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疆棉蚜生物型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孟玲  李保平 《棉花学报》2001,13(1):30-35
在新疆主要棉蚜寄主植物之间进行了接种试验,确立了不同的棉蚜食物专化型—瓜蚜型和棉蚜型。二者各自在瓜类和棉花上独立存在,互相不能直接迁移定植;初步推断出棉蚜在新疆存在3种生活周期型:(1)异寄主全周期型,以石榴和黄金树等为越冬寄主,棉花为侨居寄主;(2)同寄主全周期型,初步观察棉蚜在黄金树上能完成生活周期;(3)不全周期型有两种情况,一是瓜蚜型夏季在田间瓜类作物上营孤雌生殖生活,秋季进入温室和大棚的黄瓜等寄主上继续营孤雌生殖生活;二是夏季在棉花上营孤雌生殖生活,秋季进入温室和大棚的扶桑等寄主上继续营孤雌生殖生活;并采用RAPD-PCR技术对不同寄主植物上的棉蚜种群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2.
安阳棉蚜寄主专化型及其形成机制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安阳地区棉蚜寄主专化型情况,进行了棉蚜不同寄主转接的适合度测定。结果显示,棉花上与黄瓜上的棉蚜相互转接后其存活率及繁殖力均明显下降,不能建立种群;棉花上的棉蚜转接到西葫芦上时,其存活率及繁殖力与其原寄主无显著差异;黄瓜上的棉蚜转接到西葫芦上时,其净增殖率及内禀增长率均显著地高于其原寄主;黄瓜上棉蚜对西葫芦的适应性比棉花上棉蚜强。表明安阳地区棉蚜存在黄瓜和棉花两种寄主专化型,且都可以利用西葫芦。进一步对3种植物苗期叶片游离氨基酸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游离氨基酸种类及总量均在西葫芦中最多,棉花中次之,黄瓜中最少。寄主植物游离氨基酸种类及含量的多少会影响棉蚜的生长与繁殖,可能是棉蚜寄主专化型形成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不同专化型棉蚜对寄主的选择及其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棉花型棉蚜和黄瓜型棉蚜依靠味觉的寄主选择行为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培养皿选择法探究2种专化型棉蚜的寄主选择行为;采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GC-TOFMS)对棉花、黄瓜及西葫芦苗期叶片的次生化合物组分进行测定,并筛选其差异次生化合物。【结果】行为选择结果显示:棉花型棉蚜和黄瓜型棉蚜显著性地选择其原生寄主棉花和黄瓜,2种专化型棉蚜对西葫芦的选择无显著差异。次生化合物测定结果显示:棉花、黄瓜及西葫芦苗期叶片中次生化合物种类及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棉花叶片中的琥珀酸和腐胺的相对含量分别为0.8006和0.1960,黄瓜叶片中对应的含量分别为0.2409和0.4401。【结论】棉蚜对寄主的选择经历了初始的嗅觉选择,完成了味觉的识别,能够反映出寄主次生化合物对棉蚜寄主选择的影响,推测次生化合物种类及含量的差异可能影响不同专化型棉蚜的寄主选择。  相似文献   

4.
正棉蚜不仅是西北地区危害棉花生长的重要害虫,也是制约全球棉花丰产的重要瓶颈。棉蚜种群数量变化受多种因子的影响,如何能有效预测棉蚜种群数量的变化一直是难点问题,也是生产中亟待解决的应用问题。近期,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吕昭智课题组发明的"一种短期预测棉蚜种群数量的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  相似文献   

5.
<正>棉蚜是棉花苗期主要害虫,广泛发生于全国棉区,已成为各地棉区的主要害虫之一,也是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危害特点。棉蚜的寄主很多,据介绍,共有寄主植物74科285种,在我国棉区夏季寄主有棉花、瓜类、菊科、黄麻、红麻、茄科和苋科植物等。越冬寄主有木槿、花椒、石榴等木本植物和夏至草、紫花地丁、苦荬菜等草本植物。棉蚜以成蚜和若蚜群集于叶背和嫩头上刺吸汁液,被害叶片向背面卷曲或皱缩,  相似文献   

