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应第七届中国盆景展览组委会邀请,2008年10月2日上午,笔者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做了一场丛林式水旱盆景示范表演。由韦金笙先生担任解说,孟广陵、周启进先生担任助手。采用的材料为三角枫、龟纹石和大理石盆。表演时间为两小时。  相似文献   

2.
好的且具有品位的树木盆景,无论它是单干、双干、曲干、斜干、临水、悬崖式还是丛林式,都必须具备根、干、枝向上延伸.逐节渐细,整体粗细比例协调自然,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件丛林式的练手盆景作品,我想通过丛林式最基本的双干搭配、呼应、穿插、依伴,相互协调的紧密关系,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依而生、缺一不可的整体效果。5年前我尝试将这棵红叶小榆疙瘩做成了一个“石上”两干大树型多枝文人盆景。我想用最不经意的桩材去涉足大雅之堂,启发初涉盆景艺术领域的爱好者不要在盆景选材上走过于追求古、奇、怪或寻觅先天极佳桩材的弯路。  相似文献   

4.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家庭种绿养花已成为都市时尚,花卉盆景,爱好者群体也在扩大。这里,建议各位抽空自制几件微型丛林式盆景小品(如右图),摆放在厅屋角隅。闲时粗看细察,真象“茂叶丛翠,万木林海”。那样,室内不就又添一景了吗?此举可美其名曰“把树林搬回家”。丛林式微型盆景的树种较易觅取,且成  相似文献   

5.
从事盆景制作多年,总是忙于树木盆景造型,对水旱盆景研究制作甚少。还是几年前的一天到花博会上参观,看到了一批金钱松盆栽苗。它那挺直秀丽的树势、翠绿柔软的树叶吸引了我,于是心中一动,便买了十几棵回来尝试制作一盆丛林式水旱盆景。  相似文献   

6.
盆景菊多以小菊为素材,运用盆景技艺,经修剪整形,加工成各种古木等姿态或具有一定主题的艺术造型。其形式包括桩菊型:原本、嫁接、附生;景菊型:丛林式、菊石式、水旱式。这里以嫁接式盆景菊为例详述于下。  相似文献   

7.
丛林秀色     
范鹤鸣 《中国花卉盆景》2007,(4):F0003-F0003
树种:对节白蜡树高120厘米该作是一株九干连体的丛林式盆景,其干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直有曲,形态各异,互衬互补,根爪凸现盆面,各干旋转曲直,舒缓流畅,各干收顶匀称自然,布局  相似文献   

8.
难得俊逸     
一叶知秋,由一叶到一树、再到一片丛林,三角枫盆景《秋韵》(右图),就是这丛林中的一棵大树,它以其丰富的色彩,艳丽夺目的霜叶,讲述着秋天的故事。观此作,让人顿觉一股清凉的秋风扑面而来,令人身清气爽,醒悟这已是深秋了。如此五彩缤纷的枫叶,其诱人的魅力,相信  相似文献   

9.
感受丛林     
自4年前进入盆景天地,便对文人树和丛林式盆景特感兴趣。2006年采购了百多株小榆树,以作将来组合之用。在这几年的盆景生涯中,我祈望获得心灵的欢乐,获得茶香,获得友谊,祈望参与到观众中,沉浸在诗画里。  相似文献   

10.
时下盆景多追求高大威猛型,微型小型盆景较少。娇小玲珑的《玉屏丛林》是我省选送“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作品。它是退休老干部李冠乾近作。他用一株玉屏主树的根部伸展联接成十数株连根的丛林,运用绘画透视原理,使贴近画面的大小景树立于左侧,协调了全局走向,依次渐远渐小,营造出有深远感的立体画面。作者遵循美的形式法则,令参差错落的树群高低有序,疏密斜直的枝叶位置均衡。树丛间做到有机联系,既顾盼有情又远近相依和上下呼应,树的排列距离因疏密得体而形成节奏韵律。作品艺术地再  相似文献   

