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综合评价不同壳色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雌雄群体的生产性能,为其良种选育及优质珍珠养殖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4种壳色(金壳色、红壳色、黑壳色和白壳色)选育系及常规壳色合浦珠母贝雌雄群体间的数量性状(湿重、壳重、软体重、闭壳肌重、壳长、壳高、壳宽、铰合线长和闭壳肌拉力)和才女虫(Polydora ciliata)感染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评价其生产性能及雌雄群体间的差异.[结果]除闭壳肌拉力外,4种壳色选育系的数量性状均显著优于常规壳色合浦珠母贝(P<0.05),其中,红壳色选育系可作为以湿重、壳重、软体重、闭壳肌重、壳长、壳高和铰合线长为选育目标的最优选育群体,白壳色选育系可作为以闭壳肌拉力和壳宽为选育目标的最佳选育群体.4种壳色选育系的才女虫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常规壳色合浦珠母贝,且以红壳色选育系的感染率最高、白壳色选育系的感染率最低.5种壳色合浦珠母贝间的性别分化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白壳色选育系和金壳色选育系为偏雄群体,红壳色选育系为偏雌群体.雌性合浦珠母贝通常比雄性合浦珠母贝大,但其闭壳肌拉力和抗才女虫感染能力与性别无关.[结论]白壳色选育系和金壳色选育系的综合育种价值较红壳色选育系、黑壳色选育系及常规壳色合浦珠母贝高,建议在今后的合浦珠母贝选育工作中,可根据需求加强对白壳色选育系和金壳色选育系的优化选育,并应用到优质珍珠生产中.  相似文献   

2.
合浦珠母贝幼体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及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4种壳色选育群体为亲贝,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对同一壳色亲本进行雌雄单个配对,获得了15个全同胞家系。测量5、15、25和40日龄时的壳长和壳高,利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壳色品系的生长差异;利用非求导约束最大似然法(DF-REML)对合浦珠母贝各日龄的壳长和壳高性状进行遗传参数的估计。结果表明,4种壳色系的壳长和壳高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5~40日龄幼体壳长遗传力估计值为0.12~0.22,壳高遗传力估计值为0.17~0.23;合浦珠母贝幼体不同生长时期壳长和壳高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为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25~0.989和0.832~0.965,表明以壳高或壳长为参数进行选育时,均可达到改良生长性状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近交对马氏珠母贝生长性状、遗传结构及矿化基因表达的影响,阐明近交引起子一代性状退化的遗传原理,为贝类品种培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两个黄壳色全同胞家系(M和N)为亲本,按照因子设计构建4个家系组合(F1:M1♀ ×M1♂;F2:M1♀ ×N1♂;F3:N1♀ ×M1♂;F4:N1♀×N1♂),比较4个家系成贝生长性状差异,利用9对SSR引物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并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家系间矿化基因nacrein、pearlin和pif177的表达差异.[结果]4个家系间的平均壳长、平均壳高、平均壳宽、平均体重和平均壳重存在明显差异,且近交家系(F1和F4)的平均壳长、平均壳高、平均壳宽、平均体重和平均壳重均小于杂交家系(F2和F3),其生长性状退化率(Ⅲ)为11.7%~29.4%.家系F1、F2、F3和F4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2525、0.3116、0.3178和0.2752,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3451、0.3822、0.4005和0.354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4591、0.5389、0.4878和0.4810.杂交家系(F2和F3)矿化基因nacrein、pearlin和pif177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近交家系(F1和F4),且4个家系的生长性状平均值与3个矿化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存在明显正相关.[结论]近交能导致马氏珠母贝生长性状、遗传多样性及矿化基因表达量明显降低,因此制定马氏珠母贝育种方案时应构建合理的交配组合系统,防止因近交导致性状退化与遗传多样性指标降低而影响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4.
利用9对SSR引物和6条ISSR引物对江苏省文蛤良种场保存的红、黄两种壳色文蛤选育亲本(分别以PR和PY表示)及其子一代(红壳色文蛤亲本的后代产生壳色分离分别为红壳色子一代RF1R、黄壳色子一代 RF1Y,黄壳色文蛤亲本的后代全部为黄壳色YF1)进行遗传多样性监测。9对微卫星引物在文蛤5个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643 0~0.704 9之间,表观杂合度(Na)在0.745 5~0.794 6之间,期望杂合度(Ne)为0.717 5~0.752 0。6条ISSR引物在5个文蛤群体中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2.11%~97.37%,Shannon多样性指数(I)PR最高为0.503 3,RF1Y最低为0.412 6。两种标记均显示了较高的多态性。与红、黄壳色亲本相比,3种壳色后代的遗传多样性均未发生显著变化。两种标记对5个文蛤群体的聚类结果基本一致:5个群体聚为两大类,红壳色亲本文蛤及其子代为一类,即RF1R群体和RF1Y群体先聚一起, 然后再与PR群体聚在一起;另外黄壳色亲本文蛤及其子代为一类,即PY群体与YF1群体聚一起,最后统一聚为一类。就整体而言,两种标记所检测的多样性均在同一水平,也就是说经过一代的选育,其多样性水平变化并不明显,仍保持较高水平,可以继续进行下一代人工繁殖选育。  相似文献   

