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4 毫秒
1.
为了研究水栀子多糖提取物(Gardenia jasminoide var.radicans polysaccharide extract, GJPE)对猪圆环病毒2型(PCV-2)感染的RAW264.7细胞氧化应激的调节作用,试验采用ELISA法测定了GJPE对RAW264.7细胞的安全浓度;将RAW264.7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维生素C组、不同浓度(安全浓度范围)GJPE组,分别加入到96孔细胞培养板(1×106 个/mL)和24孔细胞培养板(2×105 个/mL)中,除空白对照组加基础培养基外,其他各组分别加入1×103 TCID50 PCV-2病毒液,并设置PCV-2组(只添加PCV-2病毒液)作为病毒对照组,100μL/孔(96孔细胞培养板)或500μL/孔(24孔细胞培养板),培养24 h;吸弃上清液,用PBS洗涤3遍,空白对照组和PCV-2组分别加入基础培养基,维生素C组加入200μmol/mL维生素C,不同浓度GJPE组分别加入相应浓度GJPE[100μL/孔(96孔细胞培养板)或50...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旨在研究芦丁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生长的影响,实验将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分成5组,每组细胞培养基中分别含有0、25、50、100、150μg/mL芦丁,细胞在37℃,5%CO2条件下培养48 h和96 h后测定相关指标。结果表明:细胞培养48 h,与0μg/mL芦丁组相比,100μg/mL芦丁组的细胞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提高,而丙二醛(MDA)含量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均显著降低;细胞培养96 h,100μg/mL和150μg/mL芦丁组的细胞活性、GSH-Px和SOD活性均显著提高,而MDA含量和CAT、LDH活性均显著降低。与0μg/mL芦丁组相比,100μg/mL芦丁组细胞的Bcl-2表达显著升高,而Caspase3和P53表达均显著降低。综上,芦丁能够提高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和抑制细胞凋亡,进而促进细胞的增殖,其中添加100μg/mL芦丁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支原体污染是细胞培养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直接影响细胞培养的成败以及以细胞培养为基础的科学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本试验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套式PCR)对实验室中生长不良的3种细胞系、11种细胞培养用小牛血清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3种细胞系的第一次PCR扩增结果为全部为阳性,检出率为100%;11种细胞培养用小牛血清第一次PCR扩增后8种样品为阳性,对第一次PCR扩增为阴性的血清样品进行第二次PCR扩增结果全部为阳性.检出率100%。传统的支原体检测繁琐、费时、周期长而受到限制,本试验使用的套式PCR法为细胞培养工作中检测支原体污染提供了一种敏感、快速、特异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以搅拌型酸乳为研究对象,比较A、B2种市售乳酸菌对酸乳中霉菌污染的控制效果及对酸乳营养成分、质构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乳酸菌A、B对酸乳中污染的霉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按厂家推荐量(乳酸菌A 2.0×106 CFU/mL,乳酸菌B 1.38×107 CFU/mL)添加时,乳酸菌B对霉菌的抑菌效果较好;但按2.0×106 CFU/mL的量添加乳酸菌A、B时,乳酸菌A对霉菌的抑制效果较好;乳酸菌B的添加对酸乳的风味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乳酸菌A的添加在保质期内对酸乳的感官品质基本无影响;添加了乳酸菌A、B的酸乳样品的营养成分和质构与对照组相比无太大变化.由此可见,部分乳酸菌的添加可以抑制酸乳中霉菌的滋生,而其抑菌效果与菌种种类和添加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5.
对佛山市某牛场的27头30~84月龄的荷斯坦奶牛几种与胰脏、肝脏有关的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所测定奶牛的血清淀粉酶活性为(73.218±6.351)苏氏单位/100mL,血清肌酐含量为(1.068±0.027)mg/dL;尿中淀粉酶活性为(41.423±4.34)苏氏单位/100mL,尿中肌酐含量为(143.048±11.489)mg/dL;淀粉酶和肌酐清除率(CAMS/CCR)比值为(0.69±0.094)%;血清谷草转氨酶(赖氏法)活性为(21.76923±1.58305)卡门氏单位/mL,血清碱性磷酸酶(金氏法)活性为(13.06296±1.1383)金氏单位/100mL,碱性磷酸酶活力保留率为(30.89±4.43)%。  相似文献   

