌及其代谢物ETU的膳食摄入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代森锌及ETU在鲜百合和干百合中的慢性膳食摄入风险占每日允许摄入量 (ADI)的比值分别为0.014%和 < 0.014%,总体对膳食风险的贡献较小。研究表明,按照推荐剂量规范使用,代森锌在百合中的残留量一般不会对我国人群的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我国根茎植物产品资源丰富,出口品种多,数量大,且大部分从文锦渡口岸出口,在受理报检时,货主或对方提出检疫要求的有芋艿、鲜百合、白茅根、马铃薯、胡萝卜、莲藕、马蹄、土茯苓、生姜9种.1998年全年共出口1372批,1815.8t,多是销往香港、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一些国家要求出具检疫证书.  相似文献   

17.
《上海茶叶》2005,(1):28-28
商务部驻日本经商参处日前发表文章,针对我国如何扩大对日茶叶出口给出了以下四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2006年上海口岸出口日本茶叶,1-5月份99批、888.55吨。自日本于今年5月29日实施“肯定列表制度”以来,上海口岸出口日本的茶叶中,两个月内连续6批原料茶分别检出三唑磷等超过日本“肯定列表制度”规定的限量指标,使得各出口茶叶企业应对日本“肯定列表制度”非常困难,全国茶叶出口日本形势也非常严峻。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水杨酸和咪鲜胺混用对油茶炭疽病的防治效果,采用油茶苗施药结合离体叶片接菌的方式进行了室内生物活性测定试验,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进行了防效验证。室内测定结果表明:150 mg/L水杨酸与200 mg/L咪鲜胺混用(C2),对油茶炭疽病的相对防效显著高于200 mg/L咪鲜胺单独处理(P2)(P <0.05);第2次施药后10 d,混用处理C2组的增效系数达1.42,表现为增效作用;第2次药后20 d,C2处理组防治效果仍可达57.26%,而P2组仅为27.49%,表明混用可使持效期延长。田间小区试验中,C2水杨酸与咪鲜胺混用组对油茶炭疽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同样显著高于P2咪鲜胺单独处理组(P <0.05),第2次药后28 d,C2组防效达到72.86%,P2组防效仅为46.54%。研究表明,水杨酸与咪鲜胺混用可提高咪鲜胺对油茶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并延长其持效期,减少咪鲜胺的施药次数和使用量,达到减药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松茸毒蛾Dasychira axutha Collenette又名松毒蛾、马尾松茸毒蛾、茸毒蛾,分布于广西各地,可危害马尾松、思茅松、云南松、黄鳞松、热带松、海南二针松(南亚松)、油松、湿地松、火炬松、加勒比松、晚松、卵果松、卡锡亚松、油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