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通过林间和室内解剖黄连木种子,观察黄连木种子小蜂的成虫羽化时间、交尾时间及幼虫发育情况,并使用不同用量的40%氧化乐果乳油,在不同的时间以树干输液法防治黄连木种子小蜂。结果表明,黄连木有虫果率为92.3%,黄连木种子小蜂成虫白天羽化交尾,羽化期从5月中旬至6月上旬,呈单峰型,在林间其羽化高峰阳坡为5月中下旬,阴坡为6月上旬,此时是防治成虫的关键时期。幼虫在寄主果实内孵化后,初期以果实内壁为食,7月中旬钻入种胚内取食破坏。6月下旬至7月初幼虫啃食种胚前,应用树干输液方法防治幼虫的最佳时期。通过试验,确定40%氧化乐果稀释成2倍液进行树干输液,输液量为树木胸径处干周长×2.0 mL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黄连木种子小蜂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黄连木种子小蜂发生区设立标准地及观察箱,经过多年进一步对黄连木种子小蜂化蛹、羽化、产卵、孵化、幼虫、成虫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其在河南一般1年发生1代,少数2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虫果内越冬.翌年4月中旬开始化蛹,5月下旬为羽化盛期.1头雌成虫可产卵10~31粒,卵产在黄连木幼果内,一般1果1粒,卵经4天左右孵化.黄连木种子小蜂羽化的最适气温为23~25℃.  相似文献   

3.
在迪庆州香格里拉尼西乡对蔷薇大痣小蜂(Megastigmus sp.)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蔷薇大痣小蜂在迪庆地区1年发生1代,主要以幼虫在种仁内越冬。幼虫在种子内生活历期达315 d,无转主危害习性;翌年3月种仁被食殆尽后,于4月下旬开始化蛹,蛹期长达130 d。蔷薇大痣小蜂成虫羽化开始时期因雌雄而异,雌雄成虫于5月下旬开始羽化,5月20—26日为羽化盛期;雄成虫比雌成虫羽化早。雌成虫羽化当天即可交尾产卵,卵期7~8 d,幼虫6月上旬开始孵化。  相似文献   

4.
田间采集老熟幼虫或蛹,在室内分时段观测杨扇舟蛾成虫羽化、交尾和产卵规律.结果表明:杨扇舟蛾在河北沧州地区1 a发生4代,个别5代.成虫主要在傍晚羽化,雄虫羽化高峰出现在15:00-18:00,雌虫在18:00-21:00,单体成虫羽化需13~28 min.雌虫自羽化至初次交尾时间为34.82~54.62 h,成虫交尾起始时间在04:00-05:00,交尾结束时间在19:01-20:00,整个交尾持续时间15.4~16.17 h.雌雄成虫均可进行2次交尾,交尾高峰期和羽化高峰期相差7~11 h.成虫羽化后多在第2和第3天交尾,7日龄以后雌虫不再释放性信息素与雄虫交尾.雌虫交尾后大多当晚或第2天晚上产卵,产卵时间主要集中在20:00-24:00,产卵方式为块产,个别单产.单个卵块平均卵量50~80粒,卵块单层平铺,总卵量220~420粒.雌虫可孤雌产卵,但卵不能孵化.  相似文献   

5.
火炬松短索跳小蜂Acerophagus coccois Smith是湿地松粉蚧Oracella acuta(Lobdell)的原产地重要天敌。观察了火炬松短索跳小蜂羽化、交配、产卵、活动、成虫寿命和繁殖等生物学习性。结果表明,火炬松短索跳小蜂成虫寿命受温度和营养条件影响很大,雌雄蜂均需要补充营养,补充营养亦可显著延长成虫的寿命。以喂食5%蜜糖水、4~6℃保存的成虫寿命最长,雌虫平均寿命9.17d,雄虫平均寿命8.32 d;其次是供带寄主的松梢,雌雄虫平均寿命分别为5.50 d和5.43 d;平均寿命最短的是仅喂食5%蜜糖水的处理,雌雄虫平均寿命分别为4.12 d和3.98 d。室内繁殖试验表明,火炬松短索跳小蜂在广东省室内条件下能够寄生湿地松粉蚧,但子代蜂数量较少,寄生效能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 Moore是近年来大面积爆发的严重危害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的食叶害虫,为寻找其羽化和生殖行为发生规律,为生态防控提供技术参考,在温度(25±1)℃,光周期L:D=14:10,相对湿度RH=75%~80%的条件下,观察了黄野螟成虫的羽化和生殖行为。结果表明:黄野螟的羽化率为83.20%,羽化期为10 d左右,日羽化高峰在20∶00~22∶00,雌雄性比为1.12∶1,且雄蛾先于雌蛾羽化。成虫在羽化后2 d达到性成熟,2日龄雌蛾开始求偶,3~4日龄雌蛾求偶最为强烈,雌蛾的求偶行为多发生在20∶00~21∶00,成虫光期未见交尾行为,成虫日龄影响交尾行为,4日龄成虫交尾率最高。卵多产于叶片背面,孵化率超过90%。交尾雌虫和雄虫的平均寿命为6.32 d和5.75 d,未交尾雌虫和雄虫的平均寿命为8.83 d和8.24 d,说明交尾缩短雌雄成虫寿命。  相似文献   