6.
石河子棉区棉蚜消长动态及测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河子棉区蚜迁入棉田始见期一般5月上旬末-中旬末;棉蚜中心株多在5月中正旬发现;6月中下旬棉蚜进入全面迁飞扩散期;棉蚜种群的消长与5,6月份中旬气温级7,8月份气温,降水和天敌关系密切。棉蚜的测报着手从棉蚜迁入棉田期,天敌发生情况,高温天气,不同体色棉蚜发生数量,有蚜株率及有翅株率等几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7.
棉田周围植被对棉蚜及天敌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棉田周围植被上的昆虫进行了连续3年的调查,统计了棉田周围植被上的昆虫种类和数量(害虫和益虫),对棉田的昆虫进行了系统调查,经分析研究棉田周围植被和棉花上昆虫年度发生规律,找出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为利用棉田周围植物上的天敌来达到控制棉蚜的可能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棉田棉蚜的天敌与棉田周围植被上的天敌种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仅在发生时间上前者晚于后者。棉田边缘的野生植物、杂草或树林常常支持较大数量的天敌种群,在棉蚜发生期,这些天敌种群常作为天敌迁入棉田的源库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2001年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转Bt基因棉和转双价基因(Bt+CpTI)棉对棉苗蚜及其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室内研究了转基因抗虫棉对两种棉蚜天敌的生物学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虫棉对棉蚜种群数量的影响不明显,未达显著水平.单作转基因棉田棉蚜发生期比麦套棉田提前5天左右,发生数量是麦套棉田的1.6倍,表明麦棉套作可有效的控制苗蚜的为害.室内研究表明,异色瓢虫对用Bt棉处理的的棉蚜的捕食量比对照增加22.0%,棉蚜茧蜂对用Bt棉处理的棉蚜的寄主率降低23.5%.  相似文献   

