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格鲁吉亚是小麦栽培种主要起源中心之一.那里发现有14个小麦种(包括亚种、品类)〔一粒小麦种栽培一粒小麦亚种(T.monococcum),圆锥小麦种栽培二粒小麦亚种(T.dicoccum),提莫菲维小麦种提莫菲维小麦亚种(T.timopheevii),圆锥小麦种考尔希二粒小麦亚种(T.georgicum),圆锥小  相似文献   

2.
一粒系小麦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粒系小麦是多倍体小麦染色体组的供体物种之一,是小麦的重要基础物种。近年来,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国际上对一粒系小麦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至今我国对一粒系小麦的研究和利用仍相对较少。本文从分布与分类、起源与进化、细胞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农艺和品质性状等方面,将国内外对一粒系小麦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一粒系小麦的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硬粒小麦(T·duyum)是小麦中四倍体的一个种。硬粒小麦在遗传结构与系统起源上与普通小麦不同。据40年来福州地区的气象资料表明,冷、烂春年占80%左右,而暖、旱春年仅占20%左右。这是该地冬播春收硬粒小麦结实低、病害多、籽粒质量不良的主要原因。为此,笔者通过四年秋播与冬播栽培的气象条件的比较,现将结果分析如下。一、硬粒小麦的秋、冬播的表现情况 (一)产量表现(表1)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小麦进化过程中C_4代谢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以二倍体小麦种(野生一粒小麦、栽培一粒小麦、拟斯卑尔脱山羊草、粗山羊草)、四倍体小麦种(野生二粒小麦、栽培二粒小麦、阿拉拉特、提莫菲维小麦)及六倍体小麦种(斯卑尔脱小麦、普通小麦)为试验材料,对不同染色体倍数小麦种不同绿色器官光合碳同化酶(PEPC、RuBPC、NADP-MDH、NADP-ME、NAD-ME)活性及稳定碳同位素(δ~(13)C)值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同一种内,非叶器官(叶鞘、穗下节间、芒、护颖、外颖)RuBPC活性显著低于旗叶,除六倍体小麦品种外,其余小麦材料的PEPC及其他C_4途径酶活性均高于叶片。在小麦进化过程中,随着染色体倍数的增加,旗叶片的C_3和C_4同化酶活性均上升,且PEPC/RuBPC活性比值显著增加;非叶器官的RuBPC活性增加,但PEP羧化酶及其他C_4途径酶活性下降,PEPC/RuBPC活性比值显著降低。旗叶和穗器官的δ~(13)C值均在C_3途径范围内,穗器官的δ~(13)C值高于叶片;随染色体倍数的增加,旗叶δ~(13)C值增高,而穗器官的δ~(13)C值下降。综合来看,小麦非叶器官具有较强的C_4光合酶活性,在进化过程中,其C_4酶活性趋向减弱,而旗叶的C_4酶活性则趋向增加。  相似文献   

