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武汉市湖泊众多,充分发挥湖泊调蓄调洪潜力是预防内涝的有效措施。2016年7月初,武汉南湖及汤逊湖片区渍水严重,这既是极端天气及自然条件直接造成灾害,也是城市建设间接带来的后果。结合实际降雨、排水资料对南湖水位变化及东沙湖水系调蓄能力进行估算,验证了东湖的调蓄潜力,从而提出挖掘湖泊调蓄能力的建议:一方面应重视湖泊水系的生态保护,加强对河道、湖泊水体清淤疏浚;另一方面,应将城区湖泊群作为一个巨大的"海绵"体,通过多湖连通及优化调度,充分发挥湖泊调蓄功能。  相似文献   

2.
南水北调南四湖水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利用南四湖下级湖调蓄、上级湖输水。南四湖是山东省最大的淡水湖泊,以二级坝为界分为上、下级湖。根据洪水计算,确定了工程的防洪水位;根据下级湖调蓄情况下、上级湖天然状态下的水位进行长系列调节计算,确定了泵站工程和湖内输水工程的设计条件。  相似文献   

3.
沿海平原排涝闸站在运行过程中,经常导致开闸排水时闸前水位很低而补水不及,关闸挡潮时闸前水位过高而上游涝区汇流不足。结合实例,从水力学角度分析闸前调蓄湖的排涝作用,进而说明排涝闸前设置调蓄湖泊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湖泊防洪设计水位是湖泊保护、工程规划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依据,但气候变化对湖泊防洪设计水位变化的影响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为研究不同气候变化情景对湖泊防洪设计水位的影响,根据大气环流模式CCSM3的结果,利用随机天气发生器LARS-WG对基准期气候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2011-2040年30年逐日气象资料。同时结合暴雨管理模型(SWMM)计算了南方平原湖泊联合调蓄情景下的设计洪水位,并对闸门和泵站的流量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基准期和A1B、A2和B1三种排放情景下的设计暴雨值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导致了设计洪水位存在显著差异;在湖泊联合调蓄情景下,小南海、庆寿寺湖和马淹湖等3个湖泊的设计洪水位变化特征不一致,其中,小南海湖泊变化较为显著,而庆寿寺湖则不明显。为进一步分析设计洪水位的影响因素,对结果进行多因子误差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地点、重现期两个因素对设计洪水位的影响非常显著,情景模式的影响也比较大,但比前两者略弱;地点、重现期、情景模式3个因素两两组合造成的影响不显著。根据对未来设计洪水位和闸门、泵站流量的动态分析,建议做好进一步的湖泊防洪规划工作。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气候影响和快速城市化的发展,近年来暴雨洪水频发。利用1959-2016年鄂州最大日降水量数据,应用皮尔逊Ⅲ分布法计算鄂州市多年一遇的降雨量来确定鄂州20年一遇、50年一遇和100年一遇降雨量,通过分析鄂州梁子湖、鸭儿湖等中型湖泊在不同重现期其削峰和调蓄洪水作用,发现梁子湖对20年一遇、50年一遇、100年一遇洪水的调蓄水量分别为3.29、3.73和4.04亿m~3,调蓄水量分别占入湖水量的87%、83%和80%;上鸭儿湖对20年一遇、50年一遇、100年一遇洪水的调蓄水量分别为0.39、0.22和0.23亿m~3,调蓄水量分别占入湖水量的35%、32%和30%,对比鄂州市防洪排涝标准并讨论鄂州防洪对策。  相似文献   

