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混配方式对批内烟气指标均匀性的影响。[方法]采用2种混配模式生产加工卷烟,模式1为跟踪掺配后直接进行加香然后进储丝柜;模式2为掺配后进混丝柜,整批进完后再加香进储丝柜。对2种模式下主流烟气指标、烟丝常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试验表明,不同混配模式对卷烟主流烟气指标、烟丝常规成分无显著影响;不同混配模式对烟丝混合均匀度、主流烟气指标的稳定性有影响,模式2均优于模式1。[结论]在实际生产控制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高烟丝混合的均匀性来提升批内主流烟气指标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文探究了短支烟在加工过程中烟丝结构变化的关联性为给制丝工序烟丝结构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灰色关联法和聚类分析对短支卷烟生产线上切丝后,烘丝后,加香后,卷烟机料斗处的烟丝结构之间进行分析并与常规卷烟进行对比。[结果]①短支卷烟切丝后4.0~7.0、2.5~3.35 mm的烟丝与烘丝后1.0~4.0 mm的烟丝有较强关联性;烘丝后1.0~3.35、4.0~7.0 mm的烟丝与加香后2.5~4.0 mm的烟丝有较强关联性;加香后2.5~3.35 mm的烟丝与卷烟机料斗处2.5~3.35mm的烟丝有强关联性。②对比常规卷烟和短支卷烟在加工过程中的烟丝结构变化,常规卷烟关联性强的烟丝层由长丝逐渐向中丝转移,关联的烟丝层区间较大,短支卷烟关联性强的烟丝层由中长丝逐渐转移为中丝,关联区间逐渐减小。不同规格的卷烟在各工序间关联的烟丝层不同,烟丝结构的调整方向不同。③本研究的范围贯穿短支卷烟整个制丝生产线以及卷制前的工序。[结论]通过相邻工序间不同尺寸烟丝的关联性,针对性地查找对烟丝卷制前某具体烟丝结构产生影响前面工序的具体烟丝尺寸,优化短支卷烟烟丝结构。  相似文献   

3.
将膨胀烟丝与某品牌正常生产切丝后烟丝,分别按计算好的不同比例混合均匀后,应用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技术采集混合烟丝的近红外光谱,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预测膨胀烟丝与片烟烟丝掺配比例值的近红外模型,其相关系数是0.993 0,并进行了准确性和精密度试验。试验表明,FT-NIR光谱法可以很好地应用于膨胀烟丝与片烟烟丝掺配比例的快速检测,以监控制丝过程中膨胀烟丝与片烟烟丝的掺配均匀性。  相似文献   

4.
制丝工艺是卷烟生产的重要工艺步骤,由于原料烟叶缺乏统一的性能指标数据,传统烟丝掺配主要采用人工经验模式来进行,因此传统制丝工艺存在原料成本高、掺配速度慢、烟丝质量不稳定等缺点。为改进制丝工艺,提出一种结合K均值聚类算法和改进遗传算法的自动烟丝掺配工艺。首先,基于原料烟叶生产卷烟产品质量的不同,对原料烟叶数据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从而实现原料烟叶的自动分级;然后,通过改进遗传算法的种群初始化策略、遗传算子以及进化终止条件,将烟丝掺配的各项约束条件融合到种群进化过程中,在保证烟丝掺配的各项约束条件的前提下,兼顾算法求解的有效性和效率,从而实现制丝工艺的改进。通过在给定数据上的仿真试验,验证该算法的有效性,在保证烟丝掺配质量的情况下,有效降低了原料成本。  相似文献   

