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养虾先养水”是业内人士都认同的观点 ,它说明了水色在对虾养殖生产中的重要性。在整个养殖过程中 ,要营造良好而稳定的水色是养虾技术的重点和难点。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难度很大。现针对对虾高产养殖生产中经常碰到一些有关水色调控的问题 ,提出一些处理方法 ,以供参考或共同探讨 :1 虾池水色的标准及作用水色是虾池水体理化因子的综合反映 ,它与水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密切关系。对虾养殖生产中通常以池水的颜色、透明度的大小和清爽度来衡量池水水色的好坏 ,良好的水色应是黄褐色、黄绿色 ,清爽而亮泽 ,硅藻和绿藻同时成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2.
姚菇  曾锡饮 《水产科技》1997,(5):14-15,11
根据众多养虾工作者的反映,控制好虾池水色,是防止对虾应激发病的关键,而培养保持好水色则是一件难度较大的工作。水色是池塘浮游生物组成的反映,也是池塘水质环境的综合反映。水体呈绿色已证明是养虾的最佳水色,因此在虾池中如何培养以单细胞绿藻为主组成的水体,是预防虾病的重要课题。我们于1996年8月8日至11月10日在阳西县溪头镇远大养虾场进行了该课题的研究试验。  相似文献   

3.
一、巡塘观测养虾管理人员应每日凌晨及傍晚各巡池一次,观察虾池的水色变化和对虾的活动、生长及健康情况,及时开动增氧机,测定池水的pH值,防止敌害如鼠、水蛇进入。发病虾池要及时隔离,病虾或死虾,应及时捞出掩埋。每10天用撒网在池内多处取样,了解池塘内虾的存活情况。将捞取的南美白对虾进行生物学测定,每次测定50~100尾,量体长,称体重,观测虾体的颜色及胃的饱满度,以便了解病害情况及摄食情况,以确定下一个lO天的投饵数量。二、池塘水色的调控养殖南美白对虾理想的水色是  相似文献   

4.
河口区中国对虾虾塘浮游生物调查研究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戴习林  朱正国 《海洋渔业》1992,14(3):111-113
<正> 对虾养殖成败的关键问题之一是水质的好坏。水质恶化对对虾的生长不利,容易患病,甚至有可能导致全部死亡。观察虾池水色,是鉴定水质好坏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水色主要由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水中泥沙含量所决定,因此,研究虾池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变化,探讨虾池水质的生物学指标,有助于提高对虾养殖技术。而  相似文献   

5.
《河北渔业》1991,(5):30-33
<正> 虾池水色是在各种技术程度、管理方式、虾池现状与养虾者应变能力的错综复杂相互影响下,所呈现出来的结果。除了在高度集约式养殖的情形,不太重视水色外,一般传统的养殖方法如集约式养殖或半集约式养殖,良好的水色及其维持,系养虾科技与养虾艺术的结合所能表现出来的最高境界。因此必须了解做水的基本原理,才能进而应用其技术。 1.池塘底土的特性、营养状况与老化的情形虾池的底质多种多样,因而其化学特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养虾过程中,虾池水和底泥泥浆中细菌数量变化规律以及“红腿病”虾心肌带菌率。结果表明;虾池水细菌数量受季节影响,底泥中细菌数量不受季节影响而一直上升;同期底泥细菌数量均高于池水细菌数量。病虾心脏带菌率随养虾时间延长而上升。并与底泥细菌数量增加趋势相同,与池水细菌数量关系不明显。说明底泥细菌含量过高是引起对虾红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前,一些养虾单位在对虾养成过程中经常出现虾池浮游生物繁殖过盛,池水透明度过低,池水变褐绿色和红色等现象,严重者导致对虾死亡。引起虾池浮游生物繁殖过盛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在高潮带以上修建的对虾养殖池均属潮上带养虾。养虾用水大部分是经泵提水或者几级提水才能进入虾池。它受潮差影响,小潮期间由于潮水小,又受河流影响,在周围虾圈排水的情况下,潮上带养虾基本属半海水状态。水质又较复杂,处理不好,池水容易变坏,不利于对虾的生长。所以在潮上带低盐度养殖对  相似文献   

9.
俗话说养鱼先养水,好水养好鱼。这里所说养水是指维持池塘良好的水色。池塘水色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池塘水色有时相同,有时不同,同一池塘在不同时期的水色也不同。在水色组成中,既有天然的金属离子,也有微生物和浮游生物,还有泥沙、有机质、悬浮的残饵和施加各种有机肥料、腐殖质等。但池塘水色主要是由池中繁生的浮游生物所决定的,各类浮游植物细胞内含有色素不同,当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时,池水呈现不同的颜色和透明度。  相似文献   

