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施用亚硫酸氢钠,可取得早熟高产的效果。亚硫酸氢钠是一种光呼吸抑制剂,具有降低光呼吸,减少光合产物消耗,促进籽粒饱满,降低空壳率,提高籽粒重和提早成熟的作用。施用该药剂一般可促进小麦提早3~5天成熟,增产幅度为9%~12%。  相似文献   

2.
一、喷萘乙酸:在小麦开花期和灌浆期,喷洒浓度为20×10~(-6)的萘乙酸溶液,用量为375~750kg/hm~2。 二、喷磷酸二氢钾:在小麦孕穗期和扬花期,各喷一次0.2%~0.4%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每次喷750~1125kg/hm~2。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平衡施肥中基施锰肥有效性偏低的问题,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小麦不同生育期喷施不同质量浓度锰肥对部分生理指标、小麦产量以及锰的吸收转移规律的影响,为生产高产优质小麦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春小麦孕穗期至灌浆期叶面喷施质量浓度为0.2%~0.5%的Mn SO4溶液可不同程度提高旗叶中POD、CAT活性以及叶绿素的质量分数;在孕穗期叶面喷施质量浓度为0.05%~0.2%的Mn SO4可显著提高小麦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进而提高小麦产量,且提高幅度随喷施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加;叶面喷施锰肥能提高小麦各器官的锰的质量分数,且随所施Mn SO4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小麦体内锰分布规律为:叶颖壳根籽粒茎,其中拔节期叶面喷施外源锰主要向小麦根系转移,孕穗期和灌浆期叶面喷施外源锰主要向颖壳转移,籽粒中锰的质量分数在41.8~81.1 mg/kg。综合考虑叶面喷施锰肥对小麦的生理指标、产量及锰吸收转移的作用效果,建议在春小麦孕穗期喷施质量浓度为0.2%的Mn SO4。  相似文献   

4.
试验证明,适时冬灌比早春灌,具有良好的防旱防冻、促根壮蘖增穗作用;小麦越冬期秸秆覆盖能保墒和提高土壤水分的调节能力,为当季小麦生长和套播玉米创造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于小麦孕穗和灌浆期喷翠竹生长剂,其增粒增重作用显著。采取冬灌、越冬秸秆覆盖和孕穗、灌浆期喷生长剂等配套措施,可实现保墒与节水相结合,壮苗促蘖增穗与增粒增重的统一,节水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利用灌浆期模拟干热风胁迫,并结合遮荫补灌措施,研究干热风对小麦叶片失绿黄化特性、渗透调节物质质量分数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热风胁迫使灌浆期叶片叶绿素降解转化能力显著增强,叶片失绿黄化程度加重、渗透调节功能失衡,产量下降。遮荫或补灌均能提高小麦旗叶持绿面积、叶绿素质量分数和产量,降低叶片黄化指数、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渗透调节物质质量分数。遮荫灌水在缓解干热风对小麦抗逆伤害方面具有加性效应。因此,遮荫补灌可有效提高小麦在干热风胁迫下的抗逆适应。  相似文献   

6.
小麦中后期喷施硼肥的效果丹阳市农技推广中心吴金书,胡国强镇江市农业局朱克明丹阳市全州乡农技站张四二根据我市土壤普查资料,全市土壤平均水溶性硼含量为0.249ppm,显著低于临界水平0.50ppm,特别是我市丘陵地区为硼的极缺地区,其含量均低于0.25...  相似文献   

