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从1997年全面开放大豆进口市场到2011年,我国已经逐步成为世界最大进口国。作为不可替代的战略性保障物资,可以说,没有发达的大豆产业,就没有现代化的畜牧业和食品工业,而发达的大豆产业更需要发达的现代化种子产业的支撑。近年来,国内大豆种子市场总额一直维持在10亿元左右。据有关专家预测,随着国家对粮油安全越来越重视,在未来几年当中,我国大豆种子市场总额将持续走高。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豆油分含量低是造成商品大豆市场上竞争力弱的主要原因,据研究表明,我国大豆主产区东北生产的大豆含油率平均为20%,较进口大豆含油量低1~2个百分点.提高国产大豆含油量一是选育高油大豆新品种,二是研究并制定高油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种子科技》2013,(2):31
国务院日前派调研组赴国产大豆主产区黑龙江进行产业摸底,为国家出台稳定大豆产业的相关政策提供第一手资料。消息人士透露,既有价格支持的特徵,又有直接补贴性质的差价补贴政策有望在以东北为主产区的大豆上率先试点。近年来,大豆进口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国内对进口大豆依  相似文献   

4.
《种业导刊》2014,(3):33-33
<正>在进口大豆强势冲击下,国内的大豆备受冷遇。曾经执着于种植大豆的农民(以下简称"豆农"),难耐连亏多年而被迫放弃了大豆种植,转而种上了经济效益更高的水稻和玉米。大豆售价低被舍弃。黑龙江是中国非转基因大豆主产区,其产量约占全国的40%。随着国外转基因大豆进口,国内大豆的价格和价值难成正比,农民只有顺遂市场改种经济效益更好的玉米等,大豆种植面积逐年萎缩。数据显示,黑龙江省的大豆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大豆的原产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20世纪30年代,中国曾是世界上大豆第一生产大国,但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缩减,至90年代初中国已由大豆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加入WTO后,由于大量进口,我国大豆生产和贸易将受到严重的冲击.东北三省的黑、吉、辽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拥有丰富的大豆品种资源,大豆总产量占全国的45%~50%,面对入世的冲击,应立足我国大豆(非转基因大豆)的优势,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为大豆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本试验以三省86份品种资源为材料,通过对蛋白质、脂肪含量的评价分析,为选择适合不同加工用途的大豆品种及区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是全国大豆主产区,是我国大豆生产、供给与出口基地,本文就2014年黑龙江省大豆生产存在的问题和生产科技建议作了简要总结,为大豆生产及可持续发展提出宝贵建议。  相似文献   

7.
据对我国大豆主产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四省区大豆市场走势调查显示,2007年秋大豆上市后,收购价呈现高开高走的良好态势,而且行情持续上涨,由9月中旬开秤时的3600元(产地均价,吨价,下同),10月上旬上涨至3750元,10月中旬又涨至3800元,行情继再攀升至3950元。1个月的时间上涨了350元,涨幅为9.72%,为历年所少见。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是中国春大豆主产区,开展大豆超高产栽培探索与实践,对于提高该省大豆平均单产水平,满足国内市场对大豆的强劲需求,意义十分重大。对大豆产量构成要素、相关栽培因素及黑龙江省自然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黑龙江省大豆品种改良与栽培技术的进步,在较小面积上实现超高产栽培是可行的,而超高产栽培对大面积高产栽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王连铮和农业部原副部长路明的共同主持下,中国作物学会于2001年12月10日在北京召开了“振兴中国大豆产业高级研讨会”,全国各地30余名大豆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代表对目前我国存在的大豆单产低、质量差的原因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针对大豆产业如何应对加入WTO提出了许多建议。本期在头版刊登大会形成的“建议”。并从本期开始将连续刊登有关方面的文章。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振兴我国大豆产业的专题讨论,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是中国大豆的主产区,黑龙江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已累计选育推广合丰、合农号大豆品种63个,合字号大豆品种占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的30%~50%,占适宜种植区域种植面积的80%以上,累计推广应用面积3000万hm2,创纯社会经济效益120亿元。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大豆生产水平,并推动了大豆科技进步。  相似文献   

