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采用尼龙网袋法研究栗钙土有机质分解及土壤速效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有机物(肥)料在前3个月分解较快,最初30d坡梁栗钙土和旱滩草甸栗钙土分解率分别为32.68%和30.32%。新施入有机物(肥)料可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活性系数,平均提高16%左右,腐殖质活性顺序依次为牛粪>莜麦秸>豌豆秸。有机物(肥)料腐解周年后土壤有机碳及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明显增加。2类土壤有机碳分别为106.67%~135.00%和53.33%~58.18%,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提高34.62%~52.31%和21.10%~50.37%、18.20%~207.60%和34.20%~210.05%、64.92%~143.12%和28.75%~102.49%。  相似文献   

2.
砂土中有机物质腐解与有机质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砂滤管和尼龙网袋法研究了有机物料在砂土的腐殖化和矿质化规律,对该土壤有机质培肥及调控提出了建议。研究表明:供试的几种物料总的分解速率趋势为:玉米秸杆>小麦秸杆>鸡粪>牛粪>猪粪。砂土有机质的矿化速率为3.06%;同时发现两种研究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活性有机质含量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施用2种有机肥(羊粪、猪粪),并配施少量化肥,进行雨养梯田种植玉米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有机肥后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分别提高5.2%~13.1%和3.6%~10.0%,土壤容重降低1.8%~7.9%;雨后土壤含水量提高9.8%~15.3%;玉米平均株高、平均茎粗分别增加0.1~6.5cm和0.1~0.5cm,玉米产量提高33.5%~77.2%。玉米产量与有机肥施用量呈3次方关系,并由此确定了  相似文献   

4.
我国主要畜禽粪便养分含量及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样并分析了我国20个省(市)主要畜禽粪便的养分含量。结果表明,畜禽粪便中养分含量变异很大,鸡粪和猪粪的氮(N)、磷(P2O5)、锌(Zn)、铜(Cu)含量明显高于牛粪和羊粪,而钾素(K2O)含量相当。鸡粪中N、P2O5、K2O、Zn、Cu平均含量分别为2.08%、3.53%、2.38%、306.6mg·kg^-1和78.2mg·kg^-1;猪粪中分别为2.28%、3.97%、2.09%、663.3mg·kg^-1和488.1mg·kg^-1;牛粪中分别为1.56%、1.49%、1.96%、138.6mg·kg^-1和48.5mg·kg^-1;羊粪中分别为1.31%、1.03%、2.40%、88.9mg·kg^-1、23.5mg·kg^-1。按照德国腐熟堆肥的标准,鸡粪中Zn、Cu的超标率分别为27.1%和15.3%;猪粪中Zn、Cu的超标率分别为62.5%和70.0%;牛粪中Zn、Cu的超标率分别为3.8%和9.6%;羊粪中Zn、Cu不超标。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鸡粪、猪粪、牛粪中P2O5的平均含量分别增加65.7%、93,7%和52.0%;鸡粪、猪粪、牛粪、羊粪K2O的平均含量分别增加138.7%、54.8%、71.9%、50.9%;鸡粪和猪粪中Zn的平均含量分别增加92.1%和383.5%,猪粪含Cu量增加近12倍。畜禽粪便的电导率(EC)值主要集中在50~150mS·cm^-1,pH主要集中在7.0—8.0。这一研究为畜禽粪便的安全合理施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蚯蚓处理菠萝皮渣的研究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稻草+牛粪腐熟料相比较,蚯蚓在菠萝皮渣+牛粪腐熟料上的生长很正常,生长速度差不多,但成熟期和产卵期比对照早;蚯蚓在此饵料中的孵化率平均为3.58条/个,符合其繁殖特性;在日平均气温19~22℃范围内,升高温度可加快蚯蚓的孵化;蚯蚓处理这种腐料后的残渣含有机质29.03%,N0.36%,P2O50.90%,K2O1.04%,假槟榔在这种残渣中生长速度快于一般盆土,但由于氮素营养不足,叶片呈淡绿色。  相似文献   

6.
干旱地区有机肥料腐解及腐殖化系数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疆农田主要施用的三种秸秆肥和三种厩肥,在一年内的腐解率分别平均为71.84%和43.22%,绿肥(油葵)腐解率高达95%~97%;有机肥料的腐殖化系数在18%~27%,平均21.5%;土壤有机质年矿化率一般在4%~12%,平均5%~6%。表明土壤有机质矿化率较高,而有机肥料的腐殖化系数较低,这是新疆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难于提高的两个很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有机物料及其配施在潮土中的残留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采用尼龙布袋埋袋法研究了5种单一物料(玉米秸、稻秸、苜蓿、鸡粪、猪粪)和2种混合物料(玉米秸-猪粪-鸡粪、苜蓿-猪粪-鸡粪)在潮土中的腐解状况,以了解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规律,探讨有机肥料对土壤的培肥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秸、稻秸、苜蓿、鸡粪、猪粪等是增加土壤有机质的较好物料;对C/N比较高的物料,当增加N素(添加猪粪、鸡粪这些氮含量较高的物料)、调节C/N比值时,可以促进混合物料有机碳的分解和向腐殖质的转化。  相似文献   

