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2015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5年蜜蜂授粉与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方案》的通知,以油菜、向日葵、苹果、梨、柑橘、枣、樱桃、草莓、番茄、哈密瓜、水稻、大豆12种蜜源植物或虫媒授粉植物为主,建立4个蜜蜂授粉与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整建制推进示范区、24个试验示范基地。每个整建制示范区,设施作物示范面积1万亩、大田作物5万亩;每个试验示范基地,设施作物示范面积1000亩、大田作物3000亩。  相似文献   

2.
枣庄市市中区西王庄乡横沟蔬菜科普示范基地近日通过国家农业部蔬菜标准园验收,成为该区唯一一家国家级蔬菜标准园。该基地是以蔬菜育苗、种植、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分蔬菜园。园区分为集约化育苗展示区、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休闲采摘体验区和综合配套服务区面积273亩,以实施绿色茄果类蔬菜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肥城市农业新技术示范基地成立于1990年,经过多年的积累,目前已形成了以绿芦笋为特色、肥城桃为优势、高产节水池藕、有机蔬菜、特色林果为新兴产业的综合性科技示范基地。从事林果、池藕、绿芦笋种植的人员35000多人.人均年收入6000~10000元,较种植传统作物增收2—3倍。2007年12月,肥城市农业新技术示范基地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新都基地果桑标准化种植示范园建于2016年5月,面积约0.2hm^2(3亩),示范蜀椹1号、粤椹大10、嘉陵30号、白玉王、台湾72C002、长果桑等果桑品种12个。园区集中示范果桑标准化栽培、免除草免耕、果桑快速丰产建园、"果桑一病一虫"绿色防控等技术.  相似文献   

5.
《中国蜂业》2017,(12):35-37
<正>2017年3月14日至4月5日甘肃省蜂业技术推广总站在甘肃河西地区的武威市凉州区开展了甘肃省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熊蜂授粉与温室番茄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推广"(GNCX-2016-4)和"不同蜂种为设施果蔬定向授粉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GNCX-2012-58),花期授粉田间实验前后达20天。项目组成员主要开展了当地温室不同果蔬作物熊蜂授粉行为和生长开花特性的观察研究,后期将对授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瓜果蔬菜已成为人们每日生活的必需品,单纯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的生产方式如激素授粉、农药防治病虫害终将成为过去,反季节果蔬市场需求量迅速增加,安全、新鲜、可口、高质的瓜果蔬菜生产是目前市场发展的总体趋势。熊蜂特有的身体结构和生物学特性,使其成为世界上对棚室内瓜果蔬菜授粉效果最好、应用最广的授粉昆虫。利用熊蜂授粉,不但能提高果蔬的产量、质量、口感问题,同时解决人212授粉所产生的激素污染问题。熊蜂授粉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绿色食品安全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6月20日下午,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余欣荣一行赴攀枝花市米易县垭口镇,调研参观8.6万亩稻菜轮作示范基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攀枝花米易试验基地。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儋州综合试验站高景林站长向余欣荣副部长汇报了基地设施番茄熊蜂授粉技术试验示范情况,得到余欣荣副部长的肯定。熊蜂授粉示范区种出来的番茄,既"压秤"又味道好。熊蜂授粉比用激素蘸花坐果的番茄,可溶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农业部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了蜜蜂授粉与绿色防控增产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现场会,提出2014年要率先在大豆、油菜、苹果、番茄等10种作物上设立20个示范基地,集成示范关键技术,初步形成10种作物的蜜蜂授粉和绿色防控技术规程,为今后开展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打下基础。长期以来,我国由于授粉昆虫栖息环境的破坏、以及大面积地过度使用农药等因素致使授粉昆虫种群严重不足。同时,我国用于主动授粉或出租授粉  相似文献   

9.
曹华 《农业新技术》2005,(4):i0017-i0017
百村蔬菜品种更新示范工程已在顺义、通州、大兴、平谷、昌平、延庆、怀柔、密云、朝阳、房山、门头沟等11个区县全面展开.建立25个蔬菜新品种综合展示基地和108个示范村,带动近1000个科技示范农户.推广”京研”蔬菜新品种100多个。为展示百村蔬菜品种更新示范项目成果.推广蔬菜优良品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北京京研益农科技发展中心精心选择优良品种,实施大面积品种更新.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反季节蔬菜及各种类型的温室迅速发展,对授粉昆虫的需求也随之增长.目前,虽然蜜蜂授粉应用最广泛、最有效,但熊蜂与蜜蜂相比,更适合为温室蔬菜授粉.熊蜂的喙比蜜蜂长,使得它们具有为特殊花萼和深花管的植物授粉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正>本刊讯(特约通讯员陈世平)连日来,在清流县嵩口镇围埔村的蜜雪梨基地里,果农在该县农业局果树专家的指导下,忙着开展疏果和病虫害绿色防控,以确保今年蜜雪梨高产优质。该基地面积约15 hm2,是国家农业部、财政部扶持的现代农业(蜜雪梨)科技示范基地。蜜雪梨是清流县主栽果树品种之一,全县蜜雪梨种植面积达1 100 hm2多,年产量达1.2万t,已  相似文献   

