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麦棉套种是充分利用土地和光热资源夺取麦棉双丰收的有效途径。我县从1984年以来,大面积推广麦棉套种,平均亩产小麦225公斤,亩产皮棉65.3公斤,每亩收入601元,比一年种两季粮食作物亩增收入109元,比一年纯作一季棉花亩增收入132元,1989年又扩  相似文献   

2.
张爱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5,(6):366-367,374
中国粮食、棉花生产均不容忽视,而黄河流域是中国主要产粮产棉区,粮棉争地的现象尤为突出.麦棉两熟种植模式既解决了中国农业生产中棉粮争地问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复种指数;又是中国棉区增粮,麦区增棉增效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3.
<正> 1989~1992年,寿光县棉办、诸城市棉办与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协作,在贾悦镇和五台乡开展麦棉两熟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诸城市贾悦镇在种植制度上实行了改革,麦棉两熟高产栽培发展到5万亩,实现了粮棉双扩双增。与种植制度改革前的1988年相比,全镇粮食总产提高822万公斤,棉花总产提高112万公斤,农业总收入提高3367万元,人均收入提高327元。寿光县五台乡麦棉两熟高产栽培发展到  相似文献   

4.
长江下游是个多雨的麦棉两熟为主的粮棉高产棉区。本区棉花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应兼顾同一种植制度中粮、油、绿肥等作物的不断增产。1968年起我们开始了麦套棉高产栽培途径的研究。十多年来,通过对“高度密植”、“小株密植”和“低密壮株”三种途径的比较研究,初步认为“低密壮株”是麦套栽棉花亩产皮棉250斤以上的高产途径。  相似文献   

5.
我县在缩小一熟春棉、推广麦棉套种的同时,进行了棉花大苗(5~7张叶片)麦后移栽试验,收到了较好的增产增收效果。据三年试验,大苗麦后移栽棉平均亩产皮棉为165.5斤,麦子657斤,比一熟春棉虽亩减皮棉16.3斤,但年增收百元左右;比麦棉套作虽亩减皮棉8.5斤,但增收麦子275斤,年净增收45~50元;比麦后中棉所10号小苗移栽亩增皮棉27.2斤,增收35~40元,比麦后中棉所10号直播棉亩增皮棉50.6斤,增收70~75元。1985年全县推广面积达10500亩。实践表明,棉花大苗麦后移栽是夺取粮棉双高产的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南阳市是国家的优质棉生产基地,又是优质棉纺织工业基地和优质棉出口基地,常年棉花种植面积在10万hm2左右,占全省的1/4,种植方式以麦棉套种为主。近年来,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麦棉两熟套种的耕作制度与进一步提高粮棉油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农业机械化不相适应。为了促进粮棉双增产,麦后移栽棉面积逐年扩大。为了规范麦后移栽棉的高效栽培技术,实现小麦棉花双高产,通过多年的试验和示范,形成了一套栽培技术规程,这对推动南阳市小麦-棉花一年两熟区的农业生产具有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7.
日前,省政府在济南召开全省秋种工作会议,要求各地积极、扎实地做好工作,力争实现小麦面积、单产、总产、增长幅度和经济效益五个新突破。 今年秋种,省里确定的全省有麦面积为7300万亩,折实6200万亩。副省长邵桂芳在讲话中说:我省小麦已连续5年丰收,位居全国第一,今年单产、总产分别达343公斤和206.3亿公斤。明年是“九五”计划的第一年,按照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明年全省粮食总产计划达到420亿公斤,实现这个目标,小麦生产是关键。 邵桂芳就今年秋种需要抓好的措施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确保种植面积落实。今年的小麦面积和明年的棉花在积计划,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各地要大面积推广间作套种,把全省800万亩的麦棉套种面积落实到乡、村、地块,努力实现双扩双增,同时大力推行利用套种行发展蔬菜的经验。他指出,目前全省粮经作物68:32的比例已基本合理,今后不允许用压缩粮田面积的办法来扩大经济作物比例,尤其不允许在耕地里再栽种果树。二是切实抓好小麦良种的推广。今年秋种,全省要有80%的县(市、区)建立健全良种繁供体系,良种  相似文献   

8.