8.
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鸡粪、牛粪和猪粪等畜禽有机肥料的矿化率和速效氮、磷、钾养分释放特性,并探讨施用有机肥料对土壤有效铜、锌、铁、锰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鸡粪、牛粪和猪粪等畜禽有机肥料当季(120d)有机碳矿化率分别为87.5%、71.9%和55.4%,碱解氮释放量分别为39.9%、20.6%和35.3%,速效磷释放量分别为24.6%、61.3%和34.8%,速效钾释放量分别为78.8%、36.8%和41.5%。供试条件下土壤有效铜、锰含量增加,但有效锌含量降低,施用鸡粪可使土壤有效铁含量增加,而施用牛粪和猪粪则使土壤有效铁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9.
黄白土的持水特笥及施用有机物料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建飞  李粉茹等 《水土保持学报》2002,16(2):133-134,F003
用张力计法测量了黄白土的持水特性及施用有机物料对黄保水和供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张力计测定范围内,黄白土土壤水吸力与含水量之间表现出显著的线性相关。(2)施用有机物料,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性能。其中施用牛粪的效果要优于麦秸。施用有机物料,还可以提高土壤速效水的上限,降低速效水的下限,提高速效水的含量,增强土壤水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施肥对灌漠土作物产量、土壤肥力与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物还田是提升土壤肥力的主要措施,但也存在造成土壤金属污染的潜在风险。为查明不同有机物还田对土壤质量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本文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无肥对照、常规施化肥(氮磷配施)以及70%常规化肥与牛粪、沼渣、污泥、鸡粪、菌渣和猪粪配施对土壤理化性状、有机碳和氮的固存率、氮磷钾活化系数、作物产量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牛粪、沼渣、污泥、菌渣、鸡粪和猪粪与70%化肥配施虽作物产量与常规施化肥相似,但6种有机物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都较常规施化肥处理显著增加,污泥、鸡粪和猪粪处理土壤全磷与速效磷含量较常规施化肥处理显著增加,而且牛粪、沼渣、鸡粪和猪粪处理的速效钾、土壤磷活化系数和土壤钾活化系数较常规施化肥处理也显著提升。牛粪、沼渣、污泥、菌渣、鸡粪和猪粪处理土壤有机碳固存率为36.42%~71.61%,较常规施化肥处理都显著提高;而其氮固存率为6.47%~49.44%,仅有菌渣处理与常规施化肥处理差异不显著,而其他处理较常规施化肥处理显著增加。长期施鸡粪和菌渣处理的土壤铜含量较常规施化肥处理显著增加,增加量分别为4.17mg·kg~(-1)和14.2mg·kg~(-1);而污泥、鸡粪和菌渣处理的土壤锌含量较常规施化肥处理显著增加,增加量分别为13.53 mg·kg~(-1)、22.60 mg·kg~(-1)和49.73mg·kg~(-1)。综上,等有机质(4 500kg×hm~(-2))的牛粪、沼渣、污泥、菌渣、鸡粪和猪粪可替代30%氮磷肥,作物产量不受影响;不同有机物培肥土壤效果为污泥、鸡粪和猪粪优于牛粪和沼渣,而沼渣的培肥效果略差。为保证土壤环境质量稳定不恶化,种植小麦时有机物铜和锌的年携入量应分别低于53.01g×hm~(-2)和221.30 g×hm~(-2),而种植玉米时应分别低于153.40 g×hm~(-2)和347.04 g×hm~(-2)。  相似文献   

