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优化透明质酸摇瓶的发酵培养基。[方法]利用Plaekett-Burman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RSM)对透明质酸产生菌摇瓶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确定影响透明质酸产量的关键因子。[结果]影响透明质酸产量的关键因子为葡萄糖和酵母膏,葡萄糖最佳浓度为55.78 g/L,酵母膏的最佳浓度为23.43 g/L;在此条件下,发酵液透明质酸的平均产量为0.219(OD400nm)。[结论]通过对培养基的优化,透明质酸产量得到提高,试验值与预测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优化生防菌菌株A的培养条件与液体发酵工艺。[方法]采用均匀试验设计方法、回归分析方法和分批补料发酵工艺,研究生防菌菌株A的培养条件与液体发酵工艺的优化。[结果]结果表明,适合菌株A摇瓶培养的最佳条件为:培养温度35℃,摇瓶装量12%,接种量3.0%,初始pH值7.2。20L发酵罐分批补料发酵参数为:种子培养基为YDC培养基,培养时间24h,接种量3.0%;发酵培养基:葡萄糖1.0%,酵母膏1.0%,CaCO3 1.0%,pH值7.2;流加培养基:葡萄糖1.5%,酵母膏0.5%,制成混合液一起流加,发酵8h开始流加;发酵周期(34±2)h,在以上发酵条件下,发酵液芽孢浓度达(3.410±0.151)×10^9cfu/ml。[结论]该试验条件下所获得发酵液芽孢数浓度较高,可用于进一步制备生防菌剂。  相似文献   

3.
核黄素产生菌阿舒假囊酵母发酵条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阿舒假囊酵母摇瓶发酵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首先,考察了不同碳源(葡萄糖、蔗糖、麦芽糖和淀粉)和有机氮源(牛肉膏、酵母膏、玉米浆和蛋白胨)对阿舒假囊酵母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糖和酵母膏最利于核黄素的合成。在此基础上,采用L9(43)正交设计对阿舒假囊酵母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有机氮源对核黄素产量的影响最显著,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50g/L,酵母膏20g/L,玉米浆20g/L,KH2PO42.0g/L,MgSO41.0g/L,NaCl1.0g/L,此最佳配方下的核黄素产量达1145.67(±82.08)mg/L,比原始发酵培养基配方下的核黄素产量提高了230.05%。最后,对阿舒假囊酵母摇瓶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装液量为30mL、接种量为5%、发酵培养基初始pH值控制在6.0时,所得到的核黄素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陈佳佳  叶亚新  金琎  李兆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1869-11870
[目的]为竹黄多糖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组织分离,从野生竹黄子实体中获得能产生竹黄多糖的无性株,然后用其进行液态发酵培养,通过摇瓶正交试验确定其最佳培养基配方。[结果]碳源、氮源、生长因子和初始pH值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α=0.05)。其显著性依次为:碳源浓度〉生长因子浓度〉酸碱度〉氮源浓度,在交互作用中只有CGF×CN的影响达显著水平。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蔗糖20g/L+酵母膏8g/L+玉米浆2g/L,最佳初始pH值为6.0。当摇瓶装量为50/250ml(V/V)。接种量为10%(V/V),培养温度为28℃,摇床转速为120r/min时,120h后发酵液的竹黄多糖含量为8g/L。[结论]该试验初步研究了利用竹黄无性菌株通过液态发酵生产竹黄多糖的培养基组成及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5.
申秋华  白文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455-17456,17459
[目的]为了对巴氏醋酸杆菌As1.41培养基进行优化。[方法]以巴氏醋酸杆菌As1.41为出发菌株,采用酸碱滴定法检测发酵液中醋酸含量。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设计,对该菌株产酸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结果]巴氏醋酸杆菌As1.41的最佳发酵培养基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是葡萄糖和酵母膏;巴氏醋酸杆菌As1.41的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1%,酵母膏1%,乙醇4%,乙酸0%,此条件下醋酸产量可达56.61g/L。[结论]该研究可为醋酸发酵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张斌  周再知  陈羽  梁坤南  余雪标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1871-11873
[目的]通过对常规培养基营养因子优化,筛选出适宜红菇菌丝体生长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红菇的仿生栽培和深层培养生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液体发酵培养法,研究葡萄糖、(NH4)2SO4、ZnSO4和VB1在不同质量浓度下对红菇纯培养菌株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并用正交试验法筛选出适宜红菇菌丝体生长的最佳培养基配方。[结果]结果表明,适宜红菇菌丝体生长的葡萄糖质量浓度为10.00-25.00g/L,(NH4)2SO4为2.07~4.83g/L,ZnSO4为4.50~6.50g/L,VB1为0.15—0.20g/L。红菇菌丝体生长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20%马铃薯汁+葡萄糖20.00g/L+(NH4)2SO42.07g/L+ZnSO45.50g/L+VBB10.20g/L+KH2PO43.00g/L。[结论]用该培养基配方进行温室振荡发酵试验时,得到红菇最大菌丝产量为0.64g/L。  相似文献   

7.