<正>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各地麦棉两熟面积发展较快,实现了粮棉双扩双增,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即小麦适宜播种期正值棉花的收花期,采用常规播种方法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带来了不利影响,诸如苗小、苗弱、易冻、根系发育差,成穗少产量低而不稳等。采取适时腾茬霜降前后播种,实行独秆麦栽培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其主要栽培技术如下: 一、适时拔柴,及时腾茬。棉花为喜温作物,气温降至15℃以下棉铃不再增重,而小麦则比较耐寒,15℃左右对小麦发芽出苗和苗期生长则是适宜的。因此可在10月15~20日气温降至15℃左右时拔除棉  相似文献   

9.
<正> 河南省境内的黄淮平原地区是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扩大,耕地减少和人口增加,对粮食产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粮棉争地矛盾更加突出。为此,我们在20多年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全省棉花生产区的光、热、水、气、土等资源条件,同时针对目前夏棉生产中存在的成熟偏晚、腾茬迟造成小麦晚播减产等问题,进一步深入开展了麦(油)棉连作早熟双高产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期望在小麦增收的前提下稳定棉田面积,力争增加棉花总产量,提高土地综合经济效益,实现麦(油)棉连作亩产小麦250—400公斤、皮棉65—80公斤。  相似文献   

10.
正一、土壤环境1、基肥要充足。施肥时要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磷肥全部作底肥,丰产棉田一般不宜以速效氮素化肥作底肥,以防旺长。2、提高整地质量。对春棉地或麦棉套预留地,秋末冬初要深翻冬冻,加深耕作层,耕深30—35厘米。冬耕可熟化土壤,增加活土层,提高土壤肥力,减轻病害,杀死越冬虫和卵,有利于棉花根系下扎。播种前要平整土地,做到地面平整,  相似文献   

11.
标杂抗虫棉     
标杂棉是著名棉花育种专家赵敬霞、王忠义历经 20年用自育的棉花标记自交系 Y2- 2与抗虫棉杂交配制选育而成。标杂棉为大株型、鸡爪叶,株高 1.5米左右,叶枝发达,株型呈扇形,通风透光性能好,生育期 125天左右。生育进程较快,表现大棵而早发,结铃快而集中 (10天左右可结 30- 40个棉铃 ),高产而不晚熟,既可麦棉套种,也可大麦、小麦、油菜茬后移栽,霜前花率 95%。该品种结铃性特强,平均单株成铃 40- 60个,最多达 200个以上,单铃重 5.2- 5.5克,衣分率高达 42%,适宜各地棉区种植。标杂棉有以下显著特点。 产量高。标杂棉比常规棉增产 30%以上。 1999年在河北省杂交棉花种植区域试验中,标杂棉的籽棉、皮棉产量和霜前棉产量均居第一位。籽棉平均亩产 354.5公斤,皮棉平均 128.7公斤,霜前皮棉亩产 108.7公斤,分别比对照品种中棉所 12、皖杂 40等品种的籽、皮棉增产 23.2%和 36.6%。 1999年在河南禹州三亩高产田试种每亩产皮棉 172.9公斤。 2000年在浙江省余姚市高产地试种亩产近 180公斤皮棉, 2000年在安徽蒙城县柳林高效农业协会试验基地试种,也出现了不少亩产皮棉 130公斤以上的产量。 2000年 9月 22日,全国标杂棉联合开发研究协作组现场会期间,到威县的标杂棉示范田进行现场测产验收,前赵村 1000亩示范田平均亩产皮棉 130公斤,高产田亩产皮棉 162公斤,每个田块都套种花生,亩增收入 300元左右。 品质好。标杂棉僵瓣、烂铃少,吐絮快而畅,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测中心测试,标杂棉纤维品质优良,绒长 30.4毫米,麦克隆值 4.8,气纱品质 1874,达到优质棉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正> 目前我省种植的夏播棉主要品种是辽棉九号。它在冀东早熟棉区为春播,在冀中、南地区可进行夏播。据几个县夏播试种结果,产量及经济效益均较高。1987年成安县试种35000亩,一般亩产籽棉130—145公斤,高的达250公斤,棉麦套种比小麦玉米套种增加收入149.37元。据种子部门统计,1988年我省南部地区种植夏播棉128万亩,占全省棉田面积的9.3%。夏播棉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我省南部地区夏播辽棉九号应掌握以下几项关键性技术: 一、适时播种。根据辽棉九号对温度和光照的要求,应合理确定播种期,过早烂铃多,棉花品质差;过晚成熟期推迟,霜后花多。适播期是:套种应在5月20—25日为宜,平播最迟不能超过6月15日。  相似文献   

13.
