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疆北部不同类型土壤光谱特征及对有机质含量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北疆地区淡栗钙土、冷钙土、石灰性黑钙土、石膏灰棕漠土等4种土壤类型的反射光谱进行分析,研究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光谱反射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石灰性黑钙土的反射率明显低于其它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高于14 g·kg-1时光谱反射率与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有机质含量很低(<8 g·kg-1)时,土壤的光谱反射率与有机质含量之间呈正相关。分别采用593.6 nm波段的原始光谱反射率、661 nm波段的反射率去除包络线和547.4 nm波段反射率的一阶微分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建立回归模型,经检验三种模型均能较好地预测有机质的含量,其中光谱的一阶微分预测精度相对较高,可较好地预测北疆主要类型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2.
新疆阜康荒地土壤有机质高光谱特征及其反演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干旱区荒地土壤贫瘠且有机质含量少,难以快速、准确测定的问题,以阜康中部荒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64个样点野外光谱进行测定和室内土壤样品农化分析,在原始反射率(R)基础上,利用ENVI5.1软件提取光谱反射率一阶微分(R')、倒数的对数(lg(1/A))、倒数的对数一阶微分(lg(1/A)')、去包络线(CR)等4种光谱反射率,分析了5种光谱反射率的变换形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基于全波段(450~2 350 nm)和显著性波段(相关系数通过P=0.01水平检验),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回归(PLSR)建立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光谱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对不同有机质含量的土壤光谱去包络线后,光谱曲线吸收特征差异更加显著,且土壤有机质含量越多,土壤光谱反射率越低。(2)土壤反射率经过数学变换后提高了与有机质含量的相关系数。(3)在全波段的PLSR中,CR、R'和lg(1/R)'模型的RPD均大于2.0,表明预测能力极好。其中以CR的预测精度最为突出,其模型R2和RMSE分别为0.79、4.12,RPD为2.18。在显著性波段的PLSR中,虽然R'和CR的模型RPD均大于2.0,可以准确预测有机质含量,但CR的R2,RPD更高;基于全波段PLSR模型精度均略优于显著性波段,但其使用数据量大,增加了计算量。同时,其CR模型的RPD仅比显著性波段模型的高0.03。因此,选择显著性波段CR模型作为估测该荒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模型更为简洁、科学、可行。  相似文献   

3.
干旱区玉米抽雄期叶绿素含量高光谱最佳模型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相关性、线性和非线性分析法,探讨了玉米抽雄期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多种高光谱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叶绿素含量的定量监测模型。结果表明:(1)原始光谱反射率与叶绿素含量在713 nm处具有最大相关系数r=0.86,光谱反射率一阶微分在760 nm处与叶绿素含量具有最大相关性r=0.84。同时,最大一阶微分分别对应的波长(λr,λb,λy)、绿峰反射率(Rg)和其对应的波长λg、红边内最大一阶微分总和(SDr)、比值植被指数(SDr/SDb,SDr/SDy,(Rg-Ro)/(Rg+Ro))以及归一化植被指数(SDr-SDb)/(SDr+SDb)等10种参数分别与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相关。(2)采用相关性达到极其显著的12种光谱参数进行建模,其中原始光谱、绿色反射峰以及光谱反射率一阶微分、基于红边面积与蓝边面积的比值植被指数和归一化植被指数所建立的10个模型R2都不小于0.72,前两者所建立的指数模型优于线性模型,而后三者所建立的线性模型则优于指数模型。(3)所选取的五个方程中,在760 nm处的光谱反射率一阶微分值所构建的线性模型:y叶绿素=6912x760nm+44.878因其具有最大决定系数和最小的RMSE,并且其模型表达式相对简单,因此是玉米抽雄期叶绿素含量的最佳预测模型,从模型决定系数R2来看,它比其他模型至少提高了11.4%。  相似文献   

