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棉花一直是呼图壁县农业的一个支柱产业,近年来。棉花种植面积呈现连年上升趋势,棉花连作种植模式导致病虫害日益加重,尤其2014年较为突出。现将呼图壁县棉花病虫害发生概况、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简述如下:一、主要病虫害发生概况1.棉铃虫1发生概况棉铃虫主要以二代危害棉花,2014年,棉铃虫在二十里店镇、大丰镇偏轻发生,在其他乡镇轻发生,虽然发生面积较2013年大,但由  相似文献   

2.
棉铃虫寄主范围广,繁殖潜能大,种群扩迁和对环境适应能力强,除危害棉花外,还危害小麦、玉米、高粱、大豆、豌豆、苜蓿、芝麻、番茄、向日葵等作物。1生活习性棉铃虫在北疆大部分棉区1年发生3代,南疆棉区1年发生4~5代。第一代棉铃虫不危害棉花,而危害小麦和其他早春作物。成虫在夜间活动,飞翔力较强,有取食花蜜补充营养的习性,对高压汞灯、黑光灯及萎蔫的杨树枝有较强的趋性。白天潜伏在植物丛间不动。成虫产卵为散产。第二  相似文献   

3.
新疆南部棉区棉铃虫发生趋势及Bt棉花的控制效率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新疆南部棉花种植区已发展成为中国棉花产业的重要基地。作为棉花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棉铃虫具有在新疆南部猖獗危害的生物学基础。【方法】本文报道了南疆棉铃虫发生趋势及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控制效率的研究结果。【结果】1993~2004年对麦田一代棉铃虫幼虫数量变化的监测显示,1997年后棉铃虫的发生危害逐年上升,表明南疆粮棉混作区种植制度的改革已导致棉铃虫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害虫。2002~2004年对抗虫棉GK19(表达Cry1A杀虫蛋白)、SGK321(表达Cry1A 和 CpTI杀虫蛋白)和对照品种棉铃虫种群动态的研究显示,二代棉铃虫是南疆地区棉花的主要危害代别,抗虫棉花对幼虫的控制效率可达75%以上。在棉铃虫发生中等年份,转基因抗虫棉花可有效地控制棉铃虫的危害。【结论】鉴于棉铃虫的严重危害,南疆地区有必要发展基于Bt棉花的棉花害虫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4.
孙宪银 《中国农技推广》2011,27(10):46-46,9
山东临清市是传统的棉花种植区。常年种植面积25万亩左右。棉铃虫是当地棉田主要害虫之一,常年发生4代,其中1代在冬麦田发生,2、3、4代在棉田及玉米、花生、蔬菜等寄主作物田发生和为害。  相似文献   

5.
利用苘麻防治棉铃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垦区棉花面积不断扩大,加上气候因素及滥用农药,农业生态系统恶化,天敌种群相对缩小,加剧了棉铃虫危害.防治棉铃虫,已成为垦区棉花生产的关键问题.防治棉铃虫,我们主要采取种植玉米诱集带,诱使棉铃虫到田外产卵,集中消灭的方法来控制棉铃虫的种群数量.由于棉花面积过大,诱集作物单一,效果不很理想.据我们调查发现,棉铃虫卵90%以上产在棉田周围的苘麻上.1999年,博乐垦区大量种植苘麻做为诱集作物,起到了非常明显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朝阳市位于北纬40°35′~42°20′,东经118°50′~121°20′,为古长城外高寒棉区,种植特早熟品种.棉花上棉铃虫年年发生,虽经大力防治,仍使棉花减产50%以上,有的地块绝收.1993~1998年均为偏重发生和大发生.不但危害棉花,其他作物如高粱、玉米、谷子、芝麻、花生、向日葵、番茄、菜豆、茄子、苹果等也受其害.棉铃虫在朝阳没有第一代发生,只有二、三代和少量四代,多年资料及研究表明,棉铃虫在当地不能越冬,二代棉铃虫的虫源来自外地,是由冀、鲁、豫迁飞而来.  相似文献   