响应面法优化枯草芽孢杆菌B91发酵培养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响应面法对枯草芽孢杆菌B91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提高其发酵产物中芽孢的浓度。[方法]利用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出培养基中影响芽孢浓度的显著因子,即葡萄糖、酵母膏和Mn SO4;通过爬坡试验逼近显著因子对应最大响应值的稳定区域,并采用响应面法的中心组合试验确定各显著因子的最佳水平。[结果]优化后的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9.35 g/L,酵母膏6.93 g/L,氯化钠3 g/L,K2HPO42 g/L,Mg SO40.2 g/L,Mn SO410.16 mg/L,Ca CO30.2 g/L。菌株B91在优化后培养基中的芽孢浓度达到41.89×108cfu/ml,与优化前(24.83×108cfu/ml)相比提高了68.7%。[结论]实现了该菌株高密度培养的同时提高了芽孢形成率,为其工业化生产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8.
[目的]优化蛹虫草摇瓶菌种培养基。[方法]以菌丝体干质量为指标,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筛选适于菌丝体生长的最佳碳氮源,再以正交试验优化碳源与氮源以及无机盐与VB1的最佳配比。[结果]蛹虫草优化的摇瓶培养基配方为红薯50 g/L、可溶性淀粉10 g/L、牛肉膏10 g/L、酵母膏10 g/L、KH2PO41.5 g/L、Mg SO4·7H2O 1.0 g/L、VB10.10 g/L,p H自然,利用该配方菌丝干质量可达36.33 g/L。[结论]优化的摇瓶培养基可为后续研究和生产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崔东波  苑广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6953-6955,6958
[目的]为乳酸菌的发酵生产奠定基础。[方法]从14株耐碱微生物中筛选出1株性能优良的产乳酸菌LP3-3,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对该菌发酵生产乳酸的培养基进行优化。[结果]产乳酸菌LP3-3经16S rRNA序列测定初步鉴定为金橙黄微小杆菌(Exiguobacteriumaurantiacum)。经优化,产乳酸菌LP3-3培养基中最佳碳源是葡萄糖,最佳氮源是酵母膏,酵母膏用量为1%,碳氮比为5。确定了其最佳发酵培养基组成:葡萄糖50.0 g/L,酵母膏10.0 g/L,蛋白胨4.0 g/L,乙酸钠(无水)2.0 g/L,柠檬酸三铵2.0 g/L,K2HPO4.H2O 2.0g/L,MgSO4.7H2O 0.2 g/L,MnCl2o4H2O 0.05 g/L,吐温80 1 ml/L,NaCl 40 g/L,初始pH为9.0。[结论]通过培养基的优化提高了产乳酸菌LP3-3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王东阳  蔡传康  闫汝东  冯志彬  张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1910-1911,1914
[目的]优化L-色氨酸发酵培养基。[方法]以大肠杆菌TRJH0709为供试菌株,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了L-色氨酸合成的最佳发酵培养基。[结果]L-色氨酸最适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50.0 g/L、硫酸铵15.0 g/L、酵母粉1.5 g/L和柠檬酸2.0 g/L。其中葡萄糖对试验效果影响最大。在该最优条件下,L-色氨酸摇瓶产量可达19.0 g/L。[结论]为L-色氨酸的中试及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高山被孢霉利用合成培养基液体发酵产花生四烯酸(ARA)的发酵液组分进行优化。[方法]对培养基中的碳源进行了优化,对单一碳源、复合碳源进行筛选,并优化了它们的起始浓度。利用单因素试验对多种无机氮源进行了筛选。对具有显著效应的葡萄糖、甘油、酵母粉和氨基酸混合物4个因素进行最陡爬坡试验后,利用响应面中心组合设计对显著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最佳碳源组合为葡萄糖80 g/L+甘油20 g/L。以酵母粉为氮源,以氨基酸混合物为生长因子添加到培养基中,可促进高山被孢霉发酵液中ARA的积累。最佳合成培养基组分为:葡萄糖80 g/L,甘油12 g/L,酵母粉20 g/L,氨基酸混合物0.3 g/L。