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以5个抗瘟性不同的杂交稻及其亲本为供试品种,测定接种稻瘟病菌后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氟酶(PAL)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动态,以喷清水为对照。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的POD、PAL活性与抗瘟性成正相关,在稻瘟病菌侵入早期,供试品种的CAT活性和MDA含量分别与抗瘟性呈负相关和正相关。杂交稻组合的POD活性、MDA含量交化趋势与其恢复系一致,抗病杂交稻组合的CAT、PAL活性变化趋势与其恢复系一致,感病杂交稻组合的CAT、PAL活性交化趋势与其感病不育系和恢复系相近,表明杂交稻组合的抗瘟性及其相关酶活性交化趋势与其恢复系和不育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研究剪3/4穗处理下,小麦功能叶片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变化,揭示小麦叶片逆向衰老的生理表现。结果表明,小麦品种随剪穗处理时间的延长,旗叶叶绿素含量和CAT活性均低于倒二叶,而MDA质量摩尔浓度变化高于倒二叶,与各自对照相比,倒二叶与倒三叶的叶绿素含量及CAT活性在灌浆后期都保持较高水平,旗叶则降速较快。另外,剪穗处理导致小麦功能叶片可溶性糖大量积累。出现旗叶衰老早于倒二叶的现象。说明剪穗处理下,叶片同化物的过度积累可能是导致小麦叶片逆向衰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氮肥运筹对小麦花后剑叶衰老及籽粒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以扬麦158为试验材料,研究小麦花后剑叶衰老特性及其与胚乳细胞增殖充实关系。结果表明:小麦剑叶衰老过程可划分为3个时期:(1)功能稳定期(花后0-10d),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基本稳定,剑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上升,丙二醛(MDA)含量略有上升。(2)缓衰期(花后10-25d),叶绿素含量下降较快,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SOD、POD活性等下降平缓,MDA含量增加较缓慢;群体叶色保持绿色。(3)速衰期(花后25d至成熟),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SOD、POD活性等快速下降,MDA含量增加幅度明显加大,植株衰老进程加快;剑叶SOD、POD活性高且下降缓慢,MDA含量低且增加缓慢的处理,其胚乳细胞数多,粒重高。氮肥基肥与追肥施用比例为5:5时,可有效延长剑叶功能期,提高粒重。  相似文献   

4.
以烟草赤星病抗源为材料,分析了不同品种在叶片成熟衰老过程中的丙二醛含量和保护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叶片衰老成熟期间,抗病品种,中抗品种和感病品种的丙二醛含量、SOD活性都呈升高趋势,感病品种的MDA含量和SOD活性升高幅度大于中抗品种和抗病品种;POD、PAL活性4个品种的变化趋势一致,叶片衰老后期感病和中抗品种的POD活性降幅显著高于抗病品种,而抗病品种的PAL活性始终高于中抗品种和感病品种;CAT活性感病品种比抗病品种升高幅度大且峰值出现更早,可能CAT活性变化与烟草赤星病抗源抗病性启动有关。抗病品种病情指数与SOD、POD、CAT和PAL活性呈正相关关系,中抗和感病品种病情指数与CAT活性呈负相关关系,与其他保护酶活性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盐分胁迫对小麦花后剑叶衰老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6种盐分土壤对3个不同耐盐性小麦品种剑叶衰老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土壤盐分浓度的增加,籽粒形成与灌浆过程中剑叶丙二醛(MDA)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剑叶SPAD值下降,盐分胁迫加速剑叶衰老进程,导致粒重降低,产量下降。品种间的变化趋势一致。低盐胁迫下MDA含量、SOD、CAT活性、剑叶SPAD值、产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高盐胁迫下上述指标与对照差异显著。耐盐品种的各衰老生理指标和产量变化幅度小于耐盐性弱的品种。  相似文献   

6.
