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Bt基因水稻Cry1Ab杀虫蛋白在水稻土中的降解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室内研究了转 Bt基因水稻克螟稻 2号和华池B6 叶片中的Cry1Ab杀虫蛋白在稻田水稻土中的降解动态。分别将克螟稻 2号的粉碎叶片和华池B6 的整张叶片埋入 3种土壤 (即老黄筋泥田、青紫泥田和黄松田 )中 ,此后每隔 6~ 10d测定土壤或叶片中的Cry1Ab含量。克螟稻 2号粉碎叶片中的Cry1Ab均以处理后的前 36d,尤其是前 6d的降解较快 ,其中在青紫泥田中最快 ,黄松田中最慢。在处理后 6~ 36d内 ,不同土壤中的Cry1Ab残留量有显著差异 ,黄松田中的明显最高 ,老黄筋泥田中的次之 ,青紫泥田中的为最低 ;此后土壤间的残留量差异逐渐缩小 ,至处理后 78d差异已不明显。土壤淹水可显著加快华池B6 叶片中Cry1Ab的降解 ,且淹水后其降解动态在不同土壤之间十分相似 ;淹水对Cry1Ab降解的促进作用仅发生在前 12d之内 ,此后多数时间内残留量在淹水与非淹水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建立了各处理中Cry1Ab降解的动力学指数方程 ,相应地得出了其降解的半衰期。还讨论了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等因子对土壤中Cry1Ab降解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稻蓟马危害转Bt基因水稻克螟稻2号研究初报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用卷叶率、为害级别和严重度3个指标评价了克螟稻2号及其亲本秀水11对稻蓟马的抗感性。结果表明,克螟稻2号较秀水11在3种指标上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克螟稻2号较感虫;两品种上单位叶面积成虫数量差异均不显著,而卵量和若虫数量的差异显著;说明高密度的稻蓟马若虫将对克螟稻2号为害更严重。  相似文献   

3.
水稻胡麻斑类似病危害转Bt稻“克螟稻”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田间转Bt稻“克螟稻”稻叶上观测到一种病斑,病斑中心和周围均呈褐色,长椭圆形与稻胡麻斑病类似,平板上分离到的病原菌菌丝呈灰褐色,菌丝有多个隔膜,分生孢子梗成丛,但在PDA培养基上,产生的分生孢子特征与稻胡麻斑病不吻合。从为害级别和严重度上分析克螟稻对胡麻斑类似病的感病程度远远超过其亲本秀水11。克螟稻叶片间发病速率增长迅速,而秀水11叶片间发病速率增长缓慢。  相似文献   

4.
低氧胁迫下出苗率下降是限制直播稻安全生产的关键问题之一。建立准确、高效的水稻萌发耐淹性鉴定方法,并筛选强萌发耐淹性的水稻种质对直播稻新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20份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不同淹水深度(3 cm、6 cm、9 cm、12 cm、15 cm和18 cm)、不同处理温度(20℃、25℃和30℃)和不同淹水天数(3 d、5 d、7 d、9 d、11 d、13 d和15 d)进行萌发耐淹性鉴定,以胚芽鞘长度为指标进行萌发耐淹性评价,旨在明确水稻萌发耐淹性的评价方法。结果表明,水稻种质在淹水临界深度上存在籼粳间差异,粳稻的淹水临界深度为6 cm,而籼稻的淹水临界深度为9 cm;在温度梯度处理中,30℃时种质间的胚芽鞘长四分位差最大,因此认为30℃是水稻种质萌发耐淹性鉴定的最适温度;调查时期梯度试验表明,淹水11 d时参试种质的胚芽鞘长四分位差最大,因此认为淹水11 d是水稻萌发耐淹性调查的最适时期。本研究建立了一种以纯水隔绝空气,在温度30℃、淹水深度9 cm以上、第11 d调查胚芽鞘长度进行水稻萌发耐淹性鉴定的简便方法,为水稻种质资源的大规模鉴定提供了方法基础。依据上述确...  相似文献   

