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龟甲龙(Dioscorea elephantips) 薯蓣科多肉植物,也是茎干状多肉植物的代表种之一。茎干半球状,直径最大可长至1米,表面有厚厚的龟裂成六角状的木栓质树皮。细长缠绕的枝1~2米长,叶互生,心形至肾形,绿色(见彩页)。花黄色或黄绿色,仅0.4厘米大。▲白马城(Pachypodium saundersii)属夹竹桃科棒棰树属,是产在南非和津巴布韦的一种著名多肉植物。棍棒状茎有稍膨大的  相似文献   

2.
正与流行时尚、华丽多彩的石莲花(拟石莲)属多肉植物相比,同为景天科的青锁龙属多肉植物则具有形态多变、清新别致的特点。其中原产于南非的月光、稚儿姿、玉椿、花椿、托尼、绿塔、绒塔、彩色蜡笔等小型种及杂交种尤其受到玩家青睐,尽管栽培难度较高、过夏易死亡、缺光易徒长,但仍有不少人迎难而上,进行收集栽培。因其植株不大,一般做小型甚至微型盆栽,  相似文献   

3.
为了掌握民勤荒漠草地盐生植物群落的季相变化特征,为民勤荒漠草地保护、生产力的恢复与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民勤盐渍荒漠草地盐爪爪群落和芦苇群落进行调查,通过对5月、7月和9月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2个群落的组成及季相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民勤荒漠草地盐生植物群落灌木层伴生物种组成相对稳定;盐爪爪群落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盖度7月份最大;芦苇群落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盖度9月份达到最大。从5月到9月份盐爪爪群落和芦苇群落草本层伴生种组成随季节变化不大,盐爪爪群落草本层植物的种数、盖度和冠幅7月份最大;芦苇群落草本层植物的种数、盖度和冠幅逐渐增大,9月份植物种最多、盖度和冠幅最大,结构变得复杂。这主要是由于民勤盐渍荒漠草地气候特点、植物自身生理生态特性、分布的立地条件的差异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正在引进生石花时常会涉及编号问题,这个所谓的"编号",通常是指科尔(Cole)编号。生石花属植物的原始种约有80多个,分布于南非、纳米比亚等非洲南部地区,此外还有大量园艺种和变种。南非约翰内斯堡的Desmond T.Cole(科尔)教授,对生石花属植物的习性、地理分布进行了长期的野外研究。在其研  相似文献   

5.
神刀(Crassula falcata)是景天科青锁龙属多肉植物。原产南非东部,在原产地成半灌木状生长,株高可达1米以上。其镰刀状叶片肥厚多汁,灰绿色,无叶柄,紧贴茎杆对称生长,排列非常整齐,基  相似文献   

6.
小资料在原产地,大戟科植物的利用包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很是有趣。渔猎工具大戟科植物的白色浆汁大多有毒,有些还是剧毒,因而有几种被原住民用作箭毒材料。知名度高的是矢毒麒麟(Euphorbia virosa),产地原住民把凝干的浆涂在箭头上射杀野兽。在津巴布韦,当地人用琉璃塔(Euphorbia cooperi)的汁液毒鱼。南非的班图人用冲天阁 (Euphorbiaingens)捕鱼,方法是先用石头包上干草,浸透毒液后扔入池塘,15分钟后就有鱼浮上来,但仍有呼吸。药用南非霍萨人用E.pugniformis 和 E.gorgonis治各种皮肤病(用薄片贴),贴在脚底可缓解关节痛。索托人、霍萨人和德兰士瓦省东部土著用大戟科多肉植物治疗肿瘤,主要种类有 E.ingens、E.clavaridides 和 E.bupleurifolla。食用在南非开普半岛的旱季,母牛常吃 E.caput-medusa,但因有毒,母牛在分娩时经常死去,小牛也容易畸形。消除毒素很简单,用水煮几个小时就行了,不但喂牛安全,人也可吃,南非用肥牛大戟(Euphorbia escufenta)喂牛,能让公牛更强壮。  相似文献   