7.
松墨天牛室内人工饲养及其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室内人工气候箱中对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进行人工饲养及生物学特性观察.结果表明:人工饲养条件下其羽化期为6~10d,交配2~4 d后产卵,雌虫平均产卵量60.5个;卵期为5~7d,卵的孵化率为85.95%;幼虫共5龄,1龄幼虫死亡率为25.89%,其它龄期幼虫很少死亡,幼虫化蛹率89.74%,蛹期为8~14d,蛹的羽化率为89.58%.成功建立了稳定的实验种群,实现了室内常年人工饲养,保证了实验虫源的供应,人工饲养和自然界松墨天牛的龄级一致,但人工饲养的天牛幼虫期、蛹期、羽化期、成虫帮命都大大缩短,成虫体形也较小,雌虫产卵数大大减少.  相似文献   

8.
团花绢野螟Diaphania glauculalis Guenée是危害团花树的重要害虫。采用室内饲养与林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形态,明确了团花绢野螟卵、各龄幼虫、预蛹、蛹和成虫的形态。室内卵集中产在养虫笼壁上,孵化率达98.3%,卵期约4~5 d。幼虫共5龄,低龄幼虫群集取食,食量较小,3龄以后幼虫开始分散危害,食量大增。老熟幼虫于叶片内结蛹室化蛹,蛹期7~9 d。雄成虫翅展略小于雌成虫。成虫羽化多集中于夜间,具有较强的趋光性。羽化第2天便可交尾,持续时间50~180 min,交尾翌日即产卵。  相似文献   

9.
锦鸡儿广肩小蜂Bruchophagus neocaraganae(Liao)在内蒙古西部,一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种子内越冬,翌年5月上旬出现第1代成虫,6月下旬出现第2代成虫,世代重叠。成虫羽化当天交尾、交尾当天或第2天产卵,一般产卵5—8粒。幼虫共5龄。周期距法、物候法、有效积温法预测发生期较为准确;在环境因子、种群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用有效基数预测发生量也较可靠。幼虫林间分布为负二项分布。最佳防治时期为第1代成虫盛期,用50%杀虫快乳剂加水1:4超低量喷雾效果好、成本低。  相似文献   

10.
小窄径茧蜂在检疫室温度20-27℃,相对湿度75%-85%,以日光灯和电风扇调节室内光照和通风,蛹期发育良好,羽化率达87.9%;在饲料室温度20-25℃,相对湿度60%-75%,有良好的通风光照条件下,成虫取食,交尾活动及后期发育正常,成虫死亡率仅为1.47%;雄蜂交尾前需要补充营养,检疫观察期间雌雄要分养1-3天,以促进雄蜂性成熟,饲养室内雌雄混合饲料,按雌雄性比3:1或2:1饲养5-7天,在  相似文献   

11.
在25℃的室内恒温条件下,分别用尾赤桉无性系DH201、巨尾桉无性系广林9号、尾巨桉无性系32-29、尾赤桉无性系186和隆缘桉的嫩叶做为食料,添加50%蜜糖水,室内喂养桉树枝瘿姬小蜂雌成虫,以清水和不添加食料做对照,测定桉树枝瘿姬小蜂雌成虫的发育历期以及怀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50%蜜糖水为食物的雌成虫的历期最长(7.1 d),无食物条件下的雌成虫历期最短(2.5 d);各个品系之间对雌成虫发育历期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嫩叶添加50%蜜糖水喂养能明显延长发育历期,单独用50%蜜糖水喂养的雌成虫的发育历期最长。不同食料条件对桉树枝瘿姬小蜂雌成虫的怀卵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针对防治黄连木种子小蜂的传统农药久效磷禁用后,应该采用何种农药进行防治,作者选用浆蚜爆打、中天猎刀、蚜虱双决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黄连木种子小蜂成虫出壳期,采用浆蚜爆打400倍液、600倍液、800倍液及蚜虱双决400倍液、600倍液进行树冠喷药防治,从成虫出壳初盛期开始,每隔10 d喷1次,连喷3次,防效可达84%以上,但从成本及防治效果等方面综合考虑,建议采用浆蚜爆打800倍液及蚜虱双决600倍液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3.
对小果垂枝柏大痣小蜂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小果垂枝柏大痣小蜂在云南省曲靖地区1 a发生1代,以幼虫越冬,翌年4月中旬开始化蛹;6月中旬开始羽化,6月下旬为羽化盛期;成虫产卵于当年生幼嫩小球果种子内,卵于6月中旬开始孵化;幼虫在种子内取食约10个月并随种子同步发育,一生仅取食1粒种子,无转移危害习性。成虫在上午6∶00—9∶00和下午12∶00—15∶00羽化最多,雌雄性比为0.9∶1,雌虫平均寿命为7.1 d,雄虫平均寿命为5.2 d。  相似文献   