6.
针对平原湖区大型湖泊调度管理现实需要及在防洪排涝中的作用,在分析湖泊现状及作用的基础上,从系统分析观点出发阐述了大型湖泊在平原湖区防洪排涝中的关键作用,探讨了湖泊的防洪排涝调度及治理方略,建议将大型湖泊纳入整体防洪排涝系统统一规划和调度,按平原水库型湖泊进行治理建设和管理,使湖泊和分蓄洪区发挥最大调蓄及分蓄洪作用,使整体防洪排涝系统发挥最大作用和效益,提高湖泊在平原湖区防洪排涝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大大型湖泊的建设管理力度,为湖泊调度管理和治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实施退圩还湖已成为改善湖泊水环境的重要方法,退圩还湖后的湖泊水动力特征对湖泊的生态环境有极大影响。运用平原河网水动力模型模拟了蜈蚣湖退圩还湖以后湖泊的流速和水深分布,分析了换水周期、入湖河道对湖泊水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实施退圩还湖后,蜈蚣湖的湖体水流顺畅,不易产生淤积,退后形成的湖泊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汉川县汉南地区指汉江以南汉川县所辖地区.它的东部为小丘陵地貌,夹有若干湖泊港汊,将整个东部分割为6个独立的水系(垸系).其余大部分面积(359.59公里~2,占本区总面积的79.84%)则为一个完整的独立水系,即规划的重点水系——南屏垸.南屏垸内生产地面高程,汛期一般低于汉江水位,排水闸抢排机会很少,其降雨所产生的涝水需用机械抽排和湖泊河网调蓄.自五十年代以来,对垸内排涝系统进行了一系列治理,但是,目前的一套水系,只能达到五年一遇的排涝标准.欲达到十年一遇的排涝标准,必须采取增设电排站和建立必要的预备湖等措施.这是一个复杂的确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 汈汊湖径流区承雨面积1936平方公里,区内地势平坦低法,60%的面积分布在23米至25.5米高程之间。自1971年综合治理以来,汈汊湖区初步形成了一套新的水利体系——深沟大渠,湖泊调蓄,泵站电排,渠网格田;统筹了排、引、蓄、提、降的关系,区内各种面积占有情况如表1。由于地势低洼,经常遭受外江水位顶托。据统计,年平均顶托时间达91.8天,顶托机率为50%,大片农田经常遭受洪涝威胁。因此,如何利用  相似文献   

10.
引江济淮工程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是缓解当地水资源短缺,提高工程利益等问题,向河南段供水的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在引江济淮工程供水侧及需水侧未知的情况下,利用菜子湖、巢湖和瓦埠湖的调蓄能力反向优化渠首引江水量,正向优化分水口门的取用水过程,采用模拟模型和正反双向优化模型分层耦合的形式,依据水量平衡原理来构建引江济淮工程中长期水量调度模型。针对来水情况和用水需求两部分构建典型年调度情景集合,基于不同水平年各湖泊来水预报结果,口门需水过程及工程约束条件,采用引入自适应参数修正机制的差分进化算法及逐步优化算法进行求解,以此制定引江济淮工程年水量调度方案。以2030年规划水平年丰水年为例对分层耦合水量调度模型及常规优化调度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由于分层耦合水量调度模型优化了湖泊调蓄过程并对湖泊水位进行约束,故该模型在引江水量、受水区缺水量及湖泊利用程度方面效果更优。结果显示,该模型在满足分水口门用水计划的基础上,降低了湖泊弃水量,同时湖泊末水位偏差值较小,逐旬水位变幅多保证在0.1 m内并使湖泊处于高水位运行状态。该模型得到的年水量调度方案能有效的利用当地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引江济淮工程...  相似文献   

11.
汉川县属于江汉平原湖区,解放初期拥有湖泊水面60万亩。由于1959年的府河改道和1969年的汉北河改道,洪水位大为降低,部分湖泊失去调蓄作用,为围湖造田提供了条件。当时汉川属缺粮县,造田种粮成为必需,故从1957年开始,到1973年,进行了大量的围湖造田,湖泊面积由解放初期的60万亩减少到13万亩,湖泊面积减少了  相似文献   