5.
旨在筛选出马氏珠母贝RAPD反应的最佳体系,为不同壳色马氏珠母贝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研究奠定基础。试验以4种壳色马氏珠母贝为材料,采用SDS法进行闭壳肌的总DNA提取并对影响RAPD扩增效果的因素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优化筛选出最佳的25μL反应体系:10×Taqbuffer2.5μL,DNA2.0ng/μL,Mg^2+3.0mmol/L,引物0.25μmol/L,0.2mmol/LdNTP,Taq酶1.0U;反应程序:94℃预变性5min,然后进行40个循环:94℃变性45s,39℃退火60s,72℃延伸90s,最后72℃延伸10min,4℃终止反应。结果发现,采用SDS法所提取马氏珠母贝的DNA达到RAPD反应的要求,筛选体系扩增出清晰稳定的多态性条带,可用于对马氏珠母贝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合浦珠母贝选育组和对照组生长性状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合浦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F4选育组和对照组不同月龄生长数据,对壳长、壳高、壳宽和体质量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各月龄选育组和对照组生长性状间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相关系数范围分别为0.47~0.88和0.44~0.92。除选育组6月龄壳宽与其他性状间相关系数大于对照组相应数值外,选育组生长性状间相关系数均小于对照组。各月龄选育组和对照组估算体质量的多元回归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方程判定系数(R2)范围分别为0.625~0.848和0.745~0.902,选育组方程判定系数均小于对照组。该研究结果为合浦珠母贝选择育种工作中确定重要目标性状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以红壳色文蛤为亲本繁殖子一代(F1)红、黄壳色文蛤为试验材料.2011年3月,对2009年8月保种选优的红壳色文蛤的养成池进行随机取样,获取726个个体,其中黄壳色文蛤181个,红壳色文蛤545个.对壳长、壳高、壳宽和体重几方面进行生长效果比较;依据壳长大小将其分为5个不同规格试验组,进行2个群体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比较.结果表明:(1)壳长、壳高、壳宽和体重,红壳色文蛤群体分别为(25.83 ±3.05)mm、(12.41±1.66)mm、(21.58 ±2.56)mm、(4.20±1.70)g,黄壳色文蛤群体分别为(24.65±2.82)mm、( 11.87±1.46) mm、(20.42±2.27)mm和(3.61±1.38)g,红壳色文蛤群体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黄壳色文蛤群体(P<0.05).(2)红壳色文蛤的淀粉酶活性变化范围是1.90 ~ 3.30 U/mg,黄壳色文蛤是1.38 ~3.00 U/mg;红壳色文蛤纤维素酶活性变化范围是36.81 ~72.41 U/mg,黄壳色文蛤是29.50 ~57.18 U/mg.消化酶活性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红壳色文蛤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均显著高于黄壳色文蛤(P<0.05),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壳色和壳长对文蛤淀粉酶、纤维素酶活性有极显著影响(P<0.01),而两者的交互作用对纤维素酶影响不显著(P>0.05),对淀粉酶的影响显著(P<0.05).因此,不同壳色群体的生长速度与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陈健  白丽蓉  罗会  喻达辉 《南方农业学报》2020,51(10):2557-2564
[目的]明确不同贝龄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壳形态性状(壳高、壳长、壳宽和铰合线长)与产量性状(体质量、软体部质量和壳质量)间的相关性,筛选出对合浦珠母贝产量性状的影响因素及其决定程度,为产量性状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形态较完整的1龄合浦珠母贝184只和2龄合浦珠母贝191只,分别测量其壳形态性状[壳高(SH)、壳长(SL)、壳宽(SW)和铰合线长(VL)]及产量性状[体质量(BM)、软体部质量(VM)和壳质量(SM)]后,使用SPSS 24.0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并通过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1龄合浦珠母贝壳形态性状变异系数在12.19%~15.15%,产量性状变异系数在30.90%~39.27%;2龄合浦珠母贝壳形态性状变异系数在8.90%~10.26%,产量性状变异系数在23.09%~29.23%.2种贝龄合浦珠母贝数量性状间的表型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各性状间的相关系数范围为0.564~0.955.1龄和2龄合浦珠母贝中进入最终多元回归方程的4个壳形态性状对其体质量的总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64和0.778;对合浦珠母贝体质量直接影响最大的壳形态性状在1龄贝中为壳宽、在2龄贝中为壳高,对应的通径系数分别为0.286和0.536;在壳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单独决定作用中,1龄贝以壳宽对其体质量的单独决定作用最大,2龄贝则是壳高对其体质量的决定作用最大,对应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082和0.287.[结论]开展合浦珠母贝人工选育或留种时应根据不同贝龄进行相应性状的挑选,以体质量为选育目标时,在1龄个体中要首先考虑壳宽性状,在2龄个体中则应考虑壳高性状.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对自然种群青蛤的壳色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将亲贝分为白壳群体和紫壳群体分别进行人工繁育,对F1壳色分离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分析了泥质、粉沙质和细沙质不同底质对F1壳色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1)F1出现了4种壳色类型,两群体间相同壳色个体百分率差异均显著(P﹤0.01),F1壳色出现相同于亲本的纯化,说明青蛤白、紫壳色能够真实遗传;(2)青蛤紫色壳色的深浅明显受到底质的影响,泥质使壳色变淡并降低了紫壳个体百分率,沙质底则利于紫色壳色的表达,其中细沙质与泥质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但底质影响力不超过遗传能力的1/4;(3)紫壳群体F1的紫壳个体百分率达70%以上,接近未分离亲贝18.71%的4倍,使紫壳个体得到显著纯化,为选育纯紫壳品系或群系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马氏珠母贝与大型海藻的最佳混养体系,分别设置马氏珠母贝稚贝与针叶蕨藻、麒麟菜、长茎葡萄球藻混养实验组及马氏珠母贝稚贝对照组,记录养殖过程中养殖水体NH_4~+-N,NO_3~--N的浓度变化及马氏珠母贝稚贝的存活率。结果表明,实验组在养殖过程中可保证较好的水质状况,稚贝存活率也高于对照组;长茎葡萄球藻混养实验组对养殖水体的NH_4~+-N,NO_3~--N处理效果最优,分别在第47天和第49天达最低值[(0.015±0.003)mg·L~(-1)和(0.266±0.002 mg·L~(-1)],该组的稚贝存活率和藻体日增体质量(0.86 g·d-1)均最高(93.33%);不同混养实验组的马氏珠母贝平均壳高日增长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英汉颜色词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内涵意义上。黑、白、红、绿、蓝、黄这六种基本颜色词,由于其本身的模糊性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在汉语和英语中各有不同的内涵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内蒙古黑粒小麦种皮颜色的遗传特性,与3个红粒小麦和2个白粒小麦配制了10个正反交组合,观察了F1、F2代植株上籽粒种皮颜色的表现,分析其粒色遗传。结果表明,籽粒种皮黑色为细胞核遗传,黑色对红色和白色均呈显性。内蒙古黑粒小麦与红粒及白粒杂交F2代,均符合9(黑)∶7(红或白)分离规律,说明黑色种皮受2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同一组合的F2各黑粒单株间籽粒颜色有深浅之分,说明这2对显性互补基因还具有剂量效应。通过黑粒小麦与红粒和白粒小麦品种间杂交,可以培育粒色不同的小麦新种质。  相似文献   

