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物叶片细胞液浓度,是反映植物水分状况的重要生理指标之一。它能比较灵敏地反映外界条件的变化,目前已用来診断蔬菜作物、棉花、小麦、玉米、向日葵等作物对水分虧缺的程度。测定方法簡便,指示准确,能在田间直接診断植株水分状况。植物叶片细胞液浓度的测定,是由苏联学者洛鮑夫提出的。他根据的原理是细胞液浓度与蔗糖溶液浓度百分率相当,单位是用浓度百分率或者大气压表示。近几年我們在研究小麦和棉花植株水分  相似文献   

2.
限量补灌对带田冬小麦土壤水分与耗水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旱地带田冬小麦不同生育期限量补灌35mm后0~9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在灌水后短期内显著高于来灌水处理,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灌水与未灌水处理的土壤含水量逐渐接近一致;小麦全生育期耗水强度的变化呈"双峰"曲线,虽峰值出现时间不一致,但总是与灌水时间同步变化,各处理基本上以小麦抽穗一扬花期耗水强度为全生育期最高值,且以抽穗期灌水的处理耗水强度最高,日耗水量高达7.68mm/d,认为抽穗期灌水对土壤水分的贡献最大;水分盈亏状况分析表明,带田冬小麦全生育期0~90cm上层土壤水分处于极度亏缺状况,灌水比不灌水处理水分亏缺程度更为严重,但不同生育期灌水的处理间水分亏缺差别极小。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典型测站土壤湿度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对我国南方地区冬小麦、棉花、玉米和花生等作物生育期间的土壤水分状况分别进行评价;同时,根据土壤水分对作物生育的供应程度,将其分为水分供应充足、满足、基本满足和不足等四个类型,并相应地划分成若干土壤水分类型区域,结合各地区的地形、地势和水旱作物栽种的比例等条件,确定南方地区的土壤湿度测站布局原则及具体布点方案。  相似文献   

4.
水稻控制灌溉是指在秧苗本田移栽后,田面保持5~25mm薄水层返青;返青后的各个生育阶段,灌水后田面不再建立水层,以根层土壤水分作为控制指标,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溉水量。视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土壤水分下限控制值为土壤饱和含水率的60%~70%,灌水控制上限为土壤饱和含水率。  相似文献   

5.
基于作物生理电特性和土壤湿度的灌溉模糊决策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冬小麦缺水状况进行准确诊断和实施精量灌溉,以小麦叶片的生理电特性反映作物亏水信息,通过采集土壤湿度信息反映土壤含水量,通过模糊决策技术来综合表达小麦的生理电特性和土壤水分信息,进而确定适合小麦生长需求的灌溉水量.  相似文献   

6.
白三叶草坪蒸散和光合蒸腾速率日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光合和蒸腾作用是植物的两个密切相关的生理过程,对于植物生长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在不同供水下,研究植物生理日变化时段性特征及其生理生态机理,对寻求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该试验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测定了不同灌水处理下,白三叶的蒸散、光合蒸腾日变化,探求在特定地区植物生理日变化与土壤水分之间的关系,探讨草坪节水灌溉的途径.结果表明:不同灌水处理之间的白三叶蒸散日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其中从11:00—14:00这一阶段的蒸散值较大;水分条件对白三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影响非常大,都随灌水量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7.
由于北方常干旱少雨,土壤水分难于满足高产小麦对水分的需求。因此,一般高产小麦田都需人工灌溉。据资料介绍,灌溉使小麦的增产幅度可在24~100%。但在什么条件下灌水,灌多少水,指示方法不尽一致。有的仍沿用当土壤水分处在田间持水量70%时灌水;有的是在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灌水;也有的是人为判断麦田是否需灌水。这些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况且生产者很难掌握。针对辽宁省近几年小麦迅速发展的趋势以及水资源贫乏的自然条件,我们用负压计(张力计)进行了指示春小麦灌溉的田间试验,以寻求在生产中既可广泛应用,又能使春小麦增产,节水的灌溉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对小麦7种不同的灌水组合进行了研究,分析比较了不同水分条件下各组合产量的差异、土壤水分的消耗和小麦生长性状特点。研究表明,不同灌水处理组合的产量差异显著。其中灌开花水和返青水增产效果最好,进行相应时期的灌溉可以分别增产60 kg/亩和28 kg/亩。灌冬水和灌浆水呈现负效应,灌冬水亩减产6 kg,灌灌浆水亩减产14 kg。保苗水10 mm的灌水量可产生32 kg/亩的产量效益,增产7%,效益极为显著。研究表明,水分消耗量与产量呈正相关,水分消耗与灌水量呈曲线型正相关;水分消耗平均484.7 mm,水分效益平均0.98 kg/mm·mu,基本在适宜的范围。研究表明,灌溉水增量效益不高的原因是,有大部分用在了补充土壤水分的存量上。根据土壤水分的消耗量和产量变化趋势确定了3个指标,一是小麦耗水高限为500 mm/亩,二是最迟的灌水期要在成熟前10天,三是厚土层小麦消耗水范围要在200 cm的土体。  相似文献   

