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哈利波特》系列丛书不仅大卖,而且在英语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当今的学者们也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哈》。本文主要是从本我、自我、超我三重人格结构的角度,对《哈利波特》进行分析。作为本书的主人公,哈利·波特代表的是自我;反派黑魔王伏地魔,代表的是本我;精神导师阿不思·邓布利多代表的是超我。  相似文献   

2.
《哈利波特》系列随着其读者群,即八零九零后,的不断成长长大。到其最后一部作品《死亡圣器》电影上映的2011年,最初只有十岁左右的孩童已经成长成二十几岁的青年。它已经不再局限于儿童这一读者范围,而这部童话也渐渐被广誉为“成人童话”。这部作品横跨了他们的整个童年少年时光。从一开始每年读一本哈利波特原著,每年由父母陪同看一部哈利波特电影。到合上原著的最后一页,自己赚钱买电影票看完最后一部。  相似文献   

3.
海明威的作品《乞力马扎罗的雪》大量使用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从社会语用学中语言与性别的角度对比分析主人公哈利和海伦的语言特点,探讨这些语言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最终得出结论:一方面,男女主人公性别话语分析为文学作品分析提供了新的路径;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哈利的语言属于一种"强势语言",而海伦的语言属于一种"无势力语言"。  相似文献   

4.
正美国船王哈利曾对儿子小哈利说:"等你到了23岁,我就将公司的财政大权交给你。"谁承想,儿子23岁生日这天,老哈利却将儿子带进了赌场。老哈利给了小哈利2000美元,让小哈利熟悉牌桌上的伎俩,并告诉他,无论如何不能把钱输光。小哈利连连点头,老哈利还是不放心,反复叮嘱儿子,一定要剩下500美元。小哈利拍着胸脯答应下来。然而,年轻的小哈利很快赌红了眼,把父亲的话忘了个一干二净,最终输得一分不剩。走出赌场,小哈利十分沮丧,说他本以为最后那两把能赚回  相似文献   

5.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现实主义代表之作。小说塑造了很多颇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本文尝试从文章主人公汤姆·索亚成长过程出发,探讨作者高超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6.
铁凝的两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和《大浴女》的成长主题引发人们关注,虽然这两部小说创作的年代相差10年,但成长主题是相似的。西方成长小说主要描写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反映主人公虽然遇到一系列的挫折和成长的烦恼,但自我精神却不断得到提升。然而在铁凝的小说中,主人公的成长过程是通过自我审视使自我精神逐渐与庸俗相融合的过程。与西方的成长小说相比,铁凝在《玫瑰门》《大浴女》中表现的成长主题更显示了成长过程的残酷性。  相似文献   

7.
<正>作为一名女干警的我与《蜜蜂杂志》结缘已近8年,《蜜蜂杂志》伴我成长。我有一个亲戚大学毕业后回家搞起养蜂试验,仅5年由1~2箱发展到了50多箱,我与他共同探讨养蜂奥秘、品尝蜂蜜、蜂胶,从中受到不少启发。工作之余帮助养蜂合作社写材料、录音,是我的一大乐趣。我近几年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烟台日报》《烟台公安报》等报刊杂志发表稿件2 010篇,唯独《蜜蜂杂志》是我的新朋友。自我认识了《蜜蜂杂志》以后,我更是深深地喜  相似文献   

8.
我拿到额·巴特尔的新著《给思想以翅膀》时,心里的第一反应即是:他真的有收成了!骤然间有如一片金黄的麦浪出现在眼前,引出我由衷的喜悦。这喜悦,就如同一个农人看到了朋友田里的丰收景象一样。  相似文献   

9.
十九世纪的英国是成长小说的盛行时期,查尔斯·狄更斯的成长小说《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远大前程》分别作于不同时期,堪称英国成长主题的经典之作。本文从成长主题的角度剖析三部作品中主人公各具特色的成长历程,揭示狄更斯成长小说主题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宋生贵 《草原》2007,(10):70-73
2007年春节之后,我的最有收益的一件事情,就是一连数十日力拨杂务,集中精力阅读了《超克图纳仁文集》(六卷本,远方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共计200余万字。集中一段时间和精力阅读一位作家如此大量的作品,这在我的阅读与研究经历中尚属首例。如此之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过去对于作家超克图纳仁先生虽有所知,知道他于上世纪50年代就创作了《金鹰》等话剧文学剧本,声名远播;进  相似文献   