对优化后的合成培养基进行了验证,摇瓶发酵培养7 d后检测其产量,测得平均产量为7.084 1 g/L,与预测值接近。[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提高ARA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得率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求获取高产量透明质酸的发酵方法。[方法]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透明质酸的过程中,探索其底物浓度对发酵的影响。[结果]葡萄糖对透明质酸发酵的影响最大,低浓度的葡萄糖只能合成少量菌体和透明质酸,高浓度的葡萄糖会抑制茵体的生长和透明质酸的形成,探索试验发现,分批补料发酵可以解除底物抑制,其具体方法为在发酵开始前加入2%的葡萄糖,14h时加2%的葡萄糖,22h时再加2%的葡萄糖。[结论]在微生物发酵过程中,分批补料发酵能够解除底物抑制,得到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透明质酸,且产量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求获取高产量透明质酸的发酵方法。[方法]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透明质酸的过程中,探索其底物浓度对发酵的影响。[结果]葡萄糖对透明质酸发酵的影响最大,低浓度的葡萄糖只能合成少量菌体和透明质酸,高浓度的葡萄糖会抑制菌体的生长和透明质酸的形成,通过探索实验得到分批补料发酵可以解除底物抑制,其具体方法为在发酵开始前加入2%的葡萄糖,14h时加2%的葡萄糖,22h时再加2%的葡萄糖。[结论]在微生物发酵过程中,分批补料发酵能够解除底物抑制,得到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透明质酸,且产量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优化产类胡萝卜素的海洋红酵母的培养条件。[方法]以海洋红酵母Z44为试验菌株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同时,研究了添加物及培养条件对细胞量及类胡萝卜素产量的影响。[结果]得到的培养基组成为:蔗糖25.0 g/L,酵母膏20.8 g/L,草酸铵4.2g/L,KH2PO44.0 g/L,Na2HPO44.0 g/L,MgSO4.7H2O 0.2 g/L,CaCl20.2 g/L,氟化铵10 mg/L,柠檬酸30 mg/L,L-亮氨酸30 mg/L,L-缬氨酸40 mg/L。在培养基中加入氟化铵、柠檬酸、L-亮氨酸及L-缬氨酸时,红酵母的类胡萝卜素产量是对照值的1.5倍。对培养条件的优化结果为:装液量为250 ml三角瓶中装60 ml的培养基,接种量8%,培养温度30℃,初始pH为5.5,培养结束时间为66 h,培养条件优化后,红酵母的生物量及类胡萝卜素产量分别为28.2 g/L和6.72 mg/L,分别是未优化时的1.26倍和1.87倍。[结论]研究可为海洋红酵母生产类胡萝卜素的工业化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薛静  陶树兴  田泽英  苏蕊  丛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8826-8830
[目的]筛选脂肪酶高活性菌株作为脂肪酶生产菌株和脂肪酶基因的供体菌。[方法]从油脂厂等地采集26份含菌样品,采用溴甲酚紫平板对样品进行初筛,以产脂肪酶发酵培养基摇瓶复筛,获得1株产脂肪酶活性较高的菌株09-7-1,经鉴定该菌株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采用正交试验对影响该菌株产酶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该菌株所产脂肪酶的性质。[结果]该菌株最佳产酶条件:碳源为0.5%的可溶性淀粉,氮源为0.2%的酵母膏,培养温度为32℃,发酵液pH为5.2,该菌株最初发酵液中酶活力为13.164 U/ml,优化后酶活力达24.112 U/ml,是最初酶活力的1.83倍。该菌株所产脂肪酶最适作用温度为30℃,最适作用pH为7.0;酶液在60℃保温90 min后,活性损失较少,pH为5.5~10.0内稳定。[结论]该研究可为脂肪酶生产和基因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优化固态发酵制备红曲淮山工艺,为淮山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淮山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发酵时间、底物量、接种量和培养基初始水含量为考察因素,以色价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固态发酵制备红曲淮山的最佳工艺,并参照QB/T 2847-2007《功能性红曲米(粉)》和GB/T 5009.124-2003《食品中氨基酸的测定》对制备的红曲淮山进行功能成分分析.