9.
许晓彤  王友贞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465-4467
[目的]研究小麦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受旱水平对其产量及生育性状的影响。[方法]分别采取坑测法和筒测法,设置轻旱、中旱和重旱3个水分亏缺水平,检测不同水平下小麦不同生长阶段的产量及生育性状变化,同时分析土壤水分、腾发量以及产量3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小麦水分亏缺对产量及株高、穗长等生育指标均有影响,土壤水分、腾发量及产量3者呈正相关趋势。[结论]为实施小麦田间水分管理和节水灌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48.决定灌水量和间隔日数有哪些步骤?设施内的灌溉,是按照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使土壤水分经常维持在适宜状态,而对土壤水分进行调节和补充。因此,必须根据土壤、气象、作物等各种条件状况,即“看天、看地、看庄稼”来确定灌水的时间间隔和灌水量。看天主要指根据天气的阴晴冷暖对环境温度及蒸发量的影响,对环境湿度及结露的影响等等掌握灌水时间及水量大小,如热天水量大,冷天水量小,阴雨天不灌水等。看地主要指根据土壤墒情及作物根系主要分布土层深度,判断是否该灌水及补水土层深度。挖取不同深度的土壤,用目测法判断。若土色暗黑,手捏成团,手上有明显水迹,扔地不碎,称为黑墒。表明土壤水分稍多,空气相对不  相似文献   

11.
多种栽培模式下旱地小麦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旱地小麦采用不同栽培模式,通过对各生育阶段不同层次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垄沟栽培、平覆膜、覆草、常规4种模式处理,全生育期各层土壤水分均呈降低趋势,尤以0~80 cm土层水分变化最为明显,降低幅度最大;4种栽培模式主要影响小麦生长前期0~80 cm土层水分变化,其中垄沟栽培和覆草栽培贮水效果明显高于平覆膜和常规栽培;小麦生长后期各种栽培模式难以控制上层土壤水分的大量损失,而各种模式在全生育期均对120 cm以下土层水分影响不明显。120 cm以下土层水分贮量在生育后期明显高于上层土壤水分。因此,进一步研究如何控制小麦生长后期上层土壤水分损失和怎样利用深层土壤水分,在旱原地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灌溉是为地补充作物所需水分的技术措施,为了保证作物正常生长,获取高产稳产,必须供给作物以充足的水分。在自然条件下,往往因降水量不足或分布的不均匀,不能满足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因此,必须人为地进行灌溉,以补天然降雨之不足。灌溉,即用水浇地。灌溉原则是灌溉量、灌溉次数和时间要根据植物需水特性、生育阶段、气候、土壤条件而定,要适时、适量,合理灌溉。其种类主要有播种前灌水、催苗灌水、生长期灌水及冬季灌水等。本文介绍了一种坡地雨水收集就地自流灌溉装置。  相似文献   