5.
王刚  王远  叶春秀 《中国棉花》2022,(12):22-24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甲哌(钅翁)化学打顶剂在棉花叶片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及消解动态,以期为该药剂在棉花上的合理使用及制定其在棉花上的安全残留限量值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甲哌(钅翁)在棉花叶片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降解动力学方程;在棉花叶片中的半衰期为13.90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9.80 d;施药后60 d,在棉花叶片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分别为0.73 mg·kg-1和0.41 mg·kg-1。综上,甲哌(钅翁)棉花打顶剂用于化学打顶时,药后60 d在棉花叶片及土壤中的残留量较低,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淹水对低温胁迫下直播早籼稻幼苗生长的影响,为南方稻区直播稻生产与抗逆栽培奠定生理基础。【方法】 以耐冷品种湘早籼6号和冷敏感品种中嘉早17为材料,设置低温处理(8℃)、低温淹水处理(8℃ + 淹水)与常温对照(25℃)3个处理(处理3 d),分析秧苗农艺性状、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光合酶活性和内源激素含量等生理特性。【结果】 与低温处理相比,低温淹水处理3 d后不同耐性品种的苗高、鲜质量、干质量和顶三叶叶长显著增加,根数、最大根长、剑叶叶长、倒2叶叶长也都有不同程度增加,淹水可减轻低温对水稻秧苗农艺性状的影响;耐冷品种湘早籼6号苗期受到伤害的程度小于冷敏感品种中嘉早17。此外,与低温处理相比,低温淹水处理显著降低叶片抗氧化酶活性(SOD、POD、CAT)、可溶性蛋白、渗透调节物质(MDA、脯氨酸)含量和内源生长抑制类激素(ABA)含量,同时显著增加了内源生长促进类激素(GA3)含量;低温条件下淹水可减少植物体内活性氧的积累,减轻膜脂过氧化,加强了植物体内源激素的调控作用。同时,低温和低温淹水处理显著降低叶片叶绿素和ATP含量,导致光合酶(Rubisco、PEPCK)活性降低;但低温淹水处理的影响低于低温处理,低温淹水可起到缓解作用。且在恢复处理后,低温淹水处理各生理活性指标更接近对照处理,而与冷敏感性品种相比,耐冷性品种可缓解低温胁迫产生的伤害。【结论】 低温处理影响直播早籼稻秧苗生长特性,降低了秧苗光合酶活性;同时提升叶片抗氧化保护酶活性与渗透调节势,但淹水处理有助于缓解低温胁迫造成的叶片生理伤害。  相似文献   

7.
涝渍胁迫下玉米苗期不同叶龄叶片光合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卫东  冯利平  胡程达 《玉米科学》2019,27(5):73-80,86
以玉米品种浚单20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法,在4叶期开始水分处理,设CK(土壤相对湿度70%~80%)、持续淹水3、5、7 d和渍水5、10、15 d共7个处理,比较涝渍条件下不同叶龄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细胞间CO_2浓度及SPAD值的变化。结果表明,苗期淹水和渍水均显著降低玉米叶片的SPAD值,淹水影响程度大于渍水,淹水7 d和渍水7 d时叶片的SPAD值分别比对照降低37.9%和3.3%。不同叶龄叶片的光合特性对涝渍响应存在差异,叶龄大的叶片抗涝渍能力相对较强。涝渍≤7 d时新出生的第5叶和第6叶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显著下降;涝渍胁迫7 d时,渍水和淹水的净光合速率分别比CK降低18.5%和15.4%;渍水15 d时,第9叶的净光合速率比CK偏高6.1%,表明玉米对涝渍的适应性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8.
淹水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南农99-6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淹水胁迫(水面淹至大豆子叶节部位)对大豆生长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抑制了大豆的生长,随淹水时间延长大豆的主、侧根逐渐腐烂,茎淹水部分产生大量不定根,为大豆适应淹水环境提供条件。在淹水处理0~10 d内,植株的生物量、叶面积、光合参数较对照有一定增加,但10 d以后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叶片中的色素含量降低,随时间延长与对照差异显著;叶片丙二醛、过氧化氢含量随胁迫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显著高于对照。淹水胁迫最终导致单株荚数和产量明显降低,淹水时间越长,降低幅度越大。综合各指标来看,光合参数、丙二醛和过氧化氢含量等生理指标在0~10 d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而10 d后差异显著,可以推断该大豆品种的淹水胁迫临界期为10 d。  相似文献   