9.
非生物胁迫对棉花次生代谢及棉蚜种群消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盐碱、干旱等非生物胁迫影响棉花的次生代谢,而次生代谢可能影响棉株上的害虫发生。为明确非生物胁迫与次生代谢及棉蚜种群消长三者间的关系,以不同浓度氯化钠(NaCl)和聚乙醇(PEG)溶液分别处理棉苗,测定了棉叶组织内棉酚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并观察了棉蚜在被处理棉苗上的生长发育及繁殖情况。结果发现,100和200 mmol·L~(-1) NaCl处理棉苗的棉酚含量分别比不含NaCl的对照提高20%和53.5%,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15.7%和46%。盐胁迫显著延长棉蚜的发育历期并降低繁殖率,100和200 mmol·L~(-1) NaCl处理的棉蚜若蚜期分别比对照延长6.4%和9.9%,单雌产蚜量分别减少22.6%和52.3%。干旱胁迫也影响棉花叶片棉酚和可溶性糖含量,质量分数2.5%和5%的PEG处理棉株的棉酚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39.7%和61.5%,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14.2%和47.1%,生长在PEG处理棉株上的棉蚜的若蚜期分别延长7.4%和16.5%,单雌产蚜量分别减少26.8%和55.8%。叶片内棉酚和可溶性糖含量均与棉蚜若蚜期呈显著正相关,与棉蚜的产蚜量呈显著负相关。由此推断,盐碱、干旱等非生物胁迫增强了棉苗的次生代谢,导致棉酚和可溶性糖等次生代谢产物大量积累,抑制了棉蚜种群的消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棉花花生间作田中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和花生蚜(Aphis craccivora Koch.)对吡虫啉抗性的差异以及花生蚜对吡虫啉代谢抗性的机制,以科学有效防治这一类害虫,避免其对吡虫啉的抗性快速发展。【方法】采集山东巨野和临清2个地区的棉花花生间作农田中的棉蚜和花生蚜,对这两个地区的地理种群和室内敏感品系进行了吡虫啉的室内毒力测定;使用增效剂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iethyl maleate, DEM)、胡椒基丁醚(Piperomyl butoxide, PBO)和磷酸三苯酯(Triphenyl phosphate, TPP)3种增效剂进行了增效剂效果试验;并检测了2个地理种群和室内敏感品系花生蚜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P450)、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和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 CarE)3种解毒代谢酶的活性。【结果】临清和巨野2个地区的棉蚜对吡虫啉抗性处于中等水平,抗性倍数分别为43.2倍和54.6倍;而花生蚜对吡虫啉则处于敏感或低水平抗性,2个种群抗性倍数分别为3.7倍和8.3倍。防治花生蚜的增效剂试验结果表明,巨野种群中,PBO、DEM对吡虫啉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增效比分别达到3.63、1.95,而TPP不具有增效作用;在临清种群中,PBO对吡虫啉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增效比达到3.05,而DEM和TPP不具有增效作用。对花生蚜的代谢酶活力测定发现,巨野种群与敏感品系相比,CarE活性没有显著差异,而P450和GST活性显著高于敏感品系;临清种群与敏感品系相比,CarE和GST活性无显著性差异,而P450活性显著高于敏感品系。【结论】间作农田中2种蚜虫对吡虫啉的敏感性差异较大,需要合理施药延缓抗药性的增强,同时推断P450和GST在花生蚜对吡虫啉的抗药性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转外源凝集素基因棉花对棉蚜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转外源凝集素基因棉花工程植株在蚜虫发生期稳定地表现出抗蚜性状,转化一代群体抗、感植株分离比例符合3∶1,抗蚜基因是以单一位点整合到棉花染色体组中。经过 4 个世代的抗蚜鉴定、自交纯合和选择,获得遗传组成纯合的转基因抗蚜虫棉花新品系。对3个转外源凝集素基因棉花品系、2个形态抗蚜品种(系)和 6 个常规品种(系)进行抗蚜性鉴定。结果表明,3个转外源凝集素基因品系对棉蚜的抗性均达到高抗水平;川抗 77 在生育期内均中抗棉蚜,川棉109在苗蚜期和恢复期感蚜,而在伏蚜期中抗棉蚜;6 个常规品种(系)皆高感棉蚜。利用三种接蚜处理对不同类型抗蚜品种(系)进行鉴定的结果相同,繁殖行间自然传播蚜虫省略人工接蚜环节,是开展转基因棉花抗蚜性鉴定的一种简便、高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RAPD技术,选择了23条引物,对生活在鹰嘴豆、木豆、玉米、高粱、棉花等5种植物上的棉铃虫进行了寄主种群遗传分化的研究。试验共得到条带1 117条,棉铃虫各寄主种群与棉花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玉米为0.350 6;木豆为0.401 5;高粱为0.451 9;鹰嘴豆为0.514 8。各寄主种群上的棉铃虫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玉米、木豆是转基因棉田较理想的庇护所植物。  相似文献   

13.
棉蚜是甘肃棉区的优势害虫,主要是棉花成株期的夏型棉蚜(即伏蚜)对棉花造成为害。为探明河西走廊棉区棉花伏蚜的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笔者于1995~1996年在甘肃敦煌和安西两地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棉株受伏蚜为害后主要是造成株高降低、蕾铃脱落率增加、吐絮数减少,铃重降低而减产。根据甘肃河西走廊棉区的棉花生产现状,提出棉田夏型棉蚜(伏蚜)的防治指标为平均单株3片叶蚜量50头左右。  相似文献   