玉米秸烤烟技术是获1990年长春市农业科技推广一等奖的项目,在吉林省德惠县推广后效果很好。此技术操作简便,控温容易,烤烟质量好,成本低。1.8亩地的玉米秸(150捆),可烤一亩地的烟叶,能节约515公斤优质煤。每烤1公斤原烟,用玉米秸只需0.12元,比用煤节约0.356元。用玉米秸烤烟,在原煤烤房技术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以下几个要点:1.掌握好温度。用玉米秸烤烟,各时期的温度、湿度与烧煤时相同。但由于烧玉米秸时温度变化快,要勤看温度计,掌握好炉温。2.改进烤房。将原烤房主火龙上边的泥片加厚5厘米,在烟囱上加一个烟闩,出完烟后立即关上,以延长保温时间。3.掌握好烧火要领。烟叶变黄期,一般每隔2—3小  相似文献   

14.
当前,在国内外苹果市场上,外观质量是竞争的焦点,优质名牌果不但畅销,而且价高,效益好。在全国优质果评选中果实外观(果个、果形、果色、整齐 度 、光 洁 度 等 )占60分,内质占40分,可见苹果果实外观的重要性。对于栽培面积较大而成熟晚的红富士苹果来说,推广优质配套技术,全面提高果品外观质量,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主要有以下几项管理措施。 一、增加红富士苹果果重 1.加强肥水管理。通过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使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1% 以上。一般每生产1公斤果施有机肥2公斤,并增施磷钾肥,少施氮肥。 2.喷施微肥。据试验,花后40天…  相似文献   

15.
2001年农业部将大力组织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和高效、实用先进农业技术,推进优质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增强我国农业的竞争力,提高农产品质量,保证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为种植业结构调整、西部开发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在种植业生产上,重点推广四大类、 23项先进实用技术。 1 农作物良种技术 1.1 优质、高产、抗逆新品种以新品种展示为重点,突出优质、专用型品种和经济效益高的作物,扩大审定品种推广面积。( 1)水稻:推广早优 5号、中优早 81、嘉育 948等 80多个新品种,南方重点抓优质早稻,中晚稻重点推广米质优于汕优 63的品种,北方稻区重点推广优质粳稻品种,力争优质水稻占全国水稻面积的 40%以上;( 2)小麦:推广豫麦 34、豫麦 47、皖麦 38、济南 17等 72个新品种,以优质、抗逆的中筋麦为主,发展专用麦生产;( 3)玉米:推广农大 108、中原单 32、高油 115等 71个新品种,重点是高产优质蛋白新品种,兼顾高油、高淀粉以及甜、糯等特种玉米;( 4)棉花:推广中棉所 35、 38、川棉 239等 18个新品种;( 5)大豆:推广东农 42、豫豆 12、鲁豆 11等 14个新品种,重点是高产、高蛋白、高脂肪的优质新品种;( 6)油菜:推广华杂 4号、华双 3号以及中双系列等 11个新品种,重点是双低品种;( 7)糖料:甘蔗主要推广桂糖 17、新台糖系列品种,甜菜主要推广甜研 303、甜研 304、协作 2号、新甜 6号等品种。 1.2 种子精选加工和包衣技术充分利用现有种子加工成套设备,推广种子加工精选技术,精选加工种子 40亿 kg、干燥种子 3亿 kg,实现自动称量、标牌包装 40亿 kg,实现商品种子全部加工、包装的目标;在普遍推广玉米、小麦、棉花种子包衣技术的基础上,南方省、自治区加强水稻种子包衣技术推广,旱作地区推广抗旱保水种子包衣,油菜推广双低油菜种子包衣;加强瓜、菜种子包衣技术试验和推广工作。 1.3 种子检验新技术在各级种子质量检测机构和种子生产、经营企业,推广应用电泳法检测玉米杂交品种的真实性和纯度,加快品种真实性和纯度的检测速度,及时反馈种子质量信息,减少假冒伪劣种子坑农害农。  相似文献   

16.