9.
杂交水稻新组合混制1号制种田苯达松残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已建立的苯达松、6-OH-苯达松和8-OH-苯达松高效液相色谱同柱分析方法,对杂交水稻混制1号混播制种田苯达松最终残留和消解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育系稻谷和稻秆、制种田土样中苯达松残留量均低于最低检测浓度.但是,恢复系稻谷和稻秆中苯达松残留量较大(稻谷10.36~11.71 mg/kg,稻秆3.07~3.53 mg/kg),这将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威胁.苯达松在土壤中的消解速度较快,降解半衰期为4.43~7.29 d.  相似文献   

10.
淹涝条件下水温对水稻幼苗形态和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淹涝水温对具有不同耐淹能力水稻材料形态和生理的影响,明确淹涝水温对水稻幼苗耐涝能力影响的机理,采用盆栽试验,选取导入耐淹基因的耐淹品种IR64Sub1和淹水敏感品种IR42以及耐淹能力较强的品种冈优725和泰优398,设计20℃和30℃两种水温进行淹水处理,淹水时间分为0,3,6,9和12d。结果表明较低淹水温度下,水中的溶氧量显著高于高水温处理;随着淹水时间延长,高水温处理溶氧量下降速度显著快于低水温处理。高水温条件下水稻幼苗株高增长率要显著高于低水温处理,虽然高水温处理下耐涝品种株高增长率也显著增加,但是增长量要显著低于其他材料。高水温处理水稻茎鞘内可溶性糖和淀粉消耗高于低水温处理,但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两种温度处理间差异逐渐变小,较低的水温可以减少叶片叶绿素降解速率。因此,降低淹水温度可以提高淹水条件下水稻幼苗的成活率。以上结果揭示了低水温可以减少茎鞘的伸长,减少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消耗及叶绿素的降解,从而水稻淹涝后能维持较高的成活率。这些发现有助于理解较低洪涝水温下水稻存活更长时间的机理。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免耕稻田使用的除草剂农民乐747、10%草甘膦、克无踪在土壤和稻米、米糠中的残留量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1年2造、2年4造、3年6造、4年5造5、年10造、6年12造使用农民乐747、10%草甘膦、克无踪在土壤、稻米、米糠中的残留量均未检出。同时对农民乐747、10%草甘膦、克无踪除草剂本身的镉(Cd)、汞(Hg)、砷(As)、铅(Pb)、铬(Cr)、铜(Cu)6个农作物无公害生产主要重金属残留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3种除草剂的6个重金属含量均未超标,说明农民乐747、草甘膦、克无踪对稻田环境和稻米生产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在水稻移栽后遭受洪涝的机插秧田块,开展不同淹水时间稻田中后期喷施硅肥的肥效试验。结果表明,机插稻遭涝灾后中后期配施"硅丰壹号"硅肥有利于增强抗逆能力,促进成熟期叶片光合产物积累,增加产量,以处理4,即喷施4次硅肥,每次用量为200 g/667 m~2的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孕穗期淹水胁迫对早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淹水胁迫对孕穗期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为受淹以后的减灾避灾措施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选取嘉兴8号和早籼807两个早稻品种,设置半淹和没顶2个淹水深度,3 d、6 d、9 d和15 d 4个淹水时间,于孕穗期进行淹水处理,以未淹水作对照,研究不同淹水时间和深度对植株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胁迫后两早稻品种生育期均相应延迟,且与淹水时间和深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半淹水各处理株高在胁迫后24 h及成熟前7 d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没顶超过6 d的处理在处理后24 h及成熟前7 d株高显著低于对照;淹水胁迫后绿叶数、绿叶面积显著低于对照;顶叶SPAD及净光合速率在处理后24 h显著低于对照,且随着淹水时间推移和深度加深下降幅度越大,但到成熟前7 d时除没顶9 d、半淹15 d及没顶15 d 3个处理显著低于对照外,其余处理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产量及其构成分析显示,半淹处理情况下有效穗数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而没顶淹水则显著高于对照;千粒重与淹水时间和深度相关性不显著;淹水胁迫使得植株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显著降低,这是造成产量显著低于对照的主要原因,其中半淹水9 d和没顶淹水6 d处理的产量已经下降至对照的50%左右,植株每穗粒数、结实率及产量与淹水时间和深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1)豫粳8号:原名新稻90261,系新乡市农科所以新稻68-11和郑粳107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幼苗叶挺直,株型紧凑,茎秆粗壮,叶片上举,叶片较大,主茎15~16片叶,株高105cm,德组锤形,着项芒,招长18~20cm,千粒重26~27g,5月上旬播种,秧龄40~45天移栽。全生育期145天,分警力弱。较抗白叶枯病,一般每667m‘产量450ks。适宜河南省沿黄粳稻区种植。(2)像林6号:原名持双38,系信阳地区农科所以特青1号作母本,IET2938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中熟讪型品种。该品种全生育期137天左右,苗期叶色深绿,叶片狭窄,分染力强,株型紧凑、…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不同亚麻品种对水分胁迫的敏感性差异及其生理机制,探讨水分胁迫对亚麻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椰粉培养基苗盘恒温培养试验,对苗期(播种后第10d)的4个亚麻品种进行12d的干旱和淹水胁迫处理,研究水分胁迫对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促进亚麻根系发育,抑制茎和叶生长。而淹水胁迫对不同亚麻品种生长特征的影响存在差异。淹水胁迫明显减少了亚麻叶片叶绿素的含量。短期的干旱胁迫增加了叶片叶绿素含量,长期的干旱胁迫会减少叶绿素含量。随着干旱或淹水胁迫时间的延长,亚麻叶片中脯氨酸的含量持续增加。干旱胁迫较淹水胁迫更为显著地提高了脯氨酸的含量。淹水及干旱胁迫都可造成亚麻叶片中SOD和POD先升高后降低,且丙二醛的含量则持续增加。各亚麻品种的水分胁迫耐受性能存在差异,其中中亚麻1号的水分胁迫耐受性最好,Agatha最差。  相似文献   