10.
养虾池的水色,是池水在阳光下所呈现出的颜色,其主要受水中的浮游生物、微生物、溶于水中的悬浮物和胶状物以及水中金属离子,泥炭或腐植质、有机质及粘泥土等物质的影响,尤其是受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所左右。虾池中的浮游植物硅藻、绿藻能稳定地生长,对虾池的水色和水质变动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使用不同品牌的斑节对虾饲料与养虾池水质和浮游生物的关系.选用两种品牌的对虾饲料。在4个虾池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使用粤海脾斑节对虾饲料三个斑节虾池中,水质正常,有利斑节对虾生长的浮游生物种类占优势。浮游生物数量多、且稳定。对虾生长正常.中途没有虾瘸发生。按计划收虾。养虾产量较高,另一品牌对虾饲料.喂养斑节对虾。在养殖的中后期出现严重的虾病.产量低。  相似文献   

12.
在适宜的水温条件下,南美白对虾养殖仅需120天左右即可达到上市规格,在整个养殖过程中,营造良好而稳定的水质是养虾技术的重点和难点。现将南美白对虾养殖中经常出现的几种异常水质及处理方法浅析如下,供养殖者参考。一 、 水 色 急 剧 变 化水色是池水中浮游生物质和量的综合反映,养殖南美白对虾理想的水色应为由绿藻或硅藻所形成的黄绿色或茶褐色。养殖前期,由于池水中浮游动物过多而远远超过虾苗所能利用的数量,浮游动物大量摄食池水中浮游的单细胞藻类,因为虾池水体中供虾体呼吸的溶解氧主要由单细胞藻类光合作用产生,进而导致池水造氧…  相似文献   

13.
养虾先养水,培养优良的水色给对虾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对虾健康快速生长,利于养殖生产的顺利进行。本文将列举出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几种优良水色,同时介绍相关的养护措施,供广大养殖从业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精养虾池中,由于放养密度大,投饵量多,饵料浸出物、残剩的饵料及虾体排泄物也多,会污染池水,直接影响对虾的摄食与生长,严重的还会造成对虾的死亡。因此,在对虾的养成过程中,调节水质是相当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5.
养虾先养水是广大虾农和对虾养殖者的共识。而水色和透明度的好坏,是关系到对虾养殖的成败,但有些虾农,特别是初次养殖的虾农,对水  相似文献   

16.
科技撷零     
《渔业现代化》2004,(1):53-54
循环水生态养对虾技术在高位置的海滩涂上开挖池塘 ,放养虾苗 ,对池塘内的海水进行吸污更新反复利用 ,不需排灌更换池水 ,实现“一池水养殖一池虾” ,亩产量超1 0 0 0kg ,这是雷州市新科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研究创新的循环水生态精养对虾技术。日前 ,通过了广东省科技厅、中国科学院南海研究所等单位的鉴定。这项技术采用在虾池底部铺盖防渗土工膜 ,使虾池易消毒清洁 ,隔绝来自虾池外围污染 ,同时采用循环水处理池中的沉积物 ,使池水由浊变清重新流回池内 ,并以多种微生态制剂调控水质和控制虾病 ,放苗后不施药物 ,实现“零药”生态养虾 ,做到…  相似文献   

17.
养虾先养水是广大虾农和对虾养殖者的共识。而水色和透明度的好坏,是关系到对虾养殖的成败,但有些虾农,特别是初次养殖的虾农,对水色和透明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例如有的虾农认为,养殖对虾透明度越大,底质就越干净,水质就越好;有的虾农缺乏调节水色和透明度的基本知识,花了很大本钱还是没有培养出良好水色和透明度。因为调节好水色和透明其中有许多学问。为此,我们特地谈谈水色和透明度在对虾养殖中的意义和调节方法,供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邓欢  郭平 《水产科学》1991,10(1):18-20
通过对养虾池水中细菌数量随季变化,主要细菌种类及其对常用三种药物敏感性试验,并结合实际生产进行药饵预防虾病投喂试验。结果表明:弧菌数量、致病性与温度成正相关,弧菌是养虾池中的正常菌群,对养虾池水中弧菌的抑制作用以呋喃唑酮为最佳、氯霉素次之、土霉素的效果最差,在养虾适当时期开始定期投药饵对避免对虾发病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养虾池的水质是影响对虾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有经验的养殖人员都讲“养虾就是养水”水对对虾的重要性,尤如空气对人,在不良水质中,对虾摄食量下降,甚至停止摄食,其生长受到严重影响;水质严重恶化时,直接造成大批甚至全池对虾的窒息死亡,而导致养虾的失败。不良的水质又可助长各种寄生  相似文献   

20.
养虾拾零     
牛粪养对虾:美国夏威夷海洋研究所进行以牛粪养万氏对虾的试验,试验表明对虾生长良好,成活率达82.6%。他们在整个试验期间(11至14周)虾池中不投喂任何商品饵料,每周仅在虾池中投放30公斤牛粪。这种施牛粪的海水养虾池水质对对虾的生长无不良影响。 炉渣养虾:台湾研究试验用钢铁厂的炉渣铺在鱼池底部,然后养虾,结果幼虾成活率达84%,并长到上市规格,而未铺炉渣的幼虾成活率仅50—60%。研究认为,由于炉渣中含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