4.
开都河流域下游绿洲盐渍化土壤高光谱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光谱反射特性是土壤遥感的物理基础.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土壤盐分实验分析与土壤高光谱数据采集,对土壤高光谱数据一阶和二阶导数微分变换处理,分析土壤样品的光谱特征,建立土壤光谱和土壤盐分含量间的相关关系,对研究区盐渍化土壤含盐量进行定量反演.研究结果表明:1)从土壤光谱反射率的形态特征来看,土壤的光谱反射率曲线总体上变化较为平缓,光谱特征形态较为相似,且基本平行.2)研究区土壤光谱反射率曲线的形状大致可由300 ~ 600nm、600 ~ 800nm、800~1000nm、1000 ~ 1400nm、1400 ~1900nm、1900 ~ 2100nm、2100~ 2500nm七个折线段和560nm、900nm、1400nm、1900nm、2200nm五个特征吸收点来控制.3)利用光谱反射率一阶导数微分的盐渍化土壤含盐量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均优于利用反射率原型和反射率二阶导数微分,其中氯化物-硫酸盐型RMSE=0.33,硫酸盐型RMSE=0.31,硫酸盐-氯化物型RMSE=0.22.  相似文献   

5.
青海高寒区土壤光谱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青海高寒区4种主要土壤类型为观测对象,利用ASD手扶式波谱辐射仪测定其土壤剖面光谱反射率,结合土壤有机质和氧化铁含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4种类型土壤的光谱反射率表现为流动风沙土>半固定风沙土>淡栗钙土>暗栗钙土;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光谱反射率在375 nm波段、575 nm波段和775 nm波段附近有较好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高光谱数据的土壤有机质反演是土壤遥感及精准农业的重要研究内容,然而不同的光谱处理及建模方法使得模型的估算能力及精度差异明显,限制了模型之间的通用性。为了构建陕西省土壤有机质含量估算的最优模型,以陕西省9种主要土壤类型的216个土样的光谱反射曲线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为数据基础,将光谱反射曲线进行一阶微分d(R)、倒数对数log(1/R)、倒数对数一阶微分d[log(1/R)]和包络线去除N(R)4种变换,结合一元线性回归(SLR)、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和支持向量机回归(SVR)3种建模方法构建了不同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估算模型。结果显示:不同类型土壤的反射光谱曲线总体态势基本一致,吸收特征位置基本相同,且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光谱反射率呈负相关态势;基于d [log(1/R)]光谱变换构建的SVR估算模型精度最高,建模集和验证集的判断系数(R~2)分别为0.9210、0.8874,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为2.18,相对分析误差(RPD)达到2.8751,是估算陕西省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最优模型,PLSR次之,SLR最差。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其定量估测土壤化学成分具有很好的可行性。使用ASD Pro FieldSpec3便携式光谱仪,测量准噶尔盆地人工林地风干土壤样品的可见光-近红外光谱,利用土壤反射光谱值预测全盐的含量。首先,通过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方法,计算土壤全盐与土壤反射光谱之间的相关性,其中土壤光谱值的二阶导数与土壤全盐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806,均方根误差最小为1.508。其次,在基于光谱反射率的基础上,通过多元统计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光谱在1 130 nm、1 430 nm和1 930 nm波段的全盐反演模型预测的效果较好,可以利用这3个波段建立回归方程,对土壤全盐进行反演估算。  相似文献   