5.
崔升  韦小玲  钟军宁 《南方农业学报》2012,43(10):1558-1560
[目的]找出影响烟丝整丝率的关键因素,为提高烟丝整丝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采用一元或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不同切丝含水率、烘丝筒壁温度及烟丝结构(叶丝整丝率、梗丝整丝率、膨胀烟丝整丝率)与烟丝整丝率的相关性.[结果]切丝含水率、烘丝筒壁温度对烟丝整丝率影响显著;烟丝结构中叶丝整丝率、梗丝整丝率和膨胀烟丝整丝率对烟丝整丝率的影响顺序为:梗丝整丝率>梗丝整丝率与膨胀烟丝整丝率的交互作用>膨胀烟丝整丝率>叶丝整丝率>叶丝整丝率与膨胀烟丝整丝率交互作用.影响烟丝整丝率的次序为:烟丝结构>烘丝筒壁温度>切丝含水率.[结论]卷烟实际生产过程中,首先控制烟丝结构中叶丝、梗丝和膨胀烟丝的整丝率,然后适当控制烘丝加工参数,并对切丝含水率进行合理调控,可达到稳定和提高烟丝整丝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再造烟丝、梗丝、膨胀丝(以下统称为"三丝")在不同掺配比例下对卷烟理化指标的影响,分别对"三丝"在五个掺配梯度下进行试验设计,在保证掺配后烟丝水分和卷制后烟支硬度稳定的条件下,考察掺配"三丝"后烟支的物理指标和卷烟烟气指标。结果表明,烟支重量、CO、TPM、烟碱、焦油随"三丝"掺配比例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卷烟吸阻与之相反;掺配再造烟丝对降低卷烟CO释放量效果较明显,膨胀丝的添加能够有效地降低卷烟重量并提高吸阻,掺配梗丝对降低卷烟TPM、烟碱、焦油的释放量效果显著,因此在烟支卷制过程中"三丝"应合理搭配使用。  相似文献   

7.
为量化评价加香混丝过程均匀性,使评价过程快捷、高效、安全,应用酒精溶液(分离液)漂浮分离CO_2膨胀叶丝(示踪物),建立了基于酒精溶液的混丝均匀性评价方法,采用烘后示踪物掺配量与漂浮量比例系数表征加香混丝过程均匀性。验证结果表明:基于酒精溶液的混丝均匀性评价方法与YC/T426-2012方法的检测结果具有相同趋势,检测结果可有效表征整体加香混丝过程的改善或劣化程度。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不同制丝工序对卷烟品质的影响,以长白山卷烟为材料,分别研究了制丝过程中6个关键工序对烟气成分和感官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卷烟烟气常规成分中烟碱和焦油含量随着工序递进逐渐降低,水分在各个工序烟气中含量变化不明显,烘丝后和掺配后烟气中烟碱含量变化比较明显,掺配后烟气中焦油含量变化明显.(2)各个工序对烟气中CO含量无显著性影响,烘丝和掺配工序中NH3含量影响比较大,贮丝工序中NH3含量达到最小值,HCN在切丝前后变化比较明显,烘丝后HCN含量上升.(3)随着工序递进,烟支感官质量不断提升,烘丝工序引起烟支吸食品质上升,掺配工序导致吸食品质下降,贮丝工序烟支吸食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9.
廖章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898-15899,15902
[目的]优化卷烟烘丝工序工艺参数。[方法]对烘丝生产工序工艺技术参数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优化,通过对内在品质的评价,寻求适宜工艺运行控制参数。[结果]卷烟烘丝工序工艺运行控制最优参数为:烘丝工作蒸汽压力0.25 MPa,热风温度120℃,热风风速0.5 m/s。在此工艺条件下,烟丝的填充值和结构有明显改善,烟支单重下降了6 mg/支,烟叶原料消耗下降0.42 kg/箱,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结论]该研究得出的烘丝过程中适宜的工艺技术参数不仅能改善烟丝的物理质量,利于减少烟支单重、降低消耗,而且能有效提高产品内在品质。  相似文献   