6.
观察链霉菌Streptomyces candidus发酵产物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的抑制作用。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Annexin V-FITC双染法)分别检测链霉菌粗提物(0.5 mg/mL、1.0 mg/mL、1.5 mg/mL、2.0 mg/mL及4.0 mg/mL)处理K562细胞从24 h,48 h及72 h 3个时间段所发生的凋亡。结果发现,链霉菌粗提物可促进K562细胞凋亡。随着链霉菌粗提物可作用浓度的升高,K562细胞的凋亡率逐渐升高;随着链霉菌粗提物可作用时间的延长,K562细胞的存活率也逐渐降低。表明链霉菌粗提物可显著促进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
<正> 一、霉菌对饲料的污染及危害根据霉菌对词料的污染途径,分为内源性污染与外源性污染。 1.内源性污染(收获前污染)来自土壤或存在于种子内部的霉菌抱子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进入植物体内,或在籽实形成过程中进入籽实内,使饲料在收获前就含有霉菌抱子。 2.外源性污染(收获后污染)在饲料的加工、运输、储存、饲喂过程中,空气、地面、加工机械、运输工具、储存场所、饲喂器具中的霉菌孢子居于谷物或颗粒饲料而导致污染。目前已发现可产生毒素霉菌100多种,导致人和动物中毒的霉菌主要有镰刀菌属、曲霉菌属和青霉菌属。主要霉菌毒素的危害见下表。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研究大豆异黄酮对高温下体外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增殖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采用细胞培养方法,将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分为4组,分别在细胞基础培养基中添加0、10、100μg/m L和1000μg/mL的大豆异黄酮,各组细胞正常(37℃、5%CO2)培养48 h后,在42℃下处理1.5 h,再正常培养12 h检测相关指标。结果发现:(1)与0μg/mL组相比,100μg/mL和1000μg/mL大豆异黄酮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活性显著升高(P 0.05)。(2)与0μg/m L组相比,10~1000μg/mL大豆异黄酮组细胞活性氧(ROS)的浓度显著降低(P 0.05)。(3)与0μg/mL组相比,100μg/m L和1000μg/mL大豆异黄酮组细胞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显著升高(P 0.05),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和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下降(P 0.05)。(4)与0μg/m L组相比,100μg/mL和1000μg/mL大豆异黄酮组细胞内Caspase3和Bax基因的相对表达显著降低(P 0.05),而Bcl-2基因的相对表达显著升高((P 0.05)。综上所述,大豆异黄酮能够通过增强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抗氧化能力,抑制细胞凋亡,进而促进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9.
新型霉菌毒素吸附剂——酵母细胞壁提取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霉菌毒素是霉菌的代谢次生物。目前,已知污染饲料的霉菌毒素约有100多种,主要为青霉菌属、曲霉菌属和镰刀菌属所产的多种霉菌毒素。饲料和饲料原料霉变并由此造成的霉菌毒素污染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对畜牧业生产和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危害。尽管人们采取了各种防霉措施,但由于饲料作物在田间、储藏、加工等诸多环节均可受到霉菌感染,防霉工作很难完全有效,饲料受霉菌毒素污染的现象十分普遍,  相似文献   

10.
调查2012年我国玉米乙醇糟(DDGS)中霉菌毒素污染情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LC)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2种方法对10个省份100批样品(24批进口和76批国产)的DDGS中8种霉菌毒素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玉米赤霉烯酮的检出率相对较高,主要受污染的省为福建、浙江、江苏和河北省,超标的产品全部为国产DDGS,进口DDGS的超标率为0,呕吐毒素的检出率略低于玉米赤霉烯酮;受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的省为福建、浙江、江苏和河北省,国产和进口均有超标,且进口的DDGS超标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王国强 《养猪》2020,(2):14-16
2019年1—12月,江西迈吉生化营养有限公司对来自12省份的693份饲料及饲料原料样品进行了AFB 1(黄曲霉毒素B 1)、ZEN(玉米赤霉烯酮)、DON(呕吐毒素)、FB 1(伏马毒素B 1)和T-2毒素的检测。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出,有高达100%的饲料及饲料原料受到霉菌毒素不同程度的污染,有91.77%的饲料及饲料原料受到2种及以上霉菌毒素污染。呕吐毒素仍是污染最为严重的毒素类型,尤其是在麸皮中的污染表现得更为突出,其他霉菌毒素共存现象依然普遍。  相似文献   

12.
刁世德 《北方牧业》2013,(17):25+27
1霉菌毒素污染状况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25%的谷物受到霉菌毒素的影响,在高温高湿地区这种污染更加严重。我国是霉菌污染比较严重的国家,陈必芳等在1996年从全国28个省市采集104个饲料加工厂和养殖场饲料及饲料原料样品627份,检测结果显示配合饲料霉菌污染率100%,饲料原料污染率99%。敖志刚博士调查了2003和2007年中国全价饲料和饲料原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情况。2003年饲料原料的检出率:黄曲霉毒素100%、T-2毒素100%、玉米赤霉烯酮97.3%等,超标率非常高。2007年霉菌毒素调查结论 :100%  相似文献   

13.
应用SYBR Green Real Time PCR技术检测细胞培养物中支原体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常见支原体23S rRNA的保守区域基因序列,设计通用引物,应用SYBR Green Real Time PCR技术,研究建立了细胞培养物中支原体污染的快速检测方法。该方法能检测到污染细胞培养物的6种常见的支原体,敏感度达4.2×10-2pg/mL模式株的DNA。  相似文献   

