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小黑麦东农5305为材料,设置氮水平和栽培密度两个因子,施氮量0、75、150、225kg·hm-2;密度300、450、600万株·hm-2,研究了不同密度与氮素水平对小黑麦分蘖成穗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农5305在300万株·hm-2、75kg·hm-2处理时茎蘖成穗率最高,产量也最高。由此可知,对于分蘖能力较高的东农5305应适当降低基本苗,少施氮肥,主攻穗粒数和千粒重,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马铃薯的合理栽培模式,在青海省乐都县开展马铃薯不同栽培模式田间试验,其中,农户模式N和P2O5肥料用量分别为238.5和345.0 kg·hm-2,不施钾肥,春季露地人工播种;现有模式中N,P2O5和K2O肥料用量分别为240.0,210.0和150.0 kg·hm-2,春季人工起垄覆膜、播种;创新模式中N,P2O5和K2O肥料用量分别为180.0,157.5和112.5 kg·hm-2,春季机械起垄覆膜、播种,对比不同模式下马铃薯产量、养分含量及肥料利用率。结果表明,创新模式中马铃薯产量与经济效益最高,产量达35 670 kg·hm-2,毛收入52 078元·hm-2,与农户模式间差异显著;创新模式中作物养分积累量最高,且合理施肥促进了氮磷钾向块茎的转移,提高了养分利用率,氮磷钾的偏生产力也较高,尤其是磷和钾,超过了200 kg·kg-1。综合来看,该创新模式是适合青海浅山地区马铃薯种植栽培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3.
不同栽培方式对大豆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大豆产量,试验设置2种配套栽培模式处理,研究45cm窄行密植栽培模式和65cm垄作栽培模式对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并对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垄作栽培下,黑河36的株荚数、株粒数、荚粒数均高于窄行密植栽培模式下的合农60。合农60窄行密植栽培模式产量为3 615kg·hm-2,黑河36垄作栽培模式产量为2 865kg·hm-2,2种栽培模式下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窄行密植栽培模式较垄作栽培模式增产750kg·hm-2,增产率达到26.18%,增收效益为3 000元·hm-2。  相似文献   

4.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钾肥施用量对西双版纳小糯玉米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钾量的增加,糯玉米株高、穗长、穗粗、行粒数、百粒干重等农艺性状指标均随之增加;糯玉米香气、色泽、味道、口感等食用品质指标亦随之增加;但糯玉米鲜穗产量呈先增后降趋势,当钾肥施用量为240 kg·hm-2时,鲜穗产量最大,为7 279 kg·hm-2,当钾肥施用量为180 kg·hm-2时,经济效益最高,为21 660.5元·hm-2。综合考虑糯玉米生长、鲜穗产量、食用品质和经济效益等因素,西双版纳小糯玉米最佳施钾量为180 kg·hm-2。  相似文献   

5.
覆盖旱作水稻的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对覆膜旱作、覆秸旱作和传统淹水3种水稻栽培模式下土壤温度、水稻生长状况、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详细分析,探讨水稻不同覆盖栽培模式的节水增产机理。结果表明:覆膜旱作栽培水稻产量(6511.5 kg.hm-2)高于传统淹水(5609.1 kg.hm-2)和覆秸旱作(4798.5 kg.hm-2),覆盖栽培(覆膜或覆秸)模式能明显降低水稻耗水量,节水率达63%。由于水稻覆膜栽培能增温保墒,移栽后具有生长恢复快、返青早、无效分蘖少的特点;其株高、穗长、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高于传统淹水和覆秸旱作栽培,使覆膜旱作水稻有较高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福建省元胡栽培关键技术,通过3年多田间试验,研究元胡栽培关键技术包括元胡种茎用量、种茎不同贮存条件、科学施肥及光照条件等对元胡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元胡栽培关键技术参数为:元胡种茎用量600~750kg·hm-2,种茎最优贮存条件为山窖等阴冷、干燥环境,施肥条件为基肥施腐熟的羊粪15 000kg·hm-2+钙镁磷750kg·hm-2,苗期施氮肥125kg·hm-2、磷肥75kg·hm-2和钾肥180kg·hm-2,光照条件为全日照,元胡产量最高可达6 144kg·hm-2。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水稻品种龙粳57的适宜栽培模式,以糯稻品种龙粳57为试验材料,设置2个种植密度(20和24穴·m-2)、4个施氮量[0 kg·hm-2(N0)、115 kg·hm-2(N1)、138 kg·hm-2(N2)和161 kg·hm-2(N3)],探究种植密度与施氮水平对糯稻品种龙粳57不同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  相似文献   