14.
1棉蚜暴发的原因 1.1气候因素 棉蚜种群数量受棉蚜发生期间的天敌与气候的共同作用,棉蚜繁殖的适宜温度是23-27℃,适宜的温度是棉蚜种群数量剧增的主导因素。2004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卖盖提垦区平均气温在23.4℃,相对湿度49%,有利于棉蚜的发生。从系统调查看,棉蚜6月5日达到高峰,有蚜株率100%,百株三叶蚜量3045头,益害比1:1549。并且棉蚜和棉黑蚜在棉田同时并存。从随机调查来看,棉苗出现大面积油叶、卷叶现象,再加上此期麦盖提垦区降水少,雨量小,有翅蚜在棉田扩散速度快,迁飞数量大,也是棉蚜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不同棉花品种在棉蚜胁迫下防御相关基因应答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讨不同棉花品种防御相关基因对棉蚜为害的应答反应开展本研究.在田间自然状态下收集了中棉所41、中棉所44、中棉所49和中棉所79等4个棉花品种受苗蚜为害后的叶片,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了编码多酚氧化酶(PPO)、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 SOD)和热激蛋白(HSP70)等3种防御相关蛋白基因mRNA的变化情况,结果证明不同品种的防御基因对蚜虫胁迫的反应存在明显的差异.以上试验结果暗示不同棉花品种应对苗蚜为害可能存在不同的防御途径,可为抗棉蚜棉花材料的选择和抗棉蚜机制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以转基因棉花品种国抗22、中抗310及其常规非转基因亲本泗棉3号、苏棉12为材料,以野生寄主苘麻为对照,以生命表形式研究这5种寄主对棉大卷叶螟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转基因棉花品种国抗22、中抗310叶片的棉大卷叶螟室内种群不能完成1个世代,在低龄幼虫时就全部死亡,自然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0.08和0.01,远远小于1;取食野生寄主苘麻的幼虫发育最快,5个虫龄的累计存活率达到52.8%,均高于2个常规棉花品种泗棉3号(48.2%)和苏棉12(37.3%),同时雌成虫寿命和产卵持续期长,雌性比率超过50%,显示出较大的生殖潜能;泗棉3号和苏棉12上棉大卷叶螟的自然种群趋势指数分别是1.61和1.12,表明棉大卷叶螟种群在这2个品种棉田呈增长态势。研究表明,2个转基因棉花品种国抗22、中抗310的大面积推广不会加重棉大卷叶螟的危害,如果没有外来虫源的不断补充,转基因棉田的棉大卷叶螟种群数量将不可能大幅度增长。  相似文献   

17.
1棉蚜暴发的原因1.1气候因素棉蚜种群数量受棉蚜发生期间的天敌与气候的共同作用,棉蚜繁殖的适宜温度是23~27℃,适宜的温度是棉蚜种群数量剧增的主导因素。2004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卖盖提垦区平均气温在23.4℃,相对湿度49%,有利于棉蚜的发生。从系统调查看,棉蚜6月5日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经济作物虫害监测与控制团队阐明了我国棉花害虫种群地位演替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该研究基于1991~2015年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棉区51个植棉县的历史监测数据,系统分析了土地利用、Bt棉花种植、气候条件等因素对棉铃虫、盲蝽、棉蚜三类主要棉花害虫发生危害的  相似文献   

19.
化学感受蛋白是一类存在于昆虫化学感受器中的可溶性蛋白,可能与昆虫识别外界化学信息有关。本研究从棉蚜(Aphis gossypii)转录组数据中克隆得到1条编码化学感受蛋白的cDNA序列,命名为AgosCSP2(GenBank登录号KC017751)。使用qRT-PCR技术对此化学感受蛋白mRNA在棉蚜中的时空表达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AgosCSP2在多数类型棉蚜若虫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成虫中的表达量;在寄主为棉花时的表达量高于寄主为木槿时;在无翅成蚜中足的表达量相对其他组织较高。荧光竞争性结合试验表明AgosCSP2与气味化合物的结合能力较弱。推测该基因主要参与棉蚜若虫对寄主的适应过程,具有嗅觉以外的生理功能。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AgosCSP2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卵形异绒螨(Allothrombium ovatum)是棉蚜(Aphis gossypii)的一种外寄生性天敌.本文报道了该种天敌的生活史;卵、前幼螨、幼螨、若蛹、若螨、成蛹和成螨的发育历期和各种虫态的生活习性和生境;幼螨的寄主和寄主选择性;成、若螨的猎物和成螨的产卵量;棉田卵形异绒螨的来源、扩散及种群动态;棉蚜有翅成蚜携螨的最大负载量和向不同棉田的日迁移量;棉蚜-卵形异绒螨的生态位及其空间格局;卵形异绒螨对棉蚜的寄生作用及控蚜阈值;该种天敌种群密度与棉田海拔、水位、连作时间及栽培方式的关系;杀虫剂种子处理、喷雾和涂茎对棉蚜和卵形异绒螨的选择毒性.提出了卵形异绒螨的应用前景及其保护利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