7.
仙人掌类植物,全世界约有70~110个属2000余种,多产于美洲干旱荒漠或半荒漠地区。墨西哥分布最多,约有900余种,野生分布的仙人掌类植物有300万公顷,素有“仙人掌王国”之称。成片的仙人掌属(Opuntia)植物在公路两旁随处可见,在海拔较高的中部、北部干旱地区,仙人掌类植物更是天然植被中的主要成分,构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在墨西哥,人们不仅把这类植物作为优美的观赏植物,建设了许多以此为特色的植物园和自然保护  相似文献   

8.
●四海波俗称肉黄菊,系番杏科肉黄菊属多肉植物。原产南非干旱地区,叶片肉质,偏菱形,叶缘有8~10个反曲尖齿,每年夏秋季开金黄色大型花朵。喜温暖而阳光充足的环境,也能耐半阴,适于栽植在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中,习性强健,栽培容易,是窗台、桌几的点缀佳品(见彩页)。  相似文献   

9.
正龟甲龙的半圆形茎干酷似"龟甲",而细长的蔓生茎又像"龙","龟甲龙"之名也因此而得。龟甲龙是茎干状多肉植物的代表物种,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多肉植物爱好者可盆栽观赏,植物园也可作为珍奇植物用于布置沙漠植物温室。龟甲龙为薯蓣科龟甲龙属茎干状多肉植物,按习性不同大致可分为温暖季节生长的墨西哥龟甲龙和冷凉季节生长的南非龟甲龙两种类型。此外,还有秘鲁龟甲龙、危地马拉龟甲龙、象足龟甲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绿洲-荒漠过渡带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以及不同生活型植物在维持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方面的机理,对民勤沙区绿洲-荒漠过渡带8种典型植被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灌木层在物种组成和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除红砂群落外,其他群落中灌木所占比例均在56.86%以上,多年生草本植物所占比例较小,在整个群落中仅占0.30%~3.14%(除沙蒿群落6.65%),数量较稳定;(2)8个群落中白刺重要值最高,达84.41%,猫头刺群落最低为20.70%,其余6个群落在56.78%~68.07%之间;(3)8个群落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猫头刺群落>绵刺群落>红砂群落>沙蒿>沙拐枣群落>珍珠猪毛菜群落>膜果麻黄群落>白刺群落,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偏低,物种丰富度较低,生态优势度较高,种间相遇率偏低,群落中物种分布不均匀。说明民勤沙区绿洲-荒漠过渡带群落物种主要以矮化的小灌木、小半灌木为主,多年生草本植物所占比例较小,优势种群在荒漠灌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突出,对群落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过程和群落的演替方向,具有比其他物种更重要的作用,荒漠灌木群落由于缺乏冗余物种的支持,是一类不稳定的群落。  相似文献   

