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橡胶种子发育过程中各构成部分淀 的积累和消失进行显微观察,结果如下:(1)在大孢子母细胞早期胚珠组织尚未出现淀粉时,子房壁外层细胞就出现淀粉粒,曾一度随着组织的生长淀粉的积累迅速增加;到大孢子母细胞晚期,内球 球心组织开始淀粉积累时,子房壁淀粉含量迅速下降。(2)外球被淀粉积累开始比珠心与内珠被虫,但淀粉含量增长平缓,一直处于较低矮的水平,至4-细胞原胚期淀粉已全部消失,与受精作用和胚的发育关系很小。(3)内珠被淀粉的积累呈现3个高峰期,分别出现在胚囊成熟期,合子休眠期和原胚发育期,为受精作用、合子分裂和胚器官分化提供必需的养料,它们之间密切。(4)胚成熟期,尤其受精作用前夕,珠心淀粉积累达到高峰,细胞中充满,受精作用后球心淀粉含量迅速下降,至授粉后30d全部消失。合子分裂经球形胚到心形胚阶段近2个月期间珠心一直没有淀粉积累,至胚胎发育后期器官分化阶段,球心才重新迅速积累淀粉并最终发育形成外胚乳。  相似文献   

2.
对橡胶种子发育过程中各构成部分淀粉的积累和消失进行显微观察,结果如下(1)在大孢子母细胞早期胚珠组织尚未出现淀粉时,子房壁外层细胞就出现淀粉粒,曾一度随着组织的生长淀粉的积累迅速增加;到大孢子母细胞晚期,内珠被和珠心组织开始淀粉积累时,子房壁淀粉含量迅速下降。(2)外珠被淀粉积累开始比珠心与内珠被早,但淀粉含量增长平缓,一直处于较低矮的水平,至4-细胞原胚期淀粉已全部消失。与受精作用和胚的发育关系很小。(3)内珠被淀粉的积累呈现3个高峰期,分别出现在胚囊成熟期,合子休眠期和原胚发育期,为受精作用、合子分裂和胚器官分化提供必需的养料,它们之间关系密切。(4)胚囊成熟期,尤其受精作用前夕,珠心淀粉积累达到高峰,细胞中充满淀粉,受精作用后珠心淀粉含量迅速下降,至授粉后30d全部消失。合子分裂经球形胚到心形胚阶段近2个月期间珠心一直没有淀粉积累,至胚胎发育后期器官分化阶段,珠心才重新迅速积累淀粉并最终发育形成外胚乳.  相似文献   

3.
以同源四倍体多胚苗突变水稻IR36 双为材料,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对其双受精过程及胚、胚乳的早期发育特征进行了观察。在“IR36 双”双受精及胚胎发育过程中,观察到一些异常受精现象和胚囊发生败育的异常类型。统计结果表明,异常受精作用或败育胚囊的发生频率高达46.67%,远高于其野生型品种IR36 4x(33.00%)。主要有子房退化、胚囊退化、单受精、双胚珠、双胚等几种异常类型。这些异常类型是导致结实率降低及形成双胚苗的细胞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荔枝胚胎败育与胚珠内源激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研究了绿荷包(胚胎完全败育品种)和乌叶(胚胎发育正常品种)荔枝胚珠中内源激素和胚胎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绿荷包胚珠中ABA含量与ABA/(IAA、GA1+3)和ABA/(ZRs+DHZRs+iPAs)比值在胚胎败育发生时期保持较高水平,IAA、GA1+3和CTK含量则在花后 7 d迅速下降,并在败育期处于较低水平。乌叶胚珠中 ABA含量在花后 7 d即急剧下降,其含量与以上2个比值在各个胚胎发育阶段均始终明显低于绿荷包,但前者的IAA、GA1+3和CTK含量在胚胎发育早期则远高于后者,其中尤以CTK含量差异显著。ZRs、DHZRs和iPAs含量有不同变化特点,对胚胎败育亦有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5.
