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淋巴囊肿病毒结构蛋白及其抗原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病鱼为威海水产养殖场感染淋巴囊肿病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收集病鱼的囊肿组织,匀浆破碎,采用差速离心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纯化淋巴囊肿病毒粒子.负染后,电镜观察证实获得的病毒纯度高,杂质极少,病毒粒子呈近似于圆形的多角形,结构完整.纯化的淋巴囊肿病毒粒子经SDS-PAGE,硝酸银染色后,电泳图谱清晰显示病毒结构蛋白带共有22条,且分子量主要集中在123~26 kD.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分析病毒结构蛋白的抗原性,结果显示,分子量分别为123.55 kD、65.292 kD和54.438 kD的3条蛋白带发生了免疫反应,其中分子量为65.292 kD的蛋白带反应强度明显高于其他2条蛋白带.本研究旨为确定淋巴囊肿病毒主要衣壳蛋白提供基础依据.[中国水产科学,2006,13(3):415-420]  相似文献   

2.
淋巴囊肿病(Lymphocyst ic disease简称LD)是由虹彩病毒科的淋巴囊肿病毒(L ymphocyst ic viru s简称LCV)引起的。牙鲆淋巴囊肿病发病率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目前尚无有效药物防治。牙鲆鱼淋巴囊肿病的特点是呈亚急性暴发,感染率高达809,6以上,病鱼死亡较多。但在同一养殖场的不同养殖车间,使用不同育苗场的牙鲆鱼苗种养殖的则未见发病,而使用同一厂家牙鲆鱼种苗所养殖的牙鲆鱼则普遍发病。  相似文献   

3.
牙鲆淋巴囊肿病的病理和病原分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常规显微和亚显微技术观察和分析患淋巴囊肿病养殖牙鲆(Paralichthys olioaceus)的病理学变化,利用差速离心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技术分离其病原——淋巴囊肿病毒,并利用牙鲆细组织细胞系FG—9307为感染基质,观察淋巴囊肿病毒引起的细胞病理变化。结果表明,患病牙鲆的囊肿组织是一些淋巴囊肿细胞的集合体,这些囊肿细胞排列紧密,直径为10—100μm,细胞近圆形,细胞质内散布有大量的嗜碱性包涵体,且多数集中在细胞的边缘部分;囊肿细胞内含有大量病毒粒子,其衣壳外形呈六角或五角形,直径为150—230nm,大多数病毒粒子中央有一致密的核,核外周包围着一双层核衣壳,核衣壳的表面可见一圈把手样亚单位。以患病牙鲆囊肿物制备的上清液接种细胞,7d内未见细胞异常,经盲传2—3代后,细胞出现较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  相似文献   

4.
应用免疫技术检测牙鲆组织内的淋巴囊肿病毒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免疫荧光抗体技术(IFAT)和标记链亲和素-生物素(LSAB)免疫组化法对患淋巴囊肿病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的肝、脾、肾、胃、幽门、肠、心脏、性腺、鳃、表皮10种组织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体表有囊肿症状病鱼的胃、肠、鳃和表皮组织内有淋巴囊肿病毒存在;体表未见囊肿症状病鱼的胃、肠和表皮组织内也检测到了病毒,说明这两种免疫技术可以应用于牙鲆淋巴囊肿病的检测与诊断。同时本文还对淋巴囊肿病毒通过消化道感染的可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为确诊叉尾斗鱼肉瘤病,采集自然患病鱼进行病理学观察,基于淋巴囊肿病毒主要衣壳蛋白基因采用PCR方法对肉瘤状增生物进行检测和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患病叉尾斗鱼肉瘤状增生物是由大量囊肿细胞聚集在皮肤和鳍条上形成,鳃、肝、肾、脾、肠等内脏组织器官均未观察到囊肿细胞。囊肿细胞大小为正常细胞大小的57.9~1823.8倍,细胞核不规则,细胞质内可见嗜碱性包涵体;透射电镜观察可见囊肿细胞胞质内存在大量直径约171.5nm的病毒粒子。病理观察结果符合鱼类淋巴囊肿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PCR方法检测到1272bp的目的片段,测序结果显示,该基因与GenBank中的淋巴囊肿病毒KJ408271.1序列相似性达99%。试验结果表明,叉尾斗鱼肉瘤病为淋巴囊肿病毒感染所致,皮肤和鳍是病毒感染的靶器官。本研究为叉尾斗鱼肉瘤病临床诊断和预防提供了试验参考。  相似文献   