13.
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节水体系周年水分利用特征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目的】定量研究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节水体系的水分周年利用特征。【方法】在大田条件下,通过在小麦季设不灌水(W0)、拔节水(W1)、拔节水+扬花水(W2)和起身水+孕穗水+扬花水+灌浆水(W4)4个水分处理,进行了两个周期的研究。【结果】(1)小麦产量和周年最高产量两年分别在节水灌溉处理W1和W2获得,玉米产量在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小麦水分利用效率(WUE)与产量的表现相似,玉米WUE显著高于小麦,并随灌水量的增加显著降低;周年WUE则在W0或W1处理最高,而后随灌水量的增加显著降低。(2)W4处理的2 m土体土壤水分含量在各个阶段没有明显变化,其它处理则随小麦生育进程而不断降低(即土壤水分库容不断变大),且灌水次数越少降幅越大,至小麦收获期达到最低点;到玉米拔节期,由于降雨补充所有处理的土壤含水量趋于一致,相应地,2 m土体接纳汛期降雨分别为178-188 mm(W0)、124-160 mm(W1)、38-93 mm(W2)和-30-21 mm(W4)。(3)随灌水量增加,作物耗水强度和季节蒸散量变大;玉米拔节期后,作物耗水特性与土壤水分变化无差异。(4)降雨致使出现水分的深层渗漏,丰水年和平水年分别为163 mm(W0、W1)、181 mm(W2)、253 mm(W4)和13 mm(W0、W1、W2)、45 mm(W4),丰水年小麦季W4处理也有54 mm水分深层渗漏。丰水年W0和W1处理实现了127 mm和57 mm对地下水的净回补。【结论】小麦节水栽培显著减少了对地下水的开采,大幅提高了降雨的利用效率,可实现作物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丰水年降雨对地下水的净回补。丰水年W1处理或平水年W2处理有利于水分高效利用与高产的统一,对于华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沙地衬膜小麦土壤水分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景电二期灌区衬膜沙地土壤水分动态监测,分析其土壤水分剖面变化及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得出沙地衬膜能显著起到节水保墒作用,且随衬膜深度的增加而提高。在作物牛长初期,村膜沙地土壤水分在垂直分布差异上不明显,这是由于幼苗阶段、小麦植株矮小,植物蒸腾耗水员较小的缘故;而在植物生长中后期,小麦地上部分牛长旺盛,根系庞大,蒸腾耗水最大,从而造成土壤含水最上层高于下层。衬膜沙地因土层变浅,限制了土壤的储水深度,因此,在衬膜沙地栽培作物时,需要通过农田水分调控技术来实现水源的合理利用,其技术原则是:a少量多灌,并严格按照小麦各牛育期需水量的多少决定灌溉量;b应以当地资源条件和农m水分状况为依据,建众适宜的作物种植方式、耕作体系和轮作制度;c通过培肥地力调节农田水分关系.提高作物光合作用强度和水分利用率.以调节土壤的持久供水能力。  相似文献   

15.
<正>在连续多年创小麦超高产纪录试验田,通过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采用开放式气路测定旗叶净光合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摩尔分数、气孔导度等相关指标,研究灌水量和灌水期对超高产小麦灌浆期光合特性、水分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灌水0~300毫米,灌水对超高产小麦生育后期的光合特性有显著调节作用;与对照处理相比,灌水可显著提高超高产小麦灌浆期旗叶SPAD值和叶面积指数,使小麦能够保持较好的叶片结构和功能状况,这是小麦获得超高产的基础;随着灌水量增加,超高产小麦旗叶气孔导度  相似文献   

16.
水资源不足是限制我国北方地区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小麦关键生育期的水分亏缺对小麦的生长发育、生理特性及最终产量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影响,而适时适量灌水不仅可有效降低干旱胁迫的危害,而且有助增强小麦的生态适应性和抗逆性。针对小麦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需水特性合理灌溉,是充分利用有限水资源,提高作物水分利用率和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整理阐述了灌水时期和灌水量对小麦光合效应、养分吸收积累、品质、水分利用效率、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并指出今后在小麦节水灌溉方面应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环节,试图为我国小麦节水高效灌溉及产量的进一步提高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水资源贫乏,为有效的利用水资源,提高小麦的经济效益,本试验采用五因素二次回归旋转正交组合设计。利用产量目标函数数学模型对在各生育期喷洒灌溉灌水量对产量的影响进行分析,测定小麦灌水量与产量的关系,找出小麦各生育阶段的需水规律及小麦在生长发育各阶段的适宜水分。从而确定小麦优化节水丰产的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18.
作物茎叶等地上部器官的生长,很大程度决定于根系的生育状况,两者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在生产实践中,常常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措施(如灌水、施肥、耕作等)来促进和控制根系的生长和发育,达到地上部和根系的均衡生长,获得高額产量。几年来,我們对小麦根系的研究中,接触到一些反映根系生育状况的指标,发觉根系体积、总吸附面积和有效吸收面积是反映其生育状况較为可靠的指标;且方法簡便,設备簡单,技术容易掌握,花劳力少。現将我們的作法介紹如下。  相似文献   

19.
作物冠层温度测定及其与水分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冠层温度与水分的关系研究是目前作物生理学的一个研究热点,其研究成果对指导作物栽培中灌水实践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总结了目前部分国内外研究者测定冠层温度的主要方式,测定时间、测定仪器,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利用作物冠层温度判断水分状况的主要指标体系和计算模型;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以水稻、棉花、玉米为例分析了作物冠层温度和土壤水分供应的关系,明确了作物冠层温度与水分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最后指出了CWSI在指导作物灌水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提出了未来需要重点科研攻关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正> 根据小麦生育期的需水特点,适当减少灌水次数和灌水量,通过经济合理的用水,在省水的前提下力争较好的收成.研究冬小麦的耐旱生理指标,正是想从生理的角度探索干旱同小麦生长发育及其产量的关系,找出对产量影响不大的小麦耐旱生理指标与土壤水分指标的下限值,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用水的灌溉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