11.
郭培筠 《草原》2007,(10):78-81
超克图纳仁是我国少数民族戏剧创作最优秀的代表之一,也是当代蒙语戏剧创作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他的剧作《陶克涛呼》、《渤海风云》、《聚宝姑娘》、《巴音敖拉之歌》等多次荣获自治区、全国的奖项,改编成电影的《金鹰》和《成吉思汗》更是获得广泛好评。超克图纳仁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剧本创作,其作品有着浓郁的民族特征和时代气  相似文献   

12.
伊迪丝是澳大利亚作家弗兰克·穆尔豪斯的《黑暗的宫殿》的主人公。本文主要从主人公对待事业的态度解剖伊迪丝的价值观;从本我与自我的挣扎窥探伊迪丝内心的原欲;从性本能角度分析伊迪丝的“恋父情结”和“同性恋情结”,旨在对伊迪丝做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3.
福克纳的《熊》是一篇迷人而又让人困惑的小说,评论界的一种观点认为它叙述了一个人的成长故事,但对成长的内涵却语焉不详。笔者认为,《熊》叙述了主人公艾萨克如何从一个自然属性之人成长为有精神维度之人。福克纳是一位具有浓厚清教意识的美国南方小说家,依据法国宗教学家伊利亚德对成人仪式的描述理论,可以说,《熊》以其深刻和广博的象征意象以及高超的叙述安排,呈现了一种宗教意义上的成人仪式。  相似文献   

14.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作品,这一作品一经出版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品真实地揭示了人的本性,客观地描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本文从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论述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历程。通过对主人公成长历程的描述反应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阿富汗人民执着于内心的信仰终生不变得到世人的敬重,外族的入侵,同族人受到欺凌被迫流亡海外,对家乡故土的思念激发了阿米尔内心的成长。  相似文献   

15.
逄慧 《山东饲料》2013,(17):18+63
艾丽丝·沃克是当代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被誉为"黑人妇女写作文艺复兴运动的灵魂人物"。她的代表作《紫色》描写了女性在父权制压迫下由逆来顺受到觉醒斗争的历程,一经发表便轰动全美。本文旨在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紫色》主人公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进行解读,在塞莉由一个遭受性与情感双重虐待的小女孩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女性的过程中,从心理分析的视角探索不同阶段各个层次需求的满足情况,进而揭示自我实现需要对于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多丽丝·莱辛的非洲经历是其成名作《野草在歌唱》灵感源泉。作者的影子几种体现在小说女主人公玛丽身上,本问将从玛丽殖民地白人女性的身份和成长历程,她殖民地及黑人的认识变化以及试图逃离失败的婚姻三个方面来探讨小说中折射出的非洲经历给莱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爱丽丝·门罗于20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的作品也于近年来获得了越来越多读者和评论家的重视,本文选取她在2009年出版的TooMuch Happiness小说集中的两篇短篇小说,从两位主人公长大成年后的境遇出发,简论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喧哗与骚动》是诺贝尔获得者——福克纳代表性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主要描写的是康普生家族的故事。著作中的灵魂人物——凯蒂,是一个具有强烈悲观色彩的主人公。本文将切入她的人生轨迹,从他的成长环境和社会背景角度去探索她悲剧命运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9.
爱丽丝·门罗于20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的作品也于近年来获得了越来越多读者和评论家的重视,本文选取她在2009年出版的TooMuch Happiness小说集中的两篇短篇小说,从两位主人公长大成年后的境遇出发,简论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日本作家岛崎藤村的《破戒》、太宰治的《斜阳》、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分别产生于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堪称书写成长主题的经典之作。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基于传统与现代成长小说的差异,从“觉醒——顿悟——幻灭”的成长叙事角度剖析三部作品中主人公各具特色的精神成长,揭示其中成长主题的演变历程,并探讨产生这一变化的历史文化背景,指出日本文学中的成长主题有别于西方成长小说之处在于日本民族独特的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