80∶20池塘养殖是近几年来在全国普遍推广的一项养鱼新技术。它是指在投放鱼种时以一种吃食性鱼类为主养鱼,以1~2种滤食性鱼类为配养鱼的养殖模式,主养鱼和配养鱼的搭配比例大致为80∶20。同时在饲养过程中投喂营养全面的颗粒饵料,采用驯化投饵方法。这种养殖方式具有产量高,效益好,病害少,管理简单等优点。运用这一新技术养殖优良品种彭泽鲫,效益尤为显著,一般每667平方米(1亩)产量可达600~800公斤,其中彭泽鲫占总产80%左右,每667平方米可获纯利1000~1500元。   1.池塘条件选择面积0.33~1公顷(5~15亩)、水深2~2.5米、塘底淤泥不超过30厘米的成鱼池。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水、排水方便;池中每6670平方米(10亩)配备3千瓦叶轮式增氧机1台;鱼种放养前半个月,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50~60公斤干法清塘,然后注水1米深。   2.鱼种放养每667平方米放养规格为20~30尾/公斤的彭泽鲫鱼种1800~2500尾,配养鱼选择规格6~10尾/公斤的鲢、鳙鱼种,每667平方米放养350~500尾(鲢、鳙比为5~7∶1),配养鱼在主养鱼投放半个月后放养。选择鱼种时需把握以下几点:①选用品种纯正的彭泽鲫一代品种;②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规格整齐的鱼种;③尽量选择大规格鱼种,以保证当年达到理想的上市规格,获得好的效益。   3.驯化投饵饵料应选用配方合理、粒径大小适口的鲫鱼专用颗粒饵料,其粗蛋白含量27%~30%,粗脂肪为8%~10%,粗纤维为12%,粗灰分为10%,水分为12%,磷为0.9%~1%,钙为1%。粒径为2~4毫米。   彭泽鲫鱼种下塘后2天内不投饵,并用0.3克/米3敌百虫和0.7克/米3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尽可能杀灭池中天然饵料,使彭泽鲫饥饿难耐,迫使其主动摄食。具体驯化方法是:在池塘向阳处选择一个投饵点,搭建一个约3米长的跳板伸向池中为投饵台,人在台上投饵。投饵训练时,首先敲击木桶、木板等,发出固定的音响信号,同时撒料,使彭泽鲫在音响信号条件下吃到饵料,逐渐形成上浮抢食的习惯。驯化期间,每天投饵3~4次,每次30~40分钟,一般10~15天即可驯食成功。日投饵量为池塘鱼体总重的5%~8%,具体要依据鱼体大小、水温、天气等灵活掌握。投喂全价颗粒饲料、采用驯化投饵方法是80∶20养殖取得成功的关键。   4.水质管理彭泽鲫80∶20养殖过程中不需施肥,一般水质较为稳定。但在高温季节,仍需注意调节水质,防止缺氧泛塘。一般每7~15天加注新水1次,每次20~30厘米,保持池水溶氧在3毫克/升以上,透明度30厘米左右。6~9月每天中午开机增氧2~3小时,后半夜开机增氧至日出。  相似文献   

17.
