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滇池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必须以防护林为主体,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特用林、四旁植树为辅,人工林与天然林相结合为内容,组成以提高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森林生态系统。系统的建设必须树立科学化、系统化、规模化的观点,多树种、多林种相结合,科学造林、封山育林育草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防护林体系建设是改造自然,绿化祖国,保护环境,有益当代,造福后代的大业。是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牧业生产发展,利国富民,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措施。因此,加速防护林体系建设是当务之急,长远大计,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步伐,提高质量,建立一个完整的科学的防护林体系,为开创林业建设新局面作出贡献。防护林体系建设就是在相当空间范围内将具有不同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的人工林,以及天然林和天然灌丛所组成并包括合理利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介绍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概况,总结了河北省兴隆县、迁西县,辽宁省凌源县,新疆自治区和田地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设的基本作法及效果,提出了三北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设应遵循的六条原则,即:以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以防护林为主,多林种相结合,以速生树种为主,多树种相结合;以保护发展森林资源为主,保护发展与合理利用相结合;以林为主,林农牧相结合;加快绿化速度与集约经营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营建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陕西省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应走全面治理、综合发展的道路,贯彻以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工程为主体,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针,逐步形成农林牧协调发展的大农业生态环境。在营建技术上,要注意立地条件类型及适生种的配置,注意林种、树种的优化组合,尤其要注意掌握恶劣立地条件的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防护林体系效益研究动态综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国内外防护林体系效益研究动态综述向成华黄礼隆蒋俊明(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唐光(平武县林业局前言根据国内外学者发表的有关防护林体系效益的大量文献,综合论述防护林体系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评价研究成果。防护林体系是以防护林为主体的、多...  相似文献   

6.
太平地防护林体系在设计和营造中综合考虑当地的土地资源状况,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以生态效益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目标,旨在建设一个功能完备、效益齐全的防护林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平川地农田防护林、坡耕地农田防护林、立体疏林牧场、灌丛饲料林、水土保持能源林、旱作速生丰产林、经济林、盐碱地排盐碱工程及盐碱地防护林等。  相似文献   

7.
通过南、北盘江下游鲁贡河上游防护林体系营建的定点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到1992年,该地区林业用地比例已占61.17%,垦殖率由原来的45.86%下降到31.67%;森林覆被率为52.07%;在林种结构中,各小流域经济林比重都在30%以上;该地区已初步建成一个以防护林为主,经济林、用材林、薪炭林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并取得明显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南、北盘江下游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提供了借鉴模式。  相似文献   

8.
二、总结成绩,分析问题,准确把握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形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沿海防护林体系不断发展壮大。1991年,国家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进入新世纪,国家启动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及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进一步加大了沿海地区林业建设的力度,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取得了更加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Var.mongalicaLitv.)天然林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山地和呼伦贝尔草原沙地,而樟子松人工林可见于东北各地.从天然林和人工林生长现状来看,樟子松耐旱,不苛求土壤,适生半干旱地区的特点尤为突出,是黑龙江省西部“三北”防护林营造地区很有前途的珍贵造林树种之一. 建国后黑龙江省西部地区营造了一些樟子松人工林,认真总结这方面的造林经验,对当前“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现将我们几年来有关樟子松人工林的调查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0.
宝应县地处江苏省中部,是全国棉基地县之一。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是该县林业生产的主体之一。全县农田防护林建设是以河堤、道路绿化构成骨架,中片林果、农田林网、村庄绿化有机结合,点、线、网、面、带相结合组成的。文内具体论术了要等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设农田防护林体系的必要性,同时提出了规划原则、模式和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11.
德化县是福建省重点林区县,森林资源存在分布不均,树种结构不合理,天然林与人工林比例不协调,火灾隐患多等问题。“实施五大工程、建设五大基地、建立五大体系”将对德化县的生态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黄土高原渭北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永寿示范区建设实践的分析,较详细地阐明以永寿示范区为代表的陕西三北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布局、结构配置、技术组装和主要建设技术措施。并对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估算。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要介绍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概况,总结了河北省兴隆县、迁西县,辽宁省凌源县,新疆自治区和田地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设的基本作法及效果;提出了三北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设应遵循的六条原则,即:以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以防护林为主,多林种相结合;以速生树种为主,多树种相结合;以保护发展森林资源为主,保护发展与合理利用相结合;以林为主,林农牧相结合;加快绿化速度与集约经营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论沿海防护林体系构建基础理论和经营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我国重大林业生态工程之一,经过50多a的建设历程,保障了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严重的防护林生态系统退化问题,要提高防护林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单纯是建设技术问题,更重要是体系构建理念问题。从景观生态、系统经营、多样性保护、生态演替、生态经济等原理,探讨沿海防护林体系构建的基础理论和经营模式,为防护林体系建设和经营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集约经营是指在单位面积上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系统培育各类森林,达到成活、成材、优质、高效的目标,形成多层次、多功能、高效益的人工林生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林业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搞好人工林基地林种、树种的区域分布,天然林与人工林,阔叶树与针叶树,用材林、经济林与防护林等森林类型合理布局,使人工林基地在经济与环境服务上均可持续性发展。 其次,大力发展“近自然的林业”。要  相似文献   

16.
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概念以及提出的背景进行了介绍,论述了这一新的学术思想对防护林建设的指导意义;根据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理论和实践,对其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概括;并对贵州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工作提出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沿海防护林体系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并以福建省为例说明沿海防护林体系带来的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出了加快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四川天然林资源丰富,珍稀物种繁多,生态效能巨大,具有景观资源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针对这些特点,文章提出要切实保护好现有天然林,使之成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主体;采用近自然林业经营技术,对天然林实施合理经营;建立与可持续经营要求相适应的天然林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和政策、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充分利用林区丰富的景观资源和野生经济资源,合理开发生态旅游、野生土特产品;鼓励和支持社会、公众广泛参与这项工作,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方面,对天然林实行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9.
西双版纳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测定与分析木材及其他产品的经济效益,林分结构与林分生物量,生物多样性,土壤肥力与理化指标,保土涵水固碳等生态效益,对从云南热区选择出的3个造林树种;西南桦,山桂花,高阿丁枫及引种的热带速生树种马尖相思所营造的4种人工纯林和2种混交林半个轮伐期(10年左右)的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这6种人工虽然主林层种类单一,但利用热区的自然条件,可以培育成具有复杂多样的下木,灌木,草本层植物的复层人工林,生物多样性10年左右已可恢复到相似立地条件下天然林的状况;土壤肥力及理化性质在造林后先降后升,现已稳定回复到造林前水平;生物量较小,但木材经济产量较天然林高得多,由于木材价格高或兼有副产品,人工林的经济效益也较同地类的天然林高得多;保土涵水固碳等方面已发挥出良好的生态, 人工林小流域内未见地表径流;因此认为这6种人工林已达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兼顾的可持续经营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通常人们认为刺槐人工林密度大郁闭度高水土保持效果好,我们通过8年的定位试验发现,刺槐人工林造林密度5000株/公顷、5~6年后保存密度2500株/公顷、13年后保存密度1250株/公顷为宜。在各个发育阶段,控制其郁闭度在0.6左右,不超过0.7,这样,刺槐人工林具有乔一灌一草一地被物类似天然林系统的主体结构体系,具有较高的水土保持效益。在目前国情下,水土保持林也必须要进行经营管理,以达到兼顾水保效益和经济效益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