11.
邵月红  潘剑君  孙波 《土壤通报》2005,36(2):177-180
主要分析了长期施用有机肥对瘠薄红壤有效碳库(微生物量碳,易氧化碳,矿化碳)及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土壤有效碳库和碳素有效率有很大影响,绿肥,稻草秸秆肥和厩肥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易氧化碳、矿化碳的数量、碳素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处理的土壤。施肥对全碳、矿化碳的影响为:厩肥>绿肥>秸秆稻草肥>本田还田>对照,对微生物量碳的影响为:绿肥>厩肥>稻草秸秆肥>本田还田>对照,对活性碳(CA)、CPMI,碳素有效率A、B、C的影响为:绿肥>稻草秸秆肥>厩肥>本田还田>对照。在提高CA、CPMI方面,绿肥和稻草秸秆肥优于厩肥。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效碳库和碳素有效率与土壤化学性质相关或极相关,CPMI与土壤养分因子相关或极相关,反映了农业生产措施对土壤碳库的影响,可以运用CPMI来评估土壤碳库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较贫瘠的红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及其生态意义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Field experiments on the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erials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organic carbon in infertile red soils were conducted at the Ecological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Red Soil,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he potential of CO2 sequestration by reclamation and improving the fertility of these soils was estimated. Results showed that in infertile red soils, the humification coefficients of organic materials were rather high, ranging from 0.28 to 0.63 with an average of 0.43, which was 41% higher than those in corresponding red soils with medium fertility. This was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high clay content, high acidity and low native organic matter content of infertile red soils. Compared to those in corresponding normal red soils, the decomposition rates of organic material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infertile red soils in the first 2 years, thereafter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between those in the two kinds of soils. Depending on the kind and amount of organic manure applied, the soil properties and the rotation systems, annual application of organic manure with a rate of 4 500 to 9 000 kg ha-1 increased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in surface 20 cm of infertile red soils by 2.1~7.5 g kg-1 with an average of 4.7 g kg-1 within the first 5 years.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in infertile red soils which received organic manure annually increased linearly in the first 10 years, thereafter it slowed down, implying that the fertility of the infertile red soils could reach middle or high level in 10 years if the soil was managed properly. It was estimated that through exploitation of wastelands, re-establishment of fuel forests and improvement of soil fertility, soils in red soil region of China could sequester an extra 1.50 × 1015 g of atmospheric CO2.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棕壤上Cd2 的吸附特征及草炭、猪粪和蚯蚓粪3种有机物料的不同分解产物(水溶性和非水溶性)对棕壤Cd2 吸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Langmuir模型适于描述棕壤对Cd2 的吸附特征。温度升高棕壤对Cd2 的吸附量增加。热力学参数分析表明,Cd2 在棕壤表面的吸附反应为熵增加的自发过程。3种有机物料对Cd2 平衡吸附量影响顺序大致为非水溶性分解产物>水溶性分解产物;其中草炭分解产物>猪粪分解产物>蚯蚓粪分解产物。  相似文献   

14.
长期施肥对栗褐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土壤有机碳矿化是土壤中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与土壤养分的释放、土壤质量的保持以及温室气体的形成密切相关。本文以 25 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依托,对栗褐土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有机碳累积矿化量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为科学管理土壤肥力、增加栗褐土碳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依据。 【方法】 田间试验开始于 1988,共设置 8 个施肥处理:不施肥 (CK);单施氮肥 (N);氮磷肥合施 (NP);单施低量有机肥(M1);低量有机肥与氮肥合施 (M1N);低量有机肥与氮磷肥合施(M1NP);高量有机肥与氮肥合施 (M2N);高量有机肥与氮磷肥合施 (M2NP)。于 2013 年玉米播种前,采集耕层 (0—20 cm) 土壤样品,采用室内培养方法,对土壤碳矿化释放 CO2 的数量和速率进行测定,并利用一级动力学方程计算出土壤有机碳库潜在矿化势和周转速率。 【结果】 各肥料处理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栗褐土总有机碳含量,以高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作用最为显著。与 CK 相比,M2N、M2NP 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增加了 121.1%、166.8%。不同处理土壤样品培养有机碳矿化速率均在第一天达到峰值,随后急剧下降。5 d 后,下降趋缓,不同处理 CO2 产生速率趋于一致。培养期间,各处理矿化速率变化符合对数函数关系。长期施用不同肥料均可以提高栗褐土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其大小顺序为:有机肥与化肥配施 > 单施有机肥 > 单施化肥 > 对照。培养 57 d 后,各处理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为 555.0~980.3 mg/kg,以 M2NP、M1N 的累积量较高,为对照的 1.77 倍、1.73 倍。长期施肥栗褐土有机碳矿化率呈下降趋势,以处理 M2NP 下降最明显,与对照相比,降低了 6.3 个百分点。施肥处理土壤的潜在矿化势均高于对照,M1N、M2NP 最高,为 923.7 mg/kg 和 926.4 mg/kg,较对照增加了 74.0% 和 74.5%。不同施肥处理均可明显提升土壤有机碳的周转速率,减少周转时间,其中处理 M1NP、M2NP 效果最为明显。 【结论】 长期施用化肥、有机肥及有机无机肥配施可有效促进栗褐土有机碳的积累,提高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和周转速率,降低有机碳的矿化率 (累积矿化量占有机碳总量的比率),加强了土壤的固碳能力,以 M2NP 处理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田土壤中有机物料腐解特征的整合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整合1980年—2013年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物料腐解试验的相关文献,分析了华南、华北、西北和东北等典型农业区不同类型有机物料腐解一年后的残留率(h1)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中国不同有机物料h1平均为0.335 g g-1,受到物料类型、区域以及二者交互作用等因素的显著影响。总体上,h1在物料类型上呈绿肥秸秆根茬≈有机肥,在区域上呈华南≈华北西北≈东北。但h1的区域差异因物料类型而异。其中,绿肥、秸秆和根茬的h1均呈华北华南和东北,而有机肥的h1在各区域间差异不显著。同时,h1的物料类型差异也因区域而异。在湿润半湿润的华南、华北和东北地区,h1均呈根茬秸秆和绿肥;而在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地区,受水分条件的限制,各物料类型间h1差异不显著。逐步回归结果显示,木质素与氮素含量之比(lignin∶N)是绿肥、秸秆和根茬腐解的首要影响因子,而年均温和干燥指数居于其次,表明农田土壤中植物性有机物料的腐解,物料性质较气候因子占主导。但对于腐解或半腐解状态的有机肥,其腐解已不受气候和物料性质的显著影响。此外,单一气候因子或物料性质对h1变异性的解释率往往不超过15%,气候和物料性质的综合解释率尚低于40%,表明要准确预测农田土壤有机物料的腐解过程,需要更多地重视区域或点位特征(例如,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不同还田方式下拉巴豆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明确拉巴豆秸秆的腐解和养分释放规律,采用网袋法模拟研究拉巴豆在覆盖还田、土埋还田和水淹还田方式下的腐解动态。结果表明:不同还田方式下,拉巴豆茎秆在0~20 d腐解速率较快,之后腐解缓慢;在100d时,覆盖还田、土埋还田和水淹还田方式下累计腐解率分别达42.4%、74.3%、66.9%。经过100 d的腐解,覆盖还田方式下碳、氮、磷、钾的累计腐解率分别为28.8%、14.3%、47.7%、86.2%;土埋还田方式下碳、氮、磷、钾的累计腐解率分别为68.0%、62.3%、85.2%、94.8%;水淹还田方式下碳、氮、磷、钾的累计腐解率分别为63.0%、55.0%、82.0%、91.1%,拉巴豆茎秆养分的释放速率表现为钾磷碳氮。3种还田方式下茎秆累计腐解率及碳、氮、磷、钾等养分的累计释放率均表现为土埋还田水淹还田覆盖还田。  相似文献   