14.
白蜡吉丁啮小蜂Tetrastichus planipennisi Yang是我国东北地区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幼虫期的优势寄生性天敌.通过野外采集幼虫室内观察与饲养并适时在林间进行解剖分析,研究了辽宁地区白蜡吉丁啮小蜂生物学特性和对其寄主白蜡窄吉丁自然控制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蜡吉丁啮小蜂是一种容性群聚性内寄生蜂.在室内25℃条件下.白蜡吉丁啮小蜂从卵发育到幼虫化蛹前需要12 d,蛹期需要10 d.越冬代羽化成蜂雌雄比为0.97:1,寄主平均出蜂量为64头.白蜡吉丁啮小蜂在辽宁1 a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坑道内越冬,少数跟随寄主进入蛹室内越冬.5月中、下旬林间开始有成蜂活动.其寄主白蜡窄吉丁在辽宁1 a发生1代,以不同龄期的幼虫在树干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蛀道内及浅层木质部的蛹室内越冬,成虫5月下旬陆续羽化出孔.白蜡吉丁啮小蜂在1 a内可3次寄生寄主幼虫,适宜寄生的寄主幼虫状态和所处位置的变化可导致寄生率波动较大,进而影响对白蜡窄吉丁的自然控制作用.白蜡吉丁啮小蜂的过冷却点-25.21℃~-24.17℃,冰点-18.98℃~-16.81℃;白蜡窄吉丁的过冷却点-26.13℃~-24.79℃,冰点-21.24℃~-19.28℃,两者在辽宁地区均能正常越冬.  相似文献   

15.
黄连木种子小蜂是黄连木种子的重要害虫,近年来造成黄连木种子的大量减产甚至绝收。由于人们的防治意识淡薄,防治方法不当,造成黄连木种子小蜂的发生猖獗。因此本文描述了其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发生原因,以及不同防治方法,为今后的黄连木种子小蜂的研究与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温度和湿度对云南松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温度和湿度对云南松种子发芽的影响规律,采用3×3回归设计,在人工气候箱15℃、25℃、35℃和60%、80%、100%三种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云南松种子发芽试验。结果表明,发芽率与温度和湿度之间呈极显著的二次抛物线关系,发芽的最佳温度为19.6℃、最佳湿度为82.6%,对应的最高发芽率为96.9%。  相似文献   

17.
栗山天牛成虫期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栗山天牛成虫期防治技术作了简要介绍.栗山天牛成虫具有趋光性和在树干上聚集交尾习性,可在成虫羽化盛期,利用捕虫灯进行灯光诱杀、捕虫网和捕虫钯等工具进行人工捕捉,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乌盟后山地区榆树小蠹虫为害十分严重,被害植株2年左右即可死亡。灿小蜂是榆小蠹虫寄生性天敌之一,对控制榆小蠹虫的危害起着重要作用,在我旗乌兰花、大青河和江岸地区调查寄生率分别为27%、17.9%和43%。灿小蜂(Chiropachys Colon L.)属膜翅目,小蜂总科,金小蜂科灿小蜂亚科。是榆小蠹幼虫体外寄生蜂,被其寄生的榆小蠹幼虫停止发育而死。在我旗一年6代,以幼虫越冬,春季气温达11℃时开始活动,秋季9月末进入越冬。室内饲养每头成虫可寄生25头寄主。除了产卵寄生外,还可刺死部分寄主幼虫,江岸地区总致死率达52%。成虫完成一世代历期为17—22天。有效积温为247日度,温度23 1.5℃,湿度60—70%时有利于成虫交尾产卵活动。而且对寄主幼虫体长有一定选择性,一般产卵于2.5~4.2mm的幼虫上。对不同种榆小蠹虫的寄生率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野外采集杜鹃三节叶蜂Arge similis 3龄及以上老熟幼虫或茧在室温(25±1)℃、光周期L∶D=14∶10(光期6∶00—20∶00,暗期20∶00—6∶00)、空气相对湿度RH=75%±10%的实验室饲养,观察成虫羽化、求偶、交尾等生殖节律。结果表明:杜鹃三节叶蜂结茧后10 d即可羽化,主要集中在蛹期12~16 d的光期,13 d为羽化高峰,光期3~7 h(9∶00—13∶00)为羽化高峰期;求偶行为主要发生在光期7. 5~9 h(13∶30—15∶00),高峰期出现在光期8. 5 h(14∶30),雌虫求偶率和求偶次数随着日龄增大而降低;成虫交尾主要集中在前3日龄,交尾持续时间随日龄增加而下降,交尾后雌虫的平均产卵量为25粒。  相似文献   

20.
根据1987-1989年研究,松毛虫内茧峰可在5±1℃条件下冷藏4-5个月,对成虫羽化率、成虫寿命、成虫交配产卵均无不良影响,并可杀死重寄生蜂。冷藏时间长,成虫羽化日期提前,羽化期缩短。人工引迁时应用冷藏方法,可根据松毛虫发生期调节冷藏时间,做到适期出蜂,及时释放,也可防止将重寄生蜂带入另一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