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牛局限性蹄皮炎(蹄底溃疡)该病是指蹄底后1/3处(蹄底和蹄球、结合部)的非化脓性坏死。患指(趾)的动脉搏动增强,患侧蹄壳增温。乳牛可能试图以趾的前部负重,伫立于水泥沟沿上,踵部不负重。去除蹄底后部及蹄球部的增生角质,在蹄底后1/3处,接近底、非接合部的位置,初期可见角质变软、崩解、脱失,局部有压痛,后期露出蹄底真皮,局部有出血区或死区。或者已长出菜花样或莲蓬状肉芽组织。削去角质,可以发现深层的坏死,但一  相似文献   

2.
奶牛蹄病泛指奶牛蹄部的病理变化,包括蹄病和蹄变形.蹄变形指蹄的形状发生改变,临床分为长蹄、宽蹄、翻卷蹄三种,长蹄即蹄的两侧支超过了正常蹄支的长度,蹄角质向前过度延伸,其外观呈长形,宽蹄即蹄的两侧支长度和宽度都超过正常蹄支,其外观大而宽,翻卷蹄指蹄的内侧支或外侧支蹄底翻卷.蹄病指蹄发生了病变,临床表现为蹄部红、肿、热、痛和出现功能障碍.奶牛蹄病从病情的发展可分为蹄叶炎、趾(指)间皮炎、趾(指)皮炎和腐蹄病等,从病理表现又可分为蹄底溃疡、白线损伤、蹄底脓肿、趾(指)间皮炎、趾(指)间蜂窝织炎等.  相似文献   

3.
腐蹄病是牛的常发病,尤以奶牛的发病率为高,据报道奶牛腐蹄病发病率约为 20%。其特征是趾间组织、角质部发生腐败性化脓炎症,病变可波及蹄冠皮肤、蹄真皮及蹄关节,一般后蹄发生比例高于前蹄,而且天热潮湿雨季比天旱季节发病率高。莱阳市郊区奶牛专业户陈某自 1986年起饲养荷斯坦奶牛,至 1998年共发生腐蹄病 15例,治愈 13例,治愈率为 86. 7%。现介绍如下: 1症状   病牛站立时患蹄不敢着地,或频频换蹄,打地或踢腹,前蹄患蹄、患肢向前伸出;跛行,有痛感;检查患蹄时,蹄底角质部完整,看不见病变;叩击或按压时可出现疼痛;当…  相似文献   

4.
奶牛蹄病包括蹄变形、蹄叶炎、腐蹄病、趾间赘生、蹄皮炎、蹄糜烂和蹄底创伤等疾病。在上述蹄病中,以蹄变形和腐蹄病最为常见。蹄变形是蹄角质的形态发生了改变。高产奶牛发病率高。根据蹄部变形的特点,将其分为长蹄、宽蹄和翻卷蹄。腐蹄病又称传染性蹄皮炎,指(趾)间蜂窝织炎,是奶牛指(趾)间皮肤及其深部组织的急性或亚急性炎症  相似文献   

5.
奶牛腐蹄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奶牛腐蹄病是一种以蹄角质腐败,趾间皮肤和组织腐败、化脓为特征的局部化脓坏死性炎症,成母牛发病率高达5%~10%。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药消炎粉和补蹄膏合用,结合在病灶上方人字形注射普鲁卡因和抗菌素治疗,收到明显效果。1临床症状病初奶牛蹄间裂,从后部腐烂,趾间皮肤潮红肿胀,运动时呈支跛。多蹄发病时,因站立和行走困难而卧地不起,长时间可引起褥疮。患蹄从蹄冠、蹄球至整个蹄底部腐烂分解,引起蹄冠蜂窝组织炎,病变进一步可侵害至系部、球部、腱、腱鞘、韧带、骨和关节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化脓性炎症。重者可引起蹄匣角质分…  相似文献   

6.
趾间腐烂(Foot rot) 以趾间部为中心的坏死性及化脓性的病理变化,总称之为趾间腐烂。往往从单纯的趾间皮肤炎发展到深部组织形成病灶,包括蜂窝织炎、腱鞘炎、蹄关节炎等等。所谓牛的腐蹄病,此病名由来已久,其含意甚广,包括从趾间皮肤及软部组织发生炎症开始直至侵害蹄底角质或蹄球角质部发病,统称为腐蹄病。近来,则有趾  相似文献   

