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趾间腐烂(Foot rot) 以趾间部为中心的坏死性及化脓性的病理变化,总称之为趾间腐烂。往往从单纯的趾间皮肤炎发展到深部组织形成病灶,包括蜂窝织炎、腱鞘炎、蹄关节炎等等。所谓牛的腐蹄病,此病名由来已久,其含意甚广,包括从趾间皮肤及软部组织发生炎症开始直至侵害蹄底角质或蹄球角质部发病,统称为腐蹄病。近来,则有趾  相似文献   

2.
奶牛蹄病包括蹄变形、蹄叶炎、腐蹄病、趾间赘生、蹄皮炎、蹄糜烂和蹄底创伤等疾病。在上述蹄病中,以蹄变形和腐蹄病最为常见。蹄变形是蹄角质的形态发生了改变。高产奶牛发病率高。根据蹄部变形的特点,将其分为长蹄、宽蹄和翻卷蹄。腐蹄病又称传染性蹄皮炎,指(趾)间蜂窝织炎,是奶牛指(趾)间皮肤及其深部组织的急性或亚急性炎症  相似文献   

3.
腐蹄病是奶牛的常见多发病,轻者侵入蹄底角质或趾间皮层,重者侵入深层组织,成母牛发病较多,且以后肢为多见。该病对奶牛的体质和产奶影  相似文献   

4.
奶牛常见的肢(趾)蹄病有:趾间皮炎、蹄叶炎、趾间蜂窝组织炎等。若感染上这些蹄病,将会造成奶牛的疼痛不适,跛行,运动量减少,生理机能减退,产奶量下降,繁殖率降低,淘汰率增高,给奶农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平时要加强奶牛的饲养管理和肢(趾)蹄维护和蹄病预防工作,一旦患上蹄病应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5.
奶牛腐蹄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腐蹄病是一种以蹄角质腐败,趾间皮肤和组织腐败、化脓为特征的局部化脓坏死性炎症。该病在本地区历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发病后奶牛的泌乳能力下降。自1992年以来,笔者应用KMnO4外敷治疗奶牛腐蹄病,收到了显著疗效,而且本法成本低疗效高,操作简便,很适合兽医临床应用。经我们治疗的41头病牛,共60只病蹄,用药后治愈率达100%。1临床症状 病初奶牛蹄间裂从后部腐烂,趾间皮肤潮红肿胀,运步时呈支跛,多蹄发病时,因站立和行走困难而卧地不起,长时间可引起褥疮。 患蹄从蹄冠、蹄球至整个蹄底部腐烂分解,引起…  相似文献   

6.
1指(趾)间皮炎 在没有扩延到深层组织的指(趾)间皮肤的炎症,称为指(趾)间皮炎。皮肤呈现湿疹性皮炎的症状,有腐臭味。不引起急性跛行,蹄部非常敏感。表皮增厚和稍充血,在指(趾)间隙有一些渗出物,有时形成痂皮。初期,与球部相邻的皮肤可发生肿胀,轻度跛行。随后,在球部出现角质分离,跛行明显,在角质和下面的真皮之间有泥土、粪便和褥草等异物进入,使角质和真皮进一步分离。在少数病例,化脓性潜道可深达蹄匣内,严重的可引起蹄匣脱落。  相似文献   

7.
奶牛腐蹄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奶牛腐蹄病是一种以蹄角质腐败,趾间皮肤和组织腐败、化脓为特征的局部化脓坏死性炎症,成母牛发病率高达5%~10%。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药消炎粉和补蹄膏合用,结合在病灶上方人字形注射普鲁卡因和抗菌素治疗,收到明显效果。1临床症状病初奶牛蹄间裂,从后部腐烂,趾间皮肤潮红肿胀,运动时呈支跛。多蹄发病时,因站立和行走困难而卧地不起,长时间可引起褥疮。患蹄从蹄冠、蹄球至整个蹄底部腐烂分解,引起蹄冠蜂窝组织炎,病变进一步可侵害至系部、球部、腱、腱鞘、韧带、骨和关节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化脓性炎症。重者可引起蹄匣角质分…  相似文献   