11.
赵庆泉先生创意的“水旱丛林”盆景,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因其无须刻意要求老桩素材。在常见“丛林”基础上又添新意,有水面和陆地,石块形成的“水岸线”,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丛林临水地貌跃然眼前,令人更有回归自然之感,是一种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2.
春天逛花市,笔者看到一种商家也叫不出名字的多肉植物老桩,虽然植株不大,桩子也不粗,却也苍劲古朴,很适合制作丛林盆景,于是就买了几株,准备做个小型丛林盆景。笔者上网查阅得知,这种植物为景天科奇峰锦属多肉植物,日本称为沙夜叉姬,还没有正式的中文名字,网上有人称之为“千物相”。该植物具有夏季高温休眠,冷凉季节生长的习性,为多肉植物中的“冬型种”。  相似文献   

13.
我的恩师贺淦荪先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倡动势盆景,走树石、丛林组合多变之路,并留下了精辟的论述:“树石盆景能充分表现自然美、高度创造艺术美和意境美。一传自然之神,二传作者之神,两神于一体。融作品思想性、艺术性于一炉,既弘扬民族文化,又展现时代精神。”过去的盆景分类,忽视了树石结构的盆景类别简单地称为石上式、附石式,不是归类于树桩盆景,就是纳入山水盆景或水旱盆景。  相似文献   

14.
岭南桩景中的丛林型,可分为合植体丛林型和一头多干体丛林型。本文探索的是一头多干体丛林型的造型。合植体丛林型的最大优点是可以灵活组合,干数随意,缺点是干身根头不能紧凑,欠缺苍古自然美。而一头多干体丛林型正好与之相反,只能因材造型,干数只能减少,不能增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根深才能叶茂。然而在盆景创作中,由于受到盆景形式、艺术效果的制约,绝大多数形式的盆景诸如丛林式、附石式等均宜选用浅盆种植。对这些用浅盆制作的盆景即使加强日常的养护管理,因盆浅,树桩的根无法扎深,致使其难以叶茂(古桩、  相似文献   

16.
叶德鉴系福建建瓯人,学名德金,号阳圃,今年75岁高龄。他性格热情奔放,关注环保事业,提倡自育桩材,创作重心放在丛林、山石于一体的组合盆景,其作品已收入香港《文农盆景》国际网站。自1983年退休后,20年来辛勤创作,多次向本刊提出合理化建议,在问卷调查中,叶老被称为“艺德高尚的老园丁”,由于他热爱盆景艺术,至今身体健康,为盆景的民族风格再上一层楼笔耕不缀  相似文献   

17.
王惠杰先生,雅好盆景已有30余年,特别钟情家乡的山杜鹃。先生常说,杜鹃根基苍古,枝干虬劲,叶青青而花似锦,实为盆景桩材之上上品。经过多年的钻研,先生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创作山杜鹃盆景的绝招。选桩上多以古桩多干为首选,这既迎合了杜鹃的天然生理习性(野生杜鹃多呈丛生灌木状),又为后天的造型提供了便利(容易获得丛林多干形态)。杜鹃花繁,但却很难形成粗壮的枝托,所以岭南盆景的截干蓄枝技法在杜鹃的造型上很难运作。  相似文献   

18.
《中国花卉盆景》第5期刊登了夏著华先生《从两件丛林作品看中国盆景与海外盆栽之别》一文。以往,笔者曾拜读过夏先生多篇文章,受益匪浅。但该文读后却让笔者稍感意外,我和他有一致的观点,也有不同的看法,提出来愿与夏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作者提出了“盆景”、“盆栽”、“盆树”三个不同概念并以两件作品为例加以分析说明,认为有巧拙之分,匠技之别。欢迎大家来稿就两件作品及三个概念问题进行讨论,以利盆景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扬州的水旱盆景制作在清代已经出现,《扬州画舫录》中提到乾隆时期有一种称作"山水点景"的盆景,据分析当属水旱盆景范畴;但是,由于水旱盆景养护管理的要求相对较高,加之当时战乱不已,因此未能有实物留存至今。水旱盆景中的树木配植多作成丛林状,仿其自然生态的分布特点,树木的整型加工则更多采用修剪手法,力求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