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又名"飞松"、"青松"。为亚热带针阔混交林的优势树种,其木材具有纤维长,细胞壁厚,纤维获得率高的优良特性,为滇中地区主要的森林类型,也是重要的用材林资源。受人为及外界因素影响,云南松林分群体稳定性下降、遗传品质变异而导致林分衰退。表现为林木生长速度减慢、干形扭曲、林分质量下降,甚至出现林木死亡的现象。对现实云南松林分生长衰退病因作调查研究,找出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采取因病施治措施,提出抑制云南松林分生长退化策略。  相似文献   

2.
鉴于云南松种群不断衰退,天然更新困难的现状,本文简要探讨了种源/种子、水分、枯落物、林下活地被物及病虫害等因子对云南松天然更新的影响,分析了云南松天然更新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为制定滇西地区云南松天然优良林分选择方法和标准而确定主要选择因子的时候,经各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分析,除以评价林分生长力的林木树高年平均生长量作为优良林分的一个主要选择因子外,还选用了反映云南松木材品质优劣的木质纹理扭转这一因素,作为云南松优良林分的另一个主要选择因子。为此,我们在滇西地区作样地调查时,对云南松天然林分,云南松木质纹理扭转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4.
研究云南松天然林分的直径结构特征及动态变化规律,对于掌握云南松天然林分的测树学特征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基于5期云南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样地数据,以优势树种为云南松的样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偏度、峰度、变动系数、累积株数分布、径阶株数分布和每公顷胸高断面积对大理州云南松天然林林分直径结构动态变化规律及林分密度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沾益县林地类型划分及立地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沾益县2004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设置的948块样地和专业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选定以沾益县分布广泛的云南松作为评价树种对林业用地进行立地质量评价.将不同立地类型上的云南松样地的林分蓄积换算成标准年龄、疏密度为0.80的标准林分蓄积,利用星座聚类法分析,划分各立地类型的立地等级,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四川凉山自1959年飞播云南松至今成林面积达200万亩左右,已届中幼林,急待抚育间伐.为探讨不同林分密度云南松飞播林抚育间伐的起始期、强度、间隔期.我们引用六十年代日本创制和近年来我国林业工作者编制林分密度管理图的理论和技术,结合云南松飞播林生长特点,编制了云南松飞播林林分密度管理图,作为定量间伐、生长预测、资源清查等合理经营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7.
2007年3月对滇中禄丰村林场具有代表性的3 hm2麻栎次生林的组成及生长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其林分类型,主要乔木树种的径阶分布及其在群落中的重要值,进而对林分的生态效能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麻栎次生林划分为麻栎—云南松和麻栎—云南松—滇油杉2种林分类型,林木株数分布分别集中于径阶8 cm和6 cm处,以麻栎为优势树种,云南松为伴生树种.麻栎林木的优势度达50.77,重要值为71.71.林分主要乔木树种麻栎、云南松及滇油杉的林木密度分别为1 825株/hm2、650株/hm2和325株/hm2,其中伴生树种云南松和滇油杉优势较为明显.林分中乔木层最大树高20.1 m,最大胸径40 cm,均为云南松植株.其群落结构简单,物种较少,生态功能差,为低质低效林分,急需改造.  相似文献   

8.
云南松天然林的种内和种间竞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对云南松天然林内云南松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的测定,分析揭示竞争强度在云南松群落内的动态变化规律及云南松种群的生态适应机制.[方法]在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云南松天然林设置样方进行群落学调查的基础上,采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以云南松为对象木,定量分析林分、对象木、竞争木的竞争强度,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对象木胸径与林分、种内、种间竞争强度的函数模型.[结果]天池自然保护区云南松天然林的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分别为80.16%和19.84%;云南松种内与主要伴生树种种间竞争强度大小顺序为:云南松种内> 水红木> 华山松> 米饭花> 大白花杜鹃> 槲栎> 马缨花> 旱冬瓜;云南松与整个林分、伴生树种以及种内的竞争强度与对象木胸径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对象木胸径越大,其竞争能力越强.[结论]云南松天然林内云南松的竞争压力主要来自种内竞争;林分种内及种间竞争强度与对象木胸径间存在CI=AD-B形式的幂函数关系;胸径20 cm以上云南松的竞争压力变化趋于平缓,胸径20 cm以下的云南松中、幼林是抚育管理的重点林分.  相似文献   

9.
