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促进了扶贫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但仍面临着贫困居民参与意识淡薄、扶贫项目缺乏针对性、扶贫机构不健全、第三方考核滞后等困境。又由于农村致贫原因的多样性,精准扶贫的措施也应"对症下药",根据自然、经济、社会、历史、主体等原因采取相应的易地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社保扶贫和教育扶贫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发展,农村老年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依然存在,精准健康扶贫仍然面临着严峻任务。为精准把控农村贫困老年人精准健康扶贫现状和问题,采取实地和在线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河北、山东、湖南等省部分地区农村老年人开展调查分析。研究发现,农村贫困老年人精准健康扶贫中,存在农村贫困老年人对健康扶贫缺乏了解、健康扶贫工作精准性不够、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创新健康扶贫的做法,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贫困老年人精准健康扶贫路径,以有效、科学、有序地化解精准健康扶贫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0):210-211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体系的逐步完善,我国各级党政府都高度重视社会贫困问题的解决。并在对目前我国不同区域贫困环境、现状的调研上,提出了"精准扶贫"指导思想。在该项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各级党政府反应迅速,积极制定了形式多样化的精准扶贫实践措施。其中特色村落综合体建设的实施在真正意义上将村落居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社会建设、产业发展等各项农村生产要素进行了整体优化配置,形成了功能完善且极具产业化、规模化的农村社区。为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曙光。本文以"精准扶贫"带动下的特色村落综合体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概念的解析,探究了该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并对具体实施策略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4.
当前,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过程中,农村老龄贫困群体的社会心理失衡必然进一步凸显,从现状上看,普遍表现为失落与孤独、怀旧与恋旧、逃避与惰性心理等多方面。在优化人口心理素质的反贫困视角下,针对农村老龄贫困群体的社会心理“扶贫”不容忽视,需要我们在不断完善并切实推进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实施的同时,加强政策扶贫、社会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信息宣传指导,改善农村老龄贫困群体的社会认知模式,培育农村老龄贫困群体心理上的成就动机,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农村人际交往,培育农村老龄贫困群体健康正态的社会心理。这对于我国避免人口老龄化社会危机,打赢农村“扶贫攻坚战”,进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彭建华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7):145-146,151
精准扶贫实施以来,湖南省农村贫困状况发生根本性改观,专项扶贫扎实推进、普惠金融深度参与,脱贫成效显著。精准扶贫政策落地实施,助推湖南省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主体不断丰富、产品载体不断创新、金融生态不断优化,呈现整体上升态势。但与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相比,农村普惠金融体系还有供给主体有待多元化、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等诸多待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6.
精准扶贫以来,中国农村减贫取得巨大成效,主要体现在:宏观层面上,贫困人口减少、脱贫摘帽县数量增加、世界减贫的中国贡献;微观层面上,贫困人口收入、消费水平提高,生活条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依托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市场、社会的广泛参与,实现减贫主体的精准;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增加了贫困地区的财政供给,实现了减贫路径的精准;第三方评估的开展,保证了脱贫质量,实现了减贫保障的精准;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扶志""扶智"政策的实施、"输血"向"造血"功能的转变,培育了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实现了减贫对象的精准。2020年后,中国面临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叠压,可从统筹减贫主体、调整减贫路径、保障持续投入、重视相对贫困4个方面优化2020年后农村减贫路径。  相似文献   

7.
政策在设计之初就具有理性特征,精准扶贫工作一方面为了实现脱贫攻坚的政治任务和民生目标,另一方面又要实现贫困治理与农村社会发展更好契合的价值追求.在理性设计方面,可从实践中看到精准扶贫工作实施体系之严密、程序之严谨、考核之严格以及动员之广泛等技术理性特征,这是保障精准扶贫工作实现其政治治理诉求与社会价值追求的制度性与技术性保障.在进入村庄实地调研后观察到精准扶贫政策在基层实践中的复杂样态,以及与政策设计预期相背离的诸多"非理性"现象.例如:权力运作环境的复杂性与权力中心的波及面的问题、家庭经济的不确定性与扶贫工作的保守性的问题、政策执行者的模糊理解和面临任务时间压力的问题、个体的本能私心和政策的公共属性的问题等.这些精准扶贫实践中"非理性"现象的碎片化感知,与政策的"理性设计"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张力.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经历了救济式扶贫、体制改革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参与式扶贫和精准扶贫阶段,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明显减少,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2020年后我国农村绝对贫困基本消除,将由绝对收入贫困转向农民工贫困、城市贫困、多维贫困和特殊群体贫困等相对贫困问题.回顾和梳理中国贫困特点、扶贫历程和政策演变,分析中国新时期扶贫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有助于为2020年后新时期扶贫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贫困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发展农村经济,消除贫困,共同富裕,实现小康,是党和国家统领农村工作的战略目标.我国经过20多年的扶贫开发和16年的科技扶贫,农村贫困面貌发生了很大改观,贫困农民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20世纪末国家实施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我省实施的"四七"扶贫攻坚计划,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贫困问题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0.
精准扶贫对中国扶贫工作具有坚实的、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具有可持续性、时代性的扶贫 方式可有效对接2020 年完全脱贫后的扶贫机制。本文指出目前在贫困农村实施准扶贫过程中仍然 存在的一些不精准问题,并提出在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共同干预帮助下,提高农村贫困群体的自我追 求及生存能力的办法,从而从根本上彻底摆脱贫困,进入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1.