单多胚水稻珠心组织消长变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GMA切片和超薄切片技术对多胚水稻品系APⅣ和单胚品种IR36珠心组织的行为进行研究表明,两份材料的珠心组织从大孢子母细胞形成开始到受精后数天,处于边生长边退化状态,在合子分裂前,以生长为主,此期间在珠心组织内可观察到许多具分裂相的细胞,这些细胞膨大但细胞质很少,与具备分生能力的细胞完全不同,无法进一步分裂;合子分裂以后珠心组织退化加速,到受精后4~5 d,珠心组织除了其表皮细胞外,其他几乎都解体了。APⅣ珠心组织出现低频率异常生长的现象,但未观察到在自然条件下由珠心细胞发育形成的不定胚。  相似文献   

6.
荔枝大孢子发生和雌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研究对荔枝大孢子发生和雌配子体的发育,及其淀粉的动态和引起座果率低的原因,作了较详细的观察,结果如下: (1) 子房两室,每室具一个胚珠。 (2) 倒生胚珠,具两层珠被。 (3) 胚珠发育属厚珠心胚珠。 (4) 胚囊发育为蓼型。开花前,大多数情况下,两个极核均合并为次生核。成熟胚囊包含卵器(由两个助细胞、一个卵细胞组成),中央细胞及三个反足细胞。 (5) 从孢原细胞分化,雌配子体发育成熟至开花,约需19~21天。 (6) 胚珠早期退化是导致座果率低的原因之一。 (7) 大孢子发生和雌配子体发育过程中,胚珠内淀粉的积累是由珠心顶端到胚珠基部,由外珠被到内珠被。胚囊内淀粉主要分布在次生核的周围以及它和卵细胞之间的细胞质中。开花前一天的花柱中已积累大量淀粉粒。  相似文献   

7.
睡莲属(Nymphaea)植物是我国新兴的水生花卉,其中重瓣型睡莲的花态丰满艳丽,一直倍受睡莲爱好者、育种者的喜爱和关注,在水生园林景观中的应用日渐广泛,但在育种的过程中,育种者经常遇到杂交不结实的现象,导致重瓣型睡莲品种难以培育。为探索重瓣睡莲难以结实的原因,以重瓣睡莲中较具代表性的品种‘泰国王’为实验组,以育性较好的品种‘公牛眼’为对照组,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其授粉后不同时期的子房进行显微结构比较,采用扫描电镜进一步观察样本的柱头和胚珠,通过RNA-seq测序分析发育与败育子房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2个睡莲品种的柱头表面均分布着多细胞单列乳突,细胞间的连接处形成一圈圈凹槽,乳突数量庞大、排列紧密,配合自身的结构能更容易捕获外来的花粉。‘公牛眼’授粉7 d后子房中大部分胚珠发育成红色种子,10 d后子房膨大成果实,种皮由红色转黑色,形成成熟的种子;重瓣睡莲‘泰国王’授粉7 d后无种子形成,子房中有部分胚珠发育,其表皮变为红色,形态特征与‘公牛眼’授粉4 d后的红色胚珠相似,由此推测少量胚珠可能完成了受精,但无法进一步发育,10 d后子房完全败育。显微结构观察可知,授粉7 d后2个品种的胚珠发育产生明显差异,‘公牛眼’的胚珠明显增大,合子开始分裂形成胚,而‘泰国王’胚珠内珠心萎缩,胚珠逐步败育消解,授粉10 d后,‘公牛眼’胚珠的珠被增厚形成种皮,胚开始发育,进一步向种子形态转变。由转录组测序分析可知,差异基因显著富集在光合作用——天线蛋白、光合作用、卟啉和叶绿素代谢、核糖体、淀粉和蔗糖代谢等通路,这些通路可能是影响睡莲子房发育的关键途径,推测‘泰国王’子房败育可能是因为自身光合作用受到抑制,进而影响了蔗糖、淀粉等营养物质的生成。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深入解析化学杂交剂SQ-1诱导小麦花粉败育的机理,本研究从SQ-1诱导的生理型雄性不育系PHYMS-1376及其对照可育系CK-1376各时期花药转录组测序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TraesCS1D02G362900.1,与小麦基因组数据库比对发现,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与 TaWRKY51同源度为97%,说明该差异表达基因为 TaWRKY51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亚细胞定位、转录激活活性与花药表达模式研究,结果表明, TaWRKY51开放阅读框全长663 