17.
动物粪液中可溶性磷在土壤中的吸附和迁移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田土壤施用动物粪肥引入了大量的可溶性有机物、有机磷和无机磷,了解这些可溶性物质在土壤中的相对移动性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指导农田养分管理。本研究从粪液中分离获得含水溶性无机磷、有机磷和有机物(碳)的溶液,选择了具不同质地和有机质含量的4个土壤(含高量有机质的黄筋泥、含低量有机质的黄筋泥、淡涂泥和清水沙),应用等温吸附和土柱模拟淋洗方法研究了可溶性有机碳、无机磷和有机磷共存条件下,粪液中可溶性有机态磷和无机态磷在土壤中的吸附和迁移特性。吸附试验表明,可溶性有机物(碳)的存在大大降低了土壤对有机态磷和无机态磷的吸附,表明施用液态有机肥比施用化肥具有更大的磷流失风险。供试土壤对无机态磷的吸附强度高于有机态磷,但对二者的吸附量大小为:黄筋泥>淡涂泥>清水沙;并与粘粒含量、氧化铁含量呈正相关。有机质较高的土壤对有机磷的吸附明显低于有机质低的土壤。淋洗试验表明,在供试土壤中,这3种可溶性物质在土壤中吸持(包括生物吸持)的顺序为:可溶性无机磷>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磷;有机态磷比无机态磷更易在土壤中迁移。  相似文献   

18.
通过选取水稻秸秆、猪粪、污泥和颗粒有机肥,添加氧化铁后分别进行室内好气培养(25℃)和田间填埋矿化(夏季),以探索农业固碳减排的技术途径。结果表明,室内好气培养条件下,氧化铁明显降低了水稻秸秆、猪粪、污泥和颗粒有机肥的CO2释放速率,整个培养期间的CO2累积释放量分别由未添加氧化铁的10934.45、5426.12、5288.43和794.90mgCO2-C·kg^-1降低为添加氧化铁的125.47、1535.15、1473.36和498.72mgCO2-C·kg^-1,以水稻秸秆的效果最为显著。田间填埋条件下,除了颗粒有机肥的有机碳降解速率基本未受氧化铁影响外,其余3种有机物料在每一取样阶段的有机碳降解速率均受到了氧化铁的有效抑制。填埋90d后,水稻秸秆、猪粪和污泥的有机碳降解速率分别由未添加氧化铁的34.06%、14.91%和19.90%降低为添加氧化铁的24.25%、9.45%和14.24%,也以水稻秸秆的效果最为显著。可见,无论是室内好气培养还是田间填埋矿化,氧化铁均表现出对有机物料矿化降解的有效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有机碳固持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