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新世纪以来,城郊乡村旅游活动已经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重要旅游活动方式。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即在此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针对济南市城郊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提出具体的产品开发策略,以期对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刘小洋  邓政 《农业与技术》2023,(21):124-127
本文以湖南省衡阳市茶山坳片区为案例,综合利用地理空间数据、卫星地图图像、文献统计资料以及现场调研数据对城郊乡村人居环境景观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了城郊乡村景观的总体结构和景观特征的演变,包括农业景观、道路景观、建筑院落和植物景观的变迁;分析了城市化、政策、乡村旅游以及农业发展等因素对城郊乡村景观的影响,并从可持续性、景观美感、乡村旅游等角度提出了一些优化策略,以期为城郊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城市郊区乡村景观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景观研究是景观科学和景观规划研究的一个前沿领域,本文从城郊乡村景观特征出发,论述了乡村景观的概念、规划目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城郊乡村景观研究的应用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以期为城郊乡村景观规划和设计提供参数。  相似文献   

4.
乡村公共空间是农村居民社会交流、文化沟通及政治活动的重要场域,承载着农村悠久的历史文化及民俗风尚,在乡村系统中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功能和作用.所以激发乡村公共空间活力,关乎着现代乡村的发展进程.社区营造理念是全新的营造思想,可以结合社会学、园林学、规划学、建筑学等相关学科理论,革新乡村公共空间系统,使乡村公共空间能够满足现...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加快,许多城郊乡村农业用地开始被城市所占用,在此过程中出现大量的失地农 民。他们因土地的流失和城市的扩张而面临着自身角色转换、身份缺失、角色认同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角色认同理 念为出发点,结合设计学、社会学相关理论,探讨促进城乡交流、乡村文化复兴的乡村公共空间营造手法,进而帮助城 郊乡村村民实现自我角色的认同,在城乡文化的碰撞中构建积极的人生目标。  相似文献   

6.
以南京地区20个美丽乡村的107个公共空间为调查对象,分析乡村公共空间植物群落的物种构成、植物多样性和垂直结构特征,并对不同类型乡村和不同类型公共空间的植物群落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南京地区乡村公共空间调查共记录植物111科259属344种,植物群落丰富度和乡土性较高,以“乔+灌+草”模式为主。从乡村类型来看,休闲旅游型乡村植物群落的丰富度最高,但乡土性最低,乔木、灌木层的多样性、均匀度较高;而自然生态型乡村植物群落乡土性最高,草本层的多样性和均匀度也最高。从公共空间类型来看,点状和面状公共空间植物群落的丰富度以及乔木、灌木层的多样性比较接近且明显高于线状。此外,不同类型乡村和不同类型公共空间优势乔、灌、草的差异较小。不同类型乡村和不同类型公共空间的植物群落特征存在差异,植物景观也各有不同,应在了解植物景观特点和功能需求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针对性的植物群落配置模式和植物景观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乡村公共景观设施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元素。本文以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壶镇镇陇东村的乡村文化特色为切入点,研究乡村公共景观设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陇东村既注重保护历史特色、生态底色,又兼顾现代化的人性设计和村庄发展的融合,通过乡村公共景观设施同乡村自然与周边环境的融合,改善乡村的空间环境与生态质量,充分体现了乡村的自然和谐之美,成功打造了生态环保、生活和谐、精神文化充实的“魅力陇东”,从而探索出一条乡村公共景观设施“美丽”的传承与嬗变的具体路径,是类似山区乡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范本。  相似文献   

8.
乡村公共空间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对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乡村公共空间的“传统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城市化时期-新时期”四个时期的治理流变,以云浮市云吟村“共同缔造”的实践历程为研究对象,针对乡村公共空间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当前乡村公共空间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乡村公共空间的发展对策。结果表明,乡村公共空间面临着公共价值理念淡化、公共空间失落退缩、公共文化逐渐式微、公共组织功能弱化等问题,对此,提出应该弘扬乡村公共文化、培育多元文化主体、挖掘乡土文化内涵、优化公共组织结构、建立乡村公共空间多元治理格局,重建乡土公共性,增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9.
大力发展城郊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着积极的作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城郊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选取城郊村镇典型区域都江堰市柳街镇为研究区域,运用SWOT分析法,结合研究区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特点,对柳街镇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柳街镇乡村旅游发展策略,以探索城郊村镇发展乡村旅游的途经。  相似文献   