8.
为给高寒地区水稻生产提供技术方案,研究了氮磷肥不同水平对高寒地区水稻在产量及干物质积累方面的变化。结果表明:氮肥在N1(45kg·hm-2)、N2(90kg·hm-2)和磷肥在P1(45kg·hm-2)、P2(90kg·hm-2)、P3(135kg·hm-2)和P4(180kg.hm-2)施用量下,产量表现为N2>N1和P4>P3>P2>P1,并且每公顷穗数、株高和中后期分蘖数量与产量效应一样;在氮肥定量下,磷肥对每穗粒数影响先增加后下降。在N1水平下,磷肥增加对结实率有促进作用,干物质积累表现出N2>N1>N0P0,与产量趋势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9.
以先杂44高粱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方法,比较不同施肥量、不同密度条件下对高粱产量、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肥量相同,密度9.6万株·hm-2,产量相对较高(6 459.35 kg·hm-2);密度相同,施肥量750 kg·hm-2,产量相对较高(6 504.16 kg·hm-2)。肥密互作条件下,密度9.6万株·hm-2与施肥量750 kg·hm-2的栽培方式高粱产量相对较高(6 981.00 kg·hm-2),其单宁含量1.24%,蛋白含量9.28%,淀粉含量为65.53%,脂肪含量为3.64%,品质较好。试验表明密度9.6万株·hm-2与施肥量750 kg·hm-2的组合是杂交高粱先杂44较适宜的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河北省小麦超高产水平从9 000 kg·hm-2向10 000 kg·hm-2突破的途径,明确河北省10 000kg·hm-2以上超高产小麦的产量结构特点和各个生育时期的群体、个体特征,以及适宜的生态条件,为进一步开展可稳定实现10 000 kg·hm-2以上产量的河北省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0—2014年4个小麦生长季,在高产大田设置不同品种、氮肥基追比和追氮时期处理,结合其他超高产栽培技术措施,进行小麦超高产攻关研究。将4个生长季籽粒产量9 000 kg·hm-2以上的处理分为9 000—9 500、9 500—10 000和10 000 kg·hm-2以上3个水平,分析小麦产量从9 000 kg·hm-2提高到10 000 kg·hm-2以上,产量结构和各个生育时期群个体性状的变化,并结合土壤肥力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实现10 000 kg·hm-2以上产量适宜的生态条件。【结果】通过3个产量水平处理的比较,河北省小麦产量从90 00 kg·hm-2提高到10 000 kg·hm-2以上,公顷穗数变化较小,穗粒数在30—35粒的概率较大,粒重显著提高。产量水平从9 000—9 500 kg·hm-2提高至9 500—10 000 kg·hm-2时,干物质积累量明显增加,进一步提高至10 000 kg·hm-2以上时收获指数有所提高。穗数800万/hm2、穗粒数在30—35粒、千粒重43 g以上、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22 000 kg·hm-2、收获指数为0.46是河北省10 000 kg·hm-2以上超高产小麦比较理想的产量结构和调控指标。10 000 kg·hm-2以上产量水平的小麦旗叶和倒2叶叶面积均小于20 cm2,孕穗期叶面积指数为7.69—8.24,均低于9 000—9 500 kg·hm-2产量水平,但花后20 d叶面积指数在4以上,花后30 d在2以上,均高于后者。小麦产量从9 000 kg·hm-2到10 000 kg·hm-2以上,土壤基础肥力和施肥量变化较小,生育期降水量和灌水量也未增加,但小麦全生育时期特别是开花至成熟阶段的积温和光照时数均有所增加。【结论】河北省实现小麦产量从9 000 kg·hm-2到10 000 kg·hm-2的突破,公顷穗数的增产潜力较小,提高穗粒数和粒重应作为主攻方向。大小适中、后期衰老缓慢的高质量群体是实现10 000 kg·hm-2超高产的保证,较高的基础肥力以及积温和光照较好的年型是实现10 000 kg·hm-2超高产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