13.
以2个高代自交系白茄为亲本进行杂交、回交和自交,研究茄子果色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2个白茄杂交F1的果色均为红色,在F2群体中,果皮颜色分离比例接近9红色∶7白色,B1群体为1红色∶1白色,B2群体也为1红色∶1白色,χ2检测结果进一步证明,茄子果皮变红的原因是由于2对显性互补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发现果色、主茎色以及花色之间彼此连锁遗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韭菜迟眼蕈蚊的最佳趋性颜色和建立色板应用技术。[方法]采用颜色筛选行为反应法和田间调查法对韭菜迟眼蕈蚊雄虫、雌虫室内颜色趋性和田间色板诱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韭菜迟眼蕈蚊雄虫、雌虫均对黑色表现出较强的颜色趋性,与黄色趋性基本一致,显著高于对红色、绿色、蓝色的趋性;色板诱集结果表明,黑板总体诱集效果好于黄板,显著高于蓝板、红板、绿板和白板,同一色板随悬挂高度的增高诱集效果逐渐降低,黑板仅对韭菜迟眼蕈蚊具有较高诱集效果,对其他害虫诱集效果较差。[结论]在利用颜色趋性进行韭菜迟眼蕈蚊诱杀和监测时,应尽量选择黑板,放低悬挂高度,可以获得较好的诱集效果。  相似文献   