12.
2011年,国家水质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工作启动。为编制《瀛湖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实施方案》,2012年6月以来对安康市瀛湖开展了多次实地调查。调查研究显示瀛湖水环境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湖区水质存在恶化趋势;二是湖区渔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三是湖泊水体营养物质含量较高,存在水华风险。根本原因是,入湖污染负荷增加逐渐超过湖库的环境容量,湖内水生生态系统结构失调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最后针对瀛湖当前存在的水环境问题和制约水环境改善的因素,结合目前国内外湖泊保护经验,提出了相应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3.
蓄滞洪区的有效蓄洪容积是蓄滞洪区在分洪运用时实际能够蓄纳洪水的容积,是制定蓄滞洪区调度预案、实时优化调度方案的重要依据,内河洪水的调度将会占用蓄滞洪区内湖泊、圩垸及洼地的蓄洪容积,从而使有效蓄洪容积减少。选取汉北河龙赛湖蓄滞洪区,计算分析了不同频率内河洪水调度占用湖泊、圩垸及洼地蓄洪容积的变化特点,调蓄内河洪水后蓄滞洪区有效蓄洪容积的变化规律及影响,结果表明:(1)对于同时包括湖泊、圩垸和洼地的蓄滞洪区,调蓄内河洪水占用湖泊蓄洪容积显著大于占用圩垸及洼地蓄洪容积,内河洪水越大,占用湖泊与圩垸及洼地蓄洪容积的差别就越大。龙赛湖蓄滞洪区内河发生5年至50年一遇洪水时,在被占用蓄洪容积总量中,占用湖泊容积的比例达到97.9%~98.1%。(2)调蓄内河洪水减小蓄滞洪区有效容积随内河洪水频率的不同而改变,内河洪水越大,蓄滞洪区有效蓄洪的减小就越显著,龙赛湖蓄滞洪区内河发生50年一遇洪水时,有效蓄洪容积减小了约13.5%,而在发生5年一遇洪水时,有效蓄洪容积仅减小了7.81%。(3)当内河发生洪水并可能遭遇干流洪水时,蓄滞洪区有效蓄洪容积的减小将对干流防洪调度产生较为明显影响,应根据来水情况实时...  相似文献   

14.
提要湖北省汈汊湖系汉江平原水网湖区,集雨面积1936平方公里.区内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是汉川、天门两县商品粮棉集中产区.自1970年治理以来,汈汊湖区初步形成了"深沟大渠、湖泊调蓄、泵站电排、渠网格田"等新的水利体系.目前,由于除涝排渍工程尚未达到设计标准,以及调度运用和管理上的问题,遇到丰水年仍时有渍涝灾害发生,且低湖田产量低.因此,如何发展湖区水利,增强农业后劲是目前湖区水利面临的突出问题.笔者结合汈汊湖区的实际,分析了湖区水利发展的主攻方向与战略目标,提出了搞好湖区水利、增强农业后劲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武汉市新洲区涨渡湖流域河湖密布,水系复杂,水利工程众多,确定合理的防洪排涝规划方案是保障该区域防洪安全的重点。为提出合理的规划方案,文章构建河网规划概化图,建立湖泊调蓄演算模型。通过分析现有防洪能力,文章从增加调蓄能力、增加外排能力、高水高排三方面来拟定防洪排涝规划方案,并进行演算。通过方案比选,文章提出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防洪排涝规划方案,即方案4。通过湖堤加高加固、退渔还湖、湖区港渠整治、阻水建筑物改造和新建挖沟泵站,涨渡湖涝水可由最短途径直接排入长江,实现了分区排水的目标,防洪排涝调度上更为灵活,技术上更为合理;当泵站设计流量为60 m~3/s时,基本满足设计防洪排涝标准,提水扬程相对较低,可利用现成引水渠,设计引水流量满足提排要求,经济上较优。该设计方案可为类似平原水网地区的防洪排涝工程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南四湖是南水北调工程中十分重要的调蓄湖泊,对于南四湖水量水质之间关系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总结分析前人对南四湖上级湖水量水质研究的基础上,由统计数据资料,运用MIKE21模型,模型参数主要选取湖内糙率、污染物扩散系数以及污染物降解系数,模型所选取的污染物指标为COD和TP两种。对模型参数进行验证后,模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准确性。将模型应用于模拟方案进行模拟分析,模拟分析了多情景下南四湖上级湖内水质变化过程,并根据结果分析得到南四湖上级湖内水量水质响应关系,为南四湖水质改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一类丘陵与平原过渡地带的湖泊水文计算问题,建立了水文与水动力学模型相结合的湖泊水文计算模型,模型对湖泊上游丘陵区采用新安江模型和湖泊周围的平原区采用SCS模型进行降雨径流计算,对入湖河道、湖泊及其周围涵闸与泵站采用以湖泊为蓄水汊点、以调控涵闸为内边界、以外排泵站和涵闸为外边界的河网水动力学模型。以湖北省四湖流域上区长湖的入湖洪水计算为实例,计算结果表明模拟长湖水位、刘岭闸下水位和田关闸上水位均取得较好计算效果,长湖最高水位的绝对误差除1996年外均小于0.1m。  相似文献   