7.
<正> 棉铃虫是我国黄河流域棉区的常发性害虫。1990年第三、四代棉铃虫危害棉花成灾。1992年第一代在麦田和早播棉田发生,危害面积7000万亩左右。第二、三、四代连续大发生,棉花受害重,发生面积达1.3亿亩。且多种秋作物受到危害。造成棉铃虫大发  相似文献   

8.
棉铃虫在库尔勒市一年发生3~4代,寄主作物主要有西葫芦、棉花、玉米等作物。本文通过调查,总结2016年库尔勒市棉铃虫的发生情况并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棉铃虫在不同寄主作物上的分布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997~ 1999年在山东省南北 2个主要棉区的巨野和夏津县进行棉铃虫在不同寄主作物上的分布调查。 3年 2地调查结果平均 ,1代棉铃虫卵在小麦上占 93 48% ;2代棉铃虫卵在棉田占 74 13 % ,在春播花生、大豆上占 2 2 78% ;3代棉铃虫卵在棉花上占 72 6 7% ,在大豆上占 10 38% ,在玉米上占 9 38% ,在花生上占 5 17% ;4代棉铃虫卵在棉花上占 6 1 5 9% ,在玉米上占 32 0 2 %。棉铃虫幼虫在不同作物上的分布率与卵有所不同 ,1代幼虫仍然集中在小麦上 ,2、3、4代幼虫在棉花上的分布率减少 ,在花生、大豆、玉米上的分布明显增加。在对棉铃虫采取防治措施的情况下 ,棉花上的各代幼虫分布量进一步减少 ,4代幼虫分布量在棉田只占 2 1 96 % ,而在夏玉米上高达 5 2 5 6 %。特别是 1999年推广普及转Bt基因抗虫棉后 ,在棉花上的幼虫量仅占 9 5 2 % ,夏玉米上增加到 6 3 8%。这种分布变化对区域性整体控制棉铃虫发生危害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玉米诱集带上二代棉铃虫着卵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棉花同期播种的玉米诱集带可有效诱集一代棉铃虫成虫产卵,百株着卵量高于棉田62倍。在玉米上二代卵多集中于植株上部,且幼虫存活率相对低于棉田,便于集中防治,种植玉米诱集带是南疆棉花集中产区综合防治棉铃虫极为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1.
为了寻求防治棉铃虫的有效措施,新疆棉区开始引种试种抗虫棉,通过几年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种植转基因抗虫棉作为防治棉铃虫减轻棉铃虫危害的一项技术措施,越来越受到棉农的青睐和农业技术人员的关注。一、棉铃虫发生及危害现状棉铃虫在新疆北部和东部大部分棉区,1年发生3代。一般年份发生危害严重的为第2代,近几年,第3代危害加重。棉铃虫主要以幼虫危害棉蕾、花和棉铃,在危害重的棉田,棉铃虫咬食棉叶,蛀食棉花  相似文献   

12.
朝阳县棉田棉铃虫1年发生2代,主害代为二、三代。通过对近年来棉铃虫发生情况调查分析,提出种植方式改变、外区域棉铃虫发生重、天敌种群数量减少、偏重药剂防治、轻视诱杀防治是棉铃虫加重发生的主要原因。在棉铃虫综合防治中强调运用应急防治和长期控制相结合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药剂防治是控制棉铃虫为害的主要措施,但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把农业的、物理的、生物的以及人工的措施与药剂防治配合运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降低治虫成本,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1.合理间作套种。棉花与某些作物通过间作、套种或混种形式合理搭配种植,可以控制或减轻棉铃虫的发生。据报道,在棉田每隔10米穴播1行玉米,每667平方米有50~60墩,每墩2~3株,可以改善棉田生态结构,诱集棉铃虫、玉米螟产卵,从而减少棉苗上的落卵量。在棉花畦沟旁栽植少量高粱,可诱集蜘蛛、蚜茧蜂、食蚜蝇、瓢虫、小花蝽等天敌来抑制棉蚜、棉铃虫等害虫的发生和为害。棉花或油菜间种大蒜,大蒜挥发出来的大蒜素具有辛辣气味,可使为害棉花或油菜的蚜虫"退避三舍",棉花二代棉铃虫的发生也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4.
棉花是我场的一项主要经济作物,每年种植的棉花面积在0.53万公顷以上,由于受气候、环境及栽培等条件的影响,使棉铃虫危害棉花的面积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我场的经济发展.2011年我场为打好虫口夺棉这一硬仗,在防治棉铃虫上早准备、齐动手,采取积极措施,抓好棉铃虫的生化防治工作.虽然2011年棉铃虫的发生量很大,但在全场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虫害并未对我场棉花造成大的损失,下面就我场棉铃虫的防治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果农采用套袋提高果品的商品价值,增加了收入。由于一些果农忽视了套袋前后病虫害的防治,特别是棉铃虫,从2010年部分园片发生,今年发生严重,给果农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一、棉铃虫的发生及危害棉铃虫食性杂、危害范围广,抗性强,近年来生产上大面积应用转基因抗虫棉花品种,棉铃虫在棉花上发生危害减轻,但在其他寄主作物上的发生有逐  相似文献   