bp,可编码220个氨基酸,含有WRKY结构域和锌指结构,分子量约为23.34 kD,等电点为6.42;启动子区包含与光响应、茉莉酸甲酯响应、脱落酸响应等7类顺式作用元件,且TaWRKY51蛋白被定位在细胞核内,具有一定的转录激活活性;与CK-1376相比,PHYMS-1376植株花药中 TaWRKY51的表达量在5个发育时期均高于CK-1376,且在四分体时期、单核晚期、二核期和三核期与CK-1376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表明该基因与PHYMS-1376花粉败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刘关华  杨梅  付建玉 《茶叶科学》2019,39(3):257-266
胡萝卜素是茶树叶片色素重要的组分之一,具有参与光合作用、保护光合系统的功能。从茶树叶片转录组中获得两个胡萝卜素合成关键基因:番茄红素-β-环化酶基因(CsLCYb)和番茄红素-ε-环化酶基因(CsLCYe),它们分别含含1515bp和1524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04和507个氨基酸残基,与其他植物的同源基因高度相似。利用多基因串联表达证明CsLCYb能够将番茄红素环化成胡萝卜素,而CsLCYe则无此活性。通过ELISA分析胡萝卜素生成效率,发现含有CsLCYb表达载体的菌落能够产生大量胡萝卜素,与阴性对照差异极显著,而含有CsLCYe表达载体的菌落则与阴性对照一致,无胡萝卜素产生。这与茶树中胡萝卜素的种类和含量水平一致,说明茶树主要是通过LCYb途径产生胡萝卜素。qRT-PCR分析表明,CsLCYb在黄化品种中黄2号的不同叶位中表达水平与其黄化程度呈正相关,与胡萝卜素含量水平相一致,并且该基因在正常叶色品种龙井43和中黄2号的相对表达结果也符合这一规律。这充分证明CsLCYb在黄化茶树叶片的胡萝卜素合成和叶色变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研究阐明了茶树胡萝卜素合成的关键基因和主要途径,为揭示茶树黄化的分子机理提供了重要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0.
采用RT-PCR技术克隆了1个编码NI基因的cDNA序列,命名为MiNI基因,并对不同来源的中性/碱性转化酶的分子特征及系统进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MiNI基因开放阅读框为2034 bp,编码677个氨基酸,相对分子量为76.6 kDa,理论等电点为6.24;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NI二级结构α螺旋占38.85%,无规则卷曲占35.45%,伸展链占18.91%,β折叠占6.79%;MiNI具有glycoside hydrolase family 100结构保守域,与克里曼丁桔、龙眼、巴西橡胶树和番木瓜都具有一致的motif位点;MiNI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克里曼丁桔、龙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构建NI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与芒果遗传距离最近的是克里曼丁桔,最远的是玉米和枸杞。qRT-PCR分析显示,果皮MiNI基因表达量远高于果肉;花后10~40 d,果皮MiNI基因表达量显著下降;花后40~100 d,果皮MiNI基因表达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水平;花后100~130 d,随着果实成熟,果皮MiNI基因表达量又显著上升;而花后10~40 d,果肉MiNI基因表达量显著下降,至果实发育后期果肉MiNI基因表达量始终处于极低水平。该研究为进一步了解MiNI基因在芒果果实蔗糖代谢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从分子角度阐明芒果糖代谢机理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1.