7.
<正> 牛、羊腐蹄病是以蹄底、蹄叉角质腐烂分解为特征的一种蹄部疾病,它主要是由于厩舍泥泞不洁、长期于低洼沼泽地带放牧,或因蛋白质、维生素饲料不足,致使蹄角质生长发育不良,腐败菌或其它杂菌趁机侵入感染,特别是在蹄部发生外伤时,如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更易引起本病。牛、羊发生腐蹄病时,蹄角质崩解,趾间皮肤潮红肿胀,知觉过敏,频频举患肢、呈现跛行,严重时,跛行加重,行走困难,不能放牧,导  相似文献   

8.
奶牛腐蹄病是以蹄部真皮或角质层腐败、蹄间皮肤及其深层组织腐败化脓为特征的局部化脓坏死性炎症。1临床症状病初病牛一肢或多肢跛行,喜卧;强行站立时频频提举病肢,患蹄刨地或踢腹;患蹄系部和球节屈曲,免负体重,后蹄患病时蹄尖轻轻着地,前蹄患病时患蹄前伸,趾(指)间皮肤和蹄冠呈红色或暗紫色、发热、肿胀、敏感,皮肤裂开,有恶臭味,蹄底不平整,角质呈黑色。  相似文献   

9.
浅谈奶牛腐蹄病的治疗与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腐蹄病是牛常发的一种蹄病,尤以奶牛的发病率最高,其特征是以蹄底腐烂为主要病变,蹄部角质、趾问皮肤及组织腐败、坏死、化脓性炎症。病变可波及蹄冠皮肤、蹄真皮及蹄关节。后蹄发病要高于前蹄,而且炎热潮湿多雨季节发病率明显升高。严重病例出  相似文献   

10.
腐蹄为牛蹄的真皮、角质部发生腐败性化脓,表现在两蹄肢的一侧或两侧。四蹄皆可发病,为后蹄多见。全年皆可发生,以7~9月份发病最多,患牛站立时,患蹄为球关节以下屈曲,频频换蹄,打地或踢腹。前肢患病时,患肢向前伸出,进行蹄部检查时,可见蹄变形,蹄底磨灭不正,角质部呈现黑色,疼痛明显,步行呈“三脚跳”,化脓后关节处破溃,流出乳酪样脓汁,患牛全身症状会加剧,并会出现体温升高,食欲减退,乳产量下降,消瘦等症状,常卧地不起,治疗困难。  相似文献   

11.
1病因本病与牛年龄无关,厩舍和运动场不洁,肢蹄长期处于污泥粪尿中,蹄叉角质长期受到浸泡;削蹄技术不佳,不按时清洁蹄底或挖蹄;在放牧中由于碎石子或草木槎子等所引起的趾间外伤而引起;修蹄不及时,造成蹄角质过长,或修蹄时过削,蹄踵过高,使蹄叉开张机能减弱,蹄部血液循环不良。另外,可能在遗传上蹄质和蹄形不好的牛易患此病。  相似文献   

12.
中药治疗牛腐蹄病腐蹄病是牛的常见蹄病,尤以奶牛为多,治疗较棘手,其损失不可低估。笔者从收集到的验方中验证筛选出"雄胆矾散"治疗30例,治愈26例。(一)症状站立时频频举肢或不敢负重,跛行,蹄底、趾间有破损,角质崩解、溃疡,从趾间或蹄冠部流出恶臭脓性分...  相似文献   

13.
奶牛蹄病的病因与综合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奶牛蹄病是指奶牛蹄部的病理变化,包括蹄病和蹄变形。奶牛蹄病是奶牛业的主要疾病之一,与乳房炎和生殖系统疾病共同构成奶牛饲养业的三大制约因素。奶牛蹄病是奶牛的常见疾病,从疾病的病理表现分为蹄底溃疡、白线损伤、蹄底脓肿、趾  相似文献   