杂交春性小麦叶片衰老与保护酶系统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以常规小麦品种陕229为对照研究了强优势K型杂交春性小麦901叶片衰老与保护酶系统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小麦灌浆前期2品种小麦叶片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的含量都较低,质膜透性也较小。灌浆后期,常规小麦品种陕229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的含量及质膜透性都极显著高于杂交春性小麦901。杂交春性小麦901酶促防御系统的保护酶SOD、POD、CAT活性高且相对稳定,清除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的能力强,能较长时间的维持叶片细胞结构完整,合成充足的光合同化产物,使小麦的抗逆性增强,叶片衰老延迟,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7.
高产小麦品种熟相类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对基因型不同的10个高产小麦品种(系)进行了研究。将小麦熟相划分为4种类型:绿熟型、黄熟型、灰白熟型和早衰型。结果表明,小麦穗部颖片、穗下节间、芒、旗叶的色相变化是鉴定小麦品种熟相类型的可靠形态指标。小麦开花以后尤其小麦生育后期的旗叶叶绿素含量和衰退速度、根系活力的高低和下降速度以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相对含量是衡量不同熟相类型抗早衰能力的良好生理指标。饱满指数是植株衰老程度的集中体现,可作为评判不同熟相类型早衰程度或非正常成熟的良好的、可靠的重要指标。熟相与品种粒重密切相关,是影响品种本身粒重潜力实现程度的重要因素,与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关系极大。  相似文献   

8.
牡丹花衰老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牡丹花从开放到凋谢期间,花瓣和叶片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前期增加,后期下降,细胞质膜透性、丙二醛(MDA)、超氧阴离子(O2^-)产生量随花瓣的衰老逐渐增加,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逐渐降低,花瓣的变幅大于叶片,这与形态观察到的花瓣的衰老明显于叶片的现象一致,相关分析表明花瓣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质膜透性、MDA含量、SOD酶活性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而叶片则不然,衰老末期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游离氮基酸总量之间没有相关性,这与养分耗尽有关。因为认为牡丹花衰老是多因素综合调控而导致细胞编程性死亡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喷施硒肥对小麦生理特性、子粒硒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小麦灌浆初期、中期以叶面喷施的方式研究了硒肥对小麦旗叶生理特性、子粒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硒肥后,小麦旗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子粒中硒含量高于对照;丙二醛(MDA)含量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Y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育性转换的有关生理生化机制。对Y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A3314在拔节至散粉期给予日平均温度17.5℃和22.0℃处理,并测定其不同发育阶段脯氨酸及其活性氧代谢的终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结果表明:A3314的脯氨酸含量在日平均温度22.0℃处理条件(可育条件)下明显高于17.5℃处理(不育条件),且日平均温度22.0℃条件下的脯氨酸含量变化与其同型保持系TSP3314基本一致;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则相反。在可育条件下,YS型小麦温敏不育系A3314的育性转换过程中伴随着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脯氨酸及丙二醛含量的变化与该温敏不育系的育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水培条件下,研究两优培九及其父本扬稻6号与对照汕优63及武运粳8号结实期叶面积消减率、叶绿素含量、叶片的SOD活性及MDA含量和根系氧化力、颖花根活量、SOD活性及MDA含量等生理活性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两优培九与扬稻6号、武运粳8号相比,绝大多数指标的变化呈现早衰倾向;两优培九叶片的早衰现象先于根系,根衰不是造成叶片早衰的主要原因;两优培九结实前期诸活性指标变幅大于扬稻6号,除叶片MDA含量外,结实中后期活性均较扬稻6号低;两优培九、汕优63结实中后期叶、根诸活性指标总体均低于扬稻6号、武运粳8号,但产量均高于两者.  相似文献   

12.