10.
崔升  韦小玲 《广西农业科学》2014,(12):2248-2252
【目的】优化烟丝干燥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提高烘丝加工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均匀设计法,通过直观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考察切丝含水率、HT蒸汽压力、筒壁温度、热风温度和排潮开度等因素对烟丝物理指标和感官质量的影响。【结果】切丝含水率、HT蒸汽压力、筒壁温度、排潮开度和热风温度对烟丝填充值、整丝率、碎丝率等物理指标均有一定影响;除切丝含水率外,其他4个工艺参数对烟丝感官质量也有明显影响。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得到烘丝加工的最佳工艺参数组合:在切丝含水率19.0%、HT蒸汽压力0.32 MPa、筒壁温度137℃、热风温度105℃、排潮开度自动调节的条件下,烟丝填充值、整丝率和感官质量得分较优化前分别提高0.18 cm^3/g、2.3%和1.3分,碎丝率下降0.7%。【结论】切丝含水率、HT蒸汽压力、筒壁温度、热风温度和排潮开度对烟丝物理指标和感官质量的影响各不相同,在烟丝实际烘干加工过程中,适当调整各工艺参数,可有效提高烟丝加工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不同烘丝方式对烟丝外加香料持留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不同烘丝方式对烟丝外加香料持留率的影响。[方法]将10种外加香料加入到烟丝中,分别经薄板烘丝与HXD烘丝后,进行同时蒸馏萃取,并用气相色谱仪与气质联用仪测定外加香料的持留率。[结果]薄板烘丝与HXD烘丝后的外加香料持留率相差不大,可能与所用香料沸点均在128℃以上有关。[结论]薄板烘丝后的外加香料持留率比HXD烘丝后的要高一些。  相似文献   

12.
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用掺配不同比例“三丝”(梗丝、膨胀丝及薄片丝)的烟丝(不加香)卷制烟支,测定卷烟主流烟气中3种有害成分(NH3,HCN,CO)的释放量。结果发现:以烟气NH3释放量为主要考虑因素时,梗丝、膨胀丝和薄片丝最优掺配比例分别为15%、15%和15%;以烟气HCN释放量为主要考虑因素时,梗丝、膨胀丝和薄片丝最优掺配比例分别为15%、5%和15%;以烟气CO释放量为主要考虑因素时,梗丝、膨胀丝和薄片丝最优掺配比例分别为15%、15%和0%。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制丝工艺上一环节烟丝分布对下一环节烟丝结构及卷烟物理质量的影响,为烟丝结构的优化及稳定烟支卷制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测试经截短机处理后的烟片所制烟丝的结构,采用灰色关联法对切丝后、烘丝后、卷烟机料斗处、烟枪处等环节的烟丝结构关联性及烟丝结构与卷烟物理质量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上一环节烟丝结构与下一环节烟丝结构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各区间烟丝分布不仅影响下一环节自身所对应的区间,还影响下一区间的烟丝比例;切丝后3.35~8.00 mm尺寸烟丝与烘丝后2.80~3.35 mm尺寸烟丝、切丝后0.71~3.35 mm尺寸烟丝与烘丝后0.71~2.80 mm尺寸烟丝具有较强关联性;烘丝后5.60~6.70 mm尺寸烟丝与料斗处1.40~2.80、3.35~5.60 mm尺寸烟丝关联性强;料斗处4.75~6.70 mm尺寸烟丝与烟枪处0.71~3.35 mm尺寸烟丝关联性较强;烟枪处0.71~3.35 mm尺寸烟丝与卷烟物理质量各指标密切相关,其中与单支重、烟支吸阻、硬度、密度的最大关联系数位于1.40~2.00 mm区间。【结论】烟丝结构变化具有较强的传递性,可依据两两环节烟丝尺寸区间的关联性,针对性的查找引起烟丝结构波动的影响因素;合理控制0.71~3.35 mm烟丝比例,可提高卷烟卷制质量。  相似文献   

14.
采用滚筒干燥和气流干燥的烘丝加工模式,以中部烟叶为试验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了烟丝中多酚化合物含量及其烟气挥发酚的释放量。结果表明:卷烟主流烟气挥发酚释放量与其烟丝多酚类化合物含量呈不同程度正相关关系;随着烘丝工艺强度的上升,烟丝多酚类化合物发生降解导致含量下降,进而导致主流烟气挥发酚释放量下降。  相似文献   