2个荔枝品种花芽分化期碳氮营养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分析妃子笑和鹅蛋荔(Litchi chinensis Sonn.cv.Feizixiao&Edan)2个荔枝栽培品种花芽分化过程中不同方位、不同部位枝条顶芽和花穗中碳氮化合物(C/N)比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荔枝花芽分化期间不同方位、小同部位、不同品种荔枝花芽分化期问枝条顶芽中在C/N比差片均达极显著;妃子笑的C/N比在前5个阶段均高于鹅蛋荔,只在第6阶段(开花期)低于鹅蛋荔;C/N比反映枝条顶芽和花穗的营养积累情况,比值较高有利于荔枝花芽分化。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糖代谢在荔枝体胚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将‘大丁香’和‘新球蜜荔’胚性愈伤组织接种在TD培养基上,并将‘新球蜜荔’接种在TX培养基上,对比体胚诱导过程中3种胚性培养物之间淀粉、蔗糖等糖组分及其代谢相关酶活性变化,以期从糖代谢方面找出影响荔枝体胚发生效率差异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在体胚发生过程中,‘新球蜜荔’在2种培养基上的淀粉含量都低于‘大丁香’;三者的葡萄糖与果糖含量变化相似,但‘大丁香’都高于‘新球蜜荔’,而‘新球蜜荔’的蔗糖含量则高于‘大丁香’;‘新球蜜荔’的淀粉酶、β-淀粉酶活性都高于‘大丁香’,而α-淀粉酶活性相似。‘新球蜜荔’的蔗糖合酶及在TD培养基上的酸性转化酶活性高于‘大丁香’,但中性转化酶活性是以‘大丁香’偏高,且‘新球蜜荔’在TX培养基上也以中性转化酶为主。由此‘新球蜜荔’通过淀粉酶、蔗糖合酶及转化酶将淀粉转化成蔗糖为体胚发生提供物质能量,而高活性的中性转化酶与低活性的淀粉酶,使‘大丁香’的蔗糖没有得到积累,使其体胚发生效率低于‘新球蜜荔’。  相似文献   

13.
以‘新球蜜荔’和‘大丁香’2个荔枝品种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了‘新球蜜荔’(XQTD)和‘大丁香’(DDXTD)接种在TD(MS+0.1 mg/L NAA+0.5 mg/L TDZ+0.1 g/L肌醇+0.4 g/L水解乳蛋白(LH)+100 mL/L椰汁+60g/L蔗糖+10 g/L琼脂)培养基与‘新球蜜荔’接种在TX(MS+0.1 mg/L NAA+5 mg/L ZT+0.1 g/L肌醇+0.4 g/L水解乳蛋白(LH)+100 ml/L椰汁+60 g/L蔗糖+10 g/L琼脂)培养基(XQTX)上各培养物体胚发生过程中抗氧化酶与多胺氧化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体胚发生过程中,三者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都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第6天,在前12 d的培养中,XQTD高于XQTX,仅在第9天,DDXTD高于XQTD。三者的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都变化平缓且差异不大。三者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都呈单峰曲线,XQTD的峰值出现在第9天,其余出现在第12天,体胚发生过程中DDXTD最高。XQTD和XQTX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都呈先降后升趋势,而DDXTD只是后期下降。三者的多胺氧化酶(PAO)活性变化都呈先降后升趋势,在前15 d的培养中,XQTX和DDXTD都低于XQTD,且DDXTD在前6 d里基本无变化。培养物中可溶性蛋白含量、POD和PAO活性变化可能与‘新球蜜荔’及‘大丁香’的体胚发生效率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4.
荔枝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颜色形成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着色较差的妃子笑(LitchichinensisSonn.cv.Feizixiao)和着色较好的白糖罂(LitchichinensisSonn.cv.Baitangying)果实为材料,研究了二者果实发育过程中叶绿素、花色素苷、可滴定酸、pH和糖的变化规律,探讨了这些指标与果实着色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果实发育中后期,白糖罂果实的着色指数一直高于同期的妃子笑果实。白糖罂花色素苷含量增加早且含量高,叶绿素含量下降快且含量低,花色素苷与叶绿素含量比值高。果实发育过程中,2个品种果皮的可滴定酸、可溶性糖、还原性糖、葡萄糖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而pH、果糖含量呈上升趋势。果实发育后期,白糖罂可溶性糖、蔗糖含量比妃子笑低。可滴定酸和pH与果皮着色指数极显著相关,果糖、葡萄糖及还原性糖分别与妃子笑果皮色素的1种或几种及着色指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但糖的变化与白糖罂色素含量及着色指数没有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荔枝花芽分化分为诱导、发端和分化3个阶段。试验以早中熟品种‘妃子笑’和中熟品种‘桂味’为试材,对荔枝花芽分化不同物候阶段叶片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指数(SPAD)、荧光参数和碳氮物质等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妃子笑’的成花进程早于‘桂味’品种,但2个品种在整个花芽分化期间的相关生理指标均呈相似变化趋势,Pn和SPAD在诱导期和抽穗期水平较低,“白点”期和花蕾期有所增加,而荧光参数恰好相反;荔枝成花期间,其可溶性总糖含量在“白点”期阶段水平最低,而淀粉和总氮含量呈相反趋势,在“白点”期达到最高值。可见,不同荔枝品种的光合特性与碳氮物质变化受其花芽分化的阶段性影响更大,而“白点”期是荔枝碳氮物质变化较为关键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6.