以灌浆初期大田小麦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层次断根对小麦生育后期的影响。结果表明,(1)断根明显降低产量,表现为断根越浅,影响越大。断根后浇水处理性状表现都优于相应的不浇水处理。(2)在断根后,不浇水条件下,断根深度10 cm、20 cm、40 cm、60 cm、80 cm和100 cm分别比不断根减产46.2%、43.3%、33.3%、25.4%、18.6%和14.2%;在浇水条件下,相应断根减产少于不浇水的。(3)小麦各个层次的根系都有其特定功能,任何层次断根都会使其合成和运输功能改变,甚至100 cm以下的深层根系在生育后期仍然起重要作用。(4)灌浆期断根加速小麦的衰老,干旱促进小麦的衰老进程,充足的水分对延缓小麦后期的衰老进程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桉树无性繁殖衰退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桉树不同无性繁殖方法及不同繁殖代数的幼树叶片为材料,对其光合代谢、氮代谢、内源保护酶系统以及膜脂反应产物等生理指标进行分析和对比,探讨桉树不同繁殖方法及繁殖代数衰退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和差异.结果表明:①除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外,不同无性繁殖方法及不同繁殖代数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质膜过氧化的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等6个生理指标均具显著差异.②随着衰老的加剧和时间的延长,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CAT活性呈下降的趋势; SOD活性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但不同处理降到最低点的树龄不同; POD活性变化不一致,总体呈先下降再升高的趋势;而MDA含量、PRO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③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SOD活性、POD活性、MDA含量能稳定、准确地反映桉树抗衰退的能力,以上5 个指标与桉树衰老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SOD活性与抗衰老呈正相关,数值越高,表明抗衰退的能力越强;POD活性、MDA含量与抗衰老呈负相关,数值越高,表明抗衰退的能力越弱;CAT活性、PRO含量与桉树衰老的关系无规律性变化,不宜采用其评价桉树抗衰退的强弱.④综合叶片的7个生理指标对桉树无性繁殖方法和繁殖代数进行评价,组培苗抗衰退能力强于扦插苗,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加抗衰退的能力下降,扦插苗的衰退速度大于组培苗,组培1代抗衰退能力最强,组培8代次之,3年扦插最弱.建议生产上定期对繁殖材料进行复壮更新,确保无性繁殖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不同基因型谷子叶片衰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谷子品种‘05-61'和‘金谷3号'为材料,研究不同基因型谷子开花至成熟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酶促防御系统的保护酶SOD、CAT活性和MDA积累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两个参试品种各功能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OD、CAT等保护性酶活性呈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MDA含量随着叶片的衰老而升高;与‘金谷3号'谷子相比,‘05-61'叶片防御活性氧毒害的保护酶活性高且下降缓慢,丙二醛含量低且增长缓慢,在籽粒灌浆中后期表现更为明显.研究认为,在旱作农业生产中,延缓叶片衰老,对促进糜子籽粒充实,提高谷子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耕作方式为主区,施肥方式为副区,研究田间不同耕作方式下,施肥方式对玉米穗位叶衰老代谢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耕作方式下,控释尿素处理可显著提高植株的总吸氮量,在玉米吐丝后光合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常规尿素处理(P〈0.05),控释尿素处理也可显著提高玉米穗位叶SOD、POD和CAT活性,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MDA积累量。因而,该控释尿素处理对籽粒灌浆速率的提高效果显著。相同施肥方式下,深松处理可以提高植株水分利用效率,有利于玉米产量的提高。深松与控释尿素耦合满足了植株对水分氮素吸收利用的时空需求,显著提高了玉米吐丝后的光合叶面积指数、抗氧化酶活性、灌浆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延缓穗位叶衰老效果最佳,籽粒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与衰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叶绿素含量与叶片衰老的关系,分别利用复合杂交后代的34份和130份材料,研究水稻生育后期自然强光对不同叶绿素含量水稻叶片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试材叶片SPAD值在42时,叶绿素含量降解最快.高叶绿素含量材料(叶片SPAD值42以上)在灌浆初期较低叶绿素含量材料(叶片SPAD值42以下)叶绿素降解慢,但随后却高于低叶绿素含量材料的降解.说明在灌浆初期高叶绿素含量材料相对低叶绿素含量材料对强光的耐受性好,随后由于高叶绿素含量材料叶片SPAD值降至42左右,其叶绿素降低速度反而较低叶绿素含量材料快.  相似文献   

17.