7.
为优化春小麦滴灌灌溉制度,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对宁夏引黄灌区滴灌条件下灌水对春小麦千粒质量、干物质转移和灌浆特征的影响展开研究。在总灌水量一致的条件下,分别设置增大三叶期、分蘖期和拔节期灌水量(W1)、增大分蘖期、拔节期和抽穗期灌水量(W2)、增大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灌水量(W3)、各生育期灌水量平均分配(W4)和对照(CK)5个水量分配处理,研究春小麦千粒质量、各营养器官干物质转移量及籽粒灌浆特性。W3籽粒千粒质量最大,花后37 d其千粒质量为53.96 g,较CK大2.64%。W2的干物质转移总量、同化物转移总量和干物质转移对籽粒的贡献率均为最大,分别为0.67 g/株、2.992 g/株和22.165%。不同水量分配下小麦籽粒灌浆速率满足Logistic模型,经过水量优化分配,W2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提前0.366 d,虽然最大灌浆速率有所降低,但是通过增加快增期时间(增加0.15 d)和活跃灌浆期时间(增加2.35 d),可以显著提高籽粒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时穗粒质量较CK提高32.1%,该处理籽粒产量也达到最大,较CK提高6.88%。因此可以通过优化灌水量分配,增加小麦千粒质量,提高各器官对籽粒的干物质转移量及灌浆速率,进而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倒伏是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及时准确获取倒伏信息有利于小麦良种选育中的倒伏损失鉴定。本文以小麦灌浆期和成熟期两个生长阶段的可见光无人机遥感影像为依据,构建多生长阶段小麦倒伏数据集,通过在DeepLab v3+模型中添加不同的注意力模块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一种基于多头自注意力(MHSA)的DeepLab v3+小麦倒伏检测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MHSA+DeepLab v3+模型的平均像素精度(Mean pixel accuracy, mPA)和均交并比(Mean intersection over union, mIoU),灌浆期分别为93.09%和87.54%,成熟期分别为93.36%和87.49%。与代表性的SegNet、PSPNet和DeepLab v3+模型相比,在灌浆期mPA提高了25.45、7.54、1.82个百分点和mIoU提高了36.15、11.37、2.49个百分点,在成熟期mPA提高了15.05、6.32、0.74个百分点,mIoU提高了23.36、9.82、0.95个百分点。其次,相比于CBAM和SimAM两种注意力模块,在灌浆期及成熟期基于多头自注意力的DeepLab v3+表现均为最优,在灌浆期其mPA和mIoU分别提高了1.6、2.07个百分点和1.7、2.45个百分点,成熟期提高了0.27、0.11个百分点和0.26、0.15个百分点。研究表明提出的改进的DeepLab v3+模型能够有效地捕获灌浆期和成熟期的无人机小麦遥感图像中的倒伏特征,准确识别不同生育期的倒伏区域,具有良好的适用性,为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鉴定小麦倒伏灾害等级和良种选育等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垦原丰产素在小麦生产上使用,其促进生长调节作用明显。用其拌种或浸种,可消除种子休眠障碍,提高发芽率,促进小麦根系发达,可使小麦毛细根深扎地下2m左右,从而增强其抗寒、抗旱、抗病能力。而抽穗以后施用,可调节小麦叶内的养分含量,抗早衰,加速灌浆,增加千粒重,提高产量。在小麦前、中、后期均可  相似文献   

10.
小麦的单产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有所突破,但倒伏与高产的矛盾日益突出,提高小麦的抗倒能力已成当务之急。拔节至抽穗期倒伏,单穗重明显下降,每穗粒数和粒重都降低,且幅度最大,一般达二三成以上;灌浆期倒伏,主要影响粒重,降产幅度达5%~15%。因此,做好...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大田试验,研究了喷灌对冬小麦籽粒形成期植株氮代谢和籽粒蛋白质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后,小麦旗叶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逐步下降,而小麦籽粒NR和GS活性随着生育期的推进而逐步提高,并于花后14 d达到最高,之后逐步下降.与地面灌溉相比,喷灌条件下小麦旗叶与籽粒的NR和GS活性均显著提高;开花后0~28 d旗叶和籽粒中游离氨基酸显著提高,开花28 d后喷灌旗叶和籽粒游离氨基酸与地面灌溉无显著差异;喷灌有利于旗叶灌浆前期和中期游离氨基酸的积累以及灌浆期间向籽粒的再分配.喷灌下,小麦籽粒蛋白质上升.醇溶蛋白和谷蛋白显著增加,但清蛋白和球蛋白变化不显著.可见,喷灌有利于提高中筋小麦植株氮代谢的关键酶活性,一定程度上改善小麦蛋白质加工品质.  相似文献   

12.
小麦春季化控技术化控栽培是农业生产上的一项新技术,小麦实施化控栽培,可以调控植株的生长发育,增强其抗逆性,促进早熟、高产。1.进强抗寒力小麦拔节初期,每亩用K—1植物抗寒剂100毫升兑水35公斤喷施叶面,能明显提高小麦抗寒力,避免“倒春寒”的危害;还...  相似文献   

13.
化控栽培是农业上的一项新兴技术,小麦实施化控栽培,可以调控植株的生长发育,增强其抗逆能力,促进早熟、高产。 1.防止倒伏 ①喷施多效唑 在小麦返青后期,每公顷喷洒200ppm多效唑溶液450公斤,可使植株矮化、抗倒伏能力增强,并能兼治小麦白粉病和提高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率。 ②喷施矮壮素 对群体大、长势旺的麦田,在拔节初期每公顷喷0.15%~0.3%矮壮素溶液750~1125公斤,可有效地抑制节间伸长,使植株矮化,茎基部粗硬,从而防止倒伏;若与2.4—DJ酯混用,还可以兼治麦田阔叶杂草。  相似文献   

