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是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充分就业的根本途径.以重庆市1998-2009年以来的数据资料为依据,通过对直辖以来重庆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及相关性进行剖析,运用结构偏离度、相对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理论,对经济发展和就业拉动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不强,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优化、加快城乡统筹进程等促进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充分就业目标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针对河南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协调问题,基于2008年、2013年河南省经济普查数据,运用偏离度、就业弹性,通过山东、江苏等省份的横向对比,发现河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比重与协调性对比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山东省与河南省相似度较高,可作为河南省近期发展的标杆。河南省应立足实际,从自身的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出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型产业,努力培养技术人才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促进河南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并通过产业结构偏离度和就业弹性指标来分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动态关联。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格局、增强劳动力素质能有效提高福建省经济水平和就业人口数量。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区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成熟度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由产值结构、资产结构和就业结构3部分构成。产值结构由资产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形态决定,同时也反映了资产结构和就业结构。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研究了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资产结构的协同关系。并通过对福建省的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分析,结合福建省区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进行成熟度实证分析,从而得出如下结论:福建省第一产业就业结构存在劳动力冗余,表现为劳动生产率低下;第二产业产值结构、资产结构、就业结构渐趋合理;第三产业资产结构、固定资产投资效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结构相似数指标对西部12个省市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与美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相应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目前较美国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仍然处于不和谐的状态。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根据1952~2010年新疆统计数据,对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进行分析,并运用就业弹性系数与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分析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52~2010年新疆GDP和总就业人数在不断的上升;三次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也表现为一定的变化规律,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下降,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以1992年为分界点;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与各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趋势相对应,但以1979年以后趋势明显;就业弹性系数分析得到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差异明显;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中,仅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李帅英  刘彦慈  岳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368-9370
通过对保定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运用结构偏离度方法研究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测算保定市农业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灰色关联系数,分析了农业高等教育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驻保高校是促进保定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深层次的动力,农业高等教育的类型结构、布局结构、层次结构和学科结构能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人才结构的发展,基于此提出了合理发展高等农业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马强  王道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601-7604
描述了内蒙古农业在工业化进程中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下降以及农业产值份额下降与劳动力份额下降不对称的现象,重点揭示了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包含内蒙古经济结构演进中一系列结构性、制度性的深层次矛盾,主要是"两个不对称",即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对称、就业结构与城镇化进程不对称;"双重滞后"即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提高速度滞后于工业化的提高速度,滞后于市镇人口比重的提高速度;"三个阻断"即工业比重的提高与人均收入水平变动之间的关联被阻断;主导产业变化与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联被阻断;劳动力在产业结构演进中与在产业空间布局转移中的变化之间的关联被阻断。  相似文献   

9.
农村产业结构的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评价指标,对河南省农村产业结构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产业结构经过10a的调整,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是,农村劳力转移速度和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远滞后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作者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进一步调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成人教育是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民的素质的提高,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收入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当前河南省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滞后的状态,运用灰色理论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农村成人教育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给出河南省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长江上游地区7个省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相关性实证比较分析,得出本地区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和谐程度与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三峡库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和就业GDP弹性的测算,从产业结构的视角分析三峡库区就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并从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推进城镇化建设等方面多角度对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新疆兵团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并利用回归分析、弹性系数、结构偏离度等理论方法分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发展关系,结果表明新疆兵团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而且两者之间协调性较差.最后,从新疆兵团实际出发提出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河南农业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河南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和灰色关系分析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历年来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增加值和农业总增加值之间的灰色关联度。结果表明: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过高,畜牧业、林业、渔业比重偏低,影响农民增收。河南省应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措施,发展龙头企业,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并优化产业布局。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三峡库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和就业GDP弹性的测算,从产业结构的视角分析三峡库区就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并从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第二产业发展、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推进城镇化建设等方[面多角度对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产业结构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亚辉  祝凤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821-19824
根据1978~2008年有关甘肃省三次产业的时间序列数据,在产业结构效益分析方法综述的基础上,应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偏离度和偏离-份额分析模型,从不同角度对改革开放以来甘肃产业结构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第一、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较小,而第二产业较大;产业结构偏差系数较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极不对称;朝阳产业比重较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但三次产业竞争力都相对较弱,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7.
基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以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视角,利用河南省1982~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和必要的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河南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河南省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性很强的正相关关系;三次产业结构对河南省经济增长有着差异性很大的重要影响;格兰杰因果关系在三次产业结构与河南省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而优化升级的产业结构能推动经济的增长。基于实证分析结果,为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之路提供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是我国人口大省,其中农村劳动力资源数量较大也是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和转移特征对区域产业结构有着重要影响。将常用于产业结构特征分析的偏离-份额分析法应用于劳动力结构分析,可以较好地了解劳动力就业和转移特点,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研究表明: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呈现传统农业大省的典型特征;农村劳动力的农业就业基础优势逐渐削弱,而工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餐饮业等行业的竞争优势较强,同时,河南省各地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部门偏离存在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是我国人口大省,其中农村劳动力资源数量较大也是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和转移特征对区域产业结构有着重要影响.将常用于产业结构特征分析的偏离-份额分析法应用于劳动力结构分析,可以较好地了解劳动力就业和转移特点,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研究表明: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呈现传统农业大省的典型特征;农村劳动力的农业就业基础优势逐渐削弱,而工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餐饮业等行业的竞争优势较强,同时,河南省各地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部门偏离存在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不仅是乡村经济的振兴,也是农民素质的提升,农民素质提升在就业结构上会有所体现。四川省作为人口大省,人员的就业问题及其就业结构问题突出,其中,农民的就业问题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四川省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存在不协调发展,尤其第一产业的人力资源投入与其产出严重不对等,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因此,就四川省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协调性进行计量模型回归分析,验证四川省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协调性,依据回归结果提出引导农民就业走向的针对性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