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抚顺市2002—2011年11月月极端最低气温出现的夜间常规气象要素观测资料以及micaps系统资料,通过温度变化方程,对抚顺市过去10年11月的月极端最低气温过程在地面和850hPa2个层面,从温度的平流变化、绝热变化和非绝热变化3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多数情况下,850hPa的平均冷平流强度低于1000hPa;在地面,除强冷平流外,一般情况下温度的平流变化与非绝热变化相比很小,常可忽略不计,夜间气温的下降大多数是由非绝热作用引起的;由于抚顺周围的特殊地形,当吹较强的西北风时容易形成乱流混合增温现象。这种现象可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夜间的辐射降温,从而使夜间的气温不至于降得太低;在850hPa,当温度露点差≤5℃时,可使850hPa的温度升高2℃以上。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升苹果花期气象预报水平,利用延安市洛川县、安塞区多年苹果物候和气象数据,分析气温对苹果开花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延安苹果初花日出现在4月中下旬,南北差异10 d左右。同一地区年际间苹果初花日相差15 d。洛川县、安塞区稳定通过3、10℃日期和积温比较接近,用以分析预报苹果花期比较适合。48 h内最低气温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4℃的天气确定为剧烈降温过程,一次降温天气可延迟花期3~6 d。在持续10 d以上的时间段,平均气温达到15℃以上,且高出同时期历年平均气温4℃或以上的天气过程,确定为催花高温过程。高温可促使苹果提早5 d开花。利用积温预报苹果花期,要重点关注稳定通过3、10℃日期和积温的累积过程、出现剧烈降温和高温天气,这些指标对花期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观测天气资料和陕西秦智网格预报产品,对2018年4月5—7日延安市寒潮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500 hPa高空槽转竖东移过程中,西伯利亚中部冷空气经西北路径向东南推进,暴发此次寒潮天气。对于本次寒潮天气过程,秦智网格系统准确预报出此次降温的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降温趋势、最低温度出现时间,为提前预报和及早开展服务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当平流降温起主要作用时,秦智网格系统最低温度预报结果与实况基本一致;当非绝热降温起主要作用时,秦智网格系统最低温度预报结果与实况相比偏高,需要修正。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观测天气资料和陕西秦智网格预报产品,对2018年4月5至7日延安市寒潮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500hPa高空槽转竖东移过程中,西伯利亚中部冷空气经西北路径向东南推进,爆发此次寒潮天气。对于本次寒潮天气过程,秦智网格系统准确预报出此次降温的开始和持续时间、降温趋势、最低温度出现时间,为提前预报和及早开展服务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当平流降温起主要作用时,秦智网格系统最低温度预报结果与实况基本一致;非绝热降温起主要作用时,秦智网格系统最低温度预报结果与实况相比偏高,需要修正。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2010年12月福建省西部、北部寒潮天气过程,并重点对15—17日全省性寒潮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寒潮过程是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崩溃促使其脊前的横槽转竖,西北气流引导新地岛冷空气大举南下引起寒潮暴发;高层有高空槽东移引导冷空气南下,或500 h Pa福建省位于南支槽前的西南风,700 h Pa或850 h Pa低层冷高中心位置偏北,且维持偏东风或偏东急流,且850 h Pa温降至0℃以下,有利于大雪出现;EC预报资料各项指标有利于此次寒潮过程的准确预报,但中南部沿海地区最低气温突破历史同期极值,预报难度很大。  相似文献   

6.
李昕翼  谢娜  施娟  李愉  安峡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913-14916,14947
[目的]分析2010年3月成都一次寒潮天气过程。[方法]利用NECP 1°×1°的6 h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等资料,应用天气学分析和诊断方法,从前期环流背景、冷空气路径和预报着眼点等方面,对2010年3月21-24日成都地区出现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500高空冷槽、700-850 hPa低层切变、地面冷锋是此次寒潮主要影响系统;500 hPa巴尔克什湖至贝加尔湖为一脊区,过程前期受高压脊影响,前期增温明显,日平均气温较高;地面冷高压范围大,中心强度达1 043.0 hPa;冷空气强而深厚,与地面强降温中心相对应;冷空气从新疆经河套到陕甘的西风路径再折向沿东北回流路径进入四川盆地。巴尔克什湖至贝加尔湖强偏北气流、地面冷高压中心强度变化情况、南北海压差和温差、850 hPa温度变化、冷平流移动路径以及强度等可作为预报寒潮强度的参考因子。[结论]该研究为提高对寒潮天气的预报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2011年3月13—14日青海省一次大范围的寒潮天气过程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局地温度方程,定量分析了过程中影响温度变化的主要因子和各自的贡献,结论如下:(1)此次过程是青海省一次典型的横槽转竖型寒潮天气,并且自西向东爆发。过程前期形成典型的寒潮中期倒大“Ω”流型。上游有强冷平流输送,500 hPa冷中心-44℃,700 hPa冷中心-28℃。青海上空西北风风速26 m/s,300 hPa高空西风急流入口区的横向非地转正次级环流也利于地面降温。(2)地面蒙古冷高压中心1060 hPa,影响青海的冷高压达1050 hPa。过程中青海西部的24 h最大正变压18 hPa,24 h负变温最大为-18℃,最低气温平均下降10~13℃,格尔木站下降幅度最大,达到16℃。东部的24 h最大正变压18 hPa,24 h时负变温最大-11℃,最低气温平均下降6~8℃,河南站下降幅度最大,达到16℃。同时东部和西部的地面风速在13日、14日白天都增大,并以偏西风为主。(3)此次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主要由温度平流项和对流变化项决定,且这2项对青海西部的降温贡献大于青海东部。冷气团的个别变化项对降温也有一定贡献,对东部和西部的贡献基本相等。非绝热项对西部起增温作用,对东部的温度变化没有作用。(4)由强冷空气引起的寒潮天气过程中,温度平流变化和对流变化对降温起主导作用,过程前期应关注温度平流变化的影响,过程结束时应关注对流变化。个别变化项的影响程度依赖于冷空气强度和冷气团变性程度。非绝热项的影响决定于大气中发生相态变化的水汽含量,对温度变化有约束效应。  相似文献   

8.