精准扶贫的主战场在农村,甘肃省是我国最贫困的省份,平凉农村则是甘肃省贫困重灾区,其贫困问题多,贫困程度深。通过对平凉贫困农村社会现象各个方面的阐述,探究了形成平凉农村贫困的原因。根据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结合甘肃省精准脱贫精神,提出了平凉农村精准脱贫致富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为平凉农村实现脱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新疆贫困地区产业化扶贫模式与对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化扶贫是国家"一体两翼"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新疆贫困地区贫困现状与实施产业化扶贫基础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产业化扶贫组织模式与形成条件分析,指出了新疆实施产业化扶贫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产业化组织模式,并提出了不同地区产业化扶贫的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13.
贫困与发展是中国完成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大挑战,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从扶贫政策的效果与政策模式来看,中国的扶贫政策大致经历了以救济、平均分配为主的扶贫阶段,以贫困地区开发为主的阶段,以扶持贫困人口为主的扶贫阶段,以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为主的扶贫阶段。各阶段扶贫政策相互交叉、逐步发展与过渡,扶贫目标由相对分散向精准集中、扶贫主体也由单一向多元转变。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制度贯穿于中国扶贫政策演变过程中,应继续形成多元互助开发组织体系,增强扶贫瞄准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4.
反贫困是当今世界各国的重要政策目标之一,但实施反贫困政策与是否脱贫不是一回事。全世界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脱贫效果不佳,新中国初期30年冀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来使农民集体脱贫的效果也不佳,中国的有效脱贫始于农村改革开放。中国脱贫的主要特点是脱贫人口多、脱贫速度快、脱贫地区广、总体脱贫稳定性好。中国成功脱贫的要素是:1993年前的脱贫基本归功于经济发展的“涓滴效应”,1993年之后主要归功于政府系统推进的反贫困政策,其中尤其是扶贫组织建立、机制完善、强有力的行政执行能力、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巨量的资金投入等政策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的脱贫依然还是低水平的,2020年后的反贫困任务主要是提高脱贫标准与缩小相对贫困并行、从一般贫困转向特殊群体、从单维贫困拓展到多维贫困、从农村贫困延伸到城市贫困,尤其要重视的是如何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要把握好城乡扶贫政策侧重点、贫困标准设定与计算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扶贫脱贫任务作为我国现阶段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条件之一。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之一。保定市易县以特色产业找到"精准扶贫"的方向。本研究基于易县产业扶贫发展现状,着眼于思想意识、基础设施与资金利用情况等方面,最后根据易县的特色产业研究对河北省精准扶贫提出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脱贫意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服务;准确识别贫困对象,提高资金投入精确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笑寒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5):228-230+233
随着2020年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我国进入“后扶贫时代”。“后扶贫时代”的乡村旅游对于治理农村地区人口贫困依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实中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面临产业融合程度低、旅游扶贫规划滞后、产品同质化、服务意识与管理水平偏低、旅游扶贫精准度不高等诸多困境。因此,“后扶贫时代”应当进一步推进旅游业与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区域旅游扶贫规划布局,通过旅游与文化融合实施差异化开发,加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等。  相似文献   

1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0):157-158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农业大国,而不是农业强国,其根本原因就是国内绝大部分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导致贫困人口数量过多且分布范围广泛。为此,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力度。习近平在湖南农村进行视察时,对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农民贫困的原因进行实地考察之后,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提出了"精准扶贫"这一政策理念。在当时只是一个大体概念,后来又对"精准扶贫"政策的核心思想进行填充,并在其顶层设计和具体工作开展模式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策略。2015年中,在云南、湖南、贵州等贫困问题严重区域进行试点运行,并在同年的11月份,为了加速"精准扶贫"政策在全国落实的速度,国务院又出台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文中把"精准扶贫"政策作为全国农村扶贫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并提出了在2020年实现7000多万人全部脱贫的新的脱贫目标。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贯彻落实"精准扶贫"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工作中也存在很多实际问题,带给扶贫工作许多阻力,所以在本文中将对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原因进行研究,对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阻力进行分析,并提出运用精准扶贫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以切实提升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1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7):110-112
贫困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也一直是我国重点关注的问题。国家在对脱贫问题上采取过许多政策,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旧的扶贫政策已不能适应当前的现状,因此,精准扶贫政策应运而生。通过整理我国贫困治理政策演变的过程,论述我国精准扶贫政策提出的背景、实施困境和解决对策,从而为我国的扶贫开发提供更加完善的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扶贫开发政策自实施以来,在缩减农村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鉴于当前农村贫困标准上调、相对贫困特征凸显、脱贫成本与难度增加、防止返贫任务艰巨、扶贫机制有待完善等新形势,迫切需要通过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完善扶贫目标瞄准机制、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实施参与式扶贫开发、完善扶贫政策体系等举措,调整扶贫开发政策,重构扶贫开发机制,以促进我国农村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0.
在脱贫攻坚战的决胜阶段,健康问题成为实现全面脱贫的关键。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这将健康提上了更高的战略位置。我国已经实现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全覆盖,并对贫困人口实行了多种保障措施。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存在。针对目前脱贫攻坚与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贫困人群的健康现状以及医疗保障水平情况,分析目前健康扶贫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保障贫困人口健康水平提升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