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抓牢责任落实,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写—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抓牢精准扶贫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重点攻克"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力量解决好剩余贫困人口、贫困县的脱贫问题,确保全部贫困人口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所有贫困县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加大产业就业扶贫、生态补偿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建立促进群众稳定脱贫和防范返贫的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研究接续推进减贫工作,加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顶层设计,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  相似文献   

2.
精准扶贫以来,中国农村减贫取得巨大成效,主要体现在:宏观层面上,贫困人口减少、脱贫摘帽县数量增加、世界减贫的中国贡献;微观层面上,贫困人口收入、消费水平提高,生活条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依托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市场、社会的广泛参与,实现减贫主体的精准;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增加了贫困地区的财政供给,实现了减贫路径的精准;第三方评估的开展,保证了脱贫质量,实现了减贫保障的精准;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扶志""扶智"政策的实施、"输血"向"造血"功能的转变,培育了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实现了减贫对象的精准。2020年后,中国面临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叠压,可从统筹减贫主体、调整减贫路径、保障持续投入、重视相对贫困4个方面优化2020年后农村减贫路径。  相似文献   

3.
民族贫困地区人口生计脆弱、经济发展滞后,集中表现为物质资本匮乏、人力资本低下、社会资本不足的多维贫困。在2020年时间节点约束下,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民族贫困地区需遵循内源性发展理念,构建以内生动力培育,多元主体参与的贫困治理框架,逐步打造一种以政府扶贫资源为依托,以培育内源性发展能力为动力机制,以内源资源开发为增收模式的可持续性、稳定脱贫路径。结合库克拜村减贫实践分析发现,政策、行政、制度等扶贫资源有序推进,在物质资本层面实现贫困有效干预;民族贫困地区实现从外部资源推动到内在素质提升转型,贫困群体由"被动脱贫"向"主动脱贫"转变;基于优势草场资源开发,民族贫困地区人口生计多样化,脱贫稳定性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4.
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推进乡村振兴也有利于从根上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和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在乡村振兴的起始阶段,如何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可持续脱贫的长效机制意义深远。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应在战略、责任、政策、工作四个层面有效衔接,要重视战略部署和规划,坚持将“精准”思维同时贯穿两个战略,充分吸纳脱贫攻坚中具有实效的体制机制,政策上要做好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扶贫减贫”与“惠农支农”的衔接;在工作上全力推进产业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大农村基础设施、人才队伍、乡风文明建设,以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脱贫攻坚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梁君思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174-19177
在阐述国内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和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生态治理的视角,构建了我国农村可持续减贫的长效机制。①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的思想前提——生态文化,包括2个方面: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传承中国传统生态智慧,树立生态意识;二是借鉴西方现代生态伦理思想,注重生态批评,加强生态教育。②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的物质保障——生态经济,包括2个方面:一是推行"清洁生产"方式,发展生态产业;二是树立生态消费观,确立生态化取向的生活方式。③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的根本保障——生态制度,包括3个方面:一是落实生态政策,制定生态规划;二是健全完善生态立法和生态制度,并注重其贯穿落实;三是加强可持续减贫过程中的生态管理。通过上述机制的构建,以期在我国农村地区实现既要在可持续减贫中注重经济开发和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又要注重贫困地区的生态治理。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4):183-184
农村贫困地区往往又是生态环境保护区,两者具有高度的重叠性。本文探究了不同生态补偿方式的减贫效果,发现现金型补偿方式并不能起到很好的减贫效果,而且也不利于激发贫困人口形成自身的"造血"机制,并不是长久之计;岗位型补偿方式能有效地增加低收入农户的收入,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脱贫攻坚双赢的重要方式。研究结果对于合理构建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在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连片特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交叉重叠的区域,贫困问题与生态问题相互交织、互为因果,生态问题往往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贫困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着该地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因此要将减贫脱贫与生态保护统筹考虑、协同推进。政府在推进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中发挥主导作用,为此区域内的政府应组建扶贫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机制,整合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两种资源,搭建两者协同推进的平台,通过生态治理修复工程、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利用生态补偿机制等手段带动减贫脱贫,充分发挥资源的集合优势和政策的协同效益,从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扶贫效益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8.
"十四五"期间,扶贫工作要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把巩固脱贫成果、解决相对贫困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贫困治理的重点任务,"到2035年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本文就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从"以特色产业和移民搬迁为支柱、完善党政大数据综合平台、完善贫困治理法律体系、创新生态扶贫机制、建立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机制、强化消费扶贫"等方面,探索2020年后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长效机制,巩固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成效,以期推进和完善国家贫困治理体系和贫困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2):233-234
"绿色减贫"强调将生态环境保护与贫困地区减贫相互结合,作为一种反贫困的策略。而西畴县的成功为研究我国"绿色减贫"提供了生动的实践范例。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近几年绿色减贫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总结与梳理,同时分析云南西畴县绿色减贫实践历程,提供绿色减贫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其他贫困地区脱贫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需要从激发内力入手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而人力资本是激发内力、缓解相对贫困的重要因素。基于人力资本视角,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温泉县人力资本对农村家庭减贫的影响,探讨了非农就业水平在人力资本作用于贫困过程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在相对贫困的标准下,贫困农村家庭的教育、健康、技能培训和迁移水平均比非贫困农村家庭的水平低;教育、健康、技能培训和迁移人力资本均对农村家庭减贫具有显著影响,且健康的缓解相对贫困的作用大于技能培训大于迁移大于教育;人力资本会通过非农就业水平对农村家庭减贫产生作用。给出增加人力资本积累的对策和促进非农就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沐楠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4):51-52,64
我国扶贫开发以来,扶贫成效显著,2020年是我国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年份,如何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以及2020年后绝对贫困问题转为相对贫困问题该如何解决,基于此,构建VAR模型,研究各扶贫减贫机制对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以建立长效扶贫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土地管理工作参与地方扶贫开发为扶贫工作推进提供了重要着力点,通过土地政策调控区域发展布局是我国扶贫开发形成的新格局。现阶段我国土地扶贫政策主要通过生态补偿、产业扶贫、整治扶贫、易地搬迁等途径实现减贫脱贫效应。土地政策参与扶贫,使贫困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直接影响农村发展和居民福祉。因此,探索土地扶贫政策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理清其中的利益分配情况,对于更好地实现脱贫攻坚,提高农村居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进展。十九大报告在总结成绩同时,也为新时期脱贫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精准脱贫要"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贫困县是脱贫攻坚工作基本单元。以国家83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位于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秦巴山区的陕西省丹凤县为案例,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指引下,结合减贫理论,分析了丹凤县脱贫工作成效、存在问题以及新时期脱贫需求的转变。十九大后贫困县脱贫工作的着力点应该放在贫困户的能力提升方面,需要特别注意相对贫困、精神贫困,激发贫困户主体意识,从根本上实现脱贫。  相似文献   

