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快畜牧业发展,促进牧区增效牧民增收是牧区兽医技术人员工作上最重要的问题,也是牧区兽医人员的工作目的,保护畜牧业健康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是其主要责任。为有效的带动马蹄乡畜牧业绿色、健康、环保、生态的产业链发展,促进牧区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引导当地牧民以养"养好羊、养大羊、养经济羊",以小的数量创造大收益,不断推动牧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一、充分认识促进牧民增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在牧区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深化牧区改革,调整牧区生产力布局,加大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牧区生产力。牧区经济和牧民生活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和  相似文献   

3.
吕盈盈  蓝红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926-4928,4948
以典型西部少数民族牧区———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为例,深入分析了影响牧民增收的制约因素,主要是牧区草原畜牧业增收受生态限制;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畜牧业发展依然缓慢;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不高;牧民就业结构单一,增收渠道狭窄;牧区劳动力转移呈现出"抽水式转移";牧民享受的国家惠农政策偏少,政策支持不足。结合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牧民增收的对策和建议:转变生产和经营方式,提高广大牧民组织化程度;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产业化步伐,强化科技支撑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牧民的人力资本积累速度,提高牧民自我发展能力;推进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创新生态保护建设机制;加大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三牧"补贴,加强政策执行力度。  相似文献   

4.
一牦牛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畜牧业的主要经济资源之一,也是高寒牧区特有的牛种。甘孜州草原辽阔,水草丰茂。牦牛是牧区人民的重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藏族牧民饲养牦牛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从而对草原畜牧业——牦牛饲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兴安 《现代农业科技》2010,(19):343-346,350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且农村牧区人口占总人口的53.4%。近年来,"三农"问题成为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草原牧区,现阶段主要表现为"三牧"问题,即草原退化、牧业增收困难和牧民收入增长缓慢。随着放牧制度的变迁、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科技的进步,牧区现有人口总量已超过了牧业生产所能承载的人口量,也超过了现有草牧场的承载能力,对牧区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加,牧区人口转移问题成为"三牧"问题的核心问题。西乌珠穆沁旗是传统的牧业旗县,大量人口滞留在牧区的现状既阻碍了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制约着牧民增收,客观上也影响了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因此,在实地走访当地牧户和跟踪调查转移牧民的基础上,收集整理了近10年的人口转移相关的资料,并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总结出加快牧区人口转移进程、解决"三牧"难题的工作思路和措施,为牧区人口转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近年来温泉县畜牧业发展现状,分析本地区可利用饲草料量和牲畜品种及数量以及饲草料需求量配比情况,提出发展畜牧加工、贮藏机械的必要性,并提出以实现草原畜牧业现代化和草原生态良性循环为目标,改变牧区传统经营方式,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优质高产饲草料地,保护天然草原,构建以人为本、人与环境和谐相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牧区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自治区牧民收入变化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  马军 《现代农业》2008,(3):86-88
如何增加农牧民收入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牧民收入现状、牧民增收的有利因素、不利因素以及如何做好牧民增收工作进行客观实际的分析,提出了牧民增收的五项对策:一是注意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二是大力发展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努力提高产业化水平;三是努力提高牧民科技素质;四是鼓励农牧民发展第二、三产业:五是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牧民基础教育建设,从长远提高牧民的素质。  相似文献   

8.
草原补奖政策实施前后南疆牧民生活生产方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草原补奖政策实施效果,利用柯克亚乡、哈拉峻乡、尼雅乡等3个样本乡的牧户调查数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政策实施前后牧户生活生产方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草原补奖政策不仅提高了牧民的畜牧业收入,而且促进了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然而,南疆畜牧业尚处于转型过渡阶段,现代科学养殖技术投入不足、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大、牧民定居点配套基础设施滞后是当前牧区面临的三大问题.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继续实施草原补奖政策,稳步推进畜牧业转型;二是加强对牧民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普及科学养殖技术,并引导富余劳动力转移;三是继续完善牧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9.
草原在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草原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祖国边疆。草原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是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是西、北部干旱地区维护生态平衡的主要植被,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推广,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团结,保持边疆安定和社会稳定,维护生态安全,加快牧区经济发展,提高广大牧民生活水平,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草原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促进牧民增收,对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加快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牧民增收工作,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草原生态加快恢复和牧民持续增收。在有关省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结合当地牧区现状和牧民的生活,探讨制约呼伦贝尔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创新草原管理制度、控制牲口数量、遏制草原退化、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畜牧业产业化进程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结合当地牧区现状和牧民的生活,探讨制约呼伦贝尔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创新草原管理制度、控制牲口数量、遏制草原退化、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畜牧业产业化进程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肉羊生产及贸易趋势与中国牧区肉羊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肉羊生产发展迅猛,形成以内蒙古、新疆为代表的牧区和以山东、河南为代表的农区两大肉羊“生产集团”。研究牧区肉羊业有哪些竞争优势、结合面临的主要问题确定肉羊业发展战略对草原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牧民增收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浅谈新疆实施草地生态置换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退化、效益低下是当前新疆生态环境保护、草原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本文从生态环境保护、牧区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建设、牧民生产方式转变、社会稳定需要等6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新疆实施草地生态置换工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强牧惠牧政策持续发挥作用,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草原政策工程深入贯彻实施,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草原畜牧业转型发展加快转变,草原牧区牧民收入增幅稳中有升,牧区发展、牧业生产和牧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日,本刊编辑部结合中国农业新闻网记者对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的专访,全面解读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等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试论西藏草原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是包括西藏在内的全国草原牧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通过对草原畜牧业现代化内涵的理解,针对西藏目前发展现代化草原畜牧业存在的现实问题,探讨了相应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7.
草原牧鸡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我国草原大地不断涌现,近年来,农牧业部门探索出通过饲养草原牧鸡,既可以低成本高效灭蝗,又能带动牧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牧民增收、牧区增肉的新途径。同时草原牧鸡还能减缓草原退化现象,有效保护和改善草原生态。  相似文献   

18.
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牧区是主要江河的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草原牧区牧民的生计收入来源主要靠畜牧业的发展,而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其地位亦十分重要。内蒙古自治区在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部分地区牧民超载过牧严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成效。本文利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与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陈巴尔虎旗4个牧业旗的222份牧户的有效样本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牧户草地经营面积与超载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牧户草场经营面积与牧户超载率呈负向相关关系,牧户养殖超载率越高,说明牧户所占有草原处于超载过牧状态的比例越高,不利于草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其中,草场经营面积对超载率的影响系数为-0.003 0,说明草场经营面积每减少100 hm2,超载率就增加30%。草场超载过牧的主体是中小规模牧户。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新疆牧区典型区调研,了解典型区畜牧业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生产技术的应用情况等,了解牧户家庭劳动力结构、年龄现状以及从事畜牧业生产的情况,同时进行劳动力意愿调查,了解劳动力从业意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劳动力从业意愿入手,分析牧民老龄化问题对草原畜牧业的影响,并指出牧民老龄化问题下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在牧民老龄化的制约下,探讨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方向,如向集约化、高科技投入等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牧区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2010年10月12日,国务院第128次常务会议决定,从2011年开始在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及新疆建设兵团,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促进牧民增收。截至2020年,国家已实施两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政策重点针对实施禁牧、休牧、草畜平衡的草原地区农牧民进行补助补偿。自实施此政策项目以来,木里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统筹安排、精心组织,补奖政策在木里县得以顺利实施。本文针对自2011年以来木里县开展实施两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机制政策的措施方法,以及该政策项目实施后为木里县牧区及半牧区农牧民带来的效益进行分析,同时也分析此项目在木里县草补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