11.
<正>据美国农业部报道,由于中国对基础商品需求的快速增长, 中国更加开放的贸易体制,以及中国国内市场商品供应紧张,在2002年-2004年期间中国农产品进口增长了1倍多。大豆及豆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在食品工业方面消耗大豆为1000万t左右,但大豆产品自给率不到50%。大豆进口量连年上升,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几个寡头企业。因此如何冲破重重困难振兴中国的大豆产业已成为当务之急。2006年6月3日-4日,在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办的“首届全国大豆产业发展对策高层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就我国大豆产业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从政策扶持、科技推动、市场运作、产业整合等角度,对大豆产业如何走出困境进行了全方位的研讨。  相似文献   

13.
大豆新种质合丰39的选育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 ,常年大豆播种面积 2 33万hm2 ,占全国大豆播种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自 1984年合丰 2 5大豆推广以后 ,黑龙江省大豆主栽品种的生态类型发生了变化 ,主茎型、亚有限结荚类型代替了无限结荚、多分枝类型。根据生产上的需求 ,合江农科所确定了选育亚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豆孢囊线虫抗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曾经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如今,中国的大豆生产量已从世界首位降到美国、巴西之后,由大豆出口国变为大豆进口国,其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大豆生产未能有效的控制大豆孢囊线虫的危害,以致中国大豆平均单产处于较低水平。大豆孢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简称SCN)是一种土传的定居性内寄生线虫,大豆孢囊线虫的二龄幼虫从根尖处侵入根部,造成根组织的代谢失调与组织损伤,受害的大豆根系短粗,植株矮小,叶片变黄,产量严重降低。SCN的特点是分布广、危害重、寄主范围宽、传播途径多,存活时间长,防治极难。SCN危害已遍及中国大豆主要生产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大豆主产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及黄淮海大豆主产区的山东、河北、山西、安徽、河南、北京等省市,每年SCN发生面积达150万hm^2以上。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我国在大豆孢囊线虫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SCN生理小种的研究、SCN抗性资源发掘、SCN经典遗传及分子遗传学研究及SCN抗性育种等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1 国内大豆产量 由于2006-2007年度玉米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种植收益大幅增加,大豆种植比较收益下降,对东北产区农民大豆种植意向带来负面影响,国产大豆种植面积继续减少.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07-2008年度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为1.33亿667m2,比上年减少4.6%.  相似文献   

16.
发挥大豆产业特有优势振兴我国大豆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豆产业协会成立于2007年3月25日.成立以来,协会采纳广大会员的意见和建议,对我国大豆产业的生产、加工、贸易、科研等各个环节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组织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17.
<正>大豆灰斑病又称褐斑病、蛙眼病,由真菌C ercospora sojina Hara引起,是世界性的病害,同时也是我国大豆主产区的一个主要病害,尤其在东北三省的发病最重。大豆灰斑病菌引起的病害在东北地区造成的产量损失在10%至30%之间。在阿根廷和巴西等国,据报道损失可达60%以上。灰斑病可在大豆的叶片、种荚和籽粒等多个部位发生,严重影响大豆的品质。目前对于该病的  相似文献   

18.
<正>大豆灰斑病又称褐斑病、蛙眼病,由真菌Cercospora sojina Hara引起,是世界性的病害,同时也是我国大豆主产区的一个主要病害,尤其在东北三省发病最重。大豆灰斑病菌引起的病害在东北地区造成的产量损失为10%~30%。在阿根廷和巴西等国,据报道损失可达60%以上。灰斑病可在大豆的叶片、种荚和籽粒等多个部位发生,严  相似文献   

19.
<正>截至2019年7月19日农药登记公告,在我国取得登记用于防治大豆食心虫(大豆蛀荚螟或小红虫)并在有效期内的部分农药产品信息整理如下,供大豆主产区农药销售商和大豆专业种植合作社农民参考选用。  相似文献   

20.
硼、钼微肥配施对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微量元素硼、钼是大豆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用量虽小,但它的作用与氮、磷、钾等大量元素相比却同等重要。近年来由于对农作物偏重进行氮、磷肥的施用,而有机肥的施用逐年减少,微量元素肥料施用未引起足够重视,致使土壤中养分比例失调,微量元素严重缺乏,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大豆主产区土壤中有效硼、钼含量均在土壤临界值以下,对大豆产量及品质影响很大。因此,在缺乏微量元素的土壤中施用硼、钼微肥,对提高大豆产量,改善大豆品质,具有明显效果。我们于1999—2001年连续3年进行了9点次试验研究。1材料与方法试验自1999—2001年在濮阳县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