运用植物胚胎学的方法,观察比较了白糖罂、妃子笑、南岛无核3个荔枝品种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妃子笑与南岛无核胚胎发育过程中存在胚胎发育的败育现象,且败育途径不同,而白糖罂胚胎发育过程中各个部分结构均表现正常。  相似文献   

17.
荔枝"妃子笑"品种花药培养及其体胚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荔枝(LitchichinesisSonn.)品种“妃子笑”为试材,研究其花药离体培养及植株再生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荔枝花药在MS 2,4-D2mg/L NAA0.2mg/L以及含50g/L蔗糖的培养基上诱导胚性愈伤组织效果较好,把胚性愈伤组织转移到MS BA1mg/L NAA0.5mg/L,谷氨酰胺500mg/L,蔗糖50g/L分化培养基上培养1个月后,体胚大量萌发,再将成熟体胚转移到附加500mg/L谷氨酰胺的MS无激素培养基上,培养1 ̄2个月后,能再生成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18.
不同荔枝品种采后果皮褐变与多酚氧化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无核荔枝、妃子笑、紫娘喜3个荔枝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不同耐贮性荔枝品种果实采后果皮多酚氧化酶活性与果皮褐变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相同贮藏阶段,3个荔枝品种中无核荔枝褐变指数最高,妃子笑次之,紫娘喜最低。不同处理条件下妃子笑、紫娘喜果皮PPO酶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常温贮藏时无核荔枝果皮PPO活性逐渐下降,低温贮藏则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果实贮藏前期,PPO结合酶、游离酶与总酶活性以无核荔枝最高,妃子笑次之,紫娘喜最低。新采收果实中,紫娘喜果皮PPO同工酶仅2条带,妃子笑3条,而无核荔枝有4条。不同处理对同工酶带数无影响,但低温减少了无核荔枝某些阶段果皮PPO同工酶带数。不同品种荔枝果皮褐变进程差异与果实贮藏前期果皮PPO酶活性差异及同工酶带数有关。  相似文献   

19.
无核荔枝MADS box基因LMADS1的表达与转化拟南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多种植物MADSbox蛋白的MADS域的保守序列设计一对简并引物,采用RT-PCR和3′-RACE的方法,从无核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 cv.Seedless)花蕾中分离出1个687bp的基因,该基因的cDNA序列包含有完整的MADSbox保守区与半保守的K区,是典型的MADSbox家族基因,命名为LMADS1,在Genbank上的登录号为AY705793。Southernblot和Northernblot检测结果表明,LMADS1在无核荔枝基因组中以单拷贝形式存在,并在雌花和雄花中表达。对该基因转化拟南芥的T1代植株检测分析,转化植株未见有生育进程与花器官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为减轻荔枝果肉热风干制期间的褐变,研究荔枝果肉的烫漂和护色工艺。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烫漂温度、烫漂时间和冷却方式对荔枝果肉多酚氧化酶(PPO)的钝化效果,比较不同浓度配比护色液对荔枝果肉干制品色泽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烫漂温度为100℃,烫漂时间为3 min,室温冷却时烫漂效果最好;当复配护色剂的浓度配比为0.10%抗坏血酸+0.20%柠檬酸+0.10%植酸+0.30%Ca Cl2时,荔枝果肉干制品的色泽和感官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