8.
1指(趾)间皮炎 奶牛指(趾)间有炎性渗出,肿胀且疼痛。 治疗。首先把病牛上蹄台检查,然后用水或0.1%“新沽尔灭”(主要成分为苯扎溴铵)消毒液清洗干净整个蹄子,同时清除蹄叉内坏死组织及化脓物。再用5%碘酊消毒蹄叉,并用比创口大1/3的脱脂棉和松榴油20克敷在蹄叉内,用麻袋布包扎好。  相似文献   

9.
2016年2月-2018年6月,笔者对石河子下野地垦区6家大型牛场饲养的2 981头成母牛发生蹄趾间皮炎的情况进行临床调研,确诊蹄趾间皮炎奶牛145头。结果发现:奶牛蹄趾间皮炎作为一种蹄病,在下野地垦区大部分奶牛场均有发生,每月都有新发病例,初春和夏季发病奶牛增多,平均发病率为4.86%;年修蹄2次的奶牛场蹄趾间皮炎发病率显著低于年修蹄1次和不修蹄的奶牛场(P0.05);蹄趾间皮炎奶牛产犊间隔极显著延长(P0.01);通过临床防治可以有效防止向高害蹄病的转化,降低临床危害。  相似文献   

10.
腐蹄病又称传染性蹄皮炎、指(趾)间蜂窝织炎。为趾间皮肤及其深部组织的急性和亚急性炎症。其临床特征是患部皮肤坏死与化脓,常伴蹄冠、系部和球节炎症,呈现不同程度的跛行。  相似文献   

11.
正奶牛腐蹄病是常发病之一,其发病率较高,有报道显示其发病率约为20%,有的牛场其发病率可能更高。该病又称为趾间腐烂、蹄间蜂窝织炎,是由坏死梭杆菌或其他致病菌混合感染受损蹄部,引起动物趾间皮肤及深层软组织坏死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奶牛蹄部受损组织的化脓坏死性分解、腐败恶臭和角质受到破坏为主的外科疾病特征,是引起奶牛跛行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后蹄发生比例高于前蹄,而且天  相似文献   

12.
腐蹄病又称传染性蹄皮炎、指(趾)间蜂窝织炎.为趾间皮肤及其深部组织的急性和亚急性炎症.其临床特征是患部皮肤坏死与化脓,常伴蹄冠、系部和球节炎症,呈现不同程度的跛行. 本病可发生于所有类型的牛,发病率较高,占引起跛行蹄病的40%~60%.炎热潮湿季节比冬春干旱季节发病多;后肢发病多于前肢;成年且高产的母牛易发.  相似文献   

13.
奶牛肢蹄病是奶牛四肢及蹄部疾病的总称。四肢每段的皮肤、皮下组织、骨、关节、韧带、肌腱均可发生病变。在奶牛饲养中,常见的肢蹄病以跗关节磨损及炎症肿胀、趾间皮炎(俗称蹄叉炎)、蹄底溃疡为主。前肢肢蹄病主要集中在趾间皮炎及蹄底溃疡,  相似文献   

