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试验为肉鸽的人工孵化与亲鸽孵化对比试验,采用随机分组方式进行。人工孵化温度全期控制在38.3-38.8℃,相对湿度为60%-65%。每天翻蛋1.7 h/1次。出雏温度为37.8℃,相对湿度为60%。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肉鸽人工孵化的方式,可使种蛋破蛋率显著降低14.52%(P 0.01),受精蛋孵化率显著提高15.79%(P 0.01)。同时,不同的种蛋摆放方式对人工孵化效果的影响差异显著,种鸽蛋平放的摆放方式孵化效果优于竖直摆放方式。  相似文献   

2.
<正>卷羽鹈鹕(Pelecanus crispus)属鹈形目(Pele-caniforms)鹈鹕科(Pelecanidae),是一种大型游禽,被IUCN列为受威胁物种(Vulnerable),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3]。上海动物园于20世纪50年代引进卷羽鹈鹕进行试养,并在20世纪70年代成功繁殖,现在种群已发展至40多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鹈鹕的人工孵化和育雏技术并取得初步成功,从2008年开始,人工孵化和育雏的1周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拉萨白鸡蛋重对种蛋孵化效果的影响,在相同孵化条件下,选用3世代47周龄拉萨白鸡种蛋,按蛋重分组进行孵化。结果表明,种蛋在整个孵化期都处于稳定失重过程,蛋重越大,失重越大;蛋重对种蛋受精率和早期胚胎死亡率无显著影响(P0.05);孵化至第11天时,Ⅴ组的胚胎失重和失重率最大,分别为(4.11±0.71)g、(6.73±1.67)%;孵化至第20天时,Ⅴ组的胚胎失重最大,为(7.81±1.27)g,Ⅳ组的胚胎失重率最大,为(13.08±2.59)%;蛋重在60.0 g时,入孵蛋孵化率和受精蛋孵化率均最高,分别为85.19%和86.79%;不同组别的第11日胚龄蛋重、第20日胚龄蛋重都表现出极显著差异(P0.01);雏鸡的初生重随蛋重的增加而显著增大,呈强显著正相关(r=0.94)且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组别的雏鸡初生重表现出极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4.
肉用鹧鸪人工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孵化:家养鹧鸪采用人工孵化繁殖,孵化可用电器孵化,也可用煤油灯或热水袋孵化.人孵前种蛋要消毒,孵化室内温度为37~38℃,相对湿度7 d内55%~60%,7~18 d 50%~55%,18~24 d 70%~75%,入孵后20 d必须每隔2 h时翻蛋1次,20 d到出壳(24d)可以不翻蛋.孵化中期,每次晾蛋10~15 min,后期或天热每次晾蛋30 min,23~24 d不再晾蛋.孵化期照蛋2次,头照在7~8 d,2照在第20天,适当增加水盘,提高湿度,以利出壳.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开展了大雁种蛋人工孵化技术研究,通过孵化温度、湿度和翻蛋时间三因子三水平的L9(34)正交试验,研究确定了大雁种蛋人工孵化的工艺参数,受精蛋孵化率达到了88.80%,健雏率达到了94.50%,为大雁养殖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褐马鸡卵采用了人工孵化、自然孵化、自然孵化与人工孵化相结合的三种方法,对人工孵化所需的条件,如温度、湿度、翻卵凉卵等进行了初步研究。了解了褐马鸡卵的孵化期,对受精卵和胚胎发育阶段的判断,卵在孵化期的失重,卵的破壳和出雏等关键技术,并对雏褐马鸡的出壳行为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总结。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阶梯笼养蛋鸡育雏舍内温度、湿度、氨气和光照分布规律,1~49日龄每天早、中、晚三个时间段对环境参数进行监测。结果:上、中、下三层均表现为中间温度高于两端,由上至下依次呈下降趋势,其中上层鸡笼前端温度极显著低于中间和后端(P0.01),下层鸡笼中间温度极显著高于两端(P0.01);上层和中层鸡笼前端湿度极显著低于中间和后端(P0.01),且由前至后逐步升高,下层鸡笼中间湿度极显著高于前端和后端(P0.01);上、中、下三层均为中间氨气浓度极显著高于两端(P0.01),整个鸡舍中间中层氨气浓度最大,氨气与湿度表现相似规律;上层光照强度高于下层,其中前端和后端差异显著(P0.05),中间差异不显著(P0.05)。蛋鸡1~49日龄体重略超过品种标准的标准体重,各周龄均匀度介于81.2%~84.5%之间。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北方地区肉鸽种蛋人工孵化技术,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进行分组,选择白羽王鸽种蛋900枚,湿度设2个水平,即孵化期湿度为50%~55%、出雏期湿度为56%~60%,孵化期湿度为55%~60%、出雏期湿度为61%~65%,进行2次孵化,采用3台小型孵化器分别于37.5,38.0,38.5℃进行孵化。结果表明:在相同湿度条件下,孵化期温度为38.0℃时肉鸽受精蛋孵化率显著高于37.5℃组和38.5℃组(P<0.05);孵化温度为38.0℃时,孵化期相对湿度为55%~60%、出雏期相对湿度为61%~65%时肉鸽种蛋人工孵化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褐马鸡卵采用了人工孵化,自然孵化,自然孵化与人工卵化相结合的三种研究方法,对人工孵化所需的条件,如温度、湿度、翻卵晾孵等进行了初步研究。了解褐马鸡卵的孵化期,对受精卵和胚胎发育阶段的判断,卵在孵化期的失重,卵的破壳和出雏等关键技术,并对雏褐马鸡的出壳行为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总结。 结果表明:褐马鸡的自然孵化率达50%,人工孵化率为80%,人工孵化与自然孵化相结合孵化率为100%。  相似文献   

