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索栽培稻与药用野生稻种间杂种体内异源基因组重组引起的DNA甲基化变异规律,及其生物学效应,利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技术对辽粳944、药用野生稻及其杂种F_1不同发育时期的叶片和小穗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和模式的遗传变异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粳944、药用野生稻及其杂种F_1的叶片和小穗DNA的甲基化水平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即随着生长发育的进行,DNA甲基化水平呈下降趋势,各组织的全甲基化率均显著高于半甲基化率(P=0.000);杂种在分蘖期、减数分裂期及开花期叶片DNA平均总甲基化率、全甲基化率和半甲基化率分别为20.19%,16.06%及4.13%,其甲基化水平高于双亲;而杂种在减数分裂期、小孢子发育期及花粉成熟期小穗DNA平均总甲基化率、全甲基化率和半甲基化率分别为17.38%,13.67%及3.71%,均比辽粳944高,而比药用野生稻低;杂种小穗的半甲基化率显著高于辽粳944(P=0.015)。杂种叶片和小穗DNA的甲基化模式均有5种类型。经过对94个甲基化特异片段的序列分析,有38个片段的序列与已知或假定功能的基因具有同源性。为进一步研究栽培稻与野生稻种间杂种不育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广西野生稻酯酶同工酶研究报告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研究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了广西普通野生稻(Oryza sativaL.f.spontanea Rosche V.)、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 Wall et Watt)和栽培稻(O.sativa L.)等共848份资源的干种子胚,获得了酯酶同工酶酶谱类型41个。试验结果表明:(1)本研究测定的3个稻种都有1、7A 正极酶谱带,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都有1、4、7A 正极酶带,大多数普通野生稻还持有2A 正极酶带。(2)不同稻种间有各自不同的酶谱类型。广西普通野生稻酶谱类型十分丰富(355份样本出现29个类型),其中以具有1、2、4、7A 类型占优势(占54.1%)地理分布广。药用野生稻酶谱类型较贫乏(87份样本仅有2个类型),其中以具有1、5、7A 类型占优势(占79.3%)。(3)普通野生稻不同形态特征的分类和酯酶同工酶酶谱类型有密切关系。(4)小生境近稻田的普通野生稻较远离稻田的酶谱类型复杂。本文还结合试验结果提出问题进行探讨,并指出了广西普通野生稻在稻种起源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芥菜型油菜与白菜种间杂种的获得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芸薹属植物芥菜型油菜和白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常规正反杂交后子房的离体培养,通过离体子房培养获得的杂种种子经MS培养基诱导成苗,获得了芥菜型油菜与白菜的杂种F1代植株,表现出杂种优势;通过细胞学的方法,鉴定了杂种F1幼蕾体的细胞染色体数为2n=28,为母本芥菜型油菜(2n=36)和父本白菜(2n=20)的单倍体染色体数之和;芥菜型油菜与白菜常规杂交后,经离体子房培养获得了“胚性芽”,确立了植物胚挽救的另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4.
蓝伟侦  柳哲胜  李刚  覃瑞 《作物学报》2007,33(4):560-565
用覆盖抗褐飞虱基因Bph15的两个BAC克隆,即20M14 (27 kb)和64O9 (36 kb)作为探针,对非洲栽培稻、药用野生稻和宽叶野生稻体细胞染色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两个BAC克隆均被定位于非洲栽培稻和药用野生稻第4染色体的短臂上,杂交信号的百分距离分别为37.03±4.11和81.22±3.62,相应的信号检出率为41.18%和38.22%。在宽叶野生稻中,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同时检出信号,分别定位于染色体的短臂和着丝粒区,信号距着丝粒平均百分距离分别为87.78±5.23和0,信号检出率为52.58%。由此推知,这两个BAC克隆在非洲栽培稻和药用野生稻的第4染色体分布同线且同区,并且在宽叶野生稻的DD基因组也存在Bph15基因的同源序列。在未封阻的情况下,BAC克隆在非洲栽培稻的多条染色体上有杂交信号,表明它和栽培稻C0t-1 DNA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源性。上述结果初步显示Bph15在3个稻种染色体中的相对位置。文章讨论了Bph15在3个种间的关系,为有效分离和利用Bph15基因提供了有益的依据,对不同基因组及二倍体和四倍体中功能基因可能进化机制的分析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5.
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钟冠昌  张荣琦 《作物学报》1987,13(3):187-192
本文研究了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的细胞遗传学,讨论了杂种中各类配子的传递规律和产生异附加系的方法。主要结果如下:(1)(八倍体小偃麦×普通小麦)F_2,具有46条染色体的杂种类型最多,占19.09%,具有43条染色体的单体附加类型为3.01%。(2)以杂种 F_1作母本和父本,分别与小麦进行回交,B_1F_1具有44条染色体的双单体附加最  相似文献   