14.
奶牛蹄病包括蹄变形、蹄叶炎、腐蹄病、指(趾)间赘生、局限性蹄皮炎、蹄底脓肿和蹄底创伤等疾病,已成为危害奶牛生产的“四大疾病”之一,业已引起广大奶牛养殖户的重视.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浅谈一下有关蹄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5.
<正>1蹄变形由于蹄变形发生后所呈现的形状不同,临床上可分为长蹄、宽蹄、翻卷蹄三种。长蹄:即延蹄,指蹄的两侧支超过了正常蹄趾的长度,蹄角质向前过度伸延,外观呈长形。宽蹄:蹄的两侧支长度和宽度都超过高正常蹄支,外观大而宽,此类蹄角质部较薄,蹄踵部较低,在站立时和运步时,蹄的前缘负重不实,向上稍翻,返回不宜。翻卷蹄:蹄的内侧支或外侧支蹄底翻卷。从蹄底面看,外侧缘过度磨损,蹄背部翻卷已变为蹄底,靠蹄叉部角质增厚,磨灭不正,蹄底负重不均,往往见后肢跗关节以下向外侧倾斜,呈"X"状。严重的病牛两后肢向后方伸延,呈拖拽式。根据临床表现,即蹄的变形情况,即可确诊。  相似文献   

16.
腐蹄病是偶蹄兽趾间皮肤化脓坏死性炎症。该病临床上多见于乳牛,猪较罕见。1 临床症状 患猪站立不稳,两后蹄趾间皮肤及蹄底破损处流黄色水样液,蹄匣松动,触诊疼痛反射敏感。前蹄底及蹄趾间皮肤明显肿胀,两趾外展,经穿刺,黄色脓汁很快渗出。口腔、乳房以及心率、心音等其它检查未见异常。2 实验室检查 从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交界处采集病料制片,经复红———美蓝染色,镜检见有不均匀的淡蓝色长丝状或细长杆状的坏死梭杆菌。3 治疗 改善圈舍环境,将病猪移至质地柔软、环境安静的地方进行治疗。治疗时,用青霉素和普鲁卡因对…  相似文献   

17.
中药治疗奶牛腐蹄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腐蹄病是牛常见蹄病,尤其奶牛更为多见,治疗较棘手,其损失不可低估。笔者通过临床实践,用“雄鸦矾散”治疗牛腐蹄病18例,治愈16例,收到了较好疗效。1症状站立时频频举蹄或不敢负重,跛行,蹄底、趾间有破损,角质崩解、溃疡,从趾间或蹄冠部流出恶臭脓性分泌物,严重者波及蹄冠部,甚  相似文献   

18.
正蹄是牛的重要支柱器官。其坚实的角质壳,具有保护知觉部和支持牛体重的作用。夏秋季节雨水多,气候暑湿,圈舍泥泞,粪便淤积、发酵,通风不畅,卫生条件较差,牛蹄长期浸渍污物中,使蹄角质软化,蹄底挫伤,易发生蹄病。一、腐蹄病腐蹄病是由于蹄部损伤、坏死杆菌感染引起指(趾)间皮肤及其下组织发生炎症。特征是病蹄间质  相似文献   

19.
牛蹄叉腐烂与年龄无关,是发病率最高的蹄病。发病原因:厩舍和运动场不洁,使牛肢蹄长期处于污泥、粪尿中,蹄叉角质长期受到浸泡;工作人员削蹄技术不佳,不按时清洁牛蹄底或挖蹄;在放牧中由于碎石子或草木槎子等引起牛趾间外伤;修蹄不及时造成蹄角质过长或修蹄时过削,蹄踵过高,使蹄叉开张机能减弱,蹄部血液循环不良;另外,遗传上蹄质和蹄形不好的牛易患此病。  相似文献   

20.
里风蹄是马、骡、驴蹄病之一,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主要是因圈舍卫生不良,蹄底经常受粪尿污物浸蚀,或因蹄冠外伤、蹄真皮炎,或因蹄底嵌入异物等,日久造成气血运行受阻,蹄胎失去润养,致使蹄壁内层角质与中层角质分离,中间形成灰白色粉末,由浅入深,有的可直达蹄冠部,造成空洞。初期患畜跛行不明显,后期跛行加重。值得注意的是,该病症状与漏蹄病症状相反,运步蹄底落平,呈悬跛状,如不仔细检查,很易误诊。20年来,笔者用“活血止痛膏”治疗147例,治愈率达98%以上。此药膏生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