5.
野生小麦及其近缘属种质一直是改良栽培小麦有益变异的重要来源.印度旁遮普农业大学(PAU)大约收集了11 000个小麦种质样本,其中包括栽培普通小麦、硬粒小麦、小黑麦、野生小麦〔野生一粒小麦(T. boeoticum)、野生二粒小麦(T.dicoccoides)等〕及其近缘属〔山羊草属(Aegilops)、冰草属(Agropyron)、黑麦属(Secale)等〕,以及通过不同的国际来源得到的外源附加系和代换系.在大田人工接种条件下,不同年份和不同地区签订了这些种质对小麦锈病、白粉病、印度腥黑穗病利叶斑病的抗性.签定了许多种对各种病害和非生物胁迫具有抗性的有益变异.由单个显性基田控制的一粒小麦(T. monococcum)对除草剂异丙隆(isoproturon)的抗性被导入到敏感的硬粒小麦(T. durum)中.阿拉拉特小麦(T. araraticum)对锈病的抗性被导入到普通小麦(T.aestivum)中.一粒小麦、野生一粒小麦和方穗山羊草(Aegilops squarrso)对印度腥穗病(Tilletia indica)的抗性保存在其与硬粒小麦栽培种杂交产生的双倍体子代中,本文评估了小麦及其近缘种野生种质广泛收集样本对各种病害和非生物胁迫的抗性签定以及它们在小麦改良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6.
灌浆期干旱对不同倍性小麦光合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灌浆期水分亏缺对不同倍性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选用二倍体野生一粒、栽培一粒小麦,四倍体野生二粒、栽培二粒小麦,六倍体小麦"长武134"和"陕253"等6个小麦品种作为供试材料,通过盆栽控水方式,对不同倍性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供水、轻度干旱和严重干旱3种水分处理下,不同倍性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差异极显著.在灌浆过程中,水分亏缺对不同倍性小麦净光合速率变化趋势的影响不明显.而最大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随水分胁迫的加重而减小.六倍体小麦平均最大净光合速率为22.03 μmol CO2·m-2·s-1),高于二倍体和四倍体小麦.六倍体小麦平均最大水分利用效率约为7.12 μmol CO2/mmol H2O ,分别是四倍体和二倍体的1.63倍和2.05倍,并且在灌浆开始时就达到最大.因此,小麦长期进化过程中,六倍体小麦花后较强的光合能力和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小麦不同近缘种籽粒蛋白质积累的演进规律,以二倍体野生一粒小麦(T. boeoticum)、栽培一粒小麦(T.monococcum)、节节麦(Ae.tauschii)和黑麦(S.cereale),四倍体野生二粒小麦(T.dicoccoides)、栽培二粒小麦(T.dicoccum)和硬粒小麦(T.durum),六倍体普通小麦(T. aestivum)扬麦9号、豫麦34和扬麦158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小麦不同近缘种籽粒蛋白质积累的动态变化及相关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六倍体普通小麦相比,二倍体和四倍体材料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低,但蛋白质含量高,其灌浆初期氮代谢能力比较强,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GPT)活性较高,蛋白质积累速度快;除黑麦外,其他二倍体和四倍体材料蛋白质合成关键酶活性下降早而快,在灌浆中后期低于普通小麦,蛋白质积累的功能期较短.因此,普通小麦灌浆后期较高的氮代谢酶活性和较长的持续期是提高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合成的重要生理原因.  相似文献   

8.
为了挖掘ω-醇溶蛋白在小麦品质育种中的潜力,利用2对引物采用基因组PCR方法分别从阿拉拉特小麦(Triticum timopheevi Zhuk.var.araraticum)、栽培二粒小麦(Triticum turgidum ssp.dicoccon)、提莫菲维小麦(Triticum timopheevi)、栽培一粒小麦(Triticum monococcumssp.monococcum)和野生一粒小麦(Triticum monococcum var.boeoticum)5个小麦属物种中克隆出ω-醇溶蛋白序列,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共克隆到6条新的ω-醇溶蛋白序列,归属于ARH、ATN和TRQ三种类型。这些新的ω-醇溶蛋白序列的长度为927~1 095bp。在这6个序列中,除KR082150拥有两个甲硫氨酸(Met)外,其余的均缺少含硫氨基酸。进化分析表明,本研究获得的6条ω-醇溶蛋白序列聚在了2个主要的分支,其中N端第一个氨基酸为丙氨酸(Ala)的ω-醇溶蛋白聚在了一个大的分支中,而TRQ类型的则聚在了另一个分支中。  相似文献   