6.
稻属野生种是为水稻品种改良提供许多有用性状的来源。将具有AA染色体组的野生种基因转移到栽培水稻中去是较容易的,具有BB、CC、DD和EE染色体组的野生种和栽培水稻杂交是困难的,我们试图在18个药用野生稻样本和三个栽培水稻育种品系之间进行杂交。具有CC染色体组的药用野生稻,高抗褐飞虱(BPH)、白背飞虱(WBPH)和叶蝉。  相似文献   

7.
稻属种间杂交转移药用野生稻抗褐飞虱基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高产优质的栽培稻(O.Sativa)中86—44为母本,高抗褐飞虱的广西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为父本,远缘杂交结合胚拯救,获得高抗褐飞虱的杂种植株F1。通过和栽培稻中86—44回交,获得高抗褐飞虱的回交一代(BC1F1)及回交二代(BC2F1),经自效获得BC2F2,部分株系农艺性状优良,结实正常,高抗褐飞虱。研究表明,远缘杂交结合胚拯救,通过两次回交并结合胚拯救转移药用野生稻的抗褐飞虱基因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异源三倍体水稻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智奇  钟维瑾 《作物学报》1994,20(5):578-581
本试验利用二倍体栽培稻品种8204,染色体组型为AA,2n=24作为母本,四倍体小粒野生稻染色体组型为BBCC,2n=4x=48作父本杂交,获得异源三倍体杂交种,染色体组型为ABC。F1根尖检查,染色体数目为2n=3x=36。用该异源三倍体杂交种的纪穗诱导愈伤组织,经长期继代培养进行原生质体游离,获得了再生植株白化苗。试验结果表明,用琼脂糖包埋法保进原性质体再生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用玉米素,激动素  相似文献   

9.
蓝伟侦  柳哲胜  李刚  覃瑞 《作物学报》2007,33(4):560-565
用覆盖抗褐飞虱基因Bph15的两个BAC克隆,即20M14 (27 kb)和64O9 (36 kb)作为探针,对非洲栽培稻、药用野生稻和宽叶野生稻体细胞染色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两个BAC克隆均被定位于非洲栽培稻和药用野生稻第4染色体的短臂上,杂交信号的百分距离分别为37.03±4.11和81.22±3.62,相应的信号检出率为41.18%和38.22%。在宽叶野生稻中,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同时检出信号,分别定位于染色体的短臂和着丝粒区,信号距着丝粒平均百分距离分别为87.78±5.23和0,信号检出率为52.58%。由此推知,这两个BAC克隆在非洲栽培稻和药用野生稻的第4染色体分布同线且同区,并且在宽叶野生稻的DD基因组也存在Bph15基因的同源序列。在未封阻的情况下,BAC克隆在非洲栽培稻的多条染色体上有杂交信号,表明它和栽培稻C0t-1 DNA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源性。上述结果初步显示Bph15在3个稻种染色体中的相对位置。文章讨论了Bph15在3个种间的关系,为有效分离和利用Bph15基因提供了有益的依据,对不同基因组及二倍体和四倍体中功能基因可能进化机制的分析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0.
对节节麦(2n=2x=14)×六倍体小黑麦(2n=6x=42)杂种胚培养植株和胚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育性比较,发现杂种胚愈伤组织再生植株育性有较大的变异。8株胚培养杂种植株的平均育性为0.87%(0.39%~1.40%),同期抽穗的杂种胚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平均育性为0.75%(0~5.39%)。细胞学研究表明杂种F_1可育性是由于未减数配子产生的结果,在一些PMCs中,单价体中期Ⅰ集结到赤道板上,后期Ⅰ分裂失败形成再组核,再组核分裂产生二分体或细胞质提前分裂产生有核和无核子细胞,有核子细胞分裂产生未减数配子。细胞学研究揭示再生植株的育性和染色体数目和配对构型无关而和单价体中期Ⅰ在赤道板上的集结程度呈正相关。远缘杂种F_1再生植株的育性变异为克服杂种不育提供了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新疆小麦”种间杂种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陈勤 《作物学报》1985,11(1):23-29
将“新疆小麦”(T.petropavlovskyi Udacz.et Migusch.)与不同小麦种杂交,观察杂种 F_1减数分裂期的染色体行为,发现它与普通小麦(AABBDD)的杂种有57.8%以上细胞配对正常,有37.2%的细胞具1~9个单价体,其中多数具1~2个单价体,说明“新疆小麦”的染色体组型基本为 AABBDD,但其中有一对染色体已与普通小麦不同。当它与含有 AAB  相似文献   