应用地面天气图资料、探空资料、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对湖北省一次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成因分析,并对数值预报进行了检验评估。结果表明:渗透扩散的冷空气、850hPa及以下冷垫、700hPa西南急流、500hPa西风带低槽是湖北省出现暴雪天气的必备条件;湖北省出现降雪,地面温度在冷空气降温作用下最好降至4℃以下,而850hPa温度最好降至-4℃或0℃以下;暴雪天气预报的难度在于700hPa和850hPa西南急流对于温度层结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每年都会有几次强降温天气影响我国气候,气象学中只有当强冷空气达到一定的标准才称为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否则只称为一次强降温天气。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温差异大,所以南北方寒潮标准也有所不同,如广西寒潮标准规定48小时降温8度以上,同时日平均气温降至8度以下就达寒潮标准;上海规定24小时气温下降10度且最低气温小于0度就达到寒潮标准,甘肃省气象局规定日平均气温24小时下降大于10度或48小时大于12度,且最低气温小于5度为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寒潮天气过程常伴随强烈的降温以及大风、雨雪、沙尘暴以及霜冻等恶劣天气现象,给农业生产以及交通等行业造成严重的影响。而春季和冬季寒潮因伴随的天气现象不同,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本文选取酒泉地区2011年到2018年间不同季节出现的寒潮天气过程进行统计,以及它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0.
蔡志海  贺发胜  陈秋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424-8425,8456
从大环流形势分析,结合广西寒潮和北部湾大风历史预报经验,对2010年12月1517日北海市寒潮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阻塞高压和横槽的建立,是造成此次寒潮大风降温的主要环流背景;极地异常强的冷高压配合500 hPa横槽转竖引导冷空气大举南侵,是此次寒潮和大风的主要原因;ECMWF对此次寒潮过程的形势调整做出了比较准确的预报。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1.
温江区早银桂初花期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荣韧 《安徽农业科学》2015,(31):146-149
利用温江区1970 ~ 2014年气象观测资料和成都农业气象试验站2004 ~ 2014年早银桂开花期物候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得出了温江区早银桂初花期的预报指标及判据;并利用逐步回归的方法统计分析2004 ~2014年1~8月各旬、月的气象因子与初花期的关系,建立了温江区早银桂初花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初花期基本预报指标为①23.0℃≤10 d滑动日平均气温<25.0℃,同时21.0℃≤10 d日平均最低气温≤22.0℃,若同10 d内累计降水量≥53.0mm或累计雨日≥6 d或日平均相对湿度≥81%;②10 d滑动日平均气温< 23.0℃,且同一10 d内日平均最低气温<21.0℃.初花期预报判据为当10 d滑动日平均气温≥25.0℃,或同时段内10 d日平均最低气温≥22.0℃时,不会初花;当满足任一基本预报指标时,则该日为预报日,预测3~12 d达到初花期,否则不会初花.初花期预测模型为Y=33.018-3.239X1+ 1.681X2-1.986X3,表明影响初花期的主要气象因子是1月下旬平均最低气温,其次为2月下旬平均最高气温、5月下旬雨日.利用该模型对初花期回测,并预测2014、2015年初花期,误差范围在0~5d,表明预测模型准确率较高,能用于初花期预测.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6—2018年冬季武汉站1 000、925、850、700、500 hPa的探空气温和ECMWF的72 h气温预报数据,分析了武汉站的高空气温预报误差,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预报误差订正方程。研究发现,ECMWF模式对于各层气温的预报平均偏高0.54℃,1 000~850 hPa平均预报误差随着高度增大,850 hPa上误差最大,高达0.77℃,预报偏高1.0℃以上的频次超过总数的1/3,850 hPa以上气温预报误差随着高度降低,500 hPa的预报误差最小。模式预报时效越长,高空气温预报误差越大,72 h时效平均预报误差高达0.80℃。基于ECMWF模式预报误差与850 hPa气温的相关关系,选取了两个订正预报因子,分别为22°N、112°E与33°N、112°E的温差及28°N、116°E与34°N、116°E的纬向风之差,并分层建立了气温预报误差订正方程。最后,对预报方程进行了检验,发现订正后各层气温误差均显著降低,误差平均降低了86.4%。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一元回归对锦州市日最高、最低气温与850hPa温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统计了锦州市区自动站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每天24h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与锦州探空站08时、20时的850hPa温度之差,分析了其差值的季节分布特征;讨论了各季节盛行的天气过程及降水对该地区温差的影响,为温度预报业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一元回归对锦州市日最高、最低气温与850hPa温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统计了锦州市区自动站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每天24h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与锦州探空站08时、20时的850hPa温度之差,分析了其差值的季节分布特征;讨论了各季节盛行的天气过程及降水对该地区温差的影响,为温度预报业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11年11月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冷空气活动主要有3个特点,即范围较大、降温速度快、降水时间较长;寒潮爆发前回暖往往是寒潮预报的一个重要指标;槽后较强冷空气的不断南下,利于寒潮天气的爆发;500 hPa负涡度带的一次次南下影响,可据此判断冷空气的影响时间和强度。