10.
人们对人工孵化的最佳翻蛋频率的研究由来已久。Olsen在1930年就注意到自然孵化的母鸡每天翻蛋96次。Olsen和Byerley(1936)报道与每天翻3次相比,人工孵化每天翻48或者96次提高了孵化率。其他人(Kuiper和Ubbels, 1951,Kaltofen和Ubbles,1954,Kaltofen 1955,1956)也报道了每天翻24次比更少次孵化率高。高翻蛋率如480次/d孵化率反而比96次/d更低(Robertson, 1961a)。Wilson(1991)得出结论:96次/d是最佳孵化率的翻蛋频率,而实践上多采用24次/d。但Wilson和Deeming都认为,翻蛋的关键期始于孵化的第3d,通常认为,实践中翻蛋多于24次/d时孵化率…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气候条件对黔东南小香鸡种蛋孵化率的影响,试验以黔东南小香鸡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统计软件SPSS 18.0对2014—2015年春、夏、秋、冬四季的孵化指标进行统计及分析。结果表明:春、冬季入孵蛋孵化率显著高于秋季(P0.05),极显著高于夏季(P0.01);春、秋、冬季受精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夏季(P0.05或P0.01);夏、秋季的死胚率均显著高于春、冬季(P0.05),其中夏季最高,春季最低;春、冬季受精蛋孵化率显著高于秋季(P0.05),极显著高于夏季(P0.01)。说明高温不利于种蛋孵化,而春、冬季更利于黔东南小香鸡种蛋的孵化。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贮存时间和贮存温度对种蛋孵化效果的影响。以1600枚36周龄的合格种蛋为试验素材,分别在15℃和25℃的贮存温度条件下(相对湿度为65%),将贮存时间0、1、2、3周的种蛋置于同台孵化机进行人工孵化,测定分析入孵种蛋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及入孵蛋孵化率。结果表明: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种蛋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及入孵蛋孵化率显著降低(P0.05);种蛋贮存温度为15℃时,贮存1周不影响种蛋孵化效果(P0.05),贮存2周对种蛋孵化效果影响显著(P0.05),贮存期超过2周种蛋孵化效果下降严重(P0.01);种蛋贮存温度为25℃时,1周内的种蛋孵化效果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下降显著(P0.05),贮存期超过1周的种蛋孵化效果极显著下降(P0.01)。随着鸭蛋贮存时间的延长,其孵化效果显著下降,贮存温度达到15℃时,种蛋贮存不宜超过2周,贮存温度达到25℃时,种蛋贮存不宜超过1周。  相似文献   