11.
苦苣苔科植物(Gesneriaceae)给读者们的印象一贯是草本,偶见藤本和亚灌木。但2005年第1期,邢全先生等为读者介绍了产自我国的苦苣苔科多肉植物,如文采唇柱苣苔、刺齿唇柱苣苔、条叶唇柱苣苔等,为多肉植物大家庭增添了新的气息。其实,盛产多肉多浆植物的美洲大陆,亦孕育出了苦苣苔科多肉植物,著名的断崖女王便是其中之一。形态特征断崖女王(Rechsteineria leucotricha)为苦苣苔科大岩桐亚科(Sub.Gesnerioideae)月宴属(Rechsteineria)植物,宿根,草本而肉质化,其块茎膨大呈球形、扁圆形,外观与仙客来块茎有些相像,但更大一些。块茎黄褐色,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06—2014 年民勤荒漠植物4 个样区36 个样方调查数据,对该区沙蒿、梭梭、麻黄和白刺4种典型荒漠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群落结构简单,物种相对单一且数量较少,植物都是以较低的芽位适应生境条件;灌木层物种的变化不大,草本层物种有所增加;多样性指数沙蒿群落、梭梭群落和白刺群落的略有增加,而麻黄群落略有减小;该区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主要由于草本层的物种变化引起。了解和掌握民勤荒漠植物群落的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对于推动干旱荒漠区植被恢复和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民勤沙区退化荒漠植被的健康度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模糊判别方法的健康度分析方法完全可以运用于退化植被健康度的排序。评判指标的选择是决定评判结果是否准确可靠的关键。将退化荒漠植被的判别指标分为优势种(或灌木)和伴生种(或草本)两类指标,更适合植被群落的自然属性,且可以通过一级判别分别优势种植物和伴生植物研究其健康状况,能更准确地揭示植被群落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植物群落在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上的健康状况优于固定沙丘;群落健康度受优势种健康状况影响明显。健康序列的灵敏度分析既可以用来检验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揭示各类指标所代表的对象在植被群落中所处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4.
南非是众所周知的多浆植物王国,纳马夸兰地区位于南非西部,跨越北开普省和西开普省,是世界著名的多浆植物生长区,在这里生长着1000多种多浆植物,占全世界多浆植物种类的10%。纳马夸兰被世人称作"多浆植物花园"。作为多浆植物爱好者和专业的多浆植物养护者,如果能了解南非纳马夸兰地区的气候、植物品种等信息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沙漠玫瑰(Adenium obesum)是夹竹桃科多肉植物。在多肉植物中,国内外书刊中称为沙漠玫瑰的不止一种植物,如欧洲喜欢将一种番杏科的肉质灌木称为沙漠玫瑰。我们目前所习称的沙漠玫瑰是日本命名的一种多肉植物。  相似文献   

16.
正景天科石莲花属和百合科瓦苇属多肉植物是目前最受欢迎的多肉植物种类。石莲花属植物叶片以莲花形状排列,叶片饱满圆润,形态美观。该属园艺品种很多,部分品种叶片随季节变化出现"状态",深受大众喜爱,常见的有乌木、雪莲等热销品种。瓦苇属又称为十二卷属,全属约150余种,原产南非,很多种类习性强健,形态美丽,"窗"大透亮,花纹奇特,部分品种价格昂贵,尤其是带"锦"品种,常被多肉爱好者收藏。  相似文献   

17.
干旱的荒漠,贫瘠的盐碱地,大多数植物都在此绝迹,而四翅滨藜却能一枝独秀,是不是有点奇? 四翅滨藜(Atriplex canescens)属藜科滨藜属多年生半常绿灌木,原产美国中西部高原,为半干旱地区的典型植物,适应的土壤条件和气候范围很广,它高度耐旱、耐盐碱,既是垦荒、退化牧场改良、恢复工矿区废墟地带、含盐量高的荒漠地带治理的先锋树种,亦是优良的饲料植物(其营养含量优于苜蓿),四翅滨藜优异的表现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在澳大利亚、南非、北非、以色列和北美地区,四翅滨藜已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最重要的饲料灌木。  相似文献   

18.
以往国内仙人掌与多肉植物是单一的金琥及少量强刺品种。但短短几年,在一些经销商、生产种植者、各专类植物园及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就从日本、韩国、美国、德国、南非、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引进了五花八门的新品种,涉及多肉植物的大部分科属。当然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如郭先生在《打造中国的多肉植物种植产业》一文中所提及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生石花(Lithops spp.)又名石头花、石头玉,因形态酷似卵石而得名。其品种繁多,株形小巧,精致自然,是目前市场上较受欢迎的小型多肉植物之一。形态和习性生石花为番杏科、生石花属多肉植物的总称,约有80个原始种以及大量的杂交种和园艺种。目前市场上主要有‘大津绘’、‘紫勋’  相似文献   

20.
1997年9月26日~10月12日,上海植物园举办了仙人掌类多肉植物展,引起很大的轰动。以前上海几家公园也曾展过这类植物,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主要景观是生态型布置,主要为三个群落——高大的天轮柱群落、金琥群落和龙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