棉花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移栽技术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2004年农业部专家鉴定的棉花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移栽技术,是棉花(Gossypium L.)营养钵育苗移栽的接班技术。农业部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成果居同类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围绕此项技术已研制开发出一系列国家发明技术和产品,获得和申报国家专利9项,研制专利产品6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按照农业科技成果试验、示范和推广三步走的正确路线,棉花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移栽技术于2003年进入生产初试,2004~2005年逐步扩大,2006年示范点分布于鄂、皖、湘、苏、赣、浙、豫、鲁、冀、川、晋和秦等13省(区),示范面积3.33×104 ha。同时,由于基质可以循环利用,在瓜类、蔬菜和花卉上的应用面积达到1.33×104 ha。经过近几年的示范转化,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移栽技术在棉花上的应用表现出“三高五省,产品循环利用和多种用途”的技术效果,深受农民欢迎。 此项新技术体系包括5个核心产品和3项技术。5个核心产品分别是育苗基质(国家发明专利号ZL03149367.X)、促根剂(国家发明专利号ZL02153630.9)、保叶剂(国家发明受理号200510078459.4)、全自动裸苗移栽机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号200420111782.8)和半自动移栽机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2006200022720.9)。3项技术分别是基质育苗技术、裸苗移栽技术和基质育苗和裸苗移栽的操作问题及克服方法。 此项技术还初步揭示裸苗移栽棉花增产的若干机理。健株壮根是基质裸苗移栽棉花增产的植物形态学原因,据田间观测,裸苗移栽植株根多、茎粗,主茎节间密而不紧,呈典型高产棉花的形态学特征,主要表现: 根多根壮。返苗先长根,发苗先发根。据大量田间剖面观察,裸苗移栽后的1~2 d新根出生;20 d根系已形成,最大直径达到100 cm,后期根多根健壮是防早衰的基础。 生长稳健。基质裸苗移栽棉花前中期植株生长稳健,叶色深绿,叶片向阳上翘,株型密而不紧,为此,前中期“两无”棉花不或少进行化学调控。 主茎粗壮。基质裸苗移栽棉花的中下部8~10个果枝的节间生长密集。 株型呈宝塔型。第1个果枝生长的果节数最多达到8个,果枝长度由下向上缩短;株型也由下向上缩短,形成宝塔形状,是高产棉花的典型长相。 抗倒伏,防早衰。基质裸苗移栽棉花由于茎粗节密而抗倒伏,由于根多健壮而防早衰,做到青枝绿叶吐絮畅,这是增产的关键要素。在长江和黄河流域棉区,与早衰相比,在9~10月中旬的45 d,棉株每晚衰败1 d,即可增产子棉30~37.5 kg•ha•d-1,并且种子成熟,纤维洁白,品质好。 地下调节。促根剂在苗床灌根和移栽之前浸根,改地上化学调控为地下部调节,变被动化控为主动修饰。 因此,此项新技术体系采用育苗与移栽相结合,实行“订单品种”,“订单育苗”,“订单移栽”,为棉花生产提供集约型和节约型的技术支持,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形势和新需求。这必将推进棉花育苗和移栽的产业化,使棉花生产的前期管理工作将逐步转向公司经营,促进棉花生产的现代化,解决千家万户棉农解决不了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8.