6.
一、病毒病1.淋巴囊肿病病原体为侵染皮肤组织细胞的淋巴囊肿病毒。高水温时易感染此病。患病鱼的皮肤和鳍表面出现很多白色、奶白色和灰白色菜花状肿胀物,偶尔也出现在鳃、咽喉、口腔、消化道表皮以及肝、脾等内部器官表面上。如果肿胀的瘤状物比较大,则因其富含毛细血管而成粉色。感染淋巴囊肿病毒的牙鲆习性没有什么变化和异常,较严重者其行动迟缓,对外来刺激反应能力下降,身体消瘦,外观难看,生长缓慢。防治方法:该病对鱼类有危害,但一般不会致死。一般只要进行预防,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提高鱼的抗病力,清除鱼体上的寄生虫等。一…  相似文献   

7.
比较了3种不同的牙鲆淋巴囊肿病毒纯化方法,优化后的方法如下:剥离囊肿表面薄膜,收集内容物,匀浆后再用超声波细胞破碎仪破碎,反复冻融,650×g、1800×g差速离心,30%(W/W)蔗糖垫底超速离心(78500×g)浓缩病毒,最后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78500×g)纯化病毒。电镜观察发现,出现在47%~52%蔗糖密度区域的病毒带含有多量、纯净和结构一致的病毒粒子。此外,利用制备的兔抗血清对不同地区的病毒进行了免疫特性分析,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来自威海、青岛及秦皇岛3个地区的淋巴囊肿病毒反应结果是一致的,均有3条蛋白带发生反应,其分子量分别为125、66和55kDa。  相似文献   

8.
军曹鱼淋巴囊肿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病理组织学和电镜方法,对患疑似淋巴囊肿病的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的各器官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患病军曹鱼的皮肤囊肿组织由一些淋巴囊肿细胞集合体组成,这些囊肿细胞排列紧密,直径为10~150 μm,细胞呈圆形、锥形不规则状;细胞外有一层厚的囊膜;细胞质内散布有大量的嗜碱性包涵体,且多数集中在细胞的边缘部分;电镜观察到囊肿细胞质中有大量二十面体的病毒粒子,病毒颗粒直径220 nm.据此确认该病为病毒性淋巴囊肿病.其他器官主要组织病理学变化有:在心脏、肝脏、脾脏和头肾中也存在囊肿细胞,心肌纤维水肿;肾间质淋巴细胞增生,巨噬中心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和坏死;脾淋巴细胞增生,脾髓质出血;肝脂肪变性;鳃上皮肿胀.根据观察结果可以认为,该病毒不仅损伤鱼的皮肤,致使病鱼外观异样而严重影响其商品价值,而且对鱼的内脏和免疫器官也造成严重的致命损伤.  相似文献   

9.
正病原或病因本病是由虹彩病毒科的淋巴囊肿病毒(Lymphocystis virus)引起的一种慢性皮肤瘤传染病。病毒粒子20面体,有囊膜。临床症状病情较轻时,发病鱼无明显症状,病情严重时食欲减退甚至不摄食,病鱼的皮肤、鳍条及体表各部位形成大小不一的囊肿物,颜色有白色、粉红色和黑色,较大的囊肿物上有肉眼可见的红色小血管。  相似文献   

10.
我国海水鱼常见病害的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 ,我国养殖的海水鱼类有 5 0多种 (含从国外引种移植种类 ) ,报道的病害有 1 0 0种左右 ,病原或病因包括 :病毒、细菌、原虫、蠕虫、寄生甲壳类及非生物性病害等六大类。现将危害较大的种类及防治技术介绍如下。1病毒性疾病1 .1淋巴囊肿病1 .1 .1病原 鱼淋巴囊肿病毒 (Lymphocysticvirusoffish) ,从不同患鱼获得的毒株可能有几个型。1 .1 .2临诊症状 病鱼吻端、眼眶周围、鳍、尾部及体表等处出现许多小泡状囊肿物 ,似乳头状肿瘤 ,有的紧密相连成桑椹状 ;病灶呈白色、淡灰色、灰黄色或微红色 ;严重患鱼可遍及全身 ,包括内脏组织器官。…  相似文献   