12.
陈增建  朱立宏 《作物学报》1990,16(3):219-227
穭稻的植株形态及谷粒特性与云南稻的两个粳型地方品种相近,彼此的杂交结实率高于它与籼型品种的杂交结实率。穭稻野生性状较强,在 F_1代中表现显性.F_1植株的花粉育性为1.15—82.1%,与粳型品种杂交时育性较高,又以穭稻为母本时育性高于其反交组合。穭稻种胚酯酶同工酶的酶带与云南稻的粳型品种有些相近。穭稻与云南稻四个品  相似文献   

13.
普通栽培稻的起源与普通野生稻的地理分布有关系。中国南方高温多湿,共有三种野生种(species),即:(1)普通野生稻(O.sativa L.f.sponfanea Rosch.),生长在低洼积水的地方;(2)疣粒野生稻(O.meyeriana Baill.),旱生,生长在荫蔽潮湿的坡地上或山坡上;(3)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 Wall.),生长在山间峡谷、荫蔽寡  相似文献   

14.
中国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庆文  黄娟 《作物学报》2013,39(4):580-588
普通野生稻是亚洲栽培稻的祖先,中国作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之一,蕴藏着丰富的普通野生稻资源。为了揭示中国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分布状况,探索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变异规律、居群遗传结构以及演化途径等,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进化研究、品种改良和普通野生稻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国内外学者对中国普通野生稻开展了大量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获得了丰富的研究结果。本文分别从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普通野生稻与亚洲栽培稻遗传多样性的比较、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与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保护措施和栽培稻基因渗入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等几个方面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综述,总结了中国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的主要特征,提出了未来我国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庞汉华 《种子》1999,(3):58-60
采用花药培养技术对普通野生稻稻瘟病抗原ST221,长花药野生稻Gyw06,普通野生稻叶枯病抗源RBB16与粳型栽培稻中作9037,中作180,84-15等品种杂交后代进行花药培养,获一批粳型栽培稻与野生稳杂交后代花粉植株。几年来经抗病性和农艺性状鉴定从中选出一批农艺性状较稳定,抗病性较强的株系这些具有野生稻血缘的新种质,是水稻育种难得的亲本种质源。  相似文献   

16.
水稻孕穗期茎注射野生稻DNA变异株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野生稻有利基因是培育超高产栽培稻(Oryza sativa L, 2n=24AA染色体组型)的主 要技术路线之一。 本研究通过穗茎注射法将小粒野生稻O. minuta(2n=4x=48, BBCC染 色体组型)总DNA导入杂交稻当家亲本V20B, 获得了变异株的3个高世代株系; 用RAPD方 法 对上述3个株系、 供、 受体及对照品种明恢63共6个材料进行了多态性研究  相似文献   