16.
不同淹水时间对分蘖期中稻生育动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盆栽定植试验,研究了中稻(徽两优6号、两优1128)在分蘖末期受不同淹水时间胁迫后生长发育和生理特性的动态变化,并同时考察了其产量结构。结果表明,淹水胁迫下,两个品种水稻生育期推迟,始穗到齐穗历时增加,且随淹水时间的增加而延长;淹水后短期内植株株高降低,但成熟前7 d时淹水2 d、4 d的处理株高反而略高于对照;植株绿叶数、绿叶面积、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系活力和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均随淹水胁迫加重而显著减少(淹水2 d处理植株根系活力升高);但经过恢复生长,淹水胁迫后20 d,各淹水处理SPAD值已和对照非常接近,并且一直保持到成熟前7 d,其他各指标数值在轻度淹水胁迫(淹水2 d和4 d)下和对照接近而无显著差异,重度淹水胁迫(淹水6 d、8 d和12 d)下和对照差距缩小,成熟前7 d,由于淹水胁迫早衰严重而差距重新拉大;两个水稻品种减产幅度均随淹水时间的延长而加剧,淹水6 d处理的产量已经降至对照的50%左右,产量下降的原因是总粒数减少、空秕粒数增加和结实率降低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水稻不同生育期的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全生育期淹水栽培条件下,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呼吸作用强度、代谢商、土壤酶活性及水稻叶绿素、脯氨酸、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特征。随着水稻生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呼吸作用强度表现为先升后降,到成熟期有所回升的变化规律,且在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差异显著,而土壤微生物代谢商一直下降。土壤脲酶活性表现为先升后降,而酸性磷酸酶与脱氢酶活性则表现为先降后升再降的变化规律。脲酶及酸性磷酸酶活性在水稻移栽后的30 d左右形成峰值,而脱氢酶活性则在50 d左右形成峰值,且在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差异显著。随着水稻生长,水稻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表现为先降后升的变化规律,在移栽后70 d左右形成峰值,然后急剧下降,POD的活性则表现为逐渐增强,而脯氨酸含量表现为逐渐下降,不过上述水稻生理指标与土壤各生物化学指标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 土壤 微生物相互作用的体系中,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明显受到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旨在阐明全生育期干湿交替灌溉对抗旱性不同水稻品种产量的影响。【方法】以抗旱性差异显著的4个水稻品种(籼稻扬稻6号和两优培九,粳稻旱优8号和镇稻88)为材料,以常规水层灌溉(CI)为对照,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轻干湿交替灌溉(WMD)和重干湿交替灌溉(WSD)对水稻产量、根系、叶片及籽粒部分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与CI相比,WMD处理下抗旱性较强品种扬稻6号和旱优8号产量分别提高6.90%和7.45%,抗旱性较弱品种两优培九和镇稻88产量分别降低7.28%和8.10%。WSD处理下,4个水稻品种的产量均显著下降,抗旱性较弱的品种产量降幅远高于抗旱性较强的水稻品种。WMD处理下,扬稻6号和旱优8号复水后根系氧化力、根系与叶片细胞分裂素(玉米素+玉米素核苷)含量、叶片光合速率和籽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的活性均较CI有不同程度提高,而两优培九和镇稻88上述指标则与CI持平或有不同程度降低。WSD处理下,4个品种上述指标均较CI不同程度降低。【结论】轻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根系活性强、叶片细胞分裂素含量和光合速率高、籽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强是抗旱性较强水稻品种的基本生理特征。  相似文献   