11.
4种海水鱼淋巴囊肿组织的病理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取山东、河北、浙江等地感染淋巴囊肿病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许氏平鮋(Sebastes schlegeli)、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及纹腹叉鼻(Arothron hispidus),利用光镜和电镜技术及组织化学方法,对患病鱼淋巴囊肿组织的病理特征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发现,来自不同地区同一种鱼的淋巴囊肿组织的病理特征无明显差异,不同种鱼的淋巴囊肿细胞具有共同的特征:细胞膨大,细胞核不规则,细胞质内有嗜碱性的、呈Feulgen和Mann氏反应阳性的包涵体,囊肿细胞的细胞膜外有呈PAS反应阳性的均质囊壁,细胞质内病毒颗粒的大小200~220 nm,核周池内有高电子密度物质等。不同种鱼囊肿组织细胞的大小、细胞核的不规则程度、细胞质内包涵体的形态、细胞质内病毒粒子的分布状态,以及囊肿物的外观等有差异。虽然不同种鱼之间存在差异,囊肿组织共同的病理学特征仍可作为疾病诊断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非变性电泳与病毒铺膜印迹技术(VOPBA)分离了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鳃细胞(FG)上淋巴囊肿病毒结合蛋白,结果显示在FG细胞膜上有分子量为135 kD的蛋白与淋巴囊肿病毒特异结合;对该蛋白切胶回收后进行SDS-PAGE与双向电泳,发现135 kD蛋白由3个蛋白组成,分子量分别为58.3 kD、44.6 kD及37.6 kD;135 kD蛋白SDS-PAGE的VOPBA显示,仅出现37.6 kD的蛋白带,而58.3 kD、44.6 kD蛋白皆不与淋巴囊肿病毒结合。结果表明牙鲆FG细胞上135 kD蛋白是淋巴囊肿病毒的结合蛋白,其37.6 kD蛋白具有病毒结合活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系列优化实验,选出了适合于牙鲆淋巴囊肿病毒检测的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包埋切片法;运用牙鲆淋巴囊肿病毒单克隆抗体的问接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技术,首次用PEG切片成功地对牙鲆淋巴囊肿组织中的病毒进行了检测;并与新鲜组织冰冻切片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另外,还对石蜡切片、PEG切片及冰冻切片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将制片温度控制在52℃以下时,PEG切片中的淋巴囊肿病毒的抗原性能够得到较好的保存,经过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后,囊肿细胞的细胞质内观察到强阳性绿色荧光,与冰冻切片中的荧光强度无明显差别,表明PEG切片同冰冻切片一样能很好地保存病毒的抗原性。另外.PEG切片与石蜡切片一样对组织细胞的形态保存良好;而冰冻切片的细胞形态变化大,细胞质发生弥散、皱缩。因此,聚乙二醇包埋切片法能够同时保存病毒的抗原性和组织细胞良好的形态结构,应用于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病理等研究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程顺峰 《水产学报》2006,30(4):544-548
以牙鲆淋巴囊肿病毒(LCDV)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而后将小鼠脾细胞与P3U1骨髓瘤细胞融合,以囊肿组织冰冻切片的免疫荧光染色筛选杂交瘤细胞,阳性结果显示特异性块状荧光信号集中在囊肿细胞的细胞质边缘部分,且多个荧光信号相连呈现链圈状,有限稀释 法克隆阳性杂交瘤细胞,三次克隆后获得4株稳定产生抗LCDV抗体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1A8、1D7、2B6、2D11)。应用Western-blotting法分析单抗识别蛋白的分子量,结果显示,单抗1D7 和2B6均能特异性结合一条分子量116 kD病毒多肽;应用免疫电镜技术定位单抗识别的抗原决定簇,结果发现胶体金颗粒集中吸附在病毒粒子衣壳周围,且背景清洁,无散在的金颗粒或其他污染物。实验结果说明分子量约为116 kD的蛋白多肽为LCDV病毒衣壳蛋白,且具有线性抗原决定簇。  相似文献   