17.
供试材料 种间杂种[O.sativa(AA,2n=24)×O.latifolia(CCDD,2n=48)]F_1的幼穗,杂种基因型是异源三倍体(ACD)3n=36。利用幼穗诱导愈伤组织与再生植株,经过多次继代培养后,再生植株分为2大类型:(1)完全不结实株,形状与 F_1杂种相似,染色体数2n=36。(2)结有少量种子的植株,性状介于双亲之间,染色体数2n=24。我们的结果表明:幼穗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栽培大麦(2x)与球茎大麦(4x)种间杂种的产生及其细胞学鉴定结果。二者杂交成胚率平均可达48.43%,胚培成苗率平均可达25.64%。杂种F1染色体数为21,通过C-带鉴定表明,7条为母本栽培大麦染色体、14条为父本球茎大麦染色体。F1花粉母细胞中染色体构型:单价体4-7个、三价体1-3个,其余为二价体。杂种植株形态为父本球茎  相似文献   

19.
野生二粒小麦与野生燕麦杂交F_2共61株,其中抽穗前(?)亡和黄化未能抽穗的共21株。分离出野生二粒小麦型、硬粒小麦型、斯卑尔脱小麦型、燕麦型和普通小麦型。野生二粒小麦型结实率11.2~63.5%,PMC染色体数为27~36。硬粒小麦型结实正常,PMC染色体数为2n=14″。斯卑尔脱小麦型结实率2.7~43.4%,PMC染色体数为37~50。燕麦型结实基本正常,PMC染色体数为41~43,出现1~2个单价体。普通小麦型的护颖包裹籽粒较松,不断穗节,容易脱粒,染色体数为39~45,结实率1.2~68.2%。杂种F_2不同类型植株的PMC染色体数为27~50,每株能抽穗扬花的植株都能结实,结实率1.2~92.3%。杂种F_2的小麦型中有一部分植株的芒长在外颖背上,表现出燕麦族的分类特征性状。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远缘杂交和多倍体化结合利用基因组间和多倍本杂种优势,开创水稻育种新途径的策略。纵观水稻育种的历史,无论是常规杂交育种,还是杂交稻育种,其研究战略都是建立在有性生殖和二倍体基础上的,归根结底,都是利用栽培稻同一基因组(A基因组)内优良基因的重组以及从野生稻向栽培稻引入少数优良基因。从作物进化趋势看,水稻是二倍体,基因组小、DNA含量低、染色体小,增加基因组数,提高倍性水平,利用异源多倍体杂种优势将是水稻育种新途径。针对同源四倍体水稻结实率低的关键问题,可采取拉大亲缘关系距离、减少多价体形成,应用广亲和、无融合生殖基因等措施,从遗传机理上提高多倍体水稻结实率。按三步实施战略:一、选用极端类型籼粳稻、爪哇稻,诱导亚种间杂种多倍体;二、诱导亚洲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以及非洲野生稻种间杂种多倍体;三、诱导AA基因组的栽培稻与其它不同基因组野生稻(BB、CC、BBCC、CCDD、DD、EE、FF、GG、HHJJ)的种间多倍体。在实施过程中发挥一特殊基因材料的特殊作用,如广亲和基因对于克服籼粳杂种一代不育性、特别是雌败育的作用,无融合生殖缺乏减数分裂发生和受精过程对于克服染色体配对分离而导致的杂种败育的作用,以及类似于小麦中存在的抑制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Ph基因对于防止水稻异源多倍体的基因组间部分同源性配对形成多价体、染色体桥、落后染色体等现象的作用,为选育异源多倍体水稻、无融合生殖水稻提供可靠保证。近三年的实践已经初获良好的结果,利用无融合生殖水稻品系籼粳交,亚洲稻与美洲稻杂交已获得杂种优势明显、结实率高达85%的优良多倍体株系,为实现这一育种新战略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