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一次低温冰冻雨雪雷电冰雹复杂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0年2月10—11日江苏省出现大范围冰冻雨雪天气过程,尤其在2月10日,一天内同时出现了暴雨、雷电、冰雹、大风、暴雪和冻雨6种以上复合性天气过程,为有观测记录以来首次。从高空环流特征、海平面气压场及气象要素的变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数值预报产品进行释用分析。结果表明:从高空环流特征、海平面气压场及气象要素的变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数值预报产品进行释用分析。结论如下:①500 hPa低槽、700、850 hPa切变线是此次天气产生的重要影响系统。②地面图上冷高压中心气压为1 060 hPa,特别是在30°~40°N、110°~120°E范围内有≥9条等压线密集区,预示着江苏未来6 h以后将出现大风天气。③850 hPa的0℃线是降水性质的分界线,在2月850 hPa与500 hPa之间的温度差≥22℃时,出现强对流天气的可能性很大。④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500 hPa高度场、850 hPa温度场、散度场以及水汽通量散度场预报对本次过程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⑤德国降水预报降水起始时间和大降水时段的预报与实况相比有所滞后。日本降水预报,大降水起始时间和大降水时段的预报与实况相比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近60年长春冬季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锋  王宝书  孙鸿雁  王乙汀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234-14236
利用长春测站地面气温资料、850 hPa高度场温度资料,分析了长春地面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和850 hPa高度上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冬季变暖的主要特征为最低气温变暖最明显,冬季最低气温的升温趋势明显高于年平均气温和冬季平均气温,在冬季的3个月中2月份的增温趋势最明显;在近10年中,趋势倾向达到最大值。通过相关计算,冬季最低气温与冬季平均气温的相关系数达到0.928;随年代增加低温日数明显减少,与冷冬、暖冬有较好的一致性,而冬季平均气温的升温趋势不如年平均气温明显,表明其他季节的贡献也比较高。长春市的增温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春冬季平均气温对年平均气温的方差贡献率达到14%。850 hPa高度上冬季平均温度及年平均气温均呈现升温趋势,50年来冬季升温趋势是0.19 ℃/10年,年平均气温升温趋势是0.48 ℃/10年,可见冬季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都呈现升温趋势,冬季升温趋势没有年平均气温升温明显;分析了850 hPa高度上冬季平均气温与地面冬季平均气温相关显著,表明地面和对流层低层同时变暖。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ECP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1月29—30日舟山市定海区发生的寒潮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寒潮过程具有降温速度快、影响范围广、风力大的特点;高空槽前正涡度平流促使低层气旋发展和维持,使得定海区位于暖平流输送中,前期回温明显是本次寒潮过程的关键;高空槽东移,带动气旋东移入海,使得槽后偏北气流引导原本堆积在上游的冷空气迅速南下,诱发寒潮的暴发,是本次寒潮降温的主要机制;850 hPa存在强冷平流是本次寒潮发生的主要原因;变形场是本次地面锋生的主要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2月14~16日运城市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寒潮发生在乌拉尔山高压阻塞形势建立并缓慢东移、中西伯利亚的横槽转竖的过程中,横槽后部的偏北风引导极地的冷空气在贝加尔湖附近堆积;横槽前的正涡度平流使横槽东南方产生负变高,横槽后部的暖平流、正变高使得横槽转竖并向南加深,与南部的高原槽合并加强,引导冷空气大举南下,寒潮爆发。2)降温的大值区与强冷平流区基本一致,强冷平流是造成寒潮的主要原因。3)大风的形成与高空动量下传、冷平流入侵造成的变压梯度和气压梯度加大有密切关系。4)寒潮预报着眼点:前期回暖;寒潮强冷空气堆积预报;冷高压强度及冷空气路径预报;对运城上游850hPa变温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运用欧洲温度数值预报产品和常规天气图资料,充分考虑850 hPa气温数值预报变量与最高、最低气温的相关性,分析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的气温变化,结合预报员经验进行客观订正,得出东乡县24 h最高、最低气温预报经验公式,取得较好的预报效果,以期为24 h天气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