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现实人工同龄纯林为正方形和品字形排列方式,通过数学原理推导及举例计算,对不同的林木排列方式需不同的树冠面积比例系数,避免在确定林分标准密度时造成偏差。  相似文献   

2.
人工同龄纯林理论郁闭度测定计算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人工同龄纯林树冠面积与林地面积的相关比例关系,推导,计算出人工同龄纯林林木品字形排列和矩形排列,且株行距不同的林分理论郁闭度。使用者在使用时,只要根据林木的不同排列方式,株行距,树冠半径长,即可计算出相应的理论郁闭度值,解决了人工同龄纯林在一定范围内理论郁闭度的测定计算问题。  相似文献   

3.
同龄纯林自然稀疏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9,他引:29  
唐守正 《林业科学》1993,29(3):234-241
本文提出同龄纯林自(然)稀硫的理论方程式。这个方程式概括了各种不同立木度林分的自稀疏规律,由此方程式结合断面积生长模型可以导出不同初始密度林分的自然生长过程。熟知的完满立木度林分的自稀疏规律是本文所述方程式的特例。一个实例说明不同初始密度林分自然生长过程的计算方法及例证不同密度林分自稀疏规律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在杉木幼林的生长过程中,林分内每个立木个体树冠大小和发育状况,反映了立木营养面积的大小。随着林木的生长,胸径愈来愈粗,树冠的冠幅也愈来愈大,因此,林冠大小与立木胸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利用杉木生长的这种特点,以林分平均直径来确定该林分每亩应保留的立木株数,即最适密度,籍以保证每株立木有适宜的营养空间。  相似文献   

5.
根据人工同龄纯林正方形和品字形(等边三角形)排列方式,用数学推导、计算出这两种林木排列树冠刚接触时的郁闭度,分别为0.785和0.906,品字形排列比正方形排列的郁闭度大15.4%,为准确确定人工同龄纯林定量间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人工同龄纯林的两种林木排列方式郁闭度的计算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人工同龄纯林正方形和品字形(等边三角形)排列方式,用数学推导、计算出这两种林木排列树冠刚接触时的郁闭度,分别为0.785和0.906,品字形排列比正方形排列的郁闭度大15.4%,为准确确定人工同龄纯林定量间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据研究,林分内立木个体树冠的大小和发育状况,反映了每株立木营养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立木的直径生长量。一般在树冠的大小与立木的胸高直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冠幅愈大,所占据的生长空间也就愈大,则胸径愈粗。因此,若在林分中测得立木胸径与树冠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就可以根据林分的平均直径,确定应保留的立木株数,以保证每株立木有适宜的营养空间。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杉木人工幼龄林和中龄林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单位面积蓄积量三个因子的平均生长量作主成分分析,以综合主成分值作为衡量林分合理密度的标准,确定了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最佳树冠重叠系数,并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林分蓄积量预估模型,为研究林分的合理密度及产量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日本落叶松中幼林抚育间伐样地监测数据,利用树冠竞争因子(CCF)、林分密度指数、单位断面积生长过程等指标,分析了抚育间伐对断面积和蓄积两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伐林分的断面积和蓄积有相同的生长过程,即林分在一定间伐强度范围内(强度小于50%)间伐强度越大,年均生长率越大;用树冠竞争因子描述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断面积的生长过程,未间伐林分的立木度接近稳定状态,而间伐林分降低了林分的CCF值,随着林龄的增加,CCF值不断增加,逐渐向未间伐林分靠近。总的来说间伐林分在间伐初期要小于未间伐林分,但随着林龄的增大及林木竞争的加剧,间伐林分逐渐向未间伐林分靠近。  相似文献   

10.
从林分开始间伐至主伐的整个周期,平均胸径每增加一厘米,单位面积应伐除蓄积是个常数(近似值)。林分林木胸径的增长,树冠面积的扩大,必然引起林分内单位面积上立木株数的减少。根据这个规律,得出了落叶松人工林的立木株数(密度)与胸径的相关方程,利用这个相关方程计算了不同胸径生长阶段的林分最大密度及经营密度(最适密度)。把胸  相似文献   

11.
以树冠投影面积导算林分最大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君然 《林业科学》1989,25(1):79-81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定量间伐方法有数种,其一认为:“假设林分中平均木以上的立木,在其生长发育中不受其相邻立木的挤压,因而能获得正常的生长条件,能正确地反映生长规律”,因此,在任一林分内首先要调查林分的平均胸径;凡大于或等于平均胸径的立木(有明显偏冠、损伤者除外)都选作调查对象。“并用每个径阶的冠幅面积除单位面积(公顷),而得各径阶单位面积上的株数,称为林分理论最大密度(以下简称理论密度)。”  相似文献   