13.
随着赛鸽产业的迅速发展,种蛋的孵化效果越来越影响养鸽业的经济效益。要提高赛鸽种蛋人工孵化率,就必须掌握胚胎发育的特点和规律,了解影响孵化效果的各种因素,从而为种蛋孵化提供良好的条件。鸽子的孵化是一个很复杂的生物质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如温度、湿度、种蛋品质、通气、种蛋位置、翻蛋次数、凉蛋和遗传等。本文主要阐述了温度和湿度对赛鸽人工孵化技术的影响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就新杨绿壳蛋鸡、白来航鸡快羽和慢羽品系的部分产蛋性能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白来航鸡快羽品系的25~45周龄总产蛋数、49周龄蛋重、母鸡体重和蛋壳颜色均显著高于新杨绿壳蛋鸡(P0.01),且优于白来航慢羽品系的同类性状;25~45周龄总产蛋数与49周龄蛋重、母鸡体重和蛋壳颜色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49周龄蛋重与体重和蛋壳颜色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49周龄母鸡体重和蛋壳颜色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总体来看,白来航鸡快羽和慢羽品系的性状变异系数小于新杨绿壳蛋鸡,其变异系数均小于10%。新杨绿壳蛋鸡的性状变异系数稳定性差,平均变异系数超过10%,仅蛋重和蛋壳颜色的变异系数略低于10%,这说明在规模化生产时,新杨绿壳蛋鸡的选育还有待加强,从而使产蛋性状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不同温度、不同湿度对不同批次七彩文鸟蛋的孵化影响以及幼鸟出壳后的人工育雏技术,采用孵化温度分别在37.5℃、38.0℃、38.5℃条件下,湿度分别为孵化期50%、出雏期70%和孵化期60%、出雏期80%两种情况下七彩文鸟蛋的孵化效果。结果表明:在相同湿度条件下,孵化期温度为38.0℃时,七彩文鸟受精蛋孵化率显著高于37.5℃组和38.5℃组(P0.05)。孵化温度为38.0℃、湿度为60%时,人工孵化效果最佳。幼鸟初生重为0.90~1.10g,在6~12日龄时体重出现快速增长,在14日龄体重达到高峰15.00~20.00 g,从14日龄后体重开始缓慢下降。刚出生的幼鸟皮肤裸露只有一层胎毛,完全依靠喂养需要恒温箱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25日龄长齐全部羽毛,30日龄可以自由采食并飞翔。  相似文献   

16.
人们对人工孵化的最佳翻蛋频率的研究由来已久。Olsen在1930年就注意到自然孵化的母鸡每天翻蛋96次。Olsen和Byerley(1936)报道与每天翻3次相比,人工孵化每天翻48或者96次提高了孵化率。其他人(Kuiper和Ubbels,1951,Kaltofen和Ubbles,1954,Km.hofen1955,1956)也报道了每天翻24次比更少次孵化率高。高翻蛋率如480次/d孵化率反而比96次/d更低(Robertson,1961a)。Wilson(1991)得出结论:96次/d是最佳孵化率的翻蛋频率,而实践上多采用24次/d。  相似文献   

17.
利用人工孵化、自然孵化两种方法,对笼养条件下白枕鹤卵孵化的温度、湿度、翻卵、凉卵等进行了初步研究。明确了白枕鹤的孵化期。对受精卵和胚胎发育阶段的判断,卵在孵化期的失重,卵的破壳和出雏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对白枕鹤的出壳行为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总结.结果表明:白枕鹤的自然孵化率为100%,人工孵化率为75%.  相似文献   

18.
正禽蛋的人工孵化是现代家禽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在家禽的繁殖和生产经营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高而稳定的孵化率是种鸡场、孵化场以及饲养者共同追求的目标。种蛋的孵化,主要是通过控制温度、相对湿度、通风换气、翻蛋等而实现的。其中,温度是最主要的因素,在种蛋孵化过程中,只有保证最适胚胎发育的温度,才能达到高而稳定的孵化率。适当的湿度也有利于孵化初期胚胎受热以及孵化后期胚胎散热和破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白鹈鹕的繁育水平,将28只白鹈鹕(12♂,16♀)饲养于内有小岛的1 500 m~2的湖中,以活鱼投喂,并对白鹈鹕卵进行人工孵化和人工育雏。结果显示:2012~2014年,人工孵化34枚白鹈鹕卵,其卵重165.4~196.2 g,平均卵重为179.4 g;卵径(94.3±4.2)(89.1~101.2)mm×(58.2±1.9)(55.5~61.0)mm;卵形指数1.51~1.74,卵受精率33.3%~62.5%,人工孵化温度为37.1~37.4℃,湿度为55%~65%,孵化期为37~38 d,白鹈鹕受精卵在人工孵化过程有平均12.43%的失重,人工孵化的健雏率达100%。白鹈鹕初生锥体重为116~136 g,雏鸟在22~40日龄时体重呈快速增长,至40日龄时体重达1 412~1 520 g。喙在20日龄前生长缓慢,21~86日龄生长较快,90日龄时喙长达34.2~37.4 cm,1 a的成活率66.7%~100%。刚出生的雏鸟皮肤裸露无毛,完全依靠喂养,需要以恒温箱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90~120日龄的雏鸟能独立采食和飞翔。采用人工孵化和育雏技术有利于提高白鹈鹕繁殖率与成活率,对于白鹈鹕种群的快速复壮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人工孵化珍珠鸡的方法较多。如电孵化器、煤油灯孵化、温水缸孵化、火坑孵化、电热毯孵化等。形式虽有所不同,但其原理是一样的。只要掌握好温度、湿度、翻蛋和通风换气等八个关键环节,就可以获得较好的孵化效果。1选择种蛋珍珠鸡的正常蛋一般为圆锥形,颜色为淡褐色花斑。蛋壳表面有皱纹、裂痕,蛋过大、过小、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