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指明了方向。本文以广西钦州灵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茶戏为例,通过实地调研,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分析非遗文化采茶戏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将传统戏曲文化振兴和乡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相结合,提出适合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并为其他非物质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良性结合提供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针对西安农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重登录、轻保护以及非遗保护与乡村生活、旅游业逐步脱节等问题,首先从西安乡村非遗保护综合价值阐释出发,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旅游业发展需求,阐明西安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与意义,其次对西安乡村非遗保护概况进行总结,指出西安乡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整体保护欠缺、濒临失传、与缺乏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从加强调查整理、传承人保护、平台建设、教育推广、宣传普及等五个方面着手,提出西安农村地区非遗保护具体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3.
为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以榆林市定边县为例,结合新发展理念,实证研究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表明,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着非遗传承队伍青黄不接、非遗文化与社会发展不协调、非遗文化普及深度广度不够以及经济效益低的困境。要通过开展理念创新、科技创新激活内生资源,协调运用多方平台助力传播,贴近生活盘活非遗,推进非遗开放共享等措施,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4.
天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丰富多样。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天水市积极探索非遗发展的新路径,采取建立非遗工坊、举办特色活动等措施,促进文旅深度融合,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助力乡村振兴,但还存在人才基础薄弱、文化主角缺位、非遗价值重视不够、产品品牌影响力不足等问题,本文从维护传统文化整体保护、培养新型专业人才、培育优秀非遗工坊及非遗展示平台等方面探索实践路径,进而提出保护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手工技艺、加强整体性和生产性保护等对策。  相似文献   

5.
黔东南州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如何利用非遗资源优势助推黔东南乡村振兴成为当前面临的难题,本文从分析黔东南非遗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索黔东南非遗产业化对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非遗进入大众视野,主要工作着眼于对非遗传承的宣扬和保护,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推广。本文简要分析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意义及现状,对非遗传承和保护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探析,提出了从文化经济方面来传承与保护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王柳杰 《河南农业》2023,(27):57-58
以洛阳市丰富的非遗项目为对象,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策略。通过对洛阳市典型非遗项目的调研分析,部分非遗项目存在政府扶持力度不足和缺乏市场知名度等问题,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几千年的社会文明,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恭城油茶"作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老百姓饮食、养生、生活息息相关。就中职学校观光农业经营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打造传承非遗文化标志,提出顺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基地建设项目,通过职业教育体系融合非遗文化,培养标准化非遗技艺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9.
基于乡村产业结构变更和乡村文化市场萎缩导致永丰农民画活态传承逐渐衰退的局面,在系统调查全国著名农民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的基础上,以永丰农民画主题旅游区的规划为案例,通过农民画创作空间、农民画展示体验、农民画衍生品开发等手段构建农民画主题乡村旅游综合体,将农民画艺术的保护和利用同乡村经济发展与人文体系建设相结合,探索了永丰农民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有效途径,提出通过开发主题旅游来为无形的文化遗产创造有形的活态载体、挖掘文化遗产商业价值以及构建以文化遗产为核心的多功能产业链等非遗旅游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以襄阳花鼓戏为例,分析了当前襄阳花鼓戏传播和传承遇到的困难,并通过对其他城市乡村振兴+非遗传承与创新的经验总结,分析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所带来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对于襄阳花鼓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来说是宝贵的机遇,要做好襄阳花鼓戏与乡村振兴的结合,实现襄...  相似文献   

11.
徐峥 《乡村科技》2021,(3):30-31,34
文化是乡村振兴之魂,能带领乡村在浓厚的文化底蕴中发展,脱离文化氛围则无法给乡村持久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本文以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湍口镇为例,为保护与传承小麦文化,结合时代特点和乡村振兴战略,针对目前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文旅融合、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和传承人队伍建设等对策,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注入活力,为临安...  相似文献   

12.
不具备物质文化形态的遗产是我国优秀文化宝库的瑰宝,《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正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纷纷探索非遗保护传承的有效路径。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以及两者的内在逻辑关系,提出如何加大社会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如何以人才培育为导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融入高职教育课堂,以及探索融媒体时代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三个主题,借以引起全体社会成员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性的认识,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首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亦庄南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城镇化建设矛盾突出.长子营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启动非遗保护工程、打造“凤河京晋文化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等,传承和保护长子营镇地方特色文化,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城镇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如何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安徽省经济文化发展至关重要。从2006年开始,安徽省在非遗传承工作上不断发力,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落实非遗保护实施细则,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还是不容乐观。本文主要从资金、创新、产业化、消费这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因素入手,搜集第一手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财税支持政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民族文化的完整,就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必须。在我们的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对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大局下,在全球文化加速文化碰撞与文化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成为我国各级文化不骂你和文化工作这的重要职责。本文就吉林市满族博物馆的职能、特点,以及对国家级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现状和问题加以阐述,说明非遗活态保护传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当前,如何帮助乡村从“衰落”走向振兴是世界各国普遍面对的难题。农业文化遗产传承至今的品种资源、农业技术、知识体系和系统结构功能目前仍可发挥重要作用,如何利用古老的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本文基于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禀赋,分析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探讨其运行机制和实施路径。研究表明,农业文化遗产系统蕴含乡村振兴所需的生物资源、技术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遗产地可以利用农业文化遗产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提升农产品价值,发展乡村旅游,传承传统文化,最终实现遗产地的乡村振兴,从而形成了产品增值驱动、乡村旅游驱动和农耕文化驱动等助力乡村振兴的运行机制。构建了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包括推进三产融合发展、积累优秀人力资本、促进农耕文化繁荣、保护优良生态环境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5个方面。因此,提出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研究、建立遗产地生态补偿机制和实施农业文化遗产乡村振兴系列工程等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业聚落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农业聚落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应该得到有效的保护与利用,将古村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从乡村旅游与农业文化遗产角度梳理了浙江省慈溪市方家河头村历史沿革与现实发展情况,分析其保护与利用模式,探讨农业聚落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关键因素,提出了农业聚落发展旅游业的相关问题及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传统村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现存的大部分传统古村落正面临着空心化、老龄化、保护和开发矛盾冲突、村落文化消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村落文化,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根性文化。基于遗产活化利用视角下,认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传承应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多方参与、互惠共生,乡土传承、文化真实等原则,提出村落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性保护和传承等路径。从遗产活化利用视角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不失为有效的路径,为我国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借鉴和思考,助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要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着手,实现村落文化的全方位保护和延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9.
皖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丰富,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标准,已被列入滁州市级以上的非物质遗产名录的项目共计49项。以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手段、范围与力度,也已不能适应皖东地区人文旅游发展的客观现实。目前皖东地区在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资金不足、人才匮乏、受众性不强、原真性缺失等问题。根据皖东地区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的各自不同特点,提出民间美术观赏类,民间音乐、歌舞、曲艺、戏曲、杂技等表演类,传统手工技艺类,民俗类非遗项目因类而宜的保护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20.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和非遗开发利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进程中的冲突或博弈问题现实而深刻地凸显出来。本文就非遗文化认同感缺失、非遗传承内生动力不足、坚守传统和文化创新的矛盾等问题做了剖析,从利用非遗资源打造高质量乡村文旅IP、重视新媒体运用、强化高素质非遗人才队伍建设、构建文旅融合长效机制等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使非遗保护性旅游开发成为助推甘肃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