14.
贫困地区内生动力不足是导致贫困地区无法摆脱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我国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之所以存在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贫困地区空间结构的影响。在我国整体的社会空间结构中贫困地区往往位于空间结构的发展边缘,在减贫发展的过程中又会受到空间错位的影响,导致政府部门的相关减贫扶贫政策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因此,从空间理论视角出发,探讨空间理论视角下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的相关问题,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帮助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拓宽发展空间,激发其内生动力,进而达到减贫脱贫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正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这意味着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贫困状况将发生重大变化,扶贫工作重心将转向解决相对贫困。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研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这为后小康时代持续推进脱贫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2020年河南省委一号文件强调,要将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作为河南接续推进减贫工作的关键。由于相对贫困具  相似文献   

16.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气象局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并扎实推进。但也面临着困扰着气象助力精准脱贫向前推进的深层次问题,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指示精神,紧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安排,维持脱贫成果、遏制贫困恶化、对抗长期贫困,认识气象与可持续减贫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出推动气象可持续减贫的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正>关键词1脱贫攻坚文件提出:全面完成脱贫任务;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研究接续推进减贫工作。加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顶层设计,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抓紧研究制定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的意见。解读: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近年来,作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一大批农资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依托行业和自身优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19.
在乡村振兴视角下分析了陕南地区贫困现状与问题,从乡村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5个方面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可持续减贫策略,并建立相应的可持续减贫保障机制。当前,陕南地区绝对贫困基本消除,但相对贫困将长期存在,未来应聚焦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从生态扶贫到生态宜居、从扶贫扶志扶智到乡风文明、从基层党建扶贫到治理有效、从扶贫主体到振兴队伍等策略的不断升级,完善制度供给与资金来源保障机制,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40余年的接续奋斗,让我国7亿多人口摆脱了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当前,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就要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脱贫攻坚进入最为关键的阶段。其中,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面更广,贫困程度更深,并且受到地理条件等限制,其脱贫攻坚面临的困难更多,挑战也更为严峻。要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需要更具针对性地调整政策思路,探索更加精准的脱贫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