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海南沿海木麻黄人工林林下植被进行调查、并测定其生物量。结果表明:木麻黄人工林林下灌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大于地下部分生物量,草本层地下部分生物量大于地上部分生物量;灌木层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规律为干(3.41 t·hm-2)根(3.19 t·hm-2)叶(2.10 t·hm-2)枝(1.41 t·hm-2),干和根的生物量比例较大;灌木层、草本层生物量与总生物量均呈正相关关系,灌木层生物量与草本层生物量则呈负相关关系,说明灌木层与草本层存在竞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宜昌市郊柏木人工林从幼龄林、中龄林至近熟林3个阶段林下植被发育及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林下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数量有不同程度增加,但常绿树种几乎没有增加;林下灌木层由强阳性种趋向中性种,林下草本层由栗褐苔草和地果占优势变为蕨类植物占优势;柏木更新不良显著影响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平均高度和平均盖度的变化,但总体趋势是增加的,只是平均密度有所下降;林下草本层和死地被物层的生物量呈增加趋势,但受柏木更新不良影响,灌木层生物量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以内蒙古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取样的方法对群落中植被进行了调查,分析比较了不同火烧木管理方式下兴安落叶松林林下群落恢复过程中物种组成、多样性指数及地上生物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火烧木择伐方式下火烧迹地与未火烧对照样地林下群落相似性最大。不同火烧木管理方式下,火烧迹地林下群落多个α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的趋势。不同火烧木管理样地草本层Simpson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小于对照样地,而在灌木层都大于对照样地。3种不同类型火烧木管理方式火烧迹地恢复13年后,林下草本层生物量均小于对照样地,而灌木层生物量较对照样地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4.
通过收集杉木林林下植被生物量数据,分析杉木林林下植被生物量与年平均温度、年降水量、林分年龄、林分密度、乔木层生物量、灌木层生物量、草本层生物量、枯枝落叶层现存量等8个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林下植被生物量与林龄、乔木层生物量、灌木层生物量、草本层生物量、枯枝落叶层现存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以与草本层生物量相关性最大,与林分密度呈负相关,而与年均温、年降水量无显著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林龄、林分密度、草本生物量可解释枯枝落叶现存量变化的90.6%。  相似文献   

5.
杉木人工林间伐后林下植被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杉木人工林间伐后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变化进行测算分析,结果表明,间伐以后,由于林下空间环境因子的变化,植被生物量大量增加,为对照区的3.25倍其中灌木生物量增加273.5%,由对照区占林下植被总生物量的79.78%,提高到91.75%.且灌木种类增多,并尤以层外植物较多.其生物量占灌木生物量的50.25%;草本生物量增加32.49%;林下死地被物生物量达9100kg/hm2,比对照区增加92.80%。  相似文献   

6.
选取在相同立地条件下造林40年的油松林、华北落叶松林和白桦林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物种重要值等群落生态学统计方法,对其林下植被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华北落叶松林林下植被具有最高的盖度、单位面积个体数和地上生物量,且灌木株高和冠幅最大;另外,油松林的林下植被盖度和地上生物量也高于白桦林。②油松林和华北落叶松林林下植物科属数目均多于白桦林,并且油松林和另外2种人工林分布以菊科和禾本科植物最多。③3种人工林灌木层重要值最大的分别是虎榛子、耧斗叶绣线菊和铁杆蒿;草本层重要值最大的均是黄囊苔草。④3种人工林灌木层的丰富度均较差,仅为5、4和4;而草本层各指数均是油松林〉华北落叶松林〉白桦林。  相似文献   

7.
为探寻江南油杉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特征及生境因子对其的影响,对广西境内不同生境条件下的江南油杉人工林的植被状况进行了调查及生物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江南油杉人工林林下灌木层物种较草本层物种丰富,灌木层的Shanor-Wiener指数(H’)和Simpson指数(D)均明显高于草本层。草本层的Pielou指数(J)分布幅度(0.771~0.994)较灌木层的(0.841~0.945)宽。小乔木伴生树种较多,乔木种类与林地起源关系密切。不同森林郁闭度、坡度、坡向及坡位的江南油杉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随着郁闭度的上升,物种丰富度下降;阳坡灌木层植被丰富度略高于阴坡的;平坡的Shanor-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布范围较斜坡的宽;中坡位的Shanor-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布范围比上坡位和下坡位的低。  相似文献   

8.
林下植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凋落物的分解并且增强土壤养分的归还。比较杉木混交林与杉木纯林的土壤结构及林下灌草生物量,探究两者间的相关性和土壤结构恢复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混交林的林下灌草生物量高于纯林,其中毛杉林最高;(2)混交林土壤物理性质优于纯林,毛杉混交林最优;(3)分析相关性发现土壤物理性质与灌木生物量有显著相关性,灌木层相关性高于草本层。所以林下植被与土壤结构关系密切,重视林下植被发育程度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恢复地力。  相似文献   

