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昆虫作为药用,在《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里都有充分的记载。我国的昆虫学家周尧教授也做过考证。利用昆虫和它的生产品作为生药、用来治疗人体的疾病,在我国极其普遍。昆虫是中药里必不可少的成份,是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之一。  相似文献   

2.
檀木名实录     
在论述檀木的来历、国产檀树种类以及进口的檀木树种后 ,考证了中国古代诗歌《诗经》中所说的檀 ,究竟是何树种。经查明 ,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记载的檀 ,似无定指。清 ,吴其濬著《植物名实图考》中定为黄檀 ,似论据不足。经多方考证 ,《诗经》中所说的檀应为青檀。  相似文献   

3.
檀木名实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论述檀木的来历、国产檀树种类以及进口的檀木树种后,考证了中国古代诗歌《诗经》中所说的檀,究竟是何树种。经查明,李明珍著《本草纲目》中记载的檀、似无定指。清、吴其睿著《植物名实图考》中定为黄檀,似论据不足,经多方考证,《诗经》中所说的檀应为青檀。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发现了茶油具有药食兼备的功能,许多中成药、膏、丸和化妆品都用茶油加工,一些油性针剂和鱼肝油也用茶油作为稀释剂。早在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记载:"茶油性偏凉,有凉血、止血之功效,清热、解毒,主治肝血亏损、驱虫、益肠胃、明目。""茶籽,主治喘急咳嗽,去疾垢。"《农息居饮食谱》中记载:"茶油润燥、清热、息风和利头目。"明朝的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对茶油有治疗痔疮、腿湿热的功效作了描述。清代赵学敏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有"茶油可润肠、清胃、解毒、杀菌"的描述。《中国药典》(1995年版)中记载茶油  相似文献   

5.
云南蝽科昆虫的种类,据胡经甫教授1935年在《中国昆虫目录》中记载,为38种;杨惟义教授1962年在《中国经济昆虫志:蝽科》中,记载了106种;萧采瑜等进一步收集标本,1977年在《中国蝽类昆虫鉴定手册》中,已增至130种。1978—1982年,云南省林业厅组织了全省性的林虫普查,计共采到并经作者等鉴定出蝽科昆虫145种,如包括未采到而前人有确切纪录的种类在内,  相似文献   

6.
我国丰富的森林资源,不仅是涵养水分、调节气候,为国家建设提供木材的重要来源,更重要的是人类健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中药材库。我国有相当一部分森林,地上部分是建材,地下部分是中药材,具有独特的药用功效。过去人们对树根的利用,多是烧柴化炭,取暖御寒。随着人们对树根作用认识的不断提高,开发利用范围逐步扩大,诸如各类家俱的制造、造纸、根雕、提取化工原料等。其实树根的药用功能,在我国古代医著《神农本草经》、《千金方》、《本草从新》中都有记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有药用植物1195种,以树根治病的方剂记载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7.
扁桃     
扁桃又叫巴旦杏,属于蔷薇科植物,在我国主要集中分布于新疆南部.扁桃既是油料树种,又具有很高的园林观赏价值,极适应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扁桃在我国栽培的历史久远,据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记载:“巴旦杏出回回旧地,今关西诸土亦有.”可见,扁桃至少在明朝以前,就由西域传入我国。  相似文献   

8.
一、中医药发展历史回顾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已有10多种疾病和 “灸”法的记载;至《黄帝内经》成书,中医药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东汉张仲景倡立六经辨证体系,著成《伤寒论》,成为临床医学的典范;明代李时珍著成的 《本草纲目》收载了一千八百余种中药,被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称为“中国博物学中的无冕之王”……。中国一贯重视传统医药发展,《中会人民共和国宪法》也规定要积极发展传统医药,中国政府明确把“中西医并重”确定为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之一,加大投入,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教育、产业多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草果为云南特产,最早记载于宋朝蔻宗奭撰的《图径的衍义》。明朝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中,也有“滇广所产草果,长大如诃子”的记载,这说明云南对草果的栽培应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又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我省的富宁、广南、西畴等县就有人工种植草果,在这期间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管理经验,为今天的草果栽培奠定了良好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草果主产于云南,广西、贵州等省仅有零星栽培,其商品量较少。目前,我省主要分布于文山、红河、西双版纳、德宏、保山、思茅、临沧等7个地州的  相似文献   

10.
千秋万代有良方说到蜂蜜的价值,可谓神奇。《神农本草经》把蜜列为有益于人的上品,古希腊人认为蜂蜜是"天赐的礼物",而印度的《吠陀经》则说蜂蜜可益寿延年。我国梁代名医陶弘景说过:"道家之丸,多用蜂蜜,修仙之人,单食蜂蜜,谓能长生。据《神农本草经》记载,蜂蜜"主治心腹邪气,安五脏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老延年"。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其所著的《本草纲目》中写到"蜂蜜入药之  相似文献   