19.
油菜叶片对多效唑的吸收及在体内和土壤中残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油菜叶片对MET的吸收、运转及MET在油菜和土壤中的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叶面施用3H-MET后1小时,吸收量即达施用量的46.26%,3小时为52.58%,此后随着施用时间的延长,吸收增加甚微,至48小时为54.29%.叶片吸收的3H-MET基本上滞留于处理部位,占吸收量的99%左右,向植株其它部位输出极少。3H-MET在油菜中的残留量为0.024-0.107ppm,根>叶>籽>粒>茎>荚壳。在土壤中的残留为0.010—0.015ppm,表土>深层土。  相似文献   

20.
烯效唑对淹水胁迫下大豆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烯效唑在减轻大豆淹水胁迫伤害中的生理作用,本研究以耐涝品种垦丰14和涝渍敏感品种垦丰16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式,在三节期(V3)叶面喷施50mg/L烯效唑,之后进行淹水胁迫,于三节期(V3)、淹水3d(V3-3d)、淹水5d(V3-5d)以及恢复正常水分条件后(始花期R1、始荚期R3、始粒期R5期)测定叶片光合参数,分析烯效唑对淹水胁迫下大豆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光合特性及产量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淹水胁迫期间(V3-3d~V3-5d),垦丰16叶片光合特性各指标的降低幅度高于垦丰14;恢复正常水分处理后,垦丰14较垦丰16具有较强的补偿效应,表现为叶片净光合速率显著提高。与喷施清水进行对比,喷施烯效唑能提高淹水胁迫期间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_2浓度,并且在恢复正常水分管理后,已喷施烯效唑的大豆叶片SPAD值、光合特性指标高于正常水分处理。淹水胁迫条件下喷施烯效唑处理使垦丰14的单株产量较正常水分、喷施清水处理分别高105.81%、28.17%,使垦丰16单株产量分别提高10.16%、23.93%。说明喷施烯效唑可有效改善淹水胁迫下大豆叶片光合特性,从而增加其单株产量,且不同品种对烯效唑的调控效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