8.
黄土丘陵沟壑区生物土壤结皮理化性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解黄土丘陵沟壑区生物结皮发育过程中理化性质的变化,分析了不同盖度水平结皮的机械组成、养分、化学元素以及土壤因子与生物结皮盖度的相关性和结皮发育过程中土壤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随着结皮的发育,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呈增长趋势,pH值则相反;土壤细砂粒含量(0.25~0.05 mm)减少,粗粉粒(0.05~0.01 mm)含量增加;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含量也呈增加趋势。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pH值、细砂粒、粗粉粒、Ca,Mg,Na和Fe含量与生物结皮的形成发育密切相关(P0.01)。此外,各土壤因子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特别是粗粉粒含量和pH值,与其他因子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分析2006年栾城试验站不同氮素水平下冬小麦的多时相的群体光谱测量数据和相应叶片叶绿素密度的测量数据,发现:冬小麦的群体光谱的导数光谱数据、红边光谱数据,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比值植被指数RVI与叶绿素密度具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并且选取样本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方程。以回归方程作为叶绿素高光谱估算模型,并利用检验样本对估算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以745nm处一阶导数光谱值、733nm处二阶导数光谱值和红边振幅为变量的模型可以较好的估算叶绿素密度。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农药残留量(pesticide residue,PR)与高光谱中响应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利用筛选的光谱特征参数建立反演毒死蜱残留量的有效模型。首先采用ASD Fieldspec高光谱仪测得韭菜样本的光谱,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测得毒死蜱残留量(PR)值;分析样本光谱反射率值及其一阶微分值与毒死蜱残留量的相关性,计算33个高光谱特征参数与毒死蜱残留量的相关性;根据相关系数高低选择敏感的光谱特征参数;最后采用最佳相关系数下的光谱特征参数对毒死蜱残留量进行建模反演。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近红外波段789~867 nm范围内一阶微分光谱值与PR值呈正相关,1 860 nm处一阶微分光谱值(first-order differential 1 860 nm,FD1860)与PR值紧密相关;在33个高光谱特征参数中,近红外一阶微分总和(the sum of first-order differential near infrared,SDnir)与PR值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基于此,文章以供试样本的FD1860和SDnir观测值为自变量,分别建立了3个预测毒死蜱残留量的模型,即线性、二次多项式及指数模型,并采用交叉验证测试方法检验了模型的合理性。对实验所得决定系数R2和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的评价结果表明,以SDnir为自变量构建的模型稳定性强,其二次多项式模型是最佳反演毒死蜱残留量的有效模型。因此,样本的高光谱特征参数SDnir的变化幅度直接反映了韭菜样本中毒死蜱残留量的变化,表明运用蔬菜的高光谱特征参数反演蔬菜中农药残留量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抗病毒剂对烟草花叶病毒与烟草叶绿体互作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测试被烟草花叶病毒(TMV)侵染的烟叶片叶绿素含量与荧光光谱特征的变化,发现叶绿素含量随TMV侵染时间的延长而降低,F685/F740比值随TMV侵染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用叶绿素含量、荧光光谱特征可作为筛选抗植物病毒剂的指标。实验结果表明:8种植物抽提物中,紫草、月季抽提物抑制TMV与叶绿体的结合活性高。  相似文献   

12.
草地螟成虫对不同光波和光强的趋光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室内测定昆虫趋性行为,研究了不同波长单色光和白光刺激下草地螟成虫趋光反应及其与光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一定时间暗适应后的草地螟成虫对单色光和白光刺激均具有趋光行为反应,在340~605nm波长范围内,其趋光反应率表现为大小较复杂的几个峰,其中最为主要的两个峰值分别在紫外区360 nm和近紫外的400 nm区;在试验的光强度范围内,草地螟成虫趋光反应率随单色光和白光光强度的增强而升高;性别、蛾(日)龄对其光谱、光强反应曲线均有一定影响,雌性较雄性的趋光反应率高,初羽化(1日龄)成虫趋光反应较不明显,随着蛾龄的增加,成虫趋光反应率明显升高,10日龄时雌蛾还具有明显的趋光行为。这些数据为草地螟诱虫灯具的研发、推广应用以及诱杀效果的科学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半湿润雨养农业区油菜冠层反射光谱与覆盖度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黄土高原甘肃庆阳西峰为半湿润雨养农区典型代表,分析研究油菜营养生长阶段苗期、蕾苔期和生殖生长阶段初期开花始期的冠层反射光谱特征与其覆盖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这几个时期油菜覆盖度与450、550、650、850、1650nm波段反射率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尤其是蕾苔期,相关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另外,研究了10个常用的植被指数同油菜覆盖度间的相关关系,这10个植被指数同油菜覆盖度存在着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性高于同单波段反射率间的关系.并且,利用各时期最优的2个植被指数建立了油菜覆盖度线性及非线性回归监测模型,方程的拟合度都较好.苗期,线形和非线性回归模型拟合程度差异不大,蕾苔期,以线性方程拟合精度较其它方程高;开花始期则以指数模型拟合精度高.  相似文献   