16.
在我县,棉铃虫1年发生5代,以蛹越冬,第1代在麦子、紫云英、豌豆等作物上繁殖危害,第2代起危害棉花,我县以第3、第4代危害最严重.近几年,棉铃虫在我县大发生,棉农若疏忽防治或单纯依靠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棉铃虫,很难控制其危害,只有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通过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等措施的有机结合、协调使用,才能达到经济、安全和高效地控制棉铃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在我县,棉铃虫1年发生5代,以蛹越冬,第1代在麦子、紫云英、豌豆等作物上繁殖危害,第2代起危害棉花,我县以第3、第4代危害最严重。近几年,棉铃虫在我县大发生,棉农若疏忽防治或单纯依靠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棉铃虫,很难控制其危害,只有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通过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等措施的有机结合、协调使用,才能达到经济、安全和高效地控制棉铃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玉米是棉铃虫的寄主植物之一,对棉铃虫具有很好的诱集效果。在棉田四周种植玉米诱集带,不仅可以有效减少棉田幼虫及卵量,而且可以比较集中地反映出棉田棉铃虫的基本情况,方便棉农及时防治。笔者结合兵团植保工程研究计划,持续对该地区棉铃虫在玉米诱集带上发生情况进行了多方面调查、监测,将该地区近10年诱集带棉铃虫种群动态进行分析和总结,试图建立和完善南疆地区棉铃虫的预测预报体系。一、棉铃虫卵量、幼虫数及蛾量调查方法1.棉铃虫幼虫及卵量调查①棉田中棉铃虫幼虫及卵量调查选择可以代  相似文献   

19.
目前南疆粮棉混作区有三种粮食生产模式,即吨粮田(冬小麦套作夏玉米)、二熟制(麦收后复播夏玉米)、多熟制(冬小麦套作春玉米,小麦收获后种植夏玉米等短季作物).这三种模式中第一茬玉米播种时间不同.研究比较了吨粮田中夏套玉米和多熟制中春套玉米对棉田第二代棉铃虫数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多熟制中春套玉米对棉铃虫产卵有很强的吸引作用,可以使棉田第二代棉铃虫卵量减少55.7;,幼虫数量减少57.1;,对防治棉田第二代棉铃虫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田间调查、室内模拟试验以及人工辅助试验 ,探讨了雨水、天敌、作物布局和棉花生育期以及防治措施等对淮南地区第 2代棉铃虫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大雨对棉铃虫卵有较强的冲刷作用 ,小雨淋湿棉叶对棉铃虫初孵幼虫以及较高的土壤湿度对棉铃虫蛹均有致命的打击 ;棉田四周面积较大的玉米作物是棉铃虫的主要食物源 ,棉花迟播迟栽对第 2代棉铃虫幼虫的钻蛀极为不利 ;天敌的捕食与寄生对第 2代棉铃虫种群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抑制作用 ,而不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则会削弱这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