14.
羊腐蹄病     
沈海霞 《兽医导刊》2016,(14):137-138
腐蹄病也叫蹄间腐烂或趾间腐烂,秋季易发病,是羊、牛、猪、马都能够发生的一种传染病,羊腐蹄病有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类,是由坏死杆菌侵入羊蹄缝内,造成蹄质变软、烂伤流出脓性分泌物.其特征是局部组织发炎、坏死.因为病常侵害蹄部,因而称"腐蹄病".此病在我国各地都有发生,尤其在西北的广大牧区常呈地方性流行,对羊只的发展危害很大.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调查了2013年9月~2015年10月石河子地区26家规模奶牛场饲喂的1.24万头奶牛的蹄趾间皮炎发病情况,共确诊蹄趾间皮炎患牛382头,结果发现:石河子地区奶牛蹄趾间皮炎的平均发病率为6.24%,前蹄发病率低于后蹄;奶牛蹄趾间皮炎的发病率虽然不高,但却是石河子地区奶牛蹄病的常见多发病,其原因与年龄、季节及环境条件因素、妊娠状况、圈舍卫生环境和日粮结构等有较为密切的关系。通过临床防治发现,做好奶牛蹄趾间皮炎的防治工作,可以有效防止向其他高害蹄病的转化,有较大的临床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奶牛腐蹄病是以蹄部真皮或角质层腐败、蹄间皮肤及其深层组织腐败化脓为特征的局部化脓坏死性炎症。1临床症状病初病牛一肢或多肢跛行,喜卧;强行站立时频频提举病肢,患蹄刨地或踢腹;患蹄系部和球节屈曲,免负体重,后蹄患病时蹄尖轻轻着地,前蹄患病时患蹄前伸,趾(指)间皮肤和蹄冠呈红色或暗紫色、发热、肿胀、敏感,皮肤裂开,有恶臭味,蹄底不平整,角质呈黑色。  相似文献   

17.
奶牛为偶蹄,内外蹄对称,大小相等,整个蹄近似圆形,蹄与地面形成45~50度,负重均衡,蹄的质地坚实,致密,无裂缝,蹄间间隙紧密。常见的奶牛蹄病有蹄变形、指(趾)间皮肤赘生物、指(趾)间蜂窝质炎、蹄腐烂、蹄叶炎等。蹄病影响奶牛的正常生活活动,因疼痛而多发生强制性趴卧,使正常运动受到限制,影响食欲和精神,造成消化、代谢和泌乳的障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某大型奶牛场自建场以来,蹄病发病率逐年攀高,并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7~9月份。2004年该场蹄病特别严重,发病率高达32%;护理区中病牛80%以上患有蹄病。蹄病引起产奶量大幅度下降,并由此淘汰掉许多无医疗价值的病牛,给牛场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1临床症状患牛几乎都为后肢蹄部发病,发病时间短的可观察到有轻度跛行,运动短步、强拘,站立频频交替负重。病情较重的起立困难,不愿走动,以蹄缘着地,不敢负重,蹄部严重变形,两趾间分开,趾向上高高翘起,呈舟状,蹄趾中沟和侧沟出现角质腐烂、脆弱,趾间的皮肤腐败发出难闻的臭气,蹄踵至悬…  相似文献   

19.
中药治疗奶牛腐蹄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腐蹄病是牛常见蹄病,尤其奶牛更为多见,治疗较棘手,其损失不可低估。笔者通过临床实践,用“雄鸦矾散”治疗牛腐蹄病18例,治愈16例,收到了较好疗效。1症状站立时频频举蹄或不敢负重,跛行,蹄底、趾间有破损,角质崩解、溃疡,从趾间或蹄冠部流出恶臭脓性分泌物,严重者波及蹄冠部,甚  相似文献   

20.
<正>1发病情况2007年9月河北省张家口市养牛户郑某饲养的20头奶牛,其中有5头奶牛出现蹄间皮肤潮红、肿胀、知觉过敏、运动时呈明显的跛态,两蹄或多蹄发病,因站立行走困难而卧地。有4头奶牛病情严重:一头奶牛在运动时患部不断遭受刺激,蔓延至蹄冠部;另一头奶牛蔓延至蹄间蹄球,引起蹄冠蜂窝组织炎,蹄温增高。另外2头奶牛体温升高,趾间蹄球皮肤化脓坏死,食欲减退,精神沉郁,产奶量下降,逐渐消瘦。最后1头奶牛病情较轻,无全身症状,只在叩诊蹄壁时,疼痛反应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