14.
广西地区配合饲料霉菌毒素污染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西分布在10个不同市县的19个规模化种猪场30批种猪配合饲料及全区的猪、牛、禽、鱼配合饲料47批,合计77批全区有代表性的饲料样品进行了6种常见霉菌毒素的检测,结果表明:①所测饲料普遍受到6种霉菌毒素的污染,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伏马毒素、T-2毒素和黄曲霉毒素B1的检出率为100%。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伏马毒素在所测饲料中污染较为严重,超标率为10.0%~100%;T-2毒素、赭曲霉毒素A和黄曲霉毒素B1污染相对较轻,未超标。②所检种猪配合饲料中至少含有一种霉菌毒素的污染率为100%,同时含有5种所检霉菌毒素的污染率为52.6%,同时含有2种超标的霉菌毒素(呕吐毒素和伏马毒素)的污染率为36.8%。③种猪场配合饲料比全区各地配合饲料样品污染要轻。  相似文献   

15.
<正>通常认为,蛋鸡和肉鸡对镰刀霉菌属霉菌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和玉米赤霉烯酮(ZON)有很强的耐受力。Lun等(1986)研究表明,镰刀霉菌污染的玉米日粮(含有82.8mgDON/kg)饲喂蛋鸡27d对其产蛋性能没有影响。Kubena等(1987)用DON污染的小麦日粮(含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旨在研究苜蓿黄酮对热应激下体外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影响。将乳腺上皮细胞分成5组,每组培养基中分别含有0,25,50,75和100 μg/mL苜蓿黄酮,同时置于细胞培养箱37℃,5%CO2培养72 h,再在 42℃恒温水浴锅中热应激1 h后返回细胞培养箱培养12 h,检测细胞活性、抗氧化指标和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1)添加25 μg/mL组的细胞活性显著高于0和50 μg/mL组(P<0.05),其他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2)相对于0 μg/mL组,50~100 μg/mL组细胞的GSH-Px活性升高(P<0.01),LDH和MDA含量降低(P<0.01或P<0.05),而CAT活性无显著性差异。3)相对于0 μg/mL组,50和75 μg/mL组Caspase3和Socs3基因表达降低(P<0.01),25 μg/mL组P53、Stat1和Socs1基因表达升高(P<0.01或P<0.05),而Bcl-2和Fas基因表达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在热应激下,苜蓿黄酮能够提高体外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活性,改善抗氧化能力和抑制细胞凋亡,其中添加75 μg/mL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浅谈细胞培养中微生物污染与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预防细胞培养的微生物污染是指在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菌、霉菌或病毒等微生物侵入细胞培养物中,对细胞的生存造成危害的现象。在生物制品的生产和研究等相关的细胞培养过程中,由于细胞培养的特殊性和培养条件要求高,若受到微生物的污染,这将对实验或生物制品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笔者所了解到的霉菌毒素的污染现状、危害以及防控技术作一简单介绍。1霉菌毒素污染现状(1)根据最新调查,针对主要饲料原料(玉米、小麦、大豆、大米额DDGS)在2017年1月份到9月份期间进行分析,发现73%的样品中霉菌毒素的含量超过了检测的上限。其中黄曲霉毒素最高含量(平均为89μg/kg)为美国产的玉米。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出HEK-293细胞培养中支原体污染的快速清除方法,通过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2种抗生素药物的单独、交替及联合使用对污染的HEK-293细胞进行处理,应用DNA荧光染色及PCR检测,比较处理前与处理后支原体污染的情况有无改善。检测结果显示,通过10 mg/mL浓度的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2种药物交替使用各4 d,处理2个周期后的HEK-293细胞中支原体污染已被清除。结果表明,通过10 mg/mL的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2种抗生素药物的交替使用,使HEK-293细胞培养过程中的支原体污染得到有效的控制,为细胞研究及疫苗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霉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饲料原料在收割、加工、储藏和运输过程中,均会受到霉菌的污染。饲料中的霉菌在适宜条件下,在饲料贮藏期间会不断繁殖,因而导致饲料品质劣变,大大降低饲用价值。陈必芳等(1996)对全国28个省、区、市86家规模化饲料加工厂和18家饲养场的27份饲料及原料调查发现,配合饲料霉菌污染率为100%,饲料原料为99%。L.Russell等(1991)对美国中西部7个州的82家饲料厂调查发现,饲料中广泛存在着霉菌和霉菌毒素的污染。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5%~7%的粮食、饲料等农作物产品受霉菌污染,每年由于霉变损失的粮食约占总产量的10%左右。饲料霉变及霉菌毒素严重影响饲料工业和畜牧生产。因此为了保证饲料品质及保存饲料产品,有必要对饲料进行防霉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