9.
在黄柏山林场4种典型人工林中设置样地,对林下植物组成及多样性进行研究,旨在掌握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林下植被特征。研究表明:1)檫杉混交林林下植物丰富度最高。2)4种类型人工林林下物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各林分灌木层和草本层植被类型都呈现为中等不相似或极不相似,说明乔木植被类型对于林下物种及其多样性影响较大。在营造人工林时,树种的选择对于其可持续经营有着重要影响作用。3)4种类型人工林林下植被群落多样性指数,包括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是草本灌木。可能由于4种林分的郁闭度都较高,影响了灌木层生长,同时也为草本层喜阴植物的生长创造了一定条件。在黄柏山林场的人工林经营过程中,应适当进行抚育间伐,增加林内透光度,以利于林下植被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太岳山油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量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和分析油松林下植被物种组成特征及生物量,运用灰色关联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方法,研究了各影响因子不同梯度水平下林下生物量所呈现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油松人工林林下草本生物量大于灌木生物量,草本层植被生物量为0.339 8~1.322 9 t·hm-2,灌木层生物量为0.018 1~0.289 2 t·hm-2;加权后的关联度与原始关联度排序大致相同,关联性最为密切的因子同为林分均高、林分胸径及林龄,但加权后各单因子关联度数值间差异性增加;以样地作为各单因子聚合的系统进行聚类,样地划分为4个类型,分类结果可反映林下生物量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1.
在福州市宦溪镇运用热扩散法和热平衡法对桉树杉木人工混交林内的桉树(Eucalyptus spp.)、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的树干液流进行测定,采用TDR测定土壤含水量,同时对土壤、叶片水势进行测定,对比研究桉树与杉木的蒸腾耗水差异。结果表明:桉树和杉木树干液流日动态变化具有相同的昼夜节律性,均呈中午高、早晚低的单峰型变化;桉树的液流密度小于杉木的液流密度,但桉树的液流通量则大于杉木的液流通量;桉树的单木日均耗水量大于杉木的日均耗水量;桉树对水分的获取能力大于杉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桉树培育技术百年发展史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桉树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保障我国木材安全的重要树种。但是,支撑桉树快速发展的培育技术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总结。文中简要介绍了世界桉树引种概况,总结了我国桉树培育技术的发展历史,展望了我国桉树培育技术发展方向,并就影响桉树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中国桉树培育技术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为桉树零星引种和四旁绿化阶段;二是桉树培育技术的起步阶段,以1954年成立“粤西林场”为标志;三是桉树培育技术的积累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1990年形成了造林和抚育技术措施体系的雏形;四是桉树培育技术的快速发展阶段,从1990年以后,桉树造林和抚育技术措施体系基本形成。随着全年造林技术得到发展和完善,现代桉树培育技术体系将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13.
我国桉树研究现状与发展态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引种桉树将近120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她与其它许多相关学科的发展不断成长和壮大,因而在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上取得了长足发展。本文回顾了我国桉树研究的发展历史,从研究队伍和机构、桉树科研产出、桉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综述了桉树科研的进展及其存在的不足。最后对我国桉树研究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这对我国桉树科研与桉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介绍陆良县桉树资源、产品及相关产业发展等桉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人民群众喜爱种植桉树的原因及桉树产业发展的生态、社会及经济效益。阐述桉树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认为按树不是抽水机、不是抽肥机.桉树人工林对植物多样性未造成任何不良影响,也不是导致干旱的原因。并提出了桉树速生丰产林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In silvopasture system, the coexistence of eucalyptus seedlings with other species may result in growth reduction, especially during eucalyptus early development.Therefore, studies elucidating how forage species affect the eucalyptus growth can provide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their rational management aiming to obtain the maximum gain of the system. The aim of this work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increasing densities of Urochloa brizantha cv.Marandu i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Eucalyptus urograndis. A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20 L pots, in an open and semi-controlled area, during 90 days after planting of eucalyptus. A completely randomized design with four replications was used, in a 6 9 7 factorial system, meaning six evaluation periods and seven densities of U. brizantha: 0(control), 22, 33, 44, 67, 89 and111 plants m-2. Fortnightly, eucalyptus height, stem diameter an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Fv/Fm) were evaluated. At the end of experimental period, the net assimilation rate, stomatal conductance and transpiration rate of eucalyptus plants were determined, in addition to the dry matter of eucalyptus(leaves and stem) and U. brizantha (leaves). In coexistence with 111 plants m-2, eucalyptus had reduction of 63.9% on total dry matter and 72.7% on leaf area,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From the density of22 plants m-2, U. brizantha negatively interfere significantly the growth of E. urograndis. Up to 8 plants m-2 there are no reductions greater than 5% in eucalyptus height and stem diameter.  相似文献   

16.
福建桉树冻害情况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调查了2005年福建桉树冻害情况,分析了遗传因子、环境因子和经营措施对桉树冻害形成的影响,初步总结出各区域适宜的桉树树种、无性系,为福建省今后进一步发展桉树短周期工业原料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原产澳大利亚的桃金娘科桉属树种,由618个种组成,其遗传学特点为:同一亚属的种可以互交产生杂种,无性繁殖较容易,是选择天然杂种,开展人工授粉杂交育种的极好原始材料,世界桉树主要种植国十分重视该项工作开展,我国自80年代起也广泛进行这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雷州林业局是我国第一个以桉树为主营树种的林业单位,50余年来一直以桉树的种植、加工、利用和出口为核心业务。依靠桉树新品种培育等成果,雷州林业局的桉树生长量由1990年代初的10m3·hm-2提高到2002年的20m3·hm-2,在同行业中保持强的竞争力。本文从桉树种质资源的收集、矮化杂交圃的建立、人工杂交技术等方面简述了雷州林业局以杂交育种为主的桉树育种资源研究、利用工作,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9.
分析桉树实木利用的可能性和前景,总结桉树实木利用树种选育成果:巨桉及其无性系A3、A4、A6、A13、A14、A15等为福建桉树实木利用用材林定向培育的优良品种,并分析桉树大径材培育的经济、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0.
发展速生桉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广西区乃至我国木材紧缺的局面。以南宁市林地布局及空间分析为基础,综合考虑扣除公益林后的林地面积以及速生桉生长的立地条件,确定全市发展速生桉的最大理论面积为38.46万hm^2。根据南宁市五大类培育树种的规划比例以及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成果,提出速生按建议发展最大面积为31.92万hm^2。并提出合理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增强森林的综合功能及效益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