18.
采用改进的磷分级七步提取法分析了里下河地区蜈蚣湖、得胜湖、大纵湖等7个中小、养殖型湖泊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含量和垂向分布信息,探讨了各形态磷的赋存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湖泊现状和目前可能存在的问题。结果发现,7个湖泊(九龙口除外)总磷(TP)含量为410.52~758.61 mg/kg,其中无机磷(IP)占73.87%±11.86%;钙磷含量很高,其中碎屑钙磷(De-P)占TP的44.60%~63.23%,且远高于自生钙磷(ACa-P);铁磷(Fe-P)和铝磷(Al-P)含量整体较低,得胜湖与蜈蚣湖明显高于其他湖泊;有机磷(Or-P)含量较高,在沉积物表层5 cm随深度剧烈变化;九龙口各形态磷含量明显降低。结果表明:(1)里下河地区湖泊目前富营养化程度与中度富营养化湖泊持平且有升高趋势,外源输入钙磷大于自身沉积形成的钙磷;(2)整体受工业和生活污水的影响还较小,但一些化工厂的存在能明显增加沉积物中的Fe-P和Al-P含量,提高释放的风险;(3)农业面源污染对Or-P影响较大,近年来过度围网养殖和围湖造田使Or-P增幅明显。  相似文献   

19.
基于遥感技术的达里诺尔湖湖面演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摸清中国北方寒旱区湖泊萎缩情况,以达里湖为研究对象,应用1999年,2001年,2003年,2007年及2010年的Landsat 5 TM影像资料,利用ENVI4.7与ArcGIS9.3软件对选取影像进行分析与处理,最终获取达里湖近10年的面积变化情况.结合达里湖所在地区的蒸发量与降雨量资料,分析湖泊面积发生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波段742的彩色合成图像地物色彩对比最为强烈,水面提取效果和实际最为相符,在达里湖水面进行提取时均以RGB=742的彩色合成图像为基础.达里湖湖泊面积近11年来总体呈现逐年递减趋势,从1999年的213.54到2010年的188.48km2,减少近25.06 km2,特别是2003年以后,湖面面积减少速度增快.通过对气象资料分析,达里湖区域蒸发量约为降雨量的1.8倍,造成湖泊面积萎缩的主要原因为连年干旱,蒸发量远大于补给量,此外,湖区周边的过度放牧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也会造成达里湖湖泊面积萎缩.  相似文献   

20.
对城市湖泊进行清淤,限制条件较多、影响范围较大、影响因素较多,需在清淤方式、运输方式、堆场选择、淤泥干化、尾水处理等方面进行优化选择,确定适合城市特点的清淤方案。近几年,武汉市先后对水果湖、月湖、莲花湖、百花湖、东湖(游泳池部分)、金银湖、天鹅湖等湖泊进行了清淤,为以后城市湖泊清淤的设计、施工、管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