1989—1990年连续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小麦植株衰老随超氧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增高而加深。旗叶在不同生育时期SOD活性表现为波动变化。灌浆后期旗叶中SOD、CAT活性维持在稍高水平,而根系、穗下第二节间酶活性已处于极低水平。在衰老过程中,SOD和CAT活性与丙二醛含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SOD和CAT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由此认为,SOD、CAT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作用加强是小麦衰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研究水稻始穗期喷施几种抗旱性物质对旱作水稻衰老及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CaCl2、S-磺基水杨酸、FeCl2和EDTA能提高旱作水稻后期叶面积及叶绿素含量,延缓旱作水稻早衰;提高光合产物积累及灌浆速度,增加旱作水稻的产量,其中以CaCl2增产最显著,较对照增产14.42%。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寻可精确指示玉米穗位叶衰老进程的优良方法及适宜性指标,明确玉米穗位叶衰老进程,为玉米精确高效栽培技术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于2020年春、夏两季在江苏大丰(33°12′ N,120°28′ E)稻麦原种场开展田间试验,以苏玉29(SY29)为材料,基于不同施氮量(0、67.5、136.5、205.5、274.5、343.5 kg N·hm-2)构建6个叶氮浓度差异群体(N1—N6)。采用Logistic模型对吐丝后12种与玉米穗位叶衰老相关的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变化动态进行拟合,对比分析不同衰老相关指标指示衰老进程的精准性。【结果】 Logistic公式y=(a-d)/(1+(x/c)b)+d对12种叶衰老相关指标变化动态的拟合趋势、拟合度R2整体优于前人所用Logistic公式y=a/(1+e-b(x-c))。基于多指标分析,春、夏玉米穗位叶衰老启动分别发生在吐丝后18.8—29.1($\bar{x}$=25.8)d、17.5—28.2($\bar{x}$=23.9)d,快速衰老发生在吐丝后30.5—37.9($\bar{x}$=34.4)d、28.0—35.7($\bar{x}$=31.8)d,衰老终止发生在吐丝后40.6—54.1($\bar{x}$=45.9)d、38.3—47.0($\bar{x}$=42.1)d。春、夏玉米由吐丝至衰老启动的25.8 d、23.9 d内有效积温分别为392.9℃和477.6℃;春、夏玉米由衰老启动至衰老终止的20.1 d、18.2 d内有效积温分别为360.0℃和284.0℃。基于指标分类分析,相同衰老阶段内,生理指标所指示的衰老特征时间的正态分布σ值大于形态指标,春、夏玉米结果一致。丙二醛(MDA)、总叶绿素、叶绿素a、果糖、葡萄糖含量及蒸腾速率(Tr)所指示衰老特征时间的变异系数(CV)均小于5%;MDA、总叶绿素、果糖、葡萄糖含量及净光合速率(Pn)所指示衰老特征时间与各阶段时间均数的均方根误差(RMSE)均小于2。【结论】 Logistic公式y=(a-d)/(1+(x/c)b)+d可作为准确拟合叶衰老指标动态变化的数学工具。春、夏玉米穗位叶分别在吐丝后26 d、24 d左右开始衰老,于34 d、32 d左右衰老速度达到峰值,于46 d、42 d左右进入功能性死亡的末端衰老阶段,有效积温是影响玉米穗位叶衰老进程重要因素。MDA、总叶绿素、果糖、葡萄糖含量是表征玉米穗位叶衰老进程的优良指标。  相似文献   

20.
以常规棉国欣棉3号和杂交棉国欣棉8号为材料,于2010-2011年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棉花专用控失性缓释肥对叶片衰老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与等养分普通施肥(磷肥一次性基施、氮肥和钾肥除基施外于盛花期追施一次)相比,控失性缓释肥(控失剂与化肥分子相互作用,可网捕化肥分子,减小其流动性)一次性基施显著增加了国欣棉8号中后期的主茎叶钾含量(增幅16.7%~37.7%),提高了叶片的光合速率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强了抗氧化酶SOD和CAT活性,减少了活性氧和MDA含量,降低了棉株吐絮后期的黄叶率(337%),提高了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断裂比强度。控失性缓释肥不影响棉花籽棉总产量,对国欣棉3号的叶片衰老无明显影响,可作为黄淮海棉区简化施肥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