滇西云南松天然优良林分半同胞子代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腾冲古永林场所设的9个云南松天然优良林分固定样地为参试单元,设大理、保山商品种作对照,进行滇西地区云南松天然优良林分半同胞子代测定试验。经7年试验,探讨了子测林生长、材质、结实诸性状的关系;估算了优良林分子代初期的实际遗传增益和主要遗传参数。结果显示:该区云南松天然优良林分子代7年生时树高、胸径、材积和木纹理扭转度的实际增益分别达到:37.49%、65.60%、219.84%和269.57%;遗传增益分别为:20.14%、40.46%、107.11%和59.79%,已远远超过云南松天然优良林分子代遗传增益3%的攻关考核指标。通过试验反馈表明了所制定的滇西地区云南松天然优良林分选择方法及标准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结果显示:该区优良林分树高实际增益不低于30.45%,遗传增益为22.34%,目前已远远超过云南松天然优良林分子代遗传增益3%的攻关考核指标;通过试验反馈表明了所制定的滇西地区云南松天然优良林分选择方法及标准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依据2020年在澜沧江流域分层抽样调查的120个云南松样地数据,提取云南松群落数据和地形因子数据,采用典型对应分析法研究澜沧江流域云南松群落的分布与海拔、坡向和坡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地形因子中对澜沧江流域云南松群落分布影响较大的因子为海拔,其次为坡度,坡向对云南松林分布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云南松林结构调整对林木生长和土壤性状的影响,为云南松林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森林抚育规程对林分进行结构调整,采用典型取样法对比分析林分结构调整前后土壤性质和林木生长状况的差异。[结果]云南松林结构调整后,(1)结构调整样地单株蓄积量比对照样地提高了近60%,树高和胸径提高幅度均在15%以上,林下天然更新植株数量是对照样地的3.1倍;(2)结构调整后林内植物种类增加,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盖度分别提高了63.3%和22.7%,灌木层和草本层平均高度分别提高了24.7%和17.9%;(3)结构调整样地现存凋落物量显著下降,与对照相比下降了20.4%,土壤表层温度、有机质含量、基础呼吸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显著提高,土壤其他性质参数变幅相对较小。[结论]林分结构调整可显著提高云南松生长量,有利于云南松较大径级林木的培育;促进了云南松林下更新和林下植被发育,有利于林分群落结构的形成;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加速了土壤有机质转化,研究揭示林分结构调整促进了云南松林土壤—植物系统正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更好进行云南松苗木培育,提升云南松苗木质量,通过对2年生云南松苗木生长性状及不同部位氮(N)、磷(P)、钾(K)储量进行统计以及相关性、异速生长分析,研究云南松氮、磷、钾储量。结果表明,云南松幼苗生长2年后,其地下部位氮、磷、钾分配大小依次为钾储量>氮储量>磷储量;氮、磷、钾在土壤中的分配比例为氮储量>磷储量>钾储量;地上部位氮、磷、钾储量占单株氮、磷、钾储量的比例为钾储量>磷储量>氮储量;磷和钾在地下部位的累积速率大于地上部位的累积速率。以期为云南松苗木培育提供理论参考,为实际生产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20个云南松天然群体为对象,SSR分析表明云南松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各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差异不显著。基于SSR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根据Nei's遗传相似度,采用逐步聚类优先取样法,分别对初始群体、遗传多样性保护单元和剩余群体进行比较、t检验,以此评价遗传多样性保护单元的代表性。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抽样的群体能很好地代表初始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按30%的群体抽样,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Shannon's信息指数和期望杂合度的保留率分别达到初始群体的98.03%、105.36%、103.99%和105.56%。保护单元的遗传多样性均高于剩余群体,抽样群体组成的遗传多样性保护单元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云南省1978—2017年8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调查构建的云南松生物量与蓄积量模型和碳系数相关研究成果,计算各清查年度云南松林生物量、碳储量和碳密度,分析云南省39年来云南松林碳储量、碳密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云南松龄组、起源等结构上的变化引起碳储量和碳密度有增有减、有升有降,生物量和碳储量总体呈增加趋势,碳密度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云龙天池云南松自然种群分布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云南松种群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以及不同生长阶段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空间关联性进行了研究,从空间格局角度深入认识云南松林群落结构和分布格局及其形成的内在机制。[方法]基于云南省云龙县天池自然保护区云南松天然林的样地调查数据,基于云南松的种群径级结构,采用Ripley’s L函数点格局方法,对云南松自然种群的龄级结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不同生长阶段空间关联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云南松自然种群径级和高度级结构完整,分布呈倒"J"型;云南松自然种群整体上在0 40 m的空间尺度上呈"聚集-随机"的分布格局;云南松自然种群个体在幼树和小树阶段,在较大的尺度上呈聚集分布,随着尺度的增加转变为随机分布,而在中树阶段完全呈聚集分布,随着龄级的递增,大树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呈随机分布;云南松自然种群不同生长阶段个体间空间关联在所有尺度上基本都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云南松自然种群结构属增长型种群;云南松自然种群不同生长阶段的个体呈现不同的分布格局,表现出强烈的空间动态特性;云南松种群各生长阶段间正向的关系,有利于种群的维持。  相似文献   

17.