9.
冬季增温对田间小麦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从光合方面揭示暖冬现象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以扬麦13为材料进行开放式增温试验。在冬季(11月13日-翌年3月14日)设置全天(DN)、白天(D)和夜间(N)3种增温处理,分析不同增温处理下小麦在越冬期和孕穗期的光合参数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越冬期DN处理下小麦表观光量子效率、光饱和点和光系统Ⅱ实际光化学效率分别比不增温处理(CK)增加28.21%、16.32%和43.78%。越冬期N和D处理下小麦表观光量子效率、光饱和点、光系统Ⅱ实际光化学效率分别比CK高15.38%、13.67%、81.93%和7.69%、0.99%、1.61%。孕穗期N处理下小麦表观光量子效率、光饱和点和光系统Ⅱ实际光化学效率均达最小值,分别比CK降低3.3%、4.5%和9.7%。越冬期DN和N处理能明显增强小麦的光合作用。不同增温处理均导致小麦孕穗期光合作用减弱,但对千粒重穗粒数和影响不显著,而冬季增温可增加小麦穗数。D和DN处理均有增产作用,N处理则导致减产。  相似文献   

10.
就小麦起源上讲从野生型乌拉尔图小麦[Triticum urartu(A~u)]和高大山羊草[Ae-iglops longissima(B))产生了四倍体圆锥小麦[turgiaum];从野生一粒小麦[T.boeoticum(A~(?)))和拟斯卑尔脱山羊草[Ae.speltoides(G)]产生四倍体提莫菲维小麦[timophee-vii]。以后,圆锥小麦再加上方穗山羊草[Ae.squarrosa(D)]的染色体组形成了  相似文献   

11.
为了从叶绿体角度解析小麦属植物的起源进化关系,以14个小麦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为对象,利用比较基因组分析方法,比较了小麦属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基因含量、序列变异、结构特性、进化关系和RNA编辑的异同。结果发现,14个小麦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大小相近,结构特征比较保守,但基因数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是由于tRNA的数目不一致引起的;IR区的伸缩分析发现硬粒小麦和乌拉尔图小麦在IRb-SSC边界基因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他麦类作物间差异很小;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的系统进化分析发现,有AABB基因型的物种聚在一起,而AAGG型的单独为一支,基本反映了其系统进化关系;对这14个叶绿体基因组的RNA编辑位点进行了预测和比较分析,发现有35个编辑位点在所有小麦属物种中均发生,同时还鉴定到多个物种特异的编辑位点,为从RNA编辑角度解析小麦属植物的系统进化关系提供了重要数据。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业已发现采用酪氨酸酶测定法可以探测硬粒小麦(Drvum oeslivum)受普通小麦(Triticum oeslivum)混杂的程度。把小麦种子浸入酪氨酸酶溶液里,然后再暴露在空气中,可使普通小麦籽粒变黑,这样,能在30min或更短的时间内很容易地把普通小麦同硬粒小麦区分开来.酪氨酸酶作用物(底物)无毒易处理.本测定方法能把硬粒普通小麦和软粒普通小麦同硬粒小麦加以区分,很适宜于品质鉴别。  相似文献   

13.
一粒小麦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从野生一粒小麦中发掘有用基因,随机选取33个普通小麦EST-SSR标记和定位于小麦A基因组的41个普通小麦基因组DNA-SSR标记,对35份一粒小麦、3份四倍体小麦和1份普通小麦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扩增这些标记位点的引物中有45对在一粒小麦上有扩增产物,其中33对检测出位点多态性,而且基因组DNA-SSR标记的多态检测率明显高于EST-SSR标记多态检测率。这些多态位点包括211个等位位点,平均每个位点有6.03个等位变异。利用PHYLIP分析软件按UPGMA方法对这些一粒小麦种质进行了聚类分析,以遗传距离0.5为界,可以将其分为7种类型。这种聚类关系与对应种质的白粉病抗性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根据聚类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测相关种质所携带的抗白粉病基因的起源和变异。对一粒小麦与野生二粒小麦种质的遗传距离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二粒小麦的A基因组可能有不同的起源。  相似文献   

