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满足白花丹参产业化进程加快对优质种苗的大量需求,解决采用传统丹参种苗生产方式繁殖系数低、种苗带毒严重等问题,济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在承担济南市农业农村局2019年农业应用技术创新计划项目“白花丹参生物技术品种改良和快繁技术研究”中开展了道地药材莱芜白花丹参组培苗生产技术研究。通过此项研究,本文作者总结出了一套白花丹参组培苗生产技术,经分析发现,通过本技术生产的白花丹参种苗,与传统种苗生产方法生产的种苗相比,组培苗具有稳定的增产效果,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分别较对照增产101.67%、136.61%,增产潜力较高、经济效益显著、综合表现优良,可在莱芜区及整个济南市进一步示范并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以山东道地药材白花丹参为试材,研究了其不同生长时期地上部与地下部干物质积累、主要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含量的变化规律,综合考虑地下部干物质重与有效成分含量最大化两因素,明确白花丹参的最佳采收期为11月上旬。  相似文献   

3.
白花丹参,被列为稀有名贵中药材之一。然而,十几年前,这一珍惜品种已濒临绝迹。如今,这一中药材已“起死回生”,一跃实现了规模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一切都得益于岳圣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截至2013年底,该合作社推广丹参面积达2万亩,年产干丹参3000余吨,年交易额8000余万元,占全国白花丹参市场的95%。  相似文献   

4.
<正>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课题组负责人、副教授陈力介绍,这一技术可使植物药材丹参单株最高产量超过2000g,而目前国内种植的二倍体丹参单株药材产量平均仅有200~300克。这项技术在对我国丹参种质资源进行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将二倍体白花丹参诱变成同源四倍体,  相似文献   

5.
白花丹参主要病害的发生及综合治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白花丹参药材的家种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病虫害发生较为严重。本文主要对白花丹参6种常见病害的发生、危害特点及综合治理措施进行系统介绍。  相似文献   

6.
为阐明白花丹参和紫花丹参光合特性的差异,本研究测定了这两种丹参光合日变化。结果表明:紫花丹参的光补偿点为1 205μmol·m~(-2)·s~(-1),高于白花丹参(1 024μmol·m~(-2)·s~(-1)),表明紫花丹参对强光的适应性大于白花丹参;紫花和白花丹参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在10∶00—12∶00同步下降,但紫花丹参3个指标的值高于白花丹参。这说明紫花和白花丹参光合"午休"现象都属于气孔限制型,但白花丹参光合速率受气孔限制程度高于紫花丹参;紫花丹参光合速率显著高于白花丹参可能是其产量高于后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不同钾肥用量对白花丹参产量及药材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护和开发白花丹参,完善其栽培理论,本研究设置5个不同施钾处理,对白花丹参进行人工栽培试验,测定其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养分利用情况。结果表明,钾肥与白花丹参产量关系密切,适当施用钾肥可促其生长。然而,随施钾量和产量的增加,钾素的利用率下降,根中有效成分含量也降低,但干物质和有效成分产量均比对照处理提高,白花丹参最适施钾量为253.6 kg/hm2。  相似文献   

8.
以商洛三种不同花色丹参(紫花丹参、粉花丹参、白花丹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生理特性和地上部分农艺性状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花色丹参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生理特性和地上农艺性状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规律为粉花丹参>白花丹参>紫花丹参;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的变化规律均为紫花丹参>粉花丹参>白花丹参;叶片胞间CO2浓度变化趋势为白花丹参>紫花丹参>粉花丹参。同时,不同花色丹参在花序长度、复叶数、叶面积等地上部分农艺性状方面也存在着明显差异,其中紫花丹参株高最高,粉花丹参次之,白花丹参最低,三种花色丹参生长势表现为紫花最好,粉花丹参次之,白花丹参最差。  相似文献   

9.
林山白花丹参是丹参品种之一,其花中镍、硼和铜等元素显著高于紫花丹参,即治疗相关病的药效要远远高于紫花丹参。在了解了林山白花丹参的生长习性的基础上,介绍了其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育苗管理、大田管理以及适时采收,为推广种植林山白花丹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999年李奉胜创建莱芜市丰盛丹参研究开发中心,从事白花丹参的种植、研发和推广。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以后,他创办了莱芜市莱城区岳圣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和专业技能,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钾肥对2种丹参的施用效果,设置5个不同施钾处理,对白花丹参和紫花丹参进行人工栽培试验,测定其产量、有效成分、养分吸收及利用情况。结果表明:钾肥与2种丹参产量之间关系密切,适当施用钾肥可促其生长,有利于养分往库的运转。然而,随施钾量和产量的增加,钾素的利用率明显下降,根中有效成分也降低,但干物质产量和有效成分产量均比对照处理提高。白花丹参钾肥生理利用率较高,而紫花丹参钾肥的农学利用率高于白花丹参。同样栽培条件下,种植紫花丹参可获得较高产量,白花丹参可获得较高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产出。可见,钾肥对2种丹参影响规律相同,白花丹参最适施钾量为253.6kg/hm2,紫花丹参为280.3kg/hm2。  相似文献   

12.
为从叶绿素荧光的角度阐明紫花丹参产量高于白花丹参的原因,探讨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产量和叶绿素荧光差异内在关系,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实验站,利用便携脉冲调制式荧光仪在丹参快速生长期测定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并对其荧光特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紫花丹参的最大荧光、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潜在光化学效率、实际光化学效率、PSII光化学猝灭显著高于白花丹参,表明紫花丹参光合电子传递效率、光合能力高于白花丹参。由此推测,紫花丹参产量高于白花丹参的重要原因是紫花丹参对光能的利用率高于白花丹参。  相似文献   