In China, pinewood nematode (PWN),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was first discovered from Pinus thunbergii in 1982. Thus far, 14 species in the genus Pinus have been reported to be infected by PWN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Pinus yunnanensis, a pine species native to south‐western China, is considered a pioneer tree for barren hill afforestation in areas undergoing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this study, we detected PWN in dead P. yunnanensis trees in Anlong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China, using both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methods. To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PWN from P. yunnanensis in China. To investigate the possible origin of this new outbreak,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gene subunit I and cellulase gene sequences were used to evaluate 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worldwide PWN isolates. Phylogenetic tree and haplotype networks revealed that the Anlong isolate (BxChQAL008) sequence was identical to those of seven Chinese isolates collected from Sichuan, Chongqing, Zhejiang, Anhui and Shandong (372–1500 km from Anlong County), but different from the isolate BxChQZY030 collected from the same province (330 km from Anlong County). It is suggested, therefore, that more than one introduction of PWN into Guizhou Province has taken place. The Anlong isolate was likely introduced from neighbouring or more distant provinces rather than from outside China. Moreover, the absence of a correlation between geographic and genetic distance was observed using Mantel test analysis, providing evidence that human‐induced dispersal plays a fundamental role in the spread of the PWN in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18.
以香格里拉市高山松林为研究对象,依据前期构建的高山松单木碳储量模型,结合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推算高山松林的碳密度,利用除趋势对应分析方法探讨高山松林碳密度与各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林分因素中,平均树高对高山松林碳密度的影响最大;在地形因素中,坡度对高山松林碳密度的影响最大;在温度因素中,最热月均温和最冷月均温差对高山松林的碳密度影响最大;在降水因素中,最干季降水和最冷季降水对高山松林碳密度的影响最大。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对高山松林碳密度影响的综合分析表明,DCA的第一排序轴与高山松林的碳密度相关性最大,可以很好地解释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对高山松林碳密度产生的影响,在26个环境因子中,有20个环境因子与DCA第一排序轴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其中,林分因子的相关性系数较大,说明高山松林的碳密度主要受林分因子共同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滇杨多倍体苗期叶片形态及光合生理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以前期研究诱导获得的滇杨种质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其苗期叶片形态及光合生理与基因剂量的关系,为滇杨多倍体育种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利用前期研究所获得的滇杨多倍体当年生苗为材料,测定其叶片大小、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气孔特性及叶绿素含量,并以滇杨二倍体为对照,分析滇杨不同程度多倍化后的叶片形态及光合生理特性。[结果]表明:嵌合体及四倍体滇杨的叶片长、宽均大于二倍体植株;滇杨嵌合体及四倍体叶片厚度分别为二倍体的1.16、1.41倍,栅栏组织厚度分别为二倍体的1.10、1.23倍,叶片单位视野内气孔数明显少于二倍体,气孔体积则大于二倍体,叶绿素总含量分别为二倍体的127%和141%;滇杨嵌合体及四倍体植株的净光合速率在日变化过程中均高于二倍体;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则与二倍体差别较小;嵌合体、四倍体及二倍体的胞间CO2浓度在日变化过程中变化不明显。 [结论]滇杨多倍化后,由于其基因数量的增加,在叶片形态及光合生理特性等方面,表现出了明显区别于其二倍体的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