[结果]影响固态发酵制备红曲淮山的因素排序为底物量>培养基初始水含量>发酵时间>接种量;固态发酵制备红曲淮山的最佳工艺条件:发酵时间13 d、底物量45 g(置于250 mL三角瓶中)、接种量0.4%、培养基初始水含量60%,在此条件下制得的红曲淮山色价均值为1205.42 u/g,降血脂功效成分莫纳科林K和降血压功效成分γ-氨基丁酸含量分别为80.00和31.74 mg/100 g,是发酵前红曲的10.00倍和10.58倍.[结论]淮山代替籼米作为红曲霉的发酵底物,发酵得到的红曲淮山功效成分含量高,为淮山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熊小真  赵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026-15028
[目的]提高假单胞菌MAP-3对甲胺磷的降解率。[方法]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800mg/L甲胺磷,接入假单胞菌MAP-3,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对7个影响假单胞菌MAP-3降解甲胺磷的因素进行筛选,在此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设计对影响甲胺磷降解的关键因素进行优化。[结果]pH值、温度和摇床转速是影响甲胺磷降解的关键因素。采用Box-Behnken设计对3个关键因素进行优化,得3个因素的最优水平为:pH值7.1,培养温度30.57℃,摇床转速164.9r/min,此条件下甲胺磷最大降解率预测值为78.1%。[结论]根据实际条件,优化后假单胞菌MAP-3对甲胺磷的最佳降解条件为:pH值7.1,培养温度30.60℃,摇床转速165.0r/min,接种量10%,250ml摇瓶装液量80ml,培养基中MnSO40.05%、FeSO40.06%。此条件下甲胺磷降解率达77.8%。  相似文献   

18.
耐酸性α-淀粉酶产生菌的发酵条件优化(摘要)(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耐酸性α-淀粉酶产生菌的发酵条件。[方法]在筛选出的耐酸性α-淀粉酶产生菌的基础上,对其培养基C、N含量、接种龄、接种量、初始pH、摇瓶转速及温度等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耐酸性α-淀粉酶产生菌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龄14h,接种量8%,初始pH值5.5,发酵温度35℃,转速150r/min,接种菌液量25ml,培养基中C、N的含量分别为1.0%、0.5%。[结论]在优化条件下,酶活力达到31.4U/ml,比未优化时提高了65.3%。  相似文献   

19.
[目的]优化血红铆钉菇菌丝体液体的发酵条件。[方法]采用液体发酵培养血红铆钉菇菌丝体,先用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培养时间和培养基起始pH值等因素对菌丝体产量的影响,然后通过正交试验确定适于血红铆钉菇菌丝体液体发酵生产菌丝体的培养条件。[结果]血红铆钉菇菌丝体的最佳培养时间至少为6 d,液体种子接种量应在10%以上,培养基的pH值以8.5为最好,装液量为200ml/500 ml三角瓶对菌丝体的生长较为有利,最适转速控制在180 r/min。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的血红铆钉菇菌丝体液体发酵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值为9.0,装液量为200 ml/500 ml三角瓶,液体种子接种量为12.5%,培养时间为7 d,培养温度为28℃。在此条件下,菌丝体产量可达(9.320±0.151)g/L。[结论]该研究为获得最高产量的血红铆钉菇菌丝体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M12-9-5摇瓶发酵产β-葡聚糖酶的主要影响因子。[方法]对碳氮源、无机盐和金属离子进行产酶的单因素试验,并通过Placckket-Burman(PB)试验设计确定培养基中影响其发酵产酶的主要因素。[结果]结果表明:在PB设计的二水平范围之内,大麦粉和麸皮之比、蛋白胨、CaCl2、NaCl和吐温80,对酶活呈正效应;而CaCO3、麦芽糖和FeSO4.7H2O对酶活呈负效应。对酶活影响较大的因子为:大麦粉和麸皮之比(P=0.004 0)、CaCl2(P=0.020 4)及NaCl(P=0.021 7)。[结论]大麦粉和麸皮的比例、CaCl2和NaCl的添加量是影响发酵产酶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