11.
中国茶油至今已有3000年以上食用历史,并一直被推崇为皇家贡品。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提到了茶油的食疗作用:“茶籽,苦寒香毒,主治喘急咳嗽,去痰垢。”其他古籍中也多有记载,如《纲目拾遗》记载:“茶油可润肠祛毒”;《农政全书》记载:“茶油可以疗痔疮,  相似文献   

12.
中国茶油至今已有3000年以上食用历史,并一直被推崇为皇家贡品。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提到了茶油的食疗作用:“茶籽,苦寒香毒,主治喘急咳嗽,去痰垢。”其他古籍中也多有记载,如《纲目拾遗》记载:“茶油可润肠祛毒”;《农政全书》记载:“茶油可以疗痔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先民认识爬行动物可以追溯到文字出现之前,其生产的动物药是祖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蛇蜕入药的记载,到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已载有蝮蛇、蕲蛇、石龙子、金蛇等药用爬行动物。近年来由于各地生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人为的乱捉滥捕,许多珍贵的药用爬行动物已濒临灭绝,为了进一步发掘利用顺昌县药用爬行动物资源,加强对该县珍惜濒危的药用爬行动物资源的保护,现将该县药用爬行动物资源种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是我国特产树种.早在公元前一百多年我国第一部药著《神农本草经》就记载了杜仲皮的药用功效,主治“腰膝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久服,轻身耐老”,并列为中药上品. 我国明朝伟大医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在其巨著《本草纲目》中(1596年出版),还考证了杜仲药名由来:“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因以名之,思仲、思仙,皆由此义”.故杜仲出自人名.  相似文献   

15.
良药尽在海洋中美丽、辽阔的海洋有着丰富的宝藏。人们不仅可以向它索取原料和食物,同时还可以向它索取医药,来满足医疗卫生事业的需要。人类对海洋药物的利用,最早始于我国。距今2000多年以前,我国就有海洋生物入药的记载。到了明代,《本草纲目》和《本草纲目拾...  相似文献   

16.
猕猴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planch)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独特的风味,被人们誉为“果中之王”,是新兴果品。中华猕猴桃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远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了记载,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指出:猕猴“其形如梨,其色如桃,猕猴喜食,故有诸名”。猕猴桃在我国分布很广,在我省武都、文县、成县、康县、宕昌县等地都有分布,垂直生长于海拔650—1500米范围内的杂草和灌木次生林中。猕猴桃本世纪初才被逐步引种到国外,美国为发展猕猴桃成立了猕猴桃综合试验站,法国建立了猕猴桃园  相似文献   

17.
苔藓植物形体虽微小,结构亦简单,药用历史却很长。中国本草类古籍,如陶弘景所著《名医别录》、官修《嘉佑本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以及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等,曾记载了大金发藓、大叶藓具有“败热散毒、治骨热”、“壮元阳,强腰肾”的功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泥炭藓由于具有吸水、抗菌作用而被大量作为棉花敷料的替代品。近年来,随着生物碱、黄酮、萜类、木质素以及酚类等越来越多的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次生物质在苔藓中被发现和分离出来,以及其抗菌性、药理和临床应用等工作的开展,苔藓植物的药用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我国板栗贮藏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板栗原产我国,且栽培历史悠久,春秋时的《诗经》及以后的《战国策》、《本草纲目》中均有记载。板栗是我国的主要经济树种之一,是有名的“铁杆庄稼、木本粮食”,分布在北起辽宁、南至海南的十几个省市。据统计[1],至1994年我国栽培面积已达50.5万hm2,...  相似文献   

19.
早在三千年前,《诗经》中就曾有“螟蛉有子,蜾赢负之”的记载,记述了胡蜂捕食蛾类幼虫的现象。明代《本草纲目》中说到蜘蛛时写道:“此虫设网一面,物触而诛之,知乎诛其不义者,取曰蜘蛛”。它告诉人们自然界存在着生物互相制约的规律,栖息在森林里的各种有益昆虫,以害虫为食,抑制和调节害虫种群密度的增长。虫吃虫屡见不鲜螳螂具有一对明亮的眼睛,能在瞬间准确地把害虫捉住,当作丰盛的美餐。瓢虫专吃蚜虫、介壳虫等害虫,一只七星瓢虫一天能食掉200多只蚜  相似文献   

20.
月季花原产我国,由于适应性广,色香俱备、开花不断,自古以来就为我国人民所喜爱。在园林绿地以及私人宅院,几乎都有它的踪迹。月季花的名称,来源已久,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1590年)和清初陈淏子辑的《花镜》(1688年),均有记述,直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