12.
15年生火炬松种源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潘志刚 《林业科学》2000,36(Z1):70-79
1981年在我国3个气候带7个试验 开展火炬松全分布区种源试验。试验目的是找出火炬松种源地理变异规律,综合评选出适合不同气候的优良种源,达到“适地、适树、适原”。试验采取9株小区、6次重复、种源与树种对比同时进行,即有产自美国10个州的种源各1个及福建南屿林场次生种源,用湿地松(S-8)及当地马尾松作对照;采用5 ̄8个月苗龄容器育苗造林。试验结果表明,火炬松种源差异显著;种源高生长与原产地最低温度  相似文献   

13.
不同造林技术措施对马尾松幼林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贵州省台江县革东镇设置了反映马尾松人工造林各主要技术环节的试验林体系,以研究不同造林技术措施对马尾松幼林生长的影响。经对试验林固定样地进行连续8年的定期、定位测定,以及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马尾松人工造林的各主要技术措施中,立地选择、种源选择和造林密度是影响幼林生长的最重要因素,整地规格对马尾松幼林生长有较明显影响,幼林施肥有一定影响,而整地方式和幼林抚育则无明显影响。在研究基础上初步提出了可供试验地区应用的马尾松工业用材林定向培育的造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杉木中龄林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立地指数为16的杉木中龄林林地上进行的施肥试验表明;12种配方施肥方案中以N1K为最佳施肥方案,其蓄积增益最高,达38.01m^3/hm62,经济了好,内部收益率32.93%,投入与产出比为1:5.0;其次是P1K,虽然蓄积增益为29.04m^3/hm^2,但成本低,经济效益好,收益率达31.33%,投入与产出比为1:4.4;N2P2K蓄积增益较好,但投入成本较大,影响效益,从总体来看,中龄林施  相似文献   

15.
湿地松厚荚相思混交林生长特性与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较为贫瘠的迹地上开展湿地松与厚荚相思单行、带状混交及湿地松纯林造林对比试验 ,对 10年生试验林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湿地松与厚荚相思带状混交 ,各个树种保存率高、生长量大 ,与湿地松纯林相比较 ,带状混交林中湿地松生长状况表现出明显优势 ,混交林林内小气候条件适宜 ,土壤理化性质良好 ,改善土壤肥力效果明显。湿地松与厚荚相思单行混交 ,湿地松受压严重 ,保存率、生长量低 ,应及时对厚荚相思进行适度修枝 ,增加林内透光度 ,促进湿地松生长。  相似文献   

16.
河西走廊农田防护林立地质量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河西走廊同一温带蒙—甘气候类型区的绿洲农业区的土壤类型划分为四类,即绿洲灌耕土、绿洲半潮灌耕土、绿洲潮灌耕土、绿洲盐化灌耕土;通过对各土类农田防护林林分蓄积生长量和土壤生产力的综合分析,把河西走廊立地级划分为四类。  相似文献   

17.
利用飞机播种开展林分改造是可行的。文内提出的黄桥林区和秦岭南坡林区的改造方式,操作性强,便于推广,应用于生产,对于我省林业两个体系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合理评价落-桦混交林质量,以孟滦林管局落叶松-桦树混交幼龄林为材料,在研究营造混交林的基础上,重点对14 ̄25a生落叶松-桦树混交林林木生长状况及优良林分形成的基本规律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林分质量的好坏(尤其是幼龄林阶段)不能全以单位蓄积量大小作为林分质量的评价指标,应根据不同林分的类型、混交程度、各优势木所占的比重,准确地划发出混交林模式、优良、成功、失败4种林分类型进行评价。其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19.
山海关林场保存了解放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营造的麻栎人工林,年龄为50年、20~30年不等。多长在海拔100~500m的阳坡上。50年生人工林,生长好者,平均高可达18m、平均胸径22cm。 还有些麻栎与栓皮栎、麻栎与油松、麻栎与槲树等的混交林。重点研究了林分的结构。麻栎对土壤水分的反应极为敏感,生长在山坡下部和沟谷上的麻栎,明显优于生长在山坡上部者。麻栎不如栓皮栎更耐干旱瘠薄的土壤。  相似文献   

20.
造林密度对马尾松林分生长木材造纸特性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温佐吾  谢双喜 《林业科学》2000,36(Z1):36-43
贵州省龙里林场松造林密度试验林15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对树高生长无明显影响;平均胸径、单株材积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小,高径比和蓄积量则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不同处理间的差异从6 ̄8年起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小径原木出材率随密度的增大明显降低,短小原木和薪材的出材率及出材量均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各处理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木材生长轮宽度随造林密度的增加而减小,晚材率和木材基本密度大体上随密度的增高而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