15.
黑粒小麦籽粒颜色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黑粒小麦籽粒颜色的遗传特性。[方法]配置了黑小麦76、黑小麦18、96-45和line220 4个黑粒小麦品种(系)与4个白粒小麦品种(系)9-231、宁春16、宁春17和新春22的正反交共8个杂交组合,观察了F1、F2、F3植株上籽粒颜色的表现,分析其粒色遗传。[结果]黑小麦76的黑粒性状表现母体遗传,均为不完全显性,黑粒性状受2对互补基因控制,F3代符合9(黑色)∶7(白色)的分离规律。line220、96-45和黑小麦18籽粒黑色性状的遗传基因有2对,表现为独立遗传且有互补作用,F2代符合9(黑色)∶7(白色)的分离规律。[结论]可以通过黑粒小麦与白粒小麦品种间杂交分别选育粒色不同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16.
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5种体色瓯江彩鲤(Cyprinus carpio var.color)("全红"、"粉玉"、"粉花"、"麻花"和"大花")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出的14条引物在5种体色瓯江彩鲤中共检测到125个位点,多态位点比率达68%,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479 3,期望杂合度为0.273 9,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401 0;5种不同体色瓯江彩鲤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342 4,NJ法和UPMGA法对它们进行聚类分析显示"粉玉"、"粉花"和"全红"为一支,"麻花"和"大花"为另一支。应用引物848扩增的3个多态性位点构建了这5种不同体色瓯江彩鲤的DNA指纹图谱,可为不同体色瓯江彩鲤种质鉴定提供快捷、准确的鉴定结果。  相似文献   

17.
四种虎凤蝶翅面斑纹特征及鳞片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了中华虎凤蝶、太白虎凤蝶、乌苏里虎凤蝶和日本虎凤蝶成虫翅面斑纹特征及鳞片超微结构。前翅外缘黄色斑,后翅外缘半月斑、亚外缘红色斑、亚外缘黑色斑、中室黑带及前翅外缘形状和后翅尾突长度等特征在种间有明显差别,是种鉴定的重要依据。鳞片按其形状和结构可分为4种类型,后翅外缘处的青色鳞片具金属光泽,为结构色,其余各色鳞片的结构相同,为色素色。四种虎凤蝶的鳞片超微结构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14 yellow-seeded rapeseed lines (Brassia napus L. ) from different genetic sources were used toanalyze diversity of testa pigments content, oil and protein content, and RAPD markers. The results showedthat the anthocyanin and melanin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pigments in testa and their content were responsiblefor the variation in seed color ranging from orange to black yellow, 14 yellow-seeded lines could be classifiedinto 3 groups., high anthocyanin content group with anthocyanin content over 2.54 mg g-1 DW, the seed colorwas light yellow or orange; low pigments content group with low content of anthocyanin and melanin, the testawas transparent and the seed color was light yellow, greenish yellow or twany; high melanin content groupwith melanin content over 178.4U(A290nm), the testa was black, the seed color was black yellow. Oil eantentchanged from 36.2% to 45.5%, protein content from 21.1% to 27.7%, and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revealedthat the oil content is highly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rotein content. The cluster analysisshowed that the extensive genetic variation existed among 14 yellow-seeded lines by using unweighted paired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average (UPGMA) based on RAPD markers which were amplified with decamerprimers, the genetic similarity among them ranged from 0.25 to 0. 909, and 14 yellow-seeded lines could putinto 2 clusters corresponding to genome difference.  相似文献   

19.
周凤翠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562-5564
从食品颜色与营养价值的关系角度论述了黑、红、黄、绿、紫、白6种颜色食品所包含的种类及其突出的营养价值。不同颜色的食品具有不同特点和营养价值。黑色:兼容并蓄的营养之王;红色:强身健体的红色旋风;黄色:不可或缺的营养信号;绿色:容易损失的生命色彩;紫色:神奇功效的稀有品种;白色:夯实基础的人类伙伴。  相似文献   

20.
对五种体色的瓯江彩鲤进行稻田、网箱和水泥池生长对比试验,探讨体色与生长的遗传-环境互作。结果表明:瓯江彩鲤的体色与生长率存在一定程度的互作效应,在稻田中,“全红”和“麻花”彩鲤的生长率显著地高于其它三种体色(P<0.05);在网箱中,“大花”、“粉玉”和“粉花”彩鲤的生长率显著地高于“全红”和“麻花”彩鲤(P<0.05);在池塘中,“大花”彩鲤的生长率极显著高于其它四种体色彩鲤(P<0.01),而其它四种体色彩鲤的生长性能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由此认为,“全红”和“麻花”彩鲤比较适合稻田饲养,“大花”、“粉玉”和“粉花”彩鲤比较适合网箱或池塘饲养。“粉花”彩鲤与环境的互作效应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