1 中早熟糯玉米浙糯20-12 浙糯20-12系浙江省种子公司于1999年引进的优质中早熟糯玉米新品种。经2000年春秋两季浙江省多点品比试验,该品种表现高产稳产,品质与苏玉糯1号相仿,抗性好。2001年列入浙江省扩大示范品种。该品种出苗至采收鲜穗春播85 d,秋播75 d,比苏玉糯1号早3 d左右。春播株高200 cm,穗位85 cm,穗长16 cm,穗粗4.5 cm,籽粒排列整齐紧密,色泽纯白,糯性好,稍有甜味,品质佳。浙糯20-12一般每667 m2产量700 kg左右。 2 苏玉糯2号 苏玉糯2号系浙江省种子公司于2000年从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引入,据2000年两季多点品比试验,产量比苏玉糯1号增10%以上,熟期早3~5 d,生长整齐,长势旺,耐热性好,适宜秋种。苏玉糯2号株高180 cm,略矮于苏玉糯1号,叶片深绿半挺,穗形适当大于苏玉糯1号,果穗长为16~18 cm,粗4.5~5 cm,单果重在200~220 g。籽粒排列整齐紧密,纯白色,秃尖短,糯性好,品质佳。目前苏玉糯2号在浙江省正处于扩大试种阶段。 3 优质甜玉米——日本金银甜玉米610 日本金银甜玉米610于1998年从日本引入浙江省,经连续3年的试种,现已获得成功。日本金银甜玉米610,是目前浙江省唯一鲜销上市的进口甜玉米品种。 该品种属极早熟,出苗至鲜果采收春季播种约80 d,秋播70 d。前期生长较慢,后期加快。株高170 cm,穗位60 cm,植株整齐均匀,果穗筒形,长18 cm,粗4.5 cm,单果重220~280 g。籽粒黄白相间,色泽光亮,排列整齐,秃尖短。皮薄、甜脆,品质优,适合整穗加工出口。日本金银甜玉米610每667 m2产量约700 kg。栽培上要特别注意:(1)严格掌握播种期,春播4月初~15日,即地温稳定在12℃以上时播种。秋播7月20日前后为宜。秋播比较难管理,容易出现生长势不旺的现象。(2)必须施足基肥,早施攻穗肥,确保早发。 4 优质牧草品种——多花黑麦草 多花黑麦草又名意大利黑麦草,为禾本科、一年生植物,是黑麦草中具有重要经济价值、作为刈割,放牧的主要草种,现在世界各地广泛栽培种植,多花黑麦草是牛、羊、兔、鹅及鱼的好饲料。 该品种株形直立,株高130 cm,分蘖力强,叶鞘无茸毛,根系发达,须根多密布在20 cm的地表土层中。喜湿润气候。宜于夏季凉爽、冬季温暖的地方生长,在昼夜温度为27~12℃时生长最好。多花黑麦草适宜在壤土或粘壤土上种植,较耐湿,耐盐碱,在含氯盐0.25%以下的土壤生长良好,最适宜的土壤pH值为6~7。多花黑麦草再生能力强,耐刈、耐牧,可多次收割,其主要栽培技术如下。 4.1 播种 由于种子细小,要精细整地。浙江地区在9月下旬播种,最迟不要迟于10月底,以条播为主,也可撒种。播后覆土2~3 cm,每667 m2播种量1.5 kg。 4.2 田间管理 黑麦草需肥量较大,要施足基肥。以后每刈割1次都要及时追肥,一般每次每667 m2施尿素6~8 kg。 4.3 刈割利用 饲喂兔、鹅、鱼等小动物。可在植株生长至30~60 cm时刈割。而喂牛、羊等大牲畜,可在初穗期刈割。  相似文献   

19.
墨西哥食用仙人掌属仙人掌科,原产于美洲,墨西哥是主要分布区。食用仙人掌分为菜用、果用、饲料用、药用和染料用5大类。菜用仙人掌是指可作蔬菜食用的仙人掌。目前引进的墨西哥“米邦塔”食用仙人掌已由杭州帕特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试种成功,种植面积已扩大到2 hm2。墨西哥菜用仙人掌的栽培技术应掌握以下几个要点: 1 选地整地 仙人掌喜光怕湿,耐贫瘠,根部不能长期浸水,所以选地时应注意土壤不能窝水、滞水。宜选择沙质土壤,团粒结构不宜过紧,含有机钙质和腐殖质,pH值中性或微酸性,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地选定后先进行翻耕和平整,使其松软透气,便于仙人掌苗扦插和移植苗生根,还能促进土壤风化,有利于微生物活动,加速有机肥料分解,使可溶性养分被仙人掌吸收。平整后作畦,畦高15~25 cm,畦距40 cm,畦宽80 cm,畦面鱼脊状,并挖好排水沟。畦做好后,开沟施肥,每667 m2施腐熟有机肥1 000~2 500 kg为宜。距畦边20 cm开沟,每畦开2条沟,沟深20 cm,施肥后将肥和土混合覆平。 