15.
汪涛  张灵辉  叶宏音 《安徽农业科学》2013,(32):12724-12726
[目的]从改变梗丝形态方面研究对卷烟在制品及成品质量的影响。[方法]通过将不同形态(丝状与片状)的梗丝分别掺入某四类卷烟叶丝中,对烟丝物理指标、成品卷烟物理指标及烟气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对比评价和三点检验的方法进行感官质量评价。[结果]研究表明,丝状梗丝的结构更趋向于均匀,掺配丝状梗丝后烟丝弹性及整丝率有所降低,填充值无明显差异;掺配相同比例不同形态梗丝的卷烟硬度和焦油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随着丝状梗丝掺配比例的增加,各检测位点的烟支密度波动有降低的趋势,卷烟的吸阻、硬度及焦油均值差异性显著;掺配相同比例的丝状梗丝对卷烟感官质量有一定的提升,适当提高丝状梗丝的掺配比例对卷烟的感官质量影响较小。[结论]研究可为卷烟成本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KLD2-3滚筒烘丝机烘丝加工过程中烟草化学成分的变化趋势。[方法]通过KLD2-3滚筒烘丝机不同控制模式对烘丝后某牌号二类烤烟型叶组配方的烟丝常规化学成分总糖、还原糖、烟碱、氯、钾和常规烟气进行对比分析,应用丙酮萃取、气相色谱仪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挥发性、半挥发性烟气香味物质进行研究。[结果]顺流模式3种控制方式烘后烟丝的总糖和还原糖测定值均高于逆流模式,逆流模式一段式烟碱含量高于其他控制方式,不同控制方式下烟丝氯、钾、常规烟气、烟气中性香味成分总量比较接近,顺流模式前高后低控制方式下烟丝酸性和碱性香味成分总量高于其他控制方式。[结论]研究可为烤烟制丝参数的选择和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为评价低温膨胀技术可行性,以干冰(CO2)膨胀烟丝为对照,对比分析了低温膨胀烟丝的理化特性及感官特性,系统研究了低温膨胀烟丝工艺处理对膨胀烟丝理化特性的作用。结果表明:与干冰(CO2)膨胀烟丝相比,低温膨胀烟丝与卷烟主料烟丝掺配均匀性好,整丝率提高了23.27%,碎丝率下降了33.96%;膨胀前后烟丝化学成分基本不变,协调性改善明显,致香成分损失较少,与清甜香风格特征卷烟产品适配性较好。低温膨胀技术是一种适用于清甜香产品风格特征全配方膨胀和部分配方膨胀技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陈淑英  叶荣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3,(31):12446-12447,12451
简述了中草药在卷烟中的作用机理,着重探讨了中草药在烟草生产中的应用,包括在烟丝加香、滤嘴、再造烟叶和新型烟草制品方面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9.
作为卷烟制丝生产过程中关键工序之一的叶丝干燥工序,主要起到去除烟丝水分提高叶丝感官质量及耐加 工性的作用,对叶丝及卷烟加工质量产生着重要影响。目前国内外主要应用的叶丝干燥处理工艺主要有滚筒烘丝和 气流烘丝两种类型,本文针对两种不同烘丝方式对物理指标、化学成分、感官质量、烟气指标和安全性5 个方面的研究 进展进行总结归纳,为企业今后依据自己产品定位及品牌特点选择合适的加工方式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特色天然植物在中式卷烟加香加料上应用提供依据,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制备珠兰精油并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GC/MS分析;以注射相同量95%的乙醇为对照,研究珠兰精油成分的烟丝和滤嘴加香方式对卷烟评吸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珠兰精油中共计分离出柠檬烯、壬醛、δ-榄香烯、α-荜澄茄油烯和古巴烯等24种挥发性成分,占总质量分数的90.57%,主要挥发性成分为香树烯、大根香叶烯 B和γ-榄香烯,分别占44.10%、22.08%和10.98%;珠兰精油通过烟丝和滤嘴加香,与对照相比,具有丰富和协调烟香,提高香气质改善吃味,使烟气柔和细腻及减刺除杂等作用,在烟丝或滤嘴中合理用量分别为2~8μg/cig和1~4μg/cig;滤嘴加香较烟丝加香更有利于节省香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