13.
丹参是一味常用的传统中药,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是丹参药材中最主要的脂溶性药效成分。近年来,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药学工作者对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就丹参制剂中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近几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总结了种质、产地、栽培措施、采收加工等栽培技术对丹参药材质量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研究丹参的高产优质栽培以及现代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白花丹参茎尖、茎段及叶片等不同材料进行组织培养试验,调查不同灭菌时间对白花丹参接种的影响,不同培养基对试管苗生长的影响,不同生长调节剂组合对试管苗生根的影响,不同基质处理对白花丹参组培苗炼苗的影响,从中筛选出适合白花丹参接种组培快繁及炼苗移栽的整套技术。  相似文献   

16.
以陕西省秦巴山区5个野生丹参居群为材料,分别采用AFLP和MSAP两种分子标记技术对秦巴山区丹参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表观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研究,为丹参种质资源评价和保护、引种驯化和优良品种选育及道地药材品质成因等研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丹参居群内的个体间在遗传背景和表观遗传多样性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野生丹参居群间的亲缘关系与其地理分布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来源于最东边的两个居群商南居群(SN)和丹凤居群(DF)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17.
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不同部位有效成分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紫花丹参、白花丹参中根、茎、叶、花等部位有效成分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NaNO2-AlCl3-NaOH法和Folin-Ciocalteu比色法测定紫花丹参、白花丹参中根、茎、叶、花等部位的总丹参酮、总黄酮、总酚酸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丹参酮ⅡA、丹参素钠、原儿茶醛和丹酚酸B的含量。【结果】总丹参酮、总黄酮、总酚酸含量在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的根和叶中均较高,而在茎中较低。其中紫花丹参叶部总丹总丹参酮、总黄酮、总酚酸含量分别比茎部高2.5倍、3.8倍和3.5倍。白花丹参叶部这3类成分含量分别比茎部高2.4倍、1.8倍和1.9倍。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的地上部均未检测出丹参酮ⅡA;但含有与根部相同的丹参素、原儿茶醛和丹酚酸B等3种水溶性成分,且在叶中含量较高。【结论】除根以外,丹参叶部各活性成分的含量均较高,可作为提取丹酚酸等的原料。此外,白花丹参多数部位有效成分含量高于紫花丹参,是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全国白花前胡(Peucedanum praeruptorum Dunn)资源分布与主产地资源现状,确定前胡药材最适种植区域以及白花前胡最佳种植方法,本研究对白花前胡的安徽、贵州、四川、浙江、重庆、湖南和湖北等主产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并收集了46份样品进行白花前胡甲素和白花前胡乙素含量检测。结果表明:目前,全国各大产区白花前胡质量达标情况及稳定性差,其中以安徽千岛湖、贵州地区稍好;以安徽千岛湖产区的仿野生种植和贵州产区的新开林地人工种植为当前较适宜的种植方法,所产前胡药材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不同采收期的野生药材及不同条件下栽培的白花丹药材浸出物进行含量测定,为建立白花丹药材质量标准提供试验依据。[方法]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I部附录X A的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浸出物测定法热浸法测定,并采用DPS3.1软件对不同采收期的野生药材及不同条件下栽培品的根、茎、叶浸出物含量进行相似性评价。[结果]所有样品中(除不同光照条件外),药材根、茎、叶能明显分开,根和叶的相似度较高。不同采收时间的白花丹根、茎和叶的总浸出物含量高于野生样品;其中1~3和11~12月的根、茎和叶的总浸出物含量较高,但由于1~3月份的白花丹个体太小,不适合采收。因此,选择10~12月作为采收期,这与当地采收时间基本一致;以种子苗和扦插苗繁殖的白花丹根、茎和叶的总浸出物含量较高,而农业上植株生长产量以分株苗最好。但是,由于野生白花丹药材资源有限,使用种子苗和分株苗进行后续的试验样本不足,因此建议选择扦插繁殖方式;以生土栽培的白花丹根、茎和叶的总浸出物含量中最高;而农业上以熟土栽培的植株生长产量最高,粘土次之。由于熟土的资源有限,再综合各方面因素,建议选择粘土进行栽培;N、P和K肥都能促进白花丹植株生长。综合各方面因素,建议施加适当量的N、P和K肥较好;全光照下栽培的白花丹根、茎和叶的总浸出物含量最高;聚类分析将全光照下生长的药材根聚为第1类,其余的为第2类;建议采用全光照进行栽培。[结论]该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好,为建立白花丹药材质量标准提供了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20.
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将白花丹参茎段分别接种到不同生长调节物质的MS培养基上,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并成为完整植株,为白花丹参快速繁殖建立最佳培养条件,为白花丹参所含次生代谢药用成分工业化生产提供方便、快捷途径.结果表明:MS 0.5~5 mg/L 2,4-D或MS 0.1~0.5 mg/L NAA培养基适于白花丹参茎段的愈伤诱导;MS 0.5-2.0 mg/L 6-BA或MS 0.1~0.5 mg/L IAA 0.5 mg/L 6-BA培养基上白花丹参茎段能迅速生长成苗;1/2MS 0.1~1.0 mg/L NAA(IAA)或1/2MS 0.1~1.0mg/LNAA 0.1mg/LIAA培养基可使白花丹参苗生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