14.
对白头翁叶斑病菌胞壁结合黑色素和胞外黑色素进行了理化性质和红外光谱扫描测定, 结果表明两者具有相似的理化性质, 均易溶于KOH、H2O2和NaClO, 不溶于水、乙醇和丙酮。红外光谱分析表明, 白头翁叶斑病菌YS-24菌株的胞壁结合黑色素与胞外黑色素为同一种类型的黑色素。DHN黑色素的特异性抑制剂—三环唑, 对白头翁叶斑病菌黑色素的产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以白头翁叶斑病菌基因组DNA为模板, 通过PCR扩增, 得到了聚酮体合成酶基因的同源片段 AaPKS , 初步推断白头翁叶斑病菌黑色素合成属于DHN途径。  相似文献   

15.
TMV侵染后烟叶叶绿体的荧光光谱与生理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研究了TMV侵染后烟草叶片中完整叶绿体的荧光光谱与生理学特性:685nm与740nm荧光强度之比升高,放氧放降低,完整叶绿体数目下降,结合TMV侵染后烟叶荧光主特征变化,分析讨论了TMV侵染过程引起的病理变化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16.
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的一些理化性质和光谱吸收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黑色素是某些植物和动物真菌病害的致病相关因子,不同来源的黑色素其生物合成途径可能不同。对玉米大斑病菌细胞壁结合黑色素和从培养滤液中提取的黑色素进行理化性质、紫外吸收光谱和红外光谱扫描测定,并与标准品黑色素进行比较分析,明确了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具有与标准品黑色素相似的理化性质。DHN黑色素的特异性抑制剂——三环唑,对玉米大斑病菌0号和1号小种黑色素的产生均有抑制作用;以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得到了1,3,8-三羟基萘还原酶基因的同源片段,推测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合成于DHN途径。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电子自旋共振光谱仪,检测两种光敏化合物α-三连噻吩(α-T)和1-苯基-4-(3,4-亚甲基二氧)苯基-丁二炔(简称化合物5)处理的稗草愈伤组织后,经近紫外光光照与非光照处理,诱导细胞内产氧自由基的总量.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光敏化合物在1mg/L的浓度下,光照组与非光照组愈伤组织产氧自由基的总量存在显著差异,α-T处理的光照与非光照电子自旋共振图谱氧自由基积分面积与愈伤组织量的比值分别是54.58和46.78mm2/mg;化合物5的氧自由基积分面积与愈伤组织量的比值分别是68.62和53.98mm2/mg.而两种光敏化合物处理的非光照组与空白对照处理的光照组与非光照组所诱导的氧自由基总量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两种光敏化合物对稗草生长的光活化抑制作用与光活化Ⅰ型机制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Conidia of the fungus Metarhizium flavoviride were formulated in a paraffinic oil, ‘Shellsol’ T, and sprayed using the Francome MkII exhaust nozzle sprayer. Germination of the conidia collected from the spray was reduced by 30% as compared to unsprayed conidia. However, in bioassays, there was no detectable difference in virulence with conidia collected from the spray samples and unsprayed formulation. This indicated that, despite the recorded reduction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active conidia, the efficacy of the formulation remained unchanged after passing through the exhaust nozzle sprayer. The droplet size spectra produced by the sprayer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Malvern series 2600cc particle size analyser. The optimum droplets for locust control produced by this sprayer were generated by the number 1 nozzle (internal diameter 2·5 mm) with the number 1 restrictor ring (internal diameter 12.5 mm) sprayed at a pressure of 0·2 bar. The droplets thus produced had a volume median diameter of 58 μm when the nozzle protruded between 1 and 2 mm above the level of the restrictor ring. Of the droplets in the spray plume created by these conditions, 33% were between 50 and 100 μm, a range recommended as an achievable optimum for the ultra-low-volume application of Metarhizium flavoviride. The role of the exhaust nozzle sprayer as a tool for the application of M. flavoviride for locust control is discussed with reference to other vehicle-mounted ultra-low-volume sprayers. © 1997 SCI  相似文献   

19.
20.
感染烟草花叶病毒(TMV)的烟叶在显症前的荧光光谱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测试TMV侵染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与荧光光谱特征的动态变化,分析影响荧光光谱的因素,在以480nm作为激发波长时,叶片685nm与740nm荧光强度之比(F685/F740)随着病毒侵染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叶绿素含量则随着病毒侵染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因此提出可用F685/F740与叶绿素含量之比作为TMV早期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