14.
硬粒小麦(Triticum durum Desf)在美国和意大利研究最早,后来传播到埃塞俄比亚,在中东、北非和欧洲南部逐步扩散到其它地方.目前播种面积已达2,060多万公顷,约占世界小麦的10%.特别是在欧洲,硬粒小麦是一种重要作物,始终保持着一定的面积;消费量大,在国际贸易上很受欢迎.硬粒小麦主要用于制作通心粉,也可做其它面食.意大利以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目前云南、西藏和新疆小麦的研究现状,就三者的分类学地位、起源进化、独特性状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意见.分类学,形态学,染色体组组成,SSR分子标记等研究结果表明,云南、西藏小麦是普通小麦的一个亚种,而新疆小麦被划分为六倍体小麦内的一个独立的种(Tr.petropavlovskyio),推测云南小麦和西藏小麦可能是由中东等地传入中国的原始六倍体小麦的后代,而新疆小麦或许是外来原始六倍体小麦传入中国新疆后,再与新疆本地的波兰小麦杂交的后代.研究还表明,西藏小麦和云南小麦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要大于新疆小麦.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不同生态环境下减少灌水次数对冬性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冬性强筋小麦品种农优3号和中麦998为材料,分别在冀中北生态区的徐水区和冀东生态区的昌黎县进行大田试验,设3个灌水次数处理(CK:越冬水+拔节水+开花水;W_2:越冬水+拔节水;W_1:越冬水),研究了不同灌水次数对冬性强筋小麦叶面积系数、干物质积累、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灌水次数减少,两个供试小麦品种孕穗期叶面积系数呈下降趋势,W_1处理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减少灌水次数导致2个冬性强筋小麦地上部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降低,而对收获指数的影响因品种而异,其中农优3号收获指数呈上升趋势,而中麦998以W_2处理最大。减少灌水次数使冬性强筋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降低,导致产量显著降低。灌水次数减少造成冬性强筋小麦籽粒容重和蛋白质含量提高,稳定时间延长,但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下降。本研究条件下,徐水点农优3号的产量较高,而昌黎点中麦998的产量较高;相同灌水处理下,同一品种在昌黎点的品质指标优于徐水试验点。综上,在河北冬性强筋小麦种植区可以选用灌越冬水和拔节水协调其籽粒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组建成K(Ae.kotschyi)、V(Ae.ventricosa)型小麦恢复系表型轮回选择群体,对C0~C3不同轮选世代的育性及其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K、V型小麦雄性不育恢复基因对大谷核不育小麦的育性没有影响,符合可育:不育=1:1的分离比例。经过3次轮回选择,小麦株高、穗粒数、百粒重和单株产量具有一定的选择效果,其中株高比对照降低3.3cm,穗粒数增加2.7粒,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不同生育期喷灌对渭北旱地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喷灌对旱作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以中麦175为材料,在小麦越冬期和拔节期进行喷灌处理,比较了喷灌处理与对照(未喷灌)间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光合特性及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越冬期和拔节期喷灌均能显著提高小麦产量,产量增幅为9.7%~36.3%,其中越冬期喷灌24mm+拔节期喷灌24mm处理增产效果最好。喷灌显著增加了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喷灌对小麦品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显著增加了籽粒硬度、吸水率、最大拉伸面积和沉降值,但对蛋白质含量、稳定时间等其他指标影响较小。说明合理的喷灌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旱地产量和改善品质。  相似文献   

19.
认识在自然条件下产生多倍体小麦的进化途径,从而揭示出用置换原始类型在基因型中不带有多倍体小麦的缺点(如感染真菌病害及其它缺点等)的方法重新合成多倍体小麦的前景。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有山羊草属(AegilopsL.)参与形成多倍体小麦的看法。在20——30年代期间,查明了硬粒小麦和普通小麦,以及提莫菲维小麦的染色体结构,其染色体组的组成分别用AB、ABD和AG符号表示。  相似文献   

20.
提高冬小麦品种的越冬性是小麦育种中现实问题之一。我们五年间对半个世纪(1929—1979年)在乌克兰草原地带区域化的冬性普通小麦品种所做的比较研究证实,我国南方的育种家在改良这个作物的许多重要经济性状上,尤其是在提高丰产性上取得相当大的成效。不过新的集约型品种在越冬性上都不及五十年前育成的粗放型品种。所有现存抗寒性、越冬性强的冬小麦资源(敖德萨16,乌里杨诺夫卡,留切申329,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