15.
《科学养鱼》2007,(6):83-83
一、蟹类病毒性疾病 蟹类病毒性疾病病原主要为白斑病毒、桃拉病毒、呼肠弧病毒、疱疹病毒等。主要症状为:病蟹呈昏迷状、附肢瘫痪、血液混浊、呈白色并充满微细颗粒。该病主要发生于养殖中后期,由于养殖时间长,底质逐渐败坏,养殖密度大,虾类往往于中后期感染病毒病后出现并发症(吃死虾)。  相似文献   

16.
用患淋巴囊肿病牙鲆体表肿瘤纯化的淋巴囊肿病毒对健康牙鲆进行人工感染,应用抗牙鲆免疫球蛋白单克隆抗体通过间接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感染之后的牙鲆血清总抗体水平和抗LCDV特异性抗体水平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感染7d后,牙鲆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和总抗体水平都显著升高。抗LCDV特异性抗体水平在405nm处的OD值从对照的0.129上升至0.238;随着感染时间延长抗体水平持续升高(第14天0.247,第21天0.410),在第28天达到最高值0.436,然后开始缓慢降低(第35天0.385,第98天0.357);总抗体水平在405nm处的OD值从对照的0.135上升至0.250;随着感染时间延长抗体水平持续升高(第14天0.266,第21天0.561),在第28天达到最高值0.613,然后开始缓慢降低(第35天0.480,第98天0.475)。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FAT)在感染第14天以后的牙鲆的肠、胃中检测到病毒。  相似文献   

17.
赤点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症的组织病理和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林蠡 《水产学报》2005,29(4):519-523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患病赤点石斑鱼苗,呈Beta诺达病毒阳性。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病鱼的脑、视网膜、脊髓有空泡.在脑部,空泡主要分布在端脑、间脑和小脑。受感染的细胞明显收缩、致密变化和嗜碱性。包涵体常为圆形,大小不一。透射电镜下,在感染细胞的细胞质可观察到含有病毒粒子的致密体。病毒粒子呈等面体,无外膜,直径为25~28nm,随机分布在细胞质或在致密体内排列成品格状。致密体大小不一。偶尔观察到较大致密体的外膜已破裂,病毒粒子被释放到细胞质。  相似文献   

18.
由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感染引起的,发病前期虾须、尾扇发红,身体消瘦,摄食尚可,体表无其他异常。病虾漫游于水面,不久便下沉死亡,这时用显微镜检测病虾头胸甲中央部位,发现有雪花形、放射状白色斑纹。到了发病后期,大多数病虾残胃或空胄,头胸甲向外张开(鳃丝肿帐所致)且极易剥离,肝胰脏肿胀,外观模糊,手捻易碎,有红色组织液流出,甲壳与附肢上出现明显的白色斑纹,游泳缓慢无力,不久便死亡。  相似文献   

19.
贾晓刚 《齐鲁渔业》2009,(12):44-45
淋巴囊肿病据外观病状即可进行诊断,是发现最早的鱼类病毒性疾病之一,于1874年就有记载,也是最早有文字记载的鱼类病毒病,目前国外曾报告包括海水、淡水和半咸淡水在内的9科42目125种鱼类患淋巴囊肿病。在淡水鱼上主要是危害丽科的鱼,如各种慈鲷和短鲷;海水鱼类有鲈形目、鲽形目和纯形目中的一些种类。  相似文献   

20.
中草药治疗鸭病毒性肝炎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昌霞 《畜禽业》2003,(3):64-65
鸭病毒性肝炎(DuckVirus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HepatitisVirus,DHV)引起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高度传播性的烈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发病急、传播迅速、病程短和死亡率高(对新生雏鸭可引起90%以上的死亡率,成年鸭临床死亡较少见)。病鸭临床症状表现为痉挛、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病理变化特征为肝脏肿大和出血性斑点。浙江万宝富(1986)等进行中医辩证施治,认为该病是感染疫病之毒而发生的急性热病,症属瘟病范畴。1病毒性肝炎的概况1.1病原该病毒有3个在抗原上互不相关的血清型,即Ⅰ、Ⅱ、Ⅲ型,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