2 种植 食用仙人掌苗种植方法主要是扦插。扦插时间为春、秋季,扦插时气温以28~32 ℃为宜,土壤不宜过湿,否则土壤中的厌气菌大量发生,会造成插片腐烂。按行距80 cm,株距30 cm刨穴,穴的大小视种苗而定,深度以掌片的2/5埋入土中为宜。种苗茎片扦插的方向应使茎片迎着太阳光照射,这样可使仙人掌茎片两面上、下午都可得到充足光照,充分完成光合作用,促其发展。注意种苗出根前,不要将种苗直接与肥料接触。 3 田间管理 (1)施肥。仙人掌以施有机肥为主,磷钾肥为辅,可以是复合肥,但有机肥要腐熟。基肥在整地时施入;追肥则分为两种:一是壮苗肥,在种苗芽长6 cm时,采用沟施有机肥加适量磷钾肥以促高产。二是出苗肥,在收割部分茎片后,为促其继续萌芽而施肥。施肥量根据生长情况来定,生长越旺盛越要勤施肥。在仙人掌休眠期,不施任何肥料。 (2)浇水。仙人掌扦插初期,生根前不浇水,生根后进入生长旺盛期,对水份的需求较大。如降水量过少,或保护地种植,在地表15 cm以下,手捏土不能成团时需补充水分,并一次灌透。日常管理中随着温度的降低,停止浇水。降水后要及时排水,不要渍水。 (3)病虫害防治。仙人掌很少有病虫发生,一般病害(黄色锈斑病等)多系栽培条件差或栽培不当引起;害虫(蜘蛛、蚜虫等)可用40%氧化乐果1 000倍液即可杀死。为了防治病虫害,药剂可混合使用,既治病又治虫。 4 采摘 作蔬菜食用的茎片,必须在45 d内采摘。茎片越老,酸度越高;茎片越嫩,酸味则不显著。过早采易影响产量;过迟采摘,则酸度较高。因此采摘期要掌握好。掌片在贮藏蔬菜的恒温库内,可贮1个月。 (曹杏贤) 布鲁诺猕猴桃 布鲁诺猕猴桃原产新西兰,由浙江省农科院园艺所于1982年从日本引进。经10余年多点试验表明,该品种树体生长快,结果早,丰产性好。定植后第3年即投产,盛产期每667 m2达1 500~2 000 kg。果实长圆形,大小适中,单果重90~100 g;果肉翠绿色,风味浓,糖度高,果熟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19%;浙江10月底至11月初成熟,果实耐贮运,货架期长,是鲜销与加工兼用的优良品种。该品种适应性广,全省均可种植,栽培容易,可作推广品种。全省栽培面积已达0.2 万hm2,占猕猴桃总面积的50%以上。 (朱奇彪)  相似文献   

20.
玉米机械粒收是利用联合收获机摘穗、脱粒一次完成的收获方式,由于减少了果穗储运、晾晒、脱粒等作业环节,不仅大大降低劳动强度、节约人力成本,还可降低晾晒、脱粒过程中的籽粒霉烂与损失,是我国玉米机械收获的发展方向和今后玉米生产转方式的重点[1]。美、德等国20世纪50年代玉米收获作业也以机械穗收为主,70年代全面采用田间机械粒收[2-4]。目前我国玉米机械播种率已超过80%,但机械收获率仍较低,2015年统计为63%,且以穗收为主;粒收主要分布在新疆、黑龙江3—5积温带和内蒙古东北部等玉米产区[5],占比不足5%。玉米机械收获、特别是粒收水平低是制约我国玉米全程机械化发展的瓶颈。 国外有关玉米机械粒收技术、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及适合粒收品种选育的转型主要集中于20世纪60—90年代,为机械粒收技术的全面普及提供了支撑。20世纪60年代,随着能够实现田间籽粒直接收获的玉米割台被广泛接受,粒收技术才迅速发展起来[6]。在美国玉米带的Iowa,Illinois,Indiana,Minnesota等州,玉米籽粒联合收获的面积从1964年的24%增加到1968年的48%[7-9] ,从此机械粒收技术在美国全面铺开。美国在刚推广机械粒收技术时,籽粒水分一般在20%以下,机械损伤问题并不突出。但烘干技术被广泛采用后,20%—35%之间水分的玉米都能收获,因水分高导致的籽粒机械损伤过大、烘干成本高等问题出现[2-3],使得农民遭受巨大损失[10],并严重威胁到了美国玉米在国际市场的地位[11]。为此,美国和一些玉米生产技术先进国家开展了大量相关研究,通过品种改良、提早成熟延长脱水时间、改进粒收机械等措施,逐步解决了籽粒含水率高、机械粒收质量不佳的问题。 推广机械粒收是玉米生产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涉及农机、品种、栽培、收储、烘干、销售、加工等多个环节,是一项系统工程。