12.
熊蜂的商业价值不仅体现在为大棚温室瓜果蔬菜授粉.而且笔者认为熊蜂产品同蜜蜂产品相比更加天然、无毒,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珍品,熊蜂产品中的熊蜂蜂毒是最值得开发的.熊蜂蜂毒的商业价值不亚于蜜蜂蜂毒。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随着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绿色有机果蔬的需求与日俱增,利用蜜蜂、熊蜂等传粉昆虫为农作物授粉已成为生产绿色、有机果蔬的必不可少的技术之一。面对我国巨大的授粉市场潜力,很多国际授粉公司开始向中国大量出口授粉熊蜂。进口熊蜂可能携带病原物和寄生虫等病害并对我国的野生熊蜂的生存等产生潜在威胁,已引起我国相关检疫部门的密切关注。为了提高检疫人员对熊蜂病虫害的了解和检  相似文献   

14.
熊蜂是设施作物最理想的传粉昆虫之一。农业发达国家早已把熊蜂授粉技术纳入工厂化农业关键技术措施之一 ,并已作为常规技术来应用 ,对提高作物产量 ,改善品质 ,增加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是熊蜂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且有 7家熊蜂研究单位。目前世界已知命名熊蜂1 2 0种 ,我国已命名 1 0 2种 ,而且分布区域已基本摸清。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有关科技人员 ,坚持走开发本国熊蜂资源的道路 ,对北京及河北省部分地区的野生熊蜂资源进行了广泛调查 ,早春从田间捕捉到熊蜂 5 5 0只 ,经专家鉴定共有 1 1种 ,从中筛选出了 5个不同优势蜂种进行室…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所长张复兴研究员日前称 ,我国已攻克熊蜂人工饲养技术难关 ,可以向社会批量提供熊蜂 ,用于温室蔬菜授粉 ,增加蔬菜产量 ,改善蔬菜品质 ,从而结束了我国只能依靠进口熊蜂给温室蔬菜授粉的历史。熊蜂在温室中是比蜜蜂更为优良的授粉昆虫。欧美一些国家率先在温室中利用熊蜂为番茄、黄瓜、辣椒、茄子和草莓等授粉 ,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使得近几年国际上迅速掀起了利用熊蜂给温室蔬菜授粉的热潮。然而 ,熊蜂是野生的 ,如何繁殖就成为一个难题。从 1996年起 ,中国农业科学院就将此列为重点研究项目。几年来 ,经过蜜…  相似文献   

16.
核桃是云南最具特色的高原林产业,为了有效防控核桃病虫危害,显著提高核桃品质,在云南大姚开展了核桃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示范。通过2年园艺技术、生物防控、物理诱杀等技术措施的应用,调查表明,示范林主要病虫害平均危害率较对照林降低了26.94%,产果量较对照林增产24.3%。结果表明,该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能为生产安全、优质的云南省特色“精品核桃”提供保障,有利于云南核桃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本刊讯(通讯员齐鸣箫)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已成为秦皇岛市农业发展的新亮点。目前,该市有3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蔬菜标准化示范种植园达到40个,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企业数、认证产品数及标准化基地创建数量、规模均位居全省前列。北戴河新区优质水稻、抚宁县郦城隆盛生态养殖等5个优势园  相似文献   

18.
密云区养蜂脱低工作调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密云区蜂产业发展现状1.蜂产业整体概况密云区现有蜂农2072户,蜂群11.5万群,占全市蜂群总量的41%,是名副其实的"北京市养蜂第一大区"。已建成包括国家级蜂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绿色、无公害蜂产品生产基地、蜂产品深加工基地、西方蜜蜂良种繁育基地和成熟蜜生产基地等20个。拥有蜂产品公司2家,蜂业专业合作组织25个,加工生产线9条,合作社入社社员1906户,产业从业人员达4000余人。密云区以生产高端成熟蜂蜜而闻名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无公害蔬菜的起源,环境污染对蔬菜生产的危害,国家制定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要求和方法,并指出无公害蔬菜生产的现状。通过目前无公害蔬菜生产存在的污染问题,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有机蔬菜生产过程中,应该净化生产环境建立示范基地相结合,发展各种病虫害防治的技术,开发新的预防措施,如实施产品速测和生产速测工具,以确保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草原蝗害与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是内蒙古的生态主体,对维护全国的生态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年来草原蝗害在内蒙古连年发生,对草地植被造成严重破坏。本研究对2006-2015年内蒙古草原蝗害、绿色防控技术及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提出防控对策。结果表明,内蒙古草原蝗虫整体为害2010-2015年已连续6年呈下降态势,目前以点片状中、低密度分散发生为主;蝗虫微孢子虫(Nosema locustae)、蝗绿僵菌(Metarhizium acridum)、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印楝素(azadirachtin)、苦参碱(matrine)、烟碱·苦参碱(nicotine·matrine)、牧鸡牧鸭、自然天敌防控及生态治理效果明显,绿色防控技术得到优化,防控技术体系基本形成,10年间累积应用面积733.3万hm~2,生物防治面积明显增大,生物防治比例显著提高,减灾收益9.9亿元,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建议草原蝗虫绿色防控应进一步增加资金投入、完善预警体系、加大科研力度、强化生物防治,切实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难点和问题,以实现草原蝗虫的绿色可持续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