10.
王江  杨宁  邱守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2,(15):8625-8626,8629
通过对传统的乡村聚落空间的实地调查,发现其典型的空间建构模式存在着原型与标志的二元性以及两者互为因果的关系。而在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这种空间建构模式不断被蚕食,表现为部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高速、大规模的整合和重构自然村,致使地域营建体系缺失和生态人居环境遭受破坏。从原型理论的视角出发,将原型建筑与标志建筑在空间建构过程中显现的二元性特征与空间建构模式应用相结合,以可持续、可选择和转型为策略,引导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建构模式的传承应用和寻求新型农村社区的空间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1.
城乡融合的基础是产业融合,而产业融合的基础又是产村融合。城市边缘区乡村公共空间是城乡纽带中产村融合的重要空间载体,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城市边缘区乡村公共空间建设应在产村融合的导向下,构建"产业模式—行为规律—乡村公共空间"科学联系,遵循适度开发、分类建设和营造田园意境的原则。城市边缘区乡村公共空间设计要以产业引领、民生促进和生态保障为设计维度来营造符合现代村民、城市居民行为规律的人居环境,从而激活城市边缘区乡村内生动力,实现城市边缘区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化发展,最终促进城乡融合。  相似文献   

12.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景观营建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其在改变乡村景观面貌、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传承乡村乡土文化、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景观营建的现实需求,根据吉林省东部山区乡村实际,提出了内容系统性、格局生态型、过程控制性和利益共生性“四位一体”的乡村景观营建方法,以期为吉林省和国内其他地区乡村景观的营建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发展领域,公共空间不仅是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乡风乡情、民俗文化的主要载体。本文从公共活动与场地特点的角度探讨了乡村公共空间的类型以及设计策略等方面,通过对乡村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与公共空间的规划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以鞍山台安县下薄村为研究对象,将乡村公共空间设计方法运用在其设计中,这为下薄村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也为乡村文化和旅游建设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特征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既有景观功能、服务功能,又是乡村地域文化的载体,挖掘其规律与特征,对当前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和村容风貌的提升有重要作用。【方法】在解读公共空间的概念和国内外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与功能变化,以及传统公共空间的布局特点,归纳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特征对当前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结果、结论】得出当前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不仅要遵循因地制宜、生态环保、以人为本、合理布局的原则,也要继承与运用传统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将公共空间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采取一定的文化传承措施。希望通过对研究结果的运用,可以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发扬与继承地方传统文化,并对以后的美丽乡村建设有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时传统的乡村聚落空间的娈地调查,发现其典型的空间建构模式存在着原型与标志的二元性以及两者互为因果的关系.而在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这种空间建构模式不断被套食,表现为部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高速、大规模的整合和重构自然村,致使地域营建体系缺失和生态人居环境遭受破坏.从原型理论的视岛出发,将原型建筑与标志建笺在空圊建构过程中显现的二元性特征与空间建构模式应用相结舍,以可持续、可选择和转型为策略,引导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建构模式的传承应用和寻求新型农村社区的空问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吉林农业科学》2017,(4):59-62
以渤海镇小朱家村景观规划项目为例,将东北地区旅游资源型村落的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东北村落公共空间布局的共性特征基础上,追溯小朱家村的历史文化,创新性地导入宜居宜游的营建思路,依此思路对该村进行生活休闲与旅游服务一体式的景观空间规划,以达到在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同时,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盘活乡村聚落公共空间景观的人文旅游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升乡村公共空间品质,促进村民公共交往活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绍兴市张家葑村为例,研究乡村公共空间和人群交往的关键性问题。分析认为乡村公共空间可归纳为开放型、半开放型、半私密型及私密型四大类,存在乡村特色风貌缺失、传统文化传承断裂、休闲交往功能匮乏等问题。建议充分利用乡村风貌资源,传承乡村传统文化,设置多元一体化功能区块、搭建多种盈利模式,重建乡村公共空间的架构,实现乡村公共空间全方位的建设与更新。  相似文献   

18.
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文化空间是乡村邻里之间重要的社交活动场所。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不仅仅可以为乡村的村民提高生活娱乐质量,也可以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助力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所辖118个行政村为研究单元,构建基于土地利用的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rcGIS空间数据统计和SPSS聚类分析方法,评价阿克苏市乡村性空间分异特征,基于评价结果,从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角度划分乡村发展类型。结果表明,研究单元乡村性指数受村域自然环境与区位条件影响,呈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的差异性空间分布格局;乡村性指数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正相关性,部分村域空间分布趋于集聚,形成沿交通干线、乡(镇)中心分布的乡村性冷点区域和以多核心集中分布的乡村性热点区域;阿克苏市村域发展类型可划分为生产用地主导型、生活用地主导型和生态用地主导型3种类型。基于土地利用角度的村域乡村性评价研究,可以为阿克苏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指导乡村多元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乡村旅游空间格局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是以具有带动效应的景区、城市、道路等为依托从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形态.本文运用核心一边缘理论以及“点一轴”理论,总结出乡村旅游在空间上的“圈、带、群”分布规律,并应用该规律对云南省乡村旅游空间格局展开研究.研究表明: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在空间集聚方面符合乡村旅游在空间上的“圈、带、群”分布规律,呈现“环城”、“临景”、“沿路”三大分布特征,即以昆明、玉溪等为代表的大型或中型城市周边形成的城郊乡村旅游圈;沿交通要道、黄金水道和边境口岸等,形成“沿路、沿江、沿边”的乡村旅游带;伴随著名景区景点并依托大型旅游区而兴起的乡村旅游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