14.
水分胁迫对桶栽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桶栽冬小麦在拔节期和灌浆期设计不同水分胁迫处理,研究了不同程度、不同时期水分胁迫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分析了产量和品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灌浆后期干旱可明显提高小麦品质,当籽粒蛋白质含量在14%~16%之间时,高产和优质的矛盾不突出;拔节、灌浆期任何程度的水分胁迫都将导致产量下降,重度胁迫下降幅度较大;拔节期干旱对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影响大,而对千粒重影响最敏感的时期是灌浆期,拔节、灌浆生育后期胁迫处理对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比前期小;灌浆期土壤相对含水率控制在55%~70%之间可实现节水、高产、优质三者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5.
小麦缺硼,苗期分蘖不正常,后期结实率下降甚至不结实,产量下降。在小麦分蘖期和拔节期各喷一次浓度为005%~01%的硼砂溶液,每次每公顷喷施750千克,可提高结实率,增产10%以上。油菜缺硼,苗期萎缩不长,后期出现花而不实现象,对产量影响较大。在油...  相似文献   

16.
锌肥对干旱下冬小麦产量形成及籽粒锌积累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干旱胁迫是造成冬小麦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探寻干旱防御技术,本研究以豫农211为材料,在拔节期、灌浆期对小麦进行不同水分和锌肥处理,研究了施用锌肥对干旱条件下冬小麦SPAD值、叶片相对含水率、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籽粒灌浆速率、籽粒锌积累动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冬小麦叶片SPAD值、叶片相对含水率、单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籽粒灌浆速率、籽粒锌积累速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显著下降,施用适量锌肥可以提高小麦叶片含叶绿素量,增加叶片相对含水率及单株干物质总量,提高籽粒灌浆速率,促进籽粒锌积累速度及最终籽粒含锌量,提高产量。本试验条件下,锌肥能增加干旱下小麦产量4.80%,籽粒含锌量36.86%。  相似文献   

17.
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受涝对其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当地小麦品种新原958为对象,在孕穗期和灌浆期分别进行1、3、5和7 d的淹水处理,并以当地常规灌溉处理为对照(CK)在测坑中进行受涝试验,观察和分析了涝害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孕穗期和灌浆期淹水处理对小麦叶绿素、灌浆速率和产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着淹水历时的增加,抑制作用越明显。与CK相比,孕穗期淹水7 d(wb7)处理的叶绿素显著降低了16.64%,籽粒灌浆速率降低了95.02%,产量降低29.6%,千粒质量降低了6.15%;灌浆期淹水7 d(wg7)处理的产量较CK减产25.9%。孕穗期和灌浆期淹水处理都会造成小麦减产,尤其是孕穗期淹水处理。因此,在小麦生产的日常管理中,应及时采取排水措施,以免造成小麦减产。  相似文献   

18.
沼气发酵液对小麦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适宜浓度的沼气发酵液浸种小麦,可提高种子的发芽率,促进芽的生长,增加小麦产量.为进一步摸清用于小麦浸种的适宜的沼气溶液浓度,特进行了本试验.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河套灌区小麦套种玉米高产、节水的灌溉制度,在田间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小麦套种玉米模式下的耗水规律,运用Jensen模型建立水分生产函数并对灌溉制度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小麦拔节、抽穗、灌浆及玉米抽雄、灌浆期是作物生长的关键期,适宜的水分条件是促进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求解得出敏感性指数分别为小麦分蘖-拔节期(0.305 0)、小麦拔节-抽穗期(0.335 6)、小麦抽穗-灌浆期(0.143 2)、玉米拔节-抽雄期(0.320 7)、玉米抽雄-灌浆期(0.310 2);以产量最大为目标函数得出小麦套种玉米最优灌溉制度为:小麦分蘖-拔节期95mm,拔节-抽穗期105~110mm,抽穗-灌浆期65~70mm,玉米拔节-抽雄期95~105mm,抽雄-灌浆期100~105mm,全生育期以460~485mm的灌溉供水量为宜。  相似文献   

20.
灌浆期地下水位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江汉平原小麦灌浆期合适的地下水位,给小麦生产的农田排水降渍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在小麦灌浆期,利用测筒装置研究了7个不同地下水埋深(0、15、30、45、60、75、90cm)对郑麦9023与鄂麦23二个小麦品种的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0、15、30、45、60cm地下水埋深显著降低了二小麦品种的产量,而75cm和90cm地下水埋深对二小麦品种产量没有明显的影响,说明江汉平原地区小麦的适宜地下水埋深应控制在75cm。灌浆期地下水位造成小麦湿害的主要原因是小麦千粒质量和穗粒数的显著下降,而与小麦有效穗数无关。进一步分析表明,鄂麦23小麦品种比郑麦9023小麦品种耐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