以往我国玉米生产以人工收获和机械穗收为主,在玉米品种籽粒脱水特征和影响因素、生理成熟后田间站秆晾晒、收获机械及其作业质量、籽粒烘干收储等与机械粒收相关领域的研究较为薄弱,制约了粒收技术的应用推广。其中,品种是当前影响我国该技术推广的主要制约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玉米育种以高产为目标,在传统人工收获条件下,采取了高秆稀植大穗、延长生育期获取高产的育种路线,加之脱水性状的复杂性,相关籽粒脱水研究进展较慢,后期脱水快的种质资源严重不足。目前,我国许多玉米产区种植的品种生育期偏长,收获时籽粒含水量通常在30%—40%,活秆成熟现象还较为普遍,不仅难以实现机械粒收,而且堆积晾晒过程中霉变严重,影响玉米商用品质。培育早熟、籽粒脱水快、收获时含水量低的品种应成为各产区机械粒收技术推广的前提。此外,籽粒破碎率作为评价玉米机械粒收质量的主要指标,据本团队在全国16个省市区194个地块获得2 450组机械粒收田间测试样本[5,12-19]统计分析表明,当前玉米机械粒收破碎率均值为8.56%,高于≤5%的要求[5]。籽粒破碎不仅造成玉米收获损失、降低玉米等级和销售价格,而且增大烘干成本、增加安全贮藏的难度,成为我国玉米机械粒收技术推广的重要限制因素。鉴于破碎率受品种遗传因素、收获机械及其作业质量、天气因素、栽培措施等多因素综合影响[2,4-5,20-22],深入研究这些因素对破碎率影响的定量关系,才能为制定高质量的收获措施提供依据。为推动玉米机械粒收技术的应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自2010年起开展宜机收品种的筛选、影响收获质量关键因素的研究与技术集成示范,取得较大进展。《中国农业科学》50卷11期“玉米栽培研究”专刊中曾集中发表了6篇团队在玉米机械粒收方面的研究论文,本栏目又以“玉米机械粒收专题”形式发表5篇文章,其中,《玉米生长后期倒伏研究进展》针对倒伏这一制约玉米种植密度进一步提高和机械粒收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玉米生育后期植株的衰老生理及其影响因素角度进行综述分析,提出提高玉米后期抗倒伏能力的措施与建议。《玉米品种穗部性状差异及其对籽粒脱水的影响》测定了苞叶、籽粒、穗轴、穗柄等4个部位共计41项穗部性状指标,剖析了这些性状在品种间的差异及其对籽粒脱水的影响,发现苞叶短、穗轴生理成熟期含水率低、果穗夹角大、穗粒数少、籽粒小等穗部特征有利于籽粒脱水。《玉米穗轴机械强度及其对机械粒收籽粒破碎率的影响》一文研究了玉米生育后期穗轴机械强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提出玉米穗轴机械强度是影响机械粒收籽粒破碎的重要因素之一,生育后期穗轴干物质积累和含水率是影响穗轴机械强度的重要因素。《夏玉米籽粒脱水特征及与灌浆特性的关系研究》通过系统观测玉米籽粒灌浆和脱水动态,建立了玉米籽粒含水率与授粉后积温(>0℃)的预测模型,分析了夏玉米籽粒脱水和灌浆特征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灌浆期积温和生理成熟期籽粒含水率两个参数作为粒收品种筛选指标的建议。《基于品种熟期和籽粒脱水特性的机收粒玉米适宜播期与收获期分析》利用籽粒含水率预测模型,分析了西北灌溉春玉米籽粒含水率变化动态及其适宜机械粒收收获期,以规模化生产的大农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高产高效协同生产目标下的品种和播期的配置原则,为规模化生产条件下基于粒收品种的搭配提供了依据。希望这些论文的发表,能